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V說天籟:胡智鋒——《天籟之聲》站在重要時代方位,有情懷、有智慧、有價值

本文根據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教授在《天籟之聲》節目研討會發言內容整理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教授

看完《天籟之聲》節目之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檔節目的三個“有”非常值得和大家分享。《天籟之聲》是一檔“有情懷”、“有智慧”、“有價值”的節目。

《天籟之聲》飽含民族文化優秀內核的深厚情懷

為什麼說《天籟之聲》是一檔有情懷的節目?

節目每一個環節展開的過程中,你都感覺沒有任何囉嗦的表達,

而是感覺它帶著一種使命在裡面。我想這是因為節目中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對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基因傳承的珍惜和珍視。

我覺得如果只是為了做一檔節目,或者為了博取觀眾的眼球,是絕對不會有這種感覺的,因為這裡面太安靜、太沉靜。這種安靜和沉靜讓我領略到節目裡面的情懷,就是要把我們民族文化最優秀的內核、樣態、基因的迷霧剝開,

把它的內核顯露出來,傳承下來。

冷僻題材做出現象級節目《天籟之聲》體現媒體人智慧

為什麼說《天籟之聲》是一檔特別有智慧的節目?

首先我要說我對東南衛視和《天籟之聲》節目的三個“沒想到”,或者說“三個疑問”。

第一,為什麼要選民族音樂這麼一個領域做《天籟之聲》?

大家知道大眾傳媒最忌諱的是冷僻的東西,而是要找到社會和大眾的最大公約數。電視臺的正常思維不會選民族音樂做一檔節目,

因為你別指望有很高的收視率。所以,我對於《天籟之聲》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東南衛視為什麼要選這麼一個冷門的領域?這個思路很奇怪。

第二,東南衛視通常是跟時尚和兩岸相關聯的,為什麼要選民族題材?

東南衛視的品牌形象就是“兩岸、時尚”。我的很多學生也在那邊做製片人,做的都是歡樂的、很熱鬧、很喧囂的節目。做了幾十年那樣的節目,

怎麼突然做起《天籟之聲》這樣的節目?既然東南衛視在民族題材上沒有長處,那為什麼要選民族的題材?

第三,沒想到《天籟之聲》能成為一個現象級節目。

在東南衛視這個平臺,在民族民間音樂這個領域,東南衛視竟然把《天籟之聲》做成一個這麼高大上、這麼高品質的節目,我覺得這都是沒想到的。

《天籟之聲》歌手斯琴格日樂——蒙古族

所以,我一開始的時候,沒想到有人會選民族音樂這個領域來做、沒想到是東南衛視來做、沒想到做得這麼高品質。但是看完《天籟之聲》節目之後,發現效果很好,而且有這麼多的熱議和好評,我想它一定是有智慧在裡面。這個智慧就是《天籟之聲》它有兩個突出的亮點。

模式創新、表達方式創新《天籟之聲》兩大亮點結合效果好

第一個亮點就是它的模式。

在民族音樂這樣一個冷僻的領域和題材上,怎麼讓它在社會中取得最大公約數,《天籟之聲》做了一個特別巧妙的創新,這個創新就是冷凇說的“用任務邀約的方式或者主題定制的方式,由媒體來向具有潛質的人發邀約”。這個設計有兩個風險:第一,這個單下的對不對,這是質疑的。第二:接單的隊伍能不能達到你訂單的要求,也不確定。這實際上就製造了雙重懸念,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設計,而這個設計造就了一個新模式的誕生----邀約和定制的新模式。這個模式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做的,這就是節目最大的一個模式創新和亮點。

我覺得這個亮點幫節目找到了解決最大社會公約數的問題的方式,這個方式就是懸念設置,特別是雙重的懸念設置,對於觀眾來講就是追看節目的理由。大家想看你這個單下的對不對,接單的人能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種雙重懸念它是具有最大的社會公約數的,所以這是一個模式創新,而且這是很有智慧的創新。

第二個亮點是在製作上,我覺得把最草根和最民族的唱法、或者說表達方式同時加上了最時尚和最現代化的一種包裝,這是一個大的亮點。

我們看過去各種各樣的民歌大賽節目裡面,其實真正所謂的原生態唱法或者表達方式,有的時候並不沾邊,這有點像肯德基或者麥當勞,你到全世界看都是因地制宜的,每個國家和地區味道都有微弱的區別。你到西班牙那邊會加更多的番茄,到中國可能會加入更多的中國的口味。什麼意思呢?

