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張垣印記」劉瀾濤重返張家口紀實(下)

張 垣 印 記

編者按

1992年6月26日,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82歲高齡的劉瀾濤同志驅車北上,再次來到了闊別47個春秋的張家口市。早在1945年8月,八路軍解放了在日本侵略軍統治下的張家口市,

劉瀾濤曾經在這裡戰鬥和工作了一年多時間,並一度兼任市委書記,為改造治理第一座由中國共產黨武裝奪取的較大的城市,灑下過辛勤的汗水。重訪故地,劉瀾濤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情地說:“我在張家口工作過,對這個地方很有感情;當年我們在這裡打進來又退出去,又打回來,最後解放張家口。這段經歷我始終難以忘懷。”步步尋往跡,處處情依依,劉老在張家口整整逗留了10天。
張垣方志分兩部分向大家介紹劉瀾濤重返張家口紀實。今天介紹第二部分。歡迎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劉瀾濤重返張家口紀實

精神矍爍的劉老不辭辛勞,數日裡連續視察了農村、工廠、部隊,深入實地瞭解各行各業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變化。

6月28日,在老鴉莊鄉的村小學校園裡,劉老疼愛地看著一張張被紅領巾映紅了稚轍臉龐的孩子們,一邊表示感謝,一邊坦誠直率說:“耽誤了孩子們休息,會影響孩子學習的。我的意見是:國內來的人,不要搞這樣大的歡迎排場。”他面露關切的神情聽完校長介紹孩子們的學習和課餘活動情況,對陪同的領導強調,學校教育也要體現勞動,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主張從小就要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勞動,
學會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接著,劉老興致很高地欣賞了音樂教師彈奏的貝多芬鋼琴曲《致愛麗絲》。走進教室,他興奮地又是觀看學生自辦的壁報,又是翻看學生的作業本,慈祥的臉上漾出滿意的微笑。

座談時區黨委書記、鄉長不時的向劉瀾濤介紹了老鴉莊鄉的教育投入和鄉鎮企業發展概況。劉老說:“這些年能取得這樣大的進步,充分說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是正確的,

揭開了歷史新篇章。路線正確了發展就快,國家抓改革開放,抓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各地發展還不平衡,在這種不平衡中老鴉莊鄉走在了前面。”鄉長又介紹說:“這所小學建校5年,共投入近100萬元。”劉老深邃目光望著遠方,沉思片刻說;“沒有三中全會的正確路線,你們怎麼能夠使生產發展;沒有生產發展,你們又怎麼能拿出100萬元投入學校教育呢?反過來講,
沒有過去100萬元的投入,將來的發展也足不可能的。過去我們搞工業化,農村貧困,工業化也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現在我們發展鄉鎮企業,城市和農村共同發展,農村的基礎就打牢靠了,不僅豐衣足食,還有大量資金投入教育,這一點在你們這個鄉體現得比較充分。”談到教育工作今後的發展方向時,他說:“我們的發展畢竟還是初步的,和發達國家比還有很大差距,尤為需要發揚進取精神,堅持自身發展方向,扶持和發展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

劉老一行繼續趕往吉家房村,鄉長請他視察了村辦粉絲廠的生產後,正好路經農民段國孝的家。走進農家小院,劉瀾濤看到嶄新的房屋,屋內家用電器一應俱全,連聲說好,並熱情地向主人問長問短,鼓勵他繼續勤勞致富。道別時,段國孝全家激動地與劉老合影留念。

30日,劉老在張北縣視察了將近一天。在蘇蒙聯軍烈士紀念塔和縣皮毛製品廠,劉瀾濤熱情地鼓勵陪同的地區、縣領導人,對他們說張家口歷史悠久,有許多值得紀念的東西。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做出過很大貢獻,你們能在這裡工作很光榮。現在發生了很大變化,說明你們做了很多工作,希望繼續努力。劉老還視察了正在恢復的張北縣北部草原生態環境之後,在蒙古包裡觀看了蒙古族青年和旅遊學校學生表演的小節目。

