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創客分享丨知識碎片化時代,我們應該怎麼學習

1

我想講一個我長久以來一直想講的一個話題

—— 這一代人的學習。

先從一個詞說起, 叫“學習焦慮”, 每個人都有, 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

它在不斷地加深, 在飛速的進化。

我上中學那會兒也有學習焦慮, 無非是怕這次考試沒考好, 將來大學考不取, 能夠找到一個什麼好工作。 所以這個焦慮的本質是“謀生”, 是很低級的焦慮。

但是社會發展到了今天, 這個焦慮已經不是謀生的問題了, 它是一個“求存”的問題。 換句話說, 如果你對社會環境的資訊感知能力下降, 你原來的生存方式是無法維持的。

比如說, 中國的很多老人, 有錢, 也有社會地位, 有社會閱歷, 為什麼老被騙子騙?因為新出現的那些技術、協作方式, 他們不知道了嘛。

不出意外, 我們這一代人活個100歲稀鬆平常。 如果我們的身體健在, 但是頭腦萎縮了, 收集資訊的能力下降, 也許我們的老境是非常的淒慘,

即使你年輕的時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你沒有能力在極其複雜的環境當中保衛這筆財富。

知識現在越來越是一個具體的利益。 過去流行一個詞叫“無用之學”, 現在這個情況已經發生了大反轉。

舉個例子, 同樣是旅行, 有一個人知識比較好, 看見美景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那他在旅行當中獲得的價值就大。 而另外一個人沒知識, 只能說:“我靠, 真好看。 ”那你這個票買的就不值嘛。

現在是一個體驗消費的時代, 體驗是你去說服人、跟人協作的重要的工具, 沒有知識你哪來什麼體驗, 你所有的利益都將受到損害。

再換個角度看。

有人說, 中國的社會階層在固化, 貧家之子再難登入社會上層。

也有人反駁, 說不對,

什麼馬雲、馬化騰, 他們原來不都是赤手空拳的人嘛, 憑藉自己的努力, 完成了階層的穿越。

所以問題來了, 中國現在到底階層固化沒固化?

答案非常簡單, 固化了, 也沒固化, 關鍵的區別在哪?就是你有沒有知識, 你是不是能夠完成認知升級。 知識的爆發性價值有可能是改變你的一生的, 最終幫助你完成階層穿越。 所以, 你說我們這代人的知識焦慮能不大嗎?

更何況現在知識爆炸。

這些年, 一見到書店我的心情都很沮喪, 那麼多書, 那麼多知識, 我就是窮其一生, 每一天什麼事都不幹只看書也只能看到一個皮毛。 所以你說能不絕望嗎?

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知識焦慮。

2

過去, 你有知識焦慮很好辦, 讀書看報加上學, 只要勤于用功,

肯於花錢, 你的焦慮是能解決的。

今天, 這些解決方案本身就在出問題, 為啥?因為社會的底層因素正在發生重大變動。

第一, 人的時間在碎片化。

可是讀書上學這種事是要花整塊時間的。 一本書20萬字, 怎麼也得搞個三四天吧;上個學幾年, 最短的短訓班也得好幾天吧, 你越來越花不起這個時間。

第二, 學習越來越是終身化的。

過去有個詞叫“學業有成”, 大學畢業基本上算學業有成吧。 但是今天有學成這件事情嗎?新的知識像海浪一般的湧來, 你一輩子都要在裡面奮力前行, 永遠成不了。

20多歲你就大學畢業了, 整個社會沒有為終身學習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 怎麼辦呢?

第三, 學習越來越是跨界化的。

這是一個知識大融通的時代。

不信你看身邊的那些牛人, 誰現在幹的活還是他大學本科的那個專業嘞, 他都說不清自己現在是什麼專業, 反正一肚子雜貨, 對很多領域的知識都有強烈的興趣, 這樣的人才叫牛人。

但是我們的社會可沒有為這樣的人準備好服務系統, 因為我們的知識仍然是“分科治學”, 在某個領域越專精的人往往越跟外行沒法對話。

比如說, 我能不能用業餘時間把經濟學系統地學個大概?我不想幹經濟學, 我就想瞭解一下。 真就沒有相應的產品。

所以我創業搞的「得到」App就想往這個方向努力, 那麼多人需要, 我能不能提供一個解決的工具。

在「得到」App上, 我們從北京大學請來了薛兆豐教授, 開了一門《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 每天只需要花10分鐘,一年你就把北京大學經濟學課給學了。

