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什麼是纏絲勁?它的典型形式是什麼?訓練的要點步驟是什麼?

太極拳愛好者對“纏絲勁”並不陌生,尤其是陳式太極拳、洪傳陳式太極拳練習者。可是,細細研究起來,我們又難以講清楚什麼是纏絲勁? 它的典型形式是什麼? 訓練的要點步驟是什麼? 具體實作時又是怎麼隨機應用的? 諸如此類問題,

困擾了不少太極拳愛好者。

太極拳定向旋轉動作產生纏絲勁,而旋轉是武術動作中普遍存在的運動方式。比如,長拳中的沖拳動作路線雖然是直線,但是拳的力量卻也是成螺旋式向前發出的,

從力的運行軌跡上來說,這樣的力也是一種纏絲勁。在形意拳中最常見的劈拳的動作是由三體式開始的,在步法的配合下,一手下按回帶,另一手前探翻轉下劈,動作以翻轉為主;鑽拳則是一手翻轉蓋壓,另一手向前上方旋轉而出,要求小指一側上翻,動作也以旋轉為要。前者的翻和後者的旋所產生的勁力也都可稱之為纏絲勁。在八卦掌的拳訣中就明確要求“拳宜滾出滾入”,
這種滾出滾人本身就是旋轉,旋轉產生的勁力也可以稱其為纏絲勁。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纏絲勁不是太極拳獨有的,是普遍存在於武術動作之中的,其它流派動作中的纏絲勁與太極拳的纏絲勁在形式上並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是把勁力方式放在次要地位;而太極拳卻是把纏絲勁作為核心勁法形式而貫穿始終。

陳氏太極拳的身體纏絲運動規律,可分三種表現形式。

1.軀幹部位:以身軀正中為軸線(上通百會穴,下至會陰穴一線貫串,即身軀中氣之通道),腰為主要動力,以套腰勁、花腰勁、螺旋腰勁為主要訓練方法,同時旋脊轉腰、胸腰折疊蛹動和胸腰運化,從而引導身體內部的氣機運聚。

2.上肢部位:以胳膊正中為軸線,以中氣貫串、雙肩微微前卷裡合、對拉拔長、接骨鬥榫、鬆開似脫、互為催領、互相傳遞,同時旋腕轉膀,促使肱骨旋動,尺撓二骨擰摽翻轉,

雙手順纏或逆纏,雙肘松垂,隨之同步旋轉,從而引導雙手臂的節節貫串之勁。

3.下肢部位:以腿正中為軸線,中氣貫串,雙胯同時鬆開,爭衡前卷裡合,襠勁撐圓,開膝合髕,雙腿裡纏,旋踝轉腿,股骨旋動,雙足拇趾領勁纏動,脛腓二骨擰摽翻轉,從而引導雙腿和雙腳的節節貫串。

凡攻擊的動作,不論順纏或逆纏,為動、為分、為離心力。丹田勁運至四梢,肩催肘,肘催手;胯催膝,

膝催足,呼氣、發勁(重心下沉,勁往前發),謂之“丹田勁走四梢"。

凡防禦的動作,不論順纏或逆纏,為靜、為合、為向心力。意氣從四梢回歸丹田,肩帶肘,肘帶手;胯帶膝,膝帶足,吸纏絲勁(弧形螺旋勁)是太極拳的主要特點,它是在意識指氣、蓄勁(氣聚胃部,蓄勢待發),謂之“四梢勁歸丹田"。

抱球提塌

動勢:身體中正,兩腳同肩寬,雙手左右抱圓,站成渾圓樁,保持相對靜止狀態。隨腰胯左右旋轉,相抱的雙手也左右擺動,兩膝配合腰胯做一前一後的立體提塌運動,腰胯儘量旋轉,膝部動作要小。保持中正旋轉狀態。眼神始終注視前側。練到功成時,可以左右整體旋轉發力試勁。

開合提塌

動勢:相當於陳式太極拳中的“肘底捶”。身法同初級纏絲,定步左右旋轉,就是左右手做前後開合運動,手部動作形式又像倒卷肱。練到功成時,可以左右整體旋轉發力試勁。

定步雲手

動勢:以右向為例,身體中正,兩腳同肩寬,站成側馬步,左右手隨腰胯左右交替畫圓,動勢有雙正雙反和一順一反三種,兩膝配合腰胯做一前一後的立體提塌運動,腰胯儘量旋轉,膝部動作要小。保持中正旋轉狀態。眼神始終注視右前側。練到功成時,可以兩人擠按試勁,不丟不頂為准。

相抱的雙手也左右擺動,兩膝配合腰胯做一前一後的立體提塌運動,腰胯儘量旋轉,膝部動作要小。保持中正旋轉狀態。眼神始終注視前側。練到功成時,可以左右整體旋轉發力試勁。

開合提塌

動勢:相當於陳式太極拳中的“肘底捶”。身法同初級纏絲,定步左右旋轉,就是左右手做前後開合運動,手部動作形式又像倒卷肱。練到功成時,可以左右整體旋轉發力試勁。

定步雲手

動勢:以右向為例,身體中正,兩腳同肩寬,站成側馬步,左右手隨腰胯左右交替畫圓,動勢有雙正雙反和一順一反三種,兩膝配合腰胯做一前一後的立體提塌運動,腰胯儘量旋轉,膝部動作要小。保持中正旋轉狀態。眼神始終注視右前側。練到功成時,可以兩人擠按試勁,不丟不頂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