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海外“打工仔”: 1年寄回4.4萬元,省吃儉用,值麼?

根據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的資料,2016年國內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7萬元。這意味著一個正常的勞動力,一年在國內的收入已能超過在國外打工攢下的錢。

近日,聯合國屬下的國際農業開發基金會(IFAD)近日發表報告稱,2016年中國外派勞工往國內匯款總額達610億美元(約人民幣4000億元),是菲律賓的兩倍以上。

但從2015年開始,中國海外打工人數與收入都讓印度趕超,全球排名第二了。

資料統計,目前大約2億海外“打工仔”“養活”著他們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的8億家人。

這些海外“打工仔”的總收入達到30萬億美元,給家人的匯款約占收入的15%。

報告顯示,打工的目的地前10名國家為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科威特、卡達、美國、俄羅斯、德國、法國、英國和義大利。

“由於發達國家的人口持續老齡化,對移民勞工的需求預計在未來數年將繼續增長,”IFAD 的負責人瓦斯孔塞盧斯表示。

而根據世界銀行發表的《2016年移民和匯款概況》顯示,雖然印度人寄回家的總金額更大,

但中國單個海外務工者顯然更加勤儉,對國內的家庭也更為慷慨。

資料顯示,中國海外務工者人均匯款額比印度人多30%。印度人的年均匯款額為5000美元左右,中國人則在6500美元(約人民幣4.4萬元)以上。

湊巧的是,根據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的2016年平均工資資料,

我國2016年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7萬元。

這意味著,現在國內,一個正常的勞動力,一年的收入已經超過在國外打工攢下的錢。

著名的“網紅”羅玉鳳(鳳姐),2010年到美國謀生,算是海外“打工仔”中的名人了。

剛工作前兩年,她一直在布魯克林黑人區工作,

一周工作六天,一天工作12小時,沒有底薪,但是每做一個客人有8元的提成。一天做10個客人有80塊錢的提成。再加小費啥的,一天有100塊美金。

但她說美國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好,那裡並不是天堂,至少不是窮人的天堂。

老闆和客人的脾氣都不太好。

“做指甲的時候客人一個接一個,沒有時間吃飯,老闆也不給我們吃飯時間。夏天的時候,每天都要下午3點鐘才能吃飯。時間長了,我患了胃病,晚上常常疼得睡不著。”

在繁華的紐約,鳳姐只租住得起皇后區,住的房間僅七八平米。廚房和廁所共用、

雖然工資換算成人民幣幣國內高,但物價相對也高。

“除了生活費,我沒有任何存款。”

當初是以旅遊簽證赴美,鳳姐至今還未拿到綠卡。

當然,並不是所有“打洋工”的都如鳳姐一樣,難以拿到綠卡。

2013年就有媒體報導,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珀斯地區,有一個“中國小村莊”。在那裡,生活著來自山東濟南長清區孝裡鎮後楚莊的上百號村民。這些村民憑著過硬的電氣焊手藝,總共有25戶在澳大利亞“打洋工”,並拿到了綠卡。

風潮是由一名叫尹法剛的村民帶起的。

2005年,尹法剛在深圳一家船廠幹活。因為電焊手藝很好,有一次公司一個外國工作人員注意到他,勸他去澳大利亞,“掙得比中國多,你的手藝准行”。

當時出國費用約12萬元,尹法剛湊齊這筆錢交給仲介。

一年後,他到了墨爾本;3年時間,他在墨爾本買了大房子,生了澳洲籍的小兒子。

尹法剛的經歷讓其他村民很是羡慕。於是,很多村裡的青年找送尹法剛的仲介辦手續,找他上過的培訓學校學英語,然後兩口子一起去澳大利亞。

按澳大利亞規定,員工每週只需幹活38小時,每小時能掙36澳元。如果週末加班的話,工資是平時的1.5倍。

“外國人懶,週末都不上班,開著車去海邊玩。咱中國人好錢,週末能加班就加班。”另一位村民王金明說。

算下來,中國電焊工週薪約1700澳元,扣稅30%後每月3000多澳元拿到手,相當於人民幣2萬多元。

雖然移民澳洲生活好像很安逸,所從事的工作卻不輕鬆。

“因為幹電氣焊太髒太累,夏天穿那身衣服有70℃受罪。”現在村裡的許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幹這些了,就算是去擺個地攤,說不定也比這賺得多。

從全國範圍上看,山東人海外務工人員最多。

而根據四川省商務廳的資料顯示,2016年四川省累計派出各類勞務人員5355人,同比略有下滑。

其中,在亞洲地區2677人,主要國家為巴基斯坦、越南、老撾、日本,主要工種有建築工、廚師、縫紉工、焊工、服務員、銷售員等。

中國人海外務工更多人選擇臨近的日、韓、新加坡以及北美發達地區。

2015年,日本外務省發佈資料顯示,在日工作的108萬名外國人中有34萬人來自中國。韓國媒體也表示,韓國將近100萬的境外勞工裡,三分之一是中國人,這其中吉林延邊的朝鮮族人占了很大一部分。