劉瀾濤重返張家口紀實

7月1日晚,劉瀾濤在市迎賓館與省顧委主任楊澤江和張家口地市黨政軍領導同志及部分離退休老幹部歡聚一堂,熱烈慶祝建黨71周年,劉老在熱烈掌聲中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聲音洪亮地說,“張家口這個地方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建黨在華北乃至全國也很早,1922年就有李大釗直接領導的黨組織,今年党的71周年生日,你們是70周年,這在全國是不多的。我們的勝利是在毛澤東同志領導下取得的,沒有毛澤東同志的領導,沒有毛澤東思想指引,我們還會在黑暗中徘徊。要永遠記住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思想。”他還說:“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已被全黨所接受,這是很大幸福。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是黨的第三代領導繼承了毛澤東思想。我們老同志是毛澤東思想教育的,對以江澤民為核心的党的領導要熱情支持和擁護。我離開張家口以後,這裡變化很大,我很高興。”他最後祝願在座各位同志、戰友努力工作,保持晚節,教育好子女,身體健康,家庭愉快。

7月2日清晨,劉老在地方領導陪同下視察了駐張家口的人民解放軍51056部隊。在集團軍司令部,劉老和藹地同前來迎接的部隊領導一一握手。劉瀾濤親切詢問了各部隊領導的年齡。當瞭解到軍長、政委的年齡都在50歲左右時,感慨的說:“一代人接一代人的班,很快啊。”劉蔭超軍長介紹了軍地密切團結,去年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情況。劉瀾濤十分讚賞,鼓勵他們再創新成績。劉軍長又介紹了近幾年部隊開展的工作情況。劉瀾濤回顧道:“你們這支部隊有著很光榮的歷史,當年創建晉察冀邊區根據地時立了大功。經過幾十年,現在發展成集團軍規模,不簡單。現在裝備怎麼樣?抗戰時可沒有炮呀。”劉軍長回答說:“現在有炮,地炮、高炮.還有導彈。”聽到這裡,劉老問:“導彈能打多遠?”劉軍長答:“能打三千里。”劉老又問:“部隊參加過抗美援朝吧?”答:“我們這支部隊打過寧夏,打過蘭州,後來又赴朝作戰,回國後就一直駐防張家口。”劉老說:“抗戰開始時,聶帥領導的部隊只有3000人,後來晉察冀時發展到32萬人,去東北10萬人,還調去陝甘寧、晉綏幾十個團。軍史值得回顧和研究。”之後,他觀看了部隊幹部戰士表演的節目。劉老讚歎道:“你們無愧於紅軍、八路軍的後代。”合影留念後,應部隊要求,劉老欣然為軍史館書寫了“赴湯蹈火的記錄,光輝歷程的寫照”的題詞。

劉瀾濤重返張家口紀實

劉瀾濤非常關心河北省和張家口的經濟發展,幾天來分別認真聽取了張家口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工農業生產發展、改革開放、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組織建設,以及學習小平南巡談話,貫徹落實中央有關文件精神的設想和群眾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彙報。他說.“聽了你們的彙報,我不感到疲勞,聽得進去。你們取得的成績比別的地方付出的勞動更多,代價更大,更寶貴.希望你們繼續發揚革命的光榮傳統,堅決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堅持100年不動搖,各方面工作更上一層樓,取得更大的進步.”他聽到張家口市因開放程度不夠而影響經濟發展的問題時,強調說:“你們開放程度不夠是受全球形勢影響,過去兩個超級大國爭霸世界,我們國家從東北到西北在防務上投入很多。現在國際形勢已趨向緩和,你們也從丁類開放升為丙類,以後還會逐步放寬的。”

他又以鼓勵的口氣說。“我這次來張家口市,給我的印象很好,萬象更新,山河不是依舊。我去張北、宣化途中,看到樹很多,綠化程度很好。工業有很大發展,人民精神面貌也很好。”他特別強調指出:“實事求是是最重要的。實事求是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主觀和客觀相統一,不結合、不統一就要出大毛病。從1957年開始到1977年20年間總的看是左的思想居支配地位,特別是文化大革命這段歷史。路線錯了是什麼樣子,路線正確了又是什麼樣子,這一點現在看得很清楚。我希望你們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幹工作,外聯是一條出路,如吸引外資等,但內聯也不能放鬆,尤其在外聯受限制的時候,內聯就更顯得重要。”最後劉老堅定的說:“中國這麼大,搞內聯是大有發展的,多想辦法成績會更大。”