薛老師錄課的時候,對面坐了一個姑娘,我們公司派來的,這個姑娘第一份職業是導遊,就是在旅行車門口說“上車了上車了”那麼個姑娘,她在那聽課。一旦薛老師講得聽不懂,她就喊停。

這種產品就是為跨界學習準備的。

3

當然了,不管是我們的「得到」App還是市場上的很多工具,它就是個工具,解決不了你自己的學習問題,所以下面談今天我最重點想談的問題:

在這個碎片化、終身化、跨界化學習的時代,我們應該怎麼學習。

我給大家五個建議,也就是五個關鍵字。

第一個關鍵字“人格”。

我們過去往往以為閱讀就約等於學習,其實不是。閱讀是跟書學,但是我的體會是跟人學效率更高。

知識是啥?

知識是一個極其複雜的資訊網路,它真實的存在場景是牛人的大腦裡面,翻江倒海不斷在反覆運算。牛人就是知識的載體,所以我們這代人學習首要的條件就是盡可能和牛人在一起。

我經常跟人講,如果你在的那個公司或者單位是一個下降趨勢的產業,千萬不能待,為什麼?它不是說發不出工資,而是那些牛人紛紛跑掉了,你身邊留下的人往往是沒什麼本事的人,你的學習環境被剝奪了。

第二個關鍵字“概念”,即通過不斷地搜集新概念來高效的學習。

李笑來老師講,上初中的時候他媽就告訴他,每個學期開始的時候,教科書發下來,先預習,掌握那些關鍵概念。然後到了課堂上聽課、做作業就輕鬆得一塌糊塗。

比如說《高中物理》第一冊,不就是那些概念嘛,什麼是力,什麼是運動,牛頓三大定律,什麼是做功,什麼是動能,就這些東西。然後綱舉目張,任何知識的碎片隨便抓進來都能夠安放到概念上。

我們人類是一個超級模式化的動物,世界本身非常複雜,它怎麼變成知識?就是沉澱為一個一個的概念。掌握知識本質上就是掌握概念。

第三個關鍵字“縫合”。

知識是自己的事,是從內心向外界盛開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識從你眼前飄過,你必須縫一針才是你的。

怎麼縫合?

很簡單,表達一次。

很多人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覺得特別好,收藏。這個收藏沒有用,過了幾天,你全忘了。這個時候應該幹什麼?寫一句話。就像我每天寫羅曰一樣,看完之後寫一句,這個知識我覺得哪兒有趣,這就叫縫合,這就叫讀書筆記,這就和你原來的知識體系長在一起了。

第四個關鍵字“碎片”。

這個爭議就比較大了,很多人都反對,說學習就應該體系化、系統化的學,你碎片化學習,最後一地雞毛,什麼也學不著,也搭建不起巍峨的知識大廈。

我不是說系統化學習不好,而是它不現實。前面講到,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在被劇烈的碎片化,手裡拿著一大堆碎片時間怎麼辦?不用於學習,難道用於打遊戲才對嗎?

碎片化時間是一個基本事實,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練成一個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時間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

回到真實的學習場景來看,碎片化學習沒有那麼糟糕:

首先,知識的產生就是碎片化的。再聰明的大腦他一時一刻也只能產生一個念頭、一個假設、一個結論,然後可能當論文就發表出來了,這就是知識真實的產生場景。你看《論語》,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間一些碎片化的對答嘛。

還有一方面,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碎片化是一個最終的結果,它一直如此。

比如說你去讀一本書,學一個學期的課,最終留下來的是啥?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嗎?幾個動人的場景,幾個金句,幾個精闢的結論,讀完一本書能夠留下這些東西已經是上上大吉了,你沒有白讀啊,上課也是一樣。

如果學習的結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學習有什麼問題?

第五個關鍵字“目標”。

在「得到」App專欄《槽邊往事》裡,和菜頭說了這麼一段話:

不計成本、成敗利鈍的追求知識,這是專業學者幹的事情。可是我們不是,我們是普通人,普通人是要面對一個一個的目標去行動的。行動一步獲得回饋,調整行動,繼續往前走,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知識是什麼?