2000年前後,在日本打工3年下來,差不多能掙30多萬人民幣。

不過,隨著國內工資水準穩步提高,而日本工資近十年幾乎沒變化,許多人已經不願去日本打工了。

在非洲和中東中國人最多的是建築工,一年平均收入十幾萬,幾乎與國內相差無幾了。

但工作環境卻比國內艱苦許多。

除了常年遠離家人,面臨語言、環境、飲食、文化等諸多問題,因為非洲常年氣溫高,中國勞工365天裡可能有200天得在強高溫下工作。

而且,中東、非洲地區動不動就開戰,蘇丹、埃及、奈及利亞、南非等地曾爆出有中國工人被襲甚至被綁架殺害事件。在俄羅斯,中國人也常遭遇當地黑社會“光頭黨”的敲詐。

這樣對比下,到國外打工已不像早年間那麼受中國人歡迎了。

19世紀初,歐美相繼廢除奴隸貿易制度,大批華工自願背井離鄉,或被誘騙拐賣出洋,那時還不叫“打洋工”,叫“賣豬仔”。

在當時的中國人眼中,看起來就好像是一個人被賣來賣去,“賣豬仔”的叫法,就是這麼來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方面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另一方面,馬來印尼等東南亞地區經濟處於上升時期,需要大批的廉價勞動力。

因此,中國閩粵各省的移民湧入東南亞。潮汕人、客家人、廣東五邑(新會、臺山、開平、恩平、鶴山)地區最多。

當時,貧苦的華人到達異鄉後,主要從事“三把刀”行業,即菜刀、剃刀和剪刀,分別是指餐飲業、小百貨和制衣類等普通職業。

因為腦子靈泛、勤勞肯幹、家族觀念強較團結等,一批批貧苦的華人移民在異鄉開墾出一片新天地,富甲一方。

在馬來西亞,不到總人口25%的華人佔據著經濟金字塔的頂端。在馬國十大富豪排行榜上,華人占8席;

在新加坡,前10大富豪中,華人占7席;

印尼最富有的四大家族掌握超過250億美元的總財富,其規模相當於印尼2.5億人口中40%貧窮者的財產總和。這四大家族全部為華人,全來自中國福建省;

在泰國2016年全球富豪榜中,共有16名富豪上榜,其中排名前10的富豪中有8至10位是華人。

在海外打拼的華人,數百年來對祖國的深情卻從未減退。

八年抗戰期間,東南亞華人踴躍捐款捐物,包括省吃儉用的華工將積攢下來的黃金寄回中國,所做貢獻一度佔據國民政府財政收入的半壁河山。

改革開放後,海外華人、港澳同胞對大陸的投資占外商投資的60%以上,投資總額達3300億美元。

歷經三十年飛速發展,中國國力日漸強盛,2010年中國在第二季度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海外討生活、淘金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根據彭博社最新報導,2022年中國人均GDP有望上升至第64位,遠高於1992年時的第133位——當時中國與海地在一個水準上,超過半數人口每天的生活開支不到2美元(10多塊人民幣)。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資料分析,目前,經購買力調整後的中國人均GDP為16676美元(約人民幣11.4萬元),已經超過了巴西。

看到這,也就不奇怪為何國人對“打洋工”的熱情不再了。

在這個國度,雖然仍存在貧富差距、存在不公與灰暗地帶,但國民的最低工資標準在漲,出行的高鐵在建,醫療教育養老在穩步推進,甚至共用經濟、移動支付都比發達國家便捷……看到這些積極的改變,難道你還要抱怨麼?

要知道,你整日抱怨的這片土地,卻是多少在海外打拼的遊子,魂牽夢繞的地方……

當然,並不是所有“打洋工”的都如鳳姐一樣,難以拿到綠卡。

2013年就有媒體報導,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珀斯地區,有一個“中國小村莊”。在那裡,生活著來自山東濟南長清區孝裡鎮後楚莊的上百號村民。這些村民憑著過硬的電氣焊手藝,總共有25戶在澳大利亞“打洋工”,並拿到了綠卡。

風潮是由一名叫尹法剛的村民帶起的。

2005年,尹法剛在深圳一家船廠幹活。因為電焊手藝很好,有一次公司一個外國工作人員注意到他,勸他去澳大利亞,“掙得比中國多,你的手藝准行”。

當時出國費用約12萬元,尹法剛湊齊這筆錢交給仲介。

一年後,他到了墨爾本;3年時間,他在墨爾本買了大房子,生了澳洲籍的小兒子。

尹法剛的經歷讓其他村民很是羡慕。於是,很多村裡的青年找送尹法剛的仲介辦手續,找他上過的培訓學校學英語,然後兩口子一起去澳大利亞。

按澳大利亞規定,員工每週只需幹活38小時,每小時能掙36澳元。如果週末加班的話,工資是平時的1.5倍。

“外國人懶,週末都不上班,開著車去海邊玩。咱中國人好錢,週末能加班就加班。”另一位村民王金明說。

算下來,中國電焊工週薪約1700澳元,扣稅30%後每月3000多澳元拿到手,相當於人民幣2萬多元。

雖然移民澳洲生活好像很安逸,所從事的工作卻不輕鬆。

“因為幹電氣焊太髒太累,夏天穿那身衣服有70℃受罪。”現在村裡的許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幹這些了,就算是去擺個地攤,說不定也比這賺得多。