劉瀾濤連續在3日和4日兩天裡,集中深入到三家大型國有企業和一家種殖研究所視察。專門就企業的留利情況、在全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中所處的位元次、產品的銷售、原材料的採購、設備投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專業技術人員現狀、職工工資收入等問題都作了較全面的瞭解。

在煤礦機械廠,劉老聽到該廠1991年被評為國家一級企業,純留利1000萬元時說:“能進入500家企業行列,就不簡單。”參觀完產品展廳、一加工車間等處後,他又走到了工廠食堂,仔細詢問了職工每日伙食標準和飯菜品質。他感歎的說:“在這裡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工廠的精神風貌。”

在一街之隔的張家口捲煙廠,劉老參觀了制絲車間和包裝車間,觀看了企業發展的錄影片後說:“我1945年到張家口時,看過這個煙廠,當時關內解放區僅有這一家煙廠。記得當時有元寶牌捲煙。一年後我軍撤出張家口,煙廠及設備也一塊遷到平山。”

在宣化區,劉老饒有興趣的參觀了採掘機械廠裝配車間和葡萄研究所的種植園,他連聲對葡萄一年兩次開花結果的新技術讚歎不已。他還考察、瞭解了鐘樓古跡和察哈爾省政府成立時的舊址情況。

6日,辭別返京之際,劉老望著車外拔地而起的樓群,碧綠的田地和起伏的山巒,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真摯地說:“這個地方是我離開後第一次回來,我還準備再來……”

(文章摘編自《劉瀾濤重返張家口》,作者:市委黨史研究室 袁昭)

尤為需要發揚進取精神,堅持自身發展方向,扶持和發展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

劉老一行繼續趕往吉家房村,鄉長請他視察了村辦粉絲廠的生產後,正好路經農民段國孝的家。走進農家小院,劉瀾濤看到嶄新的房屋,屋內家用電器一應俱全,連聲說好,並熱情地向主人問長問短,鼓勵他繼續勤勞致富。道別時,段國孝全家激動地與劉老合影留念。

30日,劉老在張北縣視察了將近一天。在蘇蒙聯軍烈士紀念塔和縣皮毛製品廠,劉瀾濤熱情地鼓勵陪同的地區、縣領導人,對他們說張家口歷史悠久,有許多值得紀念的東西。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做出過很大貢獻,你們能在這裡工作很光榮。現在發生了很大變化,說明你們做了很多工作,希望繼續努力。劉老還視察了正在恢復的張北縣北部草原生態環境之後,在蒙古包裡觀看了蒙古族青年和旅遊學校學生表演的小節目。

劉瀾濤重返張家口紀實

7月1日晚,劉瀾濤在市迎賓館與省顧委主任楊澤江和張家口地市黨政軍領導同志及部分離退休老幹部歡聚一堂,熱烈慶祝建黨71周年,劉老在熱烈掌聲中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聲音洪亮地說,“張家口這個地方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建黨在華北乃至全國也很早,1922年就有李大釗直接領導的黨組織,今年党的71周年生日,你們是70周年,這在全國是不多的。我們的勝利是在毛澤東同志領導下取得的,沒有毛澤東同志的領導,沒有毛澤東思想指引,我們還會在黑暗中徘徊。要永遠記住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思想。”他還說:“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已被全黨所接受,這是很大幸福。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是黨的第三代領導繼承了毛澤東思想。我們老同志是毛澤東思想教育的,對以江澤民為核心的党的領導要熱情支持和擁護。我離開張家口以後,這裡變化很大,我很高興。”他最後祝願在座各位同志、戰友努力工作,保持晚節,教育好子女,身體健康,家庭愉快。

