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川省政協常委會議熱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人民政協網四川6月26日電自6月6日四川省政協常委會議閉幕後回到雅安,雅安市政協主席楊承一就沒閑著,兩周內他去了兩趟名山縣,那裡曾以“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著稱,但近年來,由於該縣農村的茶葉加工企業生產規模小、茶葉需求低,直接導致茶葉大面積滯銷、價格下降、茶農流失,這讓他十分著急。

“常委會議上我就呼籲,省上應更加重視‘三農’工作,設置專門機構,配置專業管理人才團隊,加強頂層設計。”楊承一說。

本次常委會議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委員們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轉型升級”建言獻策的熱門話題。

宜賓市政協原主席葛燎原清晰記得,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在四川代表團的重要講話,專門提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問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也提出,四川農業大省這塊金字招牌不能丟,必須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有統一的規劃、配套的政策和良好的平臺。”眉山市政協主席王影聰小組討論時第一個拿起了話筒,他認為應加速搭建土地流轉、基礎設施、行銷網路、金融保險、農業科技、政府服務和法治等七個平臺。

曾擔任過農業部門領導的省政協農業委副主任傅志康則直言,首先要解決改革的目標定位問題。

他建議,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改革、實施農業補貼政策改革。

“誰是改革的主體、如何解決農產品同質化以及如何開拓市場和建設銷售網路這三大問題不容忽視。”達州市政協主席康蓮英直奔主題,她認為應通過吸引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加快農村電商發展和物流運輸企業發展,完善市場需求資訊體系建設,最終實現“發展對路,增加收入”。

“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生產者的自主性,減少不必要的強制措施,保護和激發生產者的活力。”來自阿壩藏區的省政協常委王樹明認為,要加強對民族地區農產品“一提(提品質)一創(創品牌)一培(培育新動能新動力)”的支持力度。

“政府包辦沒有出路!”省政協常委艾明建也認為,不能由政府部門下達種植計畫,應以市場為導向,讓農民在市場環境中得到鍛煉,逐步增強抗風險能力,最終適應市場經濟。

同樣是談及“川茶”的問題,省政協常委張甯對目前四川茶葉品牌在全國榜上無名的狀況頗感痛心,他呼籲,重點扶持一批本土茶葉生產企業,打造一批能叫響全國的知名品牌。同時,應將茶葉產業與旅遊業有機結合,開發具有天府特色的茶葉旅遊產品。

過去曾與“川茶”齊名的還有“川豬”,省政協常委胡月鶴感歎,現在因豬肉品質不好,嚴重影響市場和銷路。她坦言,放心食品、安全食品要從源頭抓起,應加快豬、牛等畜產品的品種改良。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走什麼路子?曾長期在四川農業大學任教的省政協常委、民建四川省委副主委毛凱提出,四川農業主要有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生態農業三種形態,由於省內各地氣候、土地特徵差異較大,這三種形態將長期存在。因而,應走傳統農業現代化、現代農業生態化、生態農業品牌化的路子。

涼山彝區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來自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的省政協常委比布有打告訴記者,民族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問題是農業產業規模不大,引進不了龍頭企業。他建議,政府要有規劃,增加資金投入,培育特色產業,形成特色品牌,同時應進一步加大農業直補力度,引導農民從追求產量轉向追求品質。

她坦言,放心食品、安全食品要從源頭抓起,應加快豬、牛等畜產品的品種改良。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走什麼路子?曾長期在四川農業大學任教的省政協常委、民建四川省委副主委毛凱提出,四川農業主要有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生態農業三種形態,由於省內各地氣候、土地特徵差異較大,這三種形態將長期存在。因而,應走傳統農業現代化、現代農業生態化、生態農業品牌化的路子。

涼山彝區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來自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的省政協常委比布有打告訴記者,民族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問題是農業產業規模不大,引進不了龍頭企業。他建議,政府要有規劃,增加資金投入,培育特色產業,形成特色品牌,同時應進一步加大農業直補力度,引導農民從追求產量轉向追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