知識就是偶爾亮起來的一小片天空,這是我們要抓住的線索,然後據此行動。

和菜頭打了個比方,我們就像是一個戰士在海灘上伏擊正在要登陸的部隊,這個時候一顆照明彈上了天,這就是知識,片段,非常的短暫,抓住這個瞬間,咱們幹什麼?有槍開槍,沒槍有彈弓打一下子,彈弓都沒有,抓把沙子也撒過去了。

立定目標,然後隨時摳動扳機,這就是我們面對知識的態度。

4

《羅輯思維》的視頻節目這是最後一期,但是《羅輯思維》可沒有停,而是迎來了一次重大的改版。主要的改動是以下幾條:

第一,從周播節目變成一個小日播的節目,每週一到週五早上6:30更新,時長5到8分鐘左右。

第二,從視頻節目變成一個音訊節目。

第三,不再全平臺分發,只在「得到」App裡播出。

我個人也將發生一個變化,從過去的一個追逐影響力的“網紅”,變成自家店鋪裡的服務生和跑堂小二。

為誰服務呢?

為「得到」App裡面的付費使用者服務。請注意,我們的節目仍然是免費的,但是它只對「得到」App的付費用戶免費,也就是說哪怕您為它只花過1分錢,您都是我們的坐上賓,可以免費聽以後的節目。這個邏輯有點像酒店,您是我們的住店客人,那好,我們有義務給您提供免費的自助早餐和游泳池。

過去我們節目的slogan叫“有種有趣有料”,以後這句話就改了,叫“和你一起終身學習”。我和我的用戶是一樣的人,都是終身學習者,只不過我把每天的學習成果分享出來。

過去四年我們做了200多期節目,有10億多次的點擊和播放,有那麼多觀眾,那麼多平臺,優酷、YouTube、喜馬拉雅FM、企鵝FM、蜻蜓FM、荔枝FM,來支持我們,非常感謝!雖然這次我們暫時撤出,但以後肯定有的是合作的機會。

對這些平臺上一直支援我們的用戶,我也想說兩句——

我去探索一條新的路,那這條路是不是走得成,我也不知道。

如果你願意旁觀一個新物種的成長,甚至將來的死亡,它的一切成敗利鈍,歡迎來到「得到」App。

如果你對我過去幾年的服務滿意,願意繼續享用我的服務,歡迎來到「得到」App。

如果你只是純粹的喜歡和願意支持,也希望您來到「得到」App。

再見!

點擊 關鍵字 查看往期內容

每天只需要花10分鐘,一年你就把北京大學經濟學課給學了。

薛老師錄課的時候,對面坐了一個姑娘,我們公司派來的,這個姑娘第一份職業是導遊,就是在旅行車門口說“上車了上車了”那麼個姑娘,她在那聽課。一旦薛老師講得聽不懂,她就喊停。

這種產品就是為跨界學習準備的。

3

當然了,不管是我們的「得到」App還是市場上的很多工具,它就是個工具,解決不了你自己的學習問題,所以下面談今天我最重點想談的問題:

在這個碎片化、終身化、跨界化學習的時代,我們應該怎麼學習。

我給大家五個建議,也就是五個關鍵字。

第一個關鍵字“人格”。

我們過去往往以為閱讀就約等於學習,其實不是。閱讀是跟書學,但是我的體會是跟人學效率更高。

知識是啥?

知識是一個極其複雜的資訊網路,它真實的存在場景是牛人的大腦裡面,翻江倒海不斷在反覆運算。牛人就是知識的載體,所以我們這代人學習首要的條件就是盡可能和牛人在一起。

我經常跟人講,如果你在的那個公司或者單位是一個下降趨勢的產業,千萬不能待,為什麼?它不是說發不出工資,而是那些牛人紛紛跑掉了,你身邊留下的人往往是沒什麼本事的人,你的學習環境被剝奪了。

第二個關鍵字“概念”,即通過不斷地搜集新概念來高效的學習。

李笑來老師講,上初中的時候他媽就告訴他,每個學期開始的時候,教科書發下來,先預習,掌握那些關鍵概念。然後到了課堂上聽課、做作業就輕鬆得一塌糊塗。

比如說《高中物理》第一冊,不就是那些概念嘛,什麼是力,什麼是運動,牛頓三大定律,什麼是做功,什麼是動能,就這些東西。然後綱舉目張,任何知識的碎片隨便抓進來都能夠安放到概念上。

我們人類是一個超級模式化的動物,世界本身非常複雜,它怎麼變成知識?就是沉澱為一個一個的概念。掌握知識本質上就是掌握概念。

第三個關鍵字“縫合”。

知識是自己的事,是從內心向外界盛開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識從你眼前飄過,你必須縫一針才是你的。

怎麼縫合?