《天籟之聲》歌手賀國豐——漢族

作為一檔民族音樂題材的節目,如果用土的掉渣的方式表達出來,其實觀眾接受度是很低的,《天籟之聲》一方面讓我們感受到它是原裝的,但同時它又非常時尚,無論是舞美還是整個的設計,還是表達方式,《天籟之聲》都加入很多今天的東西。我覺得正因為結合到一個比較恰當的狀態,既不失原生態,又能夠讓今天的觀眾接受,這就是草根和時尚的有機結合,這是他的第二個有智慧的創意亮點。

通過這兩個亮點,把最草根最民族跟最時尚最大眾這兩個看起來不相干的東西結合起來,使我們這檔節目獲得比較大的創新度和比較大的接受度,這是我感覺它很有智慧的一點。

《天籟之聲》站在重要時代方位體現政治、文化、傳媒三重價值

說完了“情懷”和“智慧”,再來說說《天籟之聲》的“價值”。我想《天籟之聲》節目充分的體現了以下三大價值:

第一:毫無疑問是政治價值。

這檔節目絕對是高揚主旋律的典範之作,政治正確,絕對符合我們的大政方針和主流意識形態所需要的各種元素。無論是從為人民服務,還是為時代歌唱,還是我們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傳承與創新,以及對民族團結等等各個方面,我覺得它都具有很多個契合點,這是政治價值。

第二:文化價值。

在今天,我們講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我覺得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已經走到了對人類文化應該承擔更大責任的時代方位。處於這樣一個重要的時代方位上,人類文化的傳承發展一定要靠實現文化多樣性去維繫。

在過去全球化美國主導的若干年中,多樣性基本上做成了美國化,而美國這種有限度的歷史文化沉澱,使得它承擔全球和人類文化的責任顯然力不從心,因為它欠缺豐厚的文化沉澱。這個問題在今天越來越明顯的顯現出來。

對中國來說,我認為,我們要做好文化擔當角色的心理準備,但實際情況是到今天我們未必做好了這個準備。

從文化的意義上來講,長遠來看,中國這種豐厚的民族文化本身就是文化多樣性的一個載體,而這種文化多樣性就像喻國明老師所說的,你自己身邊的東西不去珍惜,把它當垃圾一樣處理掉,一旦你擔當大任的時候會發現,你真的是擔不起了,所以實際上這是一個迫切任務。

《天籟之聲》歌手紮西頓珠——藏族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文化建設有一些跟不上。我們經常忽略一點,中國自身的文化多樣性在未來恰恰是對整個人類文化的創造創新和可持續性的一個保障,這一點就隱藏在我們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當中。所以,《天籟之聲》這檔節目它帶著這樣的使命,我想如果有更清晰的一個目標感,它會有更大的自覺去彰顯文化價值,包括對當代的群眾文化的激發。如果我們用民族文化的東西去激發,我覺得會讓我們的群眾文化也更加飽滿和充實,這對我們整個的文化建構也是意義重大的。

第三:傳媒價值。

電視傳媒的發展向何處去?電視無論是在面對新興媒體的挑戰,還是我們自身的發展,感覺走著走著就走不動了,走著走著就覺得我們沒路了。這個時候《天籟之聲》突然又讓我們眼睛一亮,開啟了一個新的可能性,新的一條道路。所以,對今天電視傳媒的發展,在面對眾多的困境和不可能當中,《天籟之聲》給了我們一個可能性的啟示,這是它的傳媒價值。

我相信《天籟之聲》會帶動一批傳媒機構,特別是電視傳媒機構,沿著這樣新的方嚮往前繼續探索。

《天籟之聲》應做到可持續性發展提升影響力、傳播力、品牌價值

最後,我有幾個思考和建議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天籟之聲》如何做到可持續性發展?