7月2日清晨,劉老在地方領導陪同下視察了駐張家口的人民解放軍51056部隊。在集團軍司令部,劉老和藹地同前來迎接的部隊領導一一握手。劉瀾濤親切詢問了各部隊領導的年齡。當瞭解到軍長、政委的年齡都在50歲左右時,感慨的說:“一代人接一代人的班,很快啊。”劉蔭超軍長介紹了軍地密切團結,去年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情況。劉瀾濤十分讚賞,鼓勵他們再創新成績。劉軍長又介紹了近幾年部隊開展的工作情況。劉瀾濤回顧道:“你們這支部隊有著很光榮的歷史,當年創建晉察冀邊區根據地時立了大功。經過幾十年,現在發展成集團軍規模,不簡單。現在裝備怎麼樣?抗戰時可沒有炮呀。”劉軍長回答說:“現在有炮,地炮、高炮.還有導彈。”聽到這裡,劉老問:“導彈能打多遠?”劉軍長答:“能打三千里。”劉老又問:“部隊參加過抗美援朝吧?”答:“我們這支部隊打過寧夏,打過蘭州,後來又赴朝作戰,回國後就一直駐防張家口。”劉老說:“抗戰開始時,聶帥領導的部隊只有3000人,後來晉察冀時發展到32萬人,去東北10萬人,還調去陝甘寧、晉綏幾十個團。軍史值得回顧和研究。”之後,他觀看了部隊幹部戰士表演的節目。劉老讚歎道:“你們無愧於紅軍、八路軍的後代。”合影留念後,應部隊要求,劉老欣然為軍史館書寫了“赴湯蹈火的記錄,光輝歷程的寫照”的題詞。

劉瀾濤重返張家口紀實

劉瀾濤非常關心河北省和張家口的經濟發展,幾天來分別認真聽取了張家口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工農業生產發展、改革開放、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組織建設,以及學習小平南巡談話,貫徹落實中央有關文件精神的設想和群眾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彙報。他說.“聽了你們的彙報,我不感到疲勞,聽得進去。你們取得的成績比別的地方付出的勞動更多,代價更大,更寶貴.希望你們繼續發揚革命的光榮傳統,堅決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堅持100年不動搖,各方面工作更上一層樓,取得更大的進步.”他聽到張家口市因開放程度不夠而影響經濟發展的問題時,強調說:“你們開放程度不夠是受全球形勢影響,過去兩個超級大國爭霸世界,我們國家從東北到西北在防務上投入很多。現在國際形勢已趨向緩和,你們也從丁類開放升為丙類,以後還會逐步放寬的。”

他又以鼓勵的口氣說。“我這次來張家口市,給我的印象很好,萬象更新,山河不是依舊。我去張北、宣化途中,看到樹很多,綠化程度很好。工業有很大發展,人民精神面貌也很好。”他特別強調指出:“實事求是是最重要的。實事求是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主觀和客觀相統一,不結合、不統一就要出大毛病。從1957年開始到1977年20年間總的看是左的思想居支配地位,特別是文化大革命這段歷史。路線錯了是什麼樣子,路線正確了又是什麼樣子,這一點現在看得很清楚。我希望你們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幹工作,外聯是一條出路,如吸引外資等,但內聯也不能放鬆,尤其在外聯受限制的時候,內聯就更顯得重要。”最後劉老堅定的說:“中國這麼大,搞內聯是大有發展的,多想辦法成績會更大。”

劉瀾濤連續在3日和4日兩天裡,集中深入到三家大型國有企業和一家種殖研究所視察。專門就企業的留利情況、在全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中所處的位元次、產品的銷售、原材料的採購、設備投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專業技術人員現狀、職工工資收入等問題都作了較全面的瞭解。

在煤礦機械廠,劉老聽到該廠1991年被評為國家一級企業,純留利1000萬元時說:“能進入500家企業行列,就不簡單。”參觀完產品展廳、一加工車間等處後,他又走到了工廠食堂,仔細詢問了職工每日伙食標準和飯菜品質。他感歎的說:“在這裡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工廠的精神風貌。”

在一街之隔的張家口捲煙廠,劉老參觀了制絲車間和包裝車間,觀看了企業發展的錄影片後說:“我1945年到張家口時,看過這個煙廠,當時關內解放區僅有這一家煙廠。記得當時有元寶牌捲煙。一年後我軍撤出張家口,煙廠及設備也一塊遷到平山。”

在宣化區,劉老饒有興趣的參觀了採掘機械廠裝配車間和葡萄研究所的種植園,他連聲對葡萄一年兩次開花結果的新技術讚歎不已。他還考察、瞭解了鐘樓古跡和察哈爾省政府成立時的舊址情況。

6日,辭別返京之際,劉老望著車外拔地而起的樓群,碧綠的田地和起伏的山巒,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真摯地說:“這個地方是我離開後第一次回來,我還準備再來……”

(文章摘編自《劉瀾濤重返張家口》,作者:市委黨史研究室 袁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