從全國範圍上看,山東人海外務工人員最多。

而根據四川省商務廳的資料顯示,2016年四川省累計派出各類勞務人員5355人,同比略有下滑。

其中,在亞洲地區2677人,主要國家為巴基斯坦、越南、老撾、日本,主要工種有建築工、廚師、縫紉工、焊工、服務員、銷售員等。

中國人海外務工更多人選擇臨近的日、韓、新加坡以及北美發達地區。

2015年,日本外務省發佈資料顯示,在日工作的108萬名外國人中有34萬人來自中國。韓國媒體也表示,韓國將近100萬的境外勞工裡,三分之一是中國人,這其中吉林延邊的朝鮮族人占了很大一部分。

2000年前後,在日本打工3年下來,差不多能掙30多萬人民幣。

不過,隨著國內工資水準穩步提高,而日本工資近十年幾乎沒變化,許多人已經不願去日本打工了。

在非洲和中東中國人最多的是建築工,一年平均收入十幾萬,幾乎與國內相差無幾了。

但工作環境卻比國內艱苦許多。

除了常年遠離家人,面臨語言、環境、飲食、文化等諸多問題,因為非洲常年氣溫高,中國勞工365天裡可能有200天得在強高溫下工作。

而且,中東、非洲地區動不動就開戰,蘇丹、埃及、奈及利亞、南非等地曾爆出有中國工人被襲甚至被綁架殺害事件。在俄羅斯,中國人也常遭遇當地黑社會“光頭黨”的敲詐。

這樣對比下,到國外打工已不像早年間那麼受中國人歡迎了。

19世紀初,歐美相繼廢除奴隸貿易制度,大批華工自願背井離鄉,或被誘騙拐賣出洋,那時還不叫“打洋工”,叫“賣豬仔”。

在當時的中國人眼中,看起來就好像是一個人被賣來賣去,“賣豬仔”的叫法,就是這麼來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方面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另一方面,馬來印尼等東南亞地區經濟處於上升時期,需要大批的廉價勞動力。

因此,中國閩粵各省的移民湧入東南亞。潮汕人、客家人、廣東五邑(新會、臺山、開平、恩平、鶴山)地區最多。

當時,貧苦的華人到達異鄉後,主要從事“三把刀”行業,即菜刀、剃刀和剪刀,分別是指餐飲業、小百貨和制衣類等普通職業。

因為腦子靈泛、勤勞肯幹、家族觀念強較團結等,一批批貧苦的華人移民在異鄉開墾出一片新天地,富甲一方。

在馬來西亞,不到總人口25%的華人佔據著經濟金字塔的頂端。在馬國十大富豪排行榜上,華人占8席;

在新加坡,前10大富豪中,華人占7席;

印尼最富有的四大家族掌握超過250億美元的總財富,其規模相當於印尼2.5億人口中40%貧窮者的財產總和。這四大家族全部為華人,全來自中國福建省;

在泰國2016年全球富豪榜中,共有16名富豪上榜,其中排名前10的富豪中有8至10位是華人。

在海外打拼的華人,數百年來對祖國的深情卻從未減退。

八年抗戰期間,東南亞華人踴躍捐款捐物,包括省吃儉用的華工將積攢下來的黃金寄回中國,所做貢獻一度佔據國民政府財政收入的半壁河山。

改革開放後,海外華人、港澳同胞對大陸的投資占外商投資的60%以上,投資總額達3300億美元。

歷經三十年飛速發展,中國國力日漸強盛,2010年中國在第二季度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海外討生活、淘金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根據彭博社最新報導,2022年中國人均GDP有望上升至第64位,遠高於1992年時的第133位——當時中國與海地在一個水準上,超過半數人口每天的生活開支不到2美元(10多塊人民幣)。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資料分析,目前,經購買力調整後的中國人均GDP為16676美元(約人民幣11.4萬元),已經超過了巴西。

看到這,也就不奇怪為何國人對“打洋工”的熱情不再了。

在這個國度,雖然仍存在貧富差距、存在不公與灰暗地帶,但國民的最低工資標準在漲,出行的高鐵在建,醫療教育養老在穩步推進,甚至共用經濟、移動支付都比發達國家便捷……看到這些積極的改變,難道你還要抱怨麼?

要知道,你整日抱怨的這片土地,卻是多少在海外打拼的遊子,魂牽夢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