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湖南省政協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讓農民“錢袋子”真正鼓起來

人民政協網湖南7月3日電(記者劉洋 實習生楊熒)湖南省政協近日召開重點提案督辦會,就省政協委員羅可大、徐慶國、李琳在今年省政協全會上提交的3件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案進行集中督辦。

會上,提案主辦單位省農委就如何做好下一步工作用“調、提、綠、強、補、改”六字作了精彩答覆,贏得了大家尤其是三位提案人的交口稱讚。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與會的省政協副主席戴道晉聽了“六字訣”後有感而發,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共鳴。

湖南省作為農業大省擁有“湖廣足、天下熟”等美譽,卻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多而不專、多而不優、多而不特”“粗放經營、成本高、消耗大、污染重”“農業產業鏈條短、價值鏈低端、品牌不夠強、功能拓展不深入”等。如何才能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推進湖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顯得尤為迫切。

“要以培育‘湘’字型大小農副產品作為重要‘突破口’,走‘高、精、特、尖、專’的特色農業發展之路。”羅可大委員建議,科學編制全省品牌農業發展規劃和推進“湘”字型大小農副產品品牌工程的實施意見;用現代工業理念抓“品牌”農業;強化政策支持,培育品牌創建主體。

徐慶國委員則從完善農業支持政策、創新農業科技機制、增強農業經營主體、扶助名特優農產品等四個方面提出建議。

他還呼籲,要積極引導和鼓勵民間社會資本與涉農企業及農業工作者創業創新,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創新農村土地流轉機制。

“我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存在新型經營主體發育滯後、利益聯結機制缺失、涉農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基礎設施較薄弱等問題。”為此,李琳委員建議建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利益連結機制,支援多類型新業態發展、拓展農業新功能,完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支撐體系,保障農民分享產業融合發展的“紅利”。

“我們將繼續完善財稅金融扶持政策。”“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技術支撐。”“進一步推進‘多證合一’改革,降低農業企業辦事成本。”省財政廳、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經信委等承辦單位分別彙報提案辦理情況,並表示將認真吸納委員們的建議,以此次提案辦理工作為契機,加快推進湖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農民‘錢袋子’是否鼓起來,要把農民增收放在第一位。”戴道晉表示,要改變農業品牌“多、亂、雜、弱、小、散”的現狀,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譽度;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要做到政策創新和政策融合,政府部門之間形成合力,為融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指導和保障。同時,緊跟消費需求變化,不僅要讓人們吃飽、吃好,還要注意“舌尖上的安全”,讓大家吃得健康。

同時,緊跟消費需求變化,不僅要讓人們吃飽、吃好,還要注意“舌尖上的安全”,讓大家吃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