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經典離我們並不遠,看看北京師範大學李山老師如何講《詩經》

編者的話:

《詩經》作為我國古代詩歌的開端,不僅生動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的社會風貌,其語言和思想內容為後代的文化風尚撐起了一片曼妙的綠蔭。

《詩經》離我們遠麼?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那麼,《詩經》為什麼依然離我們很近,又有哪些基本內容呢?六藝中風雅頌的含義和我們的理解一樣嗎?就讓我們跟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李山教授的腳步,一同踏入《詩經》的世界吧。

《詩經》三百篇,是中國最早的文學。從時間上說,離我們很遠了。可是,《詩經》離我們真的很遠嗎?回答是:並不遠。即使在今天,人們說話若喜歡文雅一點,一不留神就可能溜出一個、半個出自《詩經》的語詞。

比如,我們常說某個人在某些領域“獨領風騷”。這“風騷”二字的“風”,就與《詩經》有關,《詩經》不是有“國風”嘛!還有好多這樣的詞。比如做一件事,如果正在打仗,中途放棄或者開小差了,我們就說“逃之夭夭”。這個詞也出自《詩經》,只是原本寫作“桃之夭夭”,是形容豔麗桃花的。再如,形容一個人提攜、引導別人,就說他“耳提面命”,這也出自《詩經》。還有,假如在一些事上,兩個人立場不同,

人們就說是“涇渭分明”,還是出自《詩經》。

這樣的詞還有很多,有學者以《詩經》中的“成語”為題,居然可以寫成一本小冊子。所以,《詩經》雖古老,離我們卻很近。這就是經典,你不知道它,它卻知道你。《詩經》最早的作品,時間距今已有三千年了,近的也有兩千五六百年,

時間很久了。可實際上,它的要素卻始終流淌在我們的文化血液中。

而且,可以肯定,不僅我們這代人,就是下代人、下下代人,人們照樣還會去關注《詩經》。而且所謂的“關注它”,還不只是關注它精美的語言,還會關注《詩經》的思想觀念、藝術風采,等等。

《詩經》是什麼?

傳統的說法,《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有人說是“選集”。總之,就是有這樣的305首詩,在一定時期被編纂成了一部書,

就是《詩經》。

若是用更形象、深入一點的語言說,《詩經》是我們這個民族在文化創生時期產生的精神花朵。正因如此,詩三百篇(簡稱“詩三百”)才重要,才與一般詩歌集子不一樣。

怎麼不一樣呢?我們這個民族,是歌唱著“詩三百”創立了自己的精神傳統的。

換個說法也許更準確,在很大程度上,三百篇的歌唱所表達的內涵、風神、韻律,展現的就是我們這個文化人群在創建屬於自己的精神傳統時的所思所想:我們的追求和崇尚,我們對自己在世界中生存的理解感悟,我們對美惡好歹的判斷,等等;歸結為一句話:《詩經》的內涵,其實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因此,《詩經》還將隨民族的發展而前行,傳之久遠。

《詩經》包含的內容有哪些?

那麼,《詩經》包括哪些內容呢?按照古代的分類,包括三大部分:風、雅、頌。從藝術的表現手法上說,還有三項:賦、比、興。

風、雅、頌,賦、比、興,就是所謂“詩經六義”。這是讀《詩經》之前,應該知道的。

什麼是“風”?

“風”的概念,從古到今有不同的解釋。風,本為自然界空氣流動現象。但古人理解可不這樣簡單。有人就說“風”代表的教化、風教。孔子就說:“君主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國家發佈政令,發佈文教政策,就像颳風一樣;風一動草就隨之擺動。古代非常重視風教,又稱政教。“政”什麼意思?政者,正也。就是引導人民走正確的路。走正確的路,就要實施正確的文教,也就是用好的風化化導民眾。這是“風”的第一個含義。

風,又可以讀成“諷”,就是今天“諷刺”的“諷”。要諷刺什麼,總得幽默點,拐彎抹角一點。大家較為熟悉的“鄒忌諷齊王納諫”,話說得多麼委婉啊!這在古人也是很重視的。從上面往下說,是風化;下面對上提意見,就是“諷”、“諷諫”。老百姓有意見,往往是經由民謠唱歌來表達的,這就是諷諫。