我覺得這對我們這個節目可能是個難題,對於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題材的挖掘,這個可能有賴於專業領域內更多專家給我們更多的指導。

第二:如何讓《天籟之聲》更具影響力和傳播力。

我覺得這檔節目再往下做,要讓它更有影響力和傳播力,其實可以提前做更充分的準備。我發現民族音樂裡有很豐富的內容一方面藏在民間,另外一方面藏於影視音樂當中,而影視作品當中的音樂都可以重新挖掘再利用。比如說王洛賓,他一個人就做了一千多首民族歌曲,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大師,我也很驕傲王洛賓是我現在就職的北師大藝術專業1930年代的畢業生。

“西部歌王”——王洛賓

接下來還有很多的契機,比如說王洛賓多少周年,比如說《梁祝》多少周年,比如說影視《五朵金花》多少周年,《天籟之聲》如果通過紀念節點來做主題和專題性的設計,可能它產生的影響力和傳播力,要比這種一般性的推送更具有關注度。

第三:怎樣提升《天籟之聲》的品牌價值,當然還在於我們的內涵。

我經常說做一個品牌就是四句話:第一是“人無我有”,這個《天籟之聲》做到了,基本上就我們在做民族民間音樂;第二是“人有我優”,接下來可能會有媒體看重這個領域,可能會冒出幾檔同類節目,我覺得沒關係,《天籟之聲》可以做更優質的東西;第三是“人優我特”,如果大家做得都很不錯的話,《天籟之聲》可以做自己的特色;第四是“人特我絕”,如果大家都有特色的話,《天籟之聲》就得有絕活,這事是要慢慢推進。

我覺得《天籟之聲》已經開了一個很好的頭,很值得期待它的後面應該有更遠的路去走,也會產生更好的效應。我期待著。

長按指紋“識別二維碼”關注

第一個亮點就是它的模式。

在民族音樂這樣一個冷僻的領域和題材上,怎麼讓它在社會中取得最大公約數,《天籟之聲》做了一個特別巧妙的創新,這個創新就是冷凇說的“用任務邀約的方式或者主題定制的方式,由媒體來向具有潛質的人發邀約”。這個設計有兩個風險:第一,這個單下的對不對,這是質疑的。第二:接單的隊伍能不能達到你訂單的要求,也不確定。這實際上就製造了雙重懸念,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設計,而這個設計造就了一個新模式的誕生----邀約和定制的新模式。這個模式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做的,這就是節目最大的一個模式創新和亮點。

我覺得這個亮點幫節目找到了解決最大社會公約數的問題的方式,這個方式就是懸念設置,特別是雙重的懸念設置,對於觀眾來講就是追看節目的理由。大家想看你這個單下的對不對,接單的人能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種雙重懸念它是具有最大的社會公約數的,所以這是一個模式創新,而且這是很有智慧的創新。

第二個亮點是在製作上,我覺得把最草根和最民族的唱法、或者說表達方式同時加上了最時尚和最現代化的一種包裝,這是一個大的亮點。

我們看過去各種各樣的民歌大賽節目裡面,其實真正所謂的原生態唱法或者表達方式,有的時候並不沾邊,這有點像肯德基或者麥當勞,你到全世界看都是因地制宜的,每個國家和地區味道都有微弱的區別。你到西班牙那邊會加更多的番茄,到中國可能會加入更多的中國的口味。什麼意思呢?

《天籟之聲》歌手賀國豐——漢族

作為一檔民族音樂題材的節目,如果用土的掉渣的方式表達出來,其實觀眾接受度是很低的,《天籟之聲》一方面讓我們感受到它是原裝的,但同時它又非常時尚,無論是舞美還是整個的設計,還是表達方式,《天籟之聲》都加入很多今天的東西。我覺得正因為結合到一個比較恰當的狀態,既不失原生態,又能夠讓今天的觀眾接受,這就是草根和時尚的有機結合,這是他的第二個有智慧的創意亮點。

通過這兩個亮點,把最草根最民族跟最時尚最大眾這兩個看起來不相干的東西結合起來,使我們這檔節目獲得比較大的創新度和比較大的接受度,這是我感覺它很有智慧的一點。

《天籟之聲》站在重要時代方位體現政治、文化、傳媒三重價值

說完了“情懷”和“智慧”,再來說說《天籟之聲》的“價值”。我想《天籟之聲》節目充分的體現了以下三大價值:

第一:毫無疑問是政治價值。

這檔節目絕對是高揚主旋律的典範之作,政治正確,絕對符合我們的大政方針和主流意識形態所需要的各種元素。無論是從為人民服務,還是為時代歌唱,還是我們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傳承與創新,以及對民族團結等等各個方面,我覺得它都具有很多個契合點,這是政治價值。