很簡單,表達一次。

很多人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覺得特別好,收藏。這個收藏沒有用,過了幾天,你全忘了。這個時候應該幹什麼?寫一句話。就像我每天寫羅曰一樣,看完之後寫一句,這個知識我覺得哪兒有趣,這就叫縫合,這就叫讀書筆記,這就和你原來的知識體系長在一起了。

第四個關鍵字“碎片”。

這個爭議就比較大了,很多人都反對,說學習就應該體系化、系統化的學,你碎片化學習,最後一地雞毛,什麼也學不著,也搭建不起巍峨的知識大廈。

我不是說系統化學習不好,而是它不現實。前面講到,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在被劇烈的碎片化,手裡拿著一大堆碎片時間怎麼辦?不用於學習,難道用於打遊戲才對嗎?

碎片化時間是一個基本事實,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練成一個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時間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

回到真實的學習場景來看,碎片化學習沒有那麼糟糕:

首先,知識的產生就是碎片化的。再聰明的大腦他一時一刻也只能產生一個念頭、一個假設、一個結論,然後可能當論文就發表出來了,這就是知識真實的產生場景。你看《論語》,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間一些碎片化的對答嘛。

還有一方面,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碎片化是一個最終的結果,它一直如此。

比如說你去讀一本書,學一個學期的課,最終留下來的是啥?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嗎?幾個動人的場景,幾個金句,幾個精闢的結論,讀完一本書能夠留下這些東西已經是上上大吉了,你沒有白讀啊,上課也是一樣。

如果學習的結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學習有什麼問題?

第五個關鍵字“目標”。

在「得到」App專欄《槽邊往事》裡,和菜頭說了這麼一段話:

不計成本、成敗利鈍的追求知識,這是專業學者幹的事情。可是我們不是,我們是普通人,普通人是要面對一個一個的目標去行動的。行動一步獲得回饋,調整行動,繼續往前走,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知識是什麼?

知識就是偶爾亮起來的一小片天空,這是我們要抓住的線索,然後據此行動。

和菜頭打了個比方,我們就像是一個戰士在海灘上伏擊正在要登陸的部隊,這個時候一顆照明彈上了天,這就是知識,片段,非常的短暫,抓住這個瞬間,咱們幹什麼?有槍開槍,沒槍有彈弓打一下子,彈弓都沒有,抓把沙子也撒過去了。

立定目標,然後隨時摳動扳機,這就是我們面對知識的態度。

4

《羅輯思維》的視頻節目這是最後一期,但是《羅輯思維》可沒有停,而是迎來了一次重大的改版。主要的改動是以下幾條:

第一,從周播節目變成一個小日播的節目,每週一到週五早上6:30更新,時長5到8分鐘左右。

第二,從視頻節目變成一個音訊節目。

第三,不再全平臺分發,只在「得到」App裡播出。

我個人也將發生一個變化,從過去的一個追逐影響力的“網紅”,變成自家店鋪裡的服務生和跑堂小二。

為誰服務呢?

為「得到」App裡面的付費使用者服務。請注意,我們的節目仍然是免費的,但是它只對「得到」App的付費用戶免費,也就是說哪怕您為它只花過1分錢,您都是我們的坐上賓,可以免費聽以後的節目。這個邏輯有點像酒店,您是我們的住店客人,那好,我們有義務給您提供免費的自助早餐和游泳池。

過去我們節目的slogan叫“有種有趣有料”,以後這句話就改了,叫“和你一起終身學習”。我和我的用戶是一樣的人,都是終身學習者,只不過我把每天的學習成果分享出來。

過去四年我們做了200多期節目,有10億多次的點擊和播放,有那麼多觀眾,那麼多平臺,優酷、YouTube、喜馬拉雅FM、企鵝FM、蜻蜓FM、荔枝FM,來支持我們,非常感謝!雖然這次我們暫時撤出,但以後肯定有的是合作的機會。

對這些平臺上一直支援我們的用戶,我也想說兩句——

我去探索一條新的路,那這條路是不是走得成,我也不知道。

如果你願意旁觀一個新物種的成長,甚至將來的死亡,它的一切成敗利鈍,歡迎來到「得到」App。

如果你對我過去幾年的服務滿意,願意繼續享用我的服務,歡迎來到「得到」App。

如果你只是純粹的喜歡和願意支持,也希望您來到「得到」App。

再見!

點擊 關鍵字 查看往期內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