還有一種說法,近現代以來更受重視,那就是“風”是地方土調。古代著名編年史《左傳》就曾記載了一個故事:一位楚國樂官戰爭中被晉國人抓了俘虜,晉國人叫他演奏音樂,他就“操南音”,即演奏南方的家鄉樂調。為此晉國人稱讚他是“君子”,是“樂操土風,不忘舊也”。古代中國是地域廣大的國家,現代地方戲曲也很多,在古代,各地的樂音也很豐富多彩;多姿多彩的各地樂音、樂調,就是“風”。

不過,筆者以為還不全面。所以,讓我們從“風”的原始意義再做一點分析。古代有一種現象,就是“吹風定律”。吹風定律幹什麼?判斷時令。這需要專門的判斷,方法就是吹律管。吹律管的瞎子藝人雙眼失明,卻耳朵靈光,古代就由他們專門負責吹律。我們知道,在不同的氣溫、氣壓、濕度下,同一個長度管子吹出的聲調,是不一樣的。古人就根據這一原理吹律,測定某一節令到來。

請注意,因為風與時令有關,古人又相信天地有靈,所以“風”就很神秘。郭沫若先生有一部書叫《卜辭通纂》,書中說,甲骨文有這樣的說法:“風”字與“鳳”字密切關係,風就是鳳,就是神秘的鳳凰。“鳳”的職責就是“帝史”。“帝”就是上天,“史”就是信使。“風”是什麼?原來就是傳達上天意思的使者。也就是說,古人認為“風”這種現象與神秘的天意相通。

這樣就帶來一個重要的文化結果。簡單看這個現象,似乎是古人愚昧的表現。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愚昧觀念,卻帶來一個積極的結果,什麼結果?就是朝廷特別重視採集民風。採集民風做什麼?觀看天意。同時,儒家解釋說,觀看民風最重要的是考察自己的政治得失。通過老百姓的歌唱,你執政者聽到、看到,就知道了百姓心裡是怎麼想的了。那就根據民意檢測自己的行政,改善自己的政治吧。

因此,若把古代的“風”就單純地理解為地方土調,可就太過簡單了,就像是神廟裡沒了神,空蕩蕩的,無精打采的。應該把古人“風、鳳相連,溝通人天”的理解,加到“風土”這個概念中去,這就能解釋何以古代王朝有心思採集民風歌唱了。這就是“風”,一個千百年之前的老觀念。

雅是什麼?

簡單說,主要反映周王朝比較高級的貴族活動、軍國大事的問題。

古代軍國大事主要是祭祀和打仗,《詩經》的大小雅篇章裡祭祖詩篇分量較重,表現戰爭題材的詩篇也不算少。還有表現農事活動的,表現貴族宴飲活動的。另外,還有西周後期衰亂時一些大臣表達政治不滿情緒的。

所以雅的詩篇是分《大雅》《小雅》的。詩篇的調子,自然與“碩鼠碩鼠”是不一樣的。《雅》的篇章是雍容的、華貴的,涉及王朝政治活動的各方面。

頌是什麼?

“頌”這個字,右邊是個“公”字旁,是音旁;左邊是個“頁”字。“頁”的本義指的是我們腦門這部分。在北方有些方言當中還保持著古意,例如河北省北部的地方土話,就稱腦門這塊兒為“頁勒蓋子”。

看篆字、甲骨文,“頁”的上半部分表示的是小孩子的大腦袋,頂部,也就是最上面的那一筆,不寫成封閉狀,表示這是小孩的腦袋,大腦袋上有囟門;下麵畫的是兩條腿。所以學者根據“頌”的寫法,根據這個字的讀音、字形判斷,“頌”本義就是表示人舞蹈的樣子。所以“頌”有時解釋為“舞容”,就是舞蹈時的樣子。

這就是說,古代宗廟祭祀的時候,特別是貴族祭祀典禮,在宗廟裡進行,對著祖宗的神靈舉行祭祀典禮,要歌唱,要跳舞,要展現他們活著時候的功德,這就需要歌功頌德的詩篇了。所以《周頌》是周王室祭祖的詩篇。