第二:文化價值。

在今天,我們講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我覺得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已經走到了對人類文化應該承擔更大責任的時代方位。處於這樣一個重要的時代方位上,人類文化的傳承發展一定要靠實現文化多樣性去維繫。

在過去全球化美國主導的若干年中,多樣性基本上做成了美國化,而美國這種有限度的歷史文化沉澱,使得它承擔全球和人類文化的責任顯然力不從心,因為它欠缺豐厚的文化沉澱。這個問題在今天越來越明顯的顯現出來。

對中國來說,我認為,我們要做好文化擔當角色的心理準備,但實際情況是到今天我們未必做好了這個準備。

從文化的意義上來講,長遠來看,中國這種豐厚的民族文化本身就是文化多樣性的一個載體,而這種文化多樣性就像喻國明老師所說的,你自己身邊的東西不去珍惜,把它當垃圾一樣處理掉,一旦你擔當大任的時候會發現,你真的是擔不起了,所以實際上這是一個迫切任務。

《天籟之聲》歌手紮西頓珠——藏族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文化建設有一些跟不上。我們經常忽略一點,中國自身的文化多樣性在未來恰恰是對整個人類文化的創造創新和可持續性的一個保障,這一點就隱藏在我們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當中。所以,《天籟之聲》這檔節目它帶著這樣的使命,我想如果有更清晰的一個目標感,它會有更大的自覺去彰顯文化價值,包括對當代的群眾文化的激發。如果我們用民族文化的東西去激發,我覺得會讓我們的群眾文化也更加飽滿和充實,這對我們整個的文化建構也是意義重大的。

第三:傳媒價值。

電視傳媒的發展向何處去?電視無論是在面對新興媒體的挑戰,還是我們自身的發展,感覺走著走著就走不動了,走著走著就覺得我們沒路了。這個時候《天籟之聲》突然又讓我們眼睛一亮,開啟了一個新的可能性,新的一條道路。所以,對今天電視傳媒的發展,在面對眾多的困境和不可能當中,《天籟之聲》給了我們一個可能性的啟示,這是它的傳媒價值。

我相信《天籟之聲》會帶動一批傳媒機構,特別是電視傳媒機構,沿著這樣新的方嚮往前繼續探索。

《天籟之聲》應做到可持續性發展提升影響力、傳播力、品牌價值

最後,我有幾個思考和建議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天籟之聲》如何做到可持續性發展?

我覺得這對我們這個節目可能是個難題,對於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題材的挖掘,這個可能有賴於專業領域內更多專家給我們更多的指導。

第二:如何讓《天籟之聲》更具影響力和傳播力。

我覺得這檔節目再往下做,要讓它更有影響力和傳播力,其實可以提前做更充分的準備。我發現民族音樂裡有很豐富的內容一方面藏在民間,另外一方面藏於影視音樂當中,而影視作品當中的音樂都可以重新挖掘再利用。比如說王洛賓,他一個人就做了一千多首民族歌曲,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大師,我也很驕傲王洛賓是我現在就職的北師大藝術專業1930年代的畢業生。

“西部歌王”——王洛賓

接下來還有很多的契機,比如說王洛賓多少周年,比如說《梁祝》多少周年,比如說影視《五朵金花》多少周年,《天籟之聲》如果通過紀念節點來做主題和專題性的設計,可能它產生的影響力和傳播力,要比這種一般性的推送更具有關注度。

第三:怎樣提升《天籟之聲》的品牌價值,當然還在於我們的內涵。

我經常說做一個品牌就是四句話:第一是“人無我有”,這個《天籟之聲》做到了,基本上就我們在做民族民間音樂;第二是“人有我優”,接下來可能會有媒體看重這個領域,可能會冒出幾檔同類節目,我覺得沒關係,《天籟之聲》可以做更優質的東西;第三是“人優我特”,如果大家做得都很不錯的話,《天籟之聲》可以做自己的特色;第四是“人特我絕”,如果大家都有特色的話,《天籟之聲》就得有絕活,這事是要慢慢推進。

我覺得《天籟之聲》已經開了一個很好的頭,很值得期待它的後面應該有更遠的路去走,也會產生更好的效應。我期待著。

長按指紋“識別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