因為祭祖要跳舞,一邊跳舞,一邊奏樂,一邊還有歌唱,所以詩篇都短。請看《周頌·思文》這首詩:“思文後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非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

大意是說,是後稷您種了糧食使生民得以存活,您還給了我們小麥這樣的好品種,我們要把它種到天下各地去。就這幾句,完了。

周頌的歌舞是很緩慢的,伴奏的音樂曲調也相對沉重,所謂一唱三歎,十分隆重。《頌》有《周頌》《魯頌》以及《商頌》。

“風”“雅”“頌”的關聯

《周頌》的詩篇多祭祀,古代祭祖這件事不像今天祭祖上墳這樣簡單,它帶有政治的、文化的功能。

看《詩經·周頌》的祭祖詩,頌歌所獻的對象,屈指可數,列祖列宗中,祭祀的歌唱只給幾位先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文王。為什麼是周文王?因為文王有“百子”,大富大貴。文王家生了這麼多兒子,等到周家建國封諸侯的時候,文王的這些兒子就派上用場了。所以,周代的諸侯多為文王子孫。周家建國一開始,大家自然感情很親,都是文王的兒子、文王的孫子。可過了一百年或更長,關係可就越來越淡了。

這時候,靠什麼把大家的精神攏在一起啊?大祭周文王,經由追溯文王這位共同的祖先,把諸侯們集到一起。祭祀文王有政治含義,所以古代祭祀祖先,很隆重。

另外,我們發現,在《詩經》的詩篇中,祭祀的時候還要再現祖先德行、業績。大祭周文王,文王到底怎麼樣啊?於是,在《大雅》的篇章裡就有長篇的《大雅》篇章,歌唱周文王如何做事,如何有德,同時還涉及周文王的父親王季,歌唱王季如何,王季的妻子即文王母親如何;此外還有文王的夫人如何,以及文王之子武王又如何。

為了後代不忘祖先老傳統,周代詩人譜寫了頌揚祖先業績的篇章,保存在《大雅》中,目的就是要告訴文王的子孫們,當年先王是怎麼過家庭生活的,是怎麼開創周家新局面的,是怎麼打擊敵人使周家強大起來的。很明顯,這是歷史教育、文化教育啊!

那麼,風與雅、頌的聯繫又是什麼呢?周家祭自己的祖先,歌頌祖先文德。可是,你要繼承老祖宗的功業德行,老百姓生活的好壞,才是最後的檢驗啊!王朝的政治效果到底如何?只有觀看風詩,自我檢測。

這就是說,風、雅、頌三者形成了一個整體關聯。看來《詩經》的編排是非常講究的。

本文節選自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李山教授著作《風詩的情韻》,東方出版社(第1版),有刪節

那麼,《詩經》包括哪些內容呢?按照古代的分類,包括三大部分:風、雅、頌。從藝術的表現手法上說,還有三項:賦、比、興。

風、雅、頌,賦、比、興,就是所謂“詩經六義”。這是讀《詩經》之前,應該知道的。

什麼是“風”?

“風”的概念,從古到今有不同的解釋。風,本為自然界空氣流動現象。但古人理解可不這樣簡單。有人就說“風”代表的教化、風教。孔子就說:“君主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國家發佈政令,發佈文教政策,就像颳風一樣;風一動草就隨之擺動。古代非常重視風教,又稱政教。“政”什麼意思?政者,正也。就是引導人民走正確的路。走正確的路,就要實施正確的文教,也就是用好的風化化導民眾。這是“風”的第一個含義。

風,又可以讀成“諷”,就是今天“諷刺”的“諷”。要諷刺什麼,總得幽默點,拐彎抹角一點。大家較為熟悉的“鄒忌諷齊王納諫”,話說得多麼委婉啊!這在古人也是很重視的。從上面往下說,是風化;下面對上提意見,就是“諷”、“諷諫”。老百姓有意見,往往是經由民謠唱歌來表達的,這就是諷諫。

還有一種說法,近現代以來更受重視,那就是“風”是地方土調。古代著名編年史《左傳》就曾記載了一個故事:一位楚國樂官戰爭中被晉國人抓了俘虜,晉國人叫他演奏音樂,他就“操南音”,即演奏南方的家鄉樂調。為此晉國人稱讚他是“君子”,是“樂操土風,不忘舊也”。古代中國是地域廣大的國家,現代地方戲曲也很多,在古代,各地的樂音也很豐富多彩;多姿多彩的各地樂音、樂調,就是“風”。

不過,筆者以為還不全面。所以,讓我們從“風”的原始意義再做一點分析。古代有一種現象,就是“吹風定律”。吹風定律幹什麼?判斷時令。這需要專門的判斷,方法就是吹律管。吹律管的瞎子藝人雙眼失明,卻耳朵靈光,古代就由他們專門負責吹律。我們知道,在不同的氣溫、氣壓、濕度下,同一個長度管子吹出的聲調,是不一樣的。古人就根據這一原理吹律,測定某一節令到來。

請注意,因為風與時令有關,古人又相信天地有靈,所以“風”就很神秘。郭沫若先生有一部書叫《卜辭通纂》,書中說,甲骨文有這樣的說法:“風”字與“鳳”字密切關係,風就是鳳,就是神秘的鳳凰。“鳳”的職責就是“帝史”。“帝”就是上天,“史”就是信使。“風”是什麼?原來就是傳達上天意思的使者。也就是說,古人認為“風”這種現象與神秘的天意相通。

這樣就帶來一個重要的文化結果。簡單看這個現象,似乎是古人愚昧的表現。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愚昧觀念,卻帶來一個積極的結果,什麼結果?就是朝廷特別重視採集民風。採集民風做什麼?觀看天意。同時,儒家解釋說,觀看民風最重要的是考察自己的政治得失。通過老百姓的歌唱,你執政者聽到、看到,就知道了百姓心裡是怎麼想的了。那就根據民意檢測自己的行政,改善自己的政治吧。

因此,若把古代的“風”就單純地理解為地方土調,可就太過簡單了,就像是神廟裡沒了神,空蕩蕩的,無精打采的。應該把古人“風、鳳相連,溝通人天”的理解,加到“風土”這個概念中去,這就能解釋何以古代王朝有心思採集民風歌唱了。這就是“風”,一個千百年之前的老觀念。

雅是什麼?

簡單說,主要反映周王朝比較高級的貴族活動、軍國大事的問題。

古代軍國大事主要是祭祀和打仗,《詩經》的大小雅篇章裡祭祖詩篇分量較重,表現戰爭題材的詩篇也不算少。還有表現農事活動的,表現貴族宴飲活動的。另外,還有西周後期衰亂時一些大臣表達政治不滿情緒的。

所以雅的詩篇是分《大雅》《小雅》的。詩篇的調子,自然與“碩鼠碩鼠”是不一樣的。《雅》的篇章是雍容的、華貴的,涉及王朝政治活動的各方面。

頌是什麼?

“頌”這個字,右邊是個“公”字旁,是音旁;左邊是個“頁”字。“頁”的本義指的是我們腦門這部分。在北方有些方言當中還保持著古意,例如河北省北部的地方土話,就稱腦門這塊兒為“頁勒蓋子”。

看篆字、甲骨文,“頁”的上半部分表示的是小孩子的大腦袋,頂部,也就是最上面的那一筆,不寫成封閉狀,表示這是小孩的腦袋,大腦袋上有囟門;下麵畫的是兩條腿。所以學者根據“頌”的寫法,根據這個字的讀音、字形判斷,“頌”本義就是表示人舞蹈的樣子。所以“頌”有時解釋為“舞容”,就是舞蹈時的樣子。

這就是說,古代宗廟祭祀的時候,特別是貴族祭祀典禮,在宗廟裡進行,對著祖宗的神靈舉行祭祀典禮,要歌唱,要跳舞,要展現他們活著時候的功德,這就需要歌功頌德的詩篇了。所以《周頌》是周王室祭祖的詩篇。

因為祭祖要跳舞,一邊跳舞,一邊奏樂,一邊還有歌唱,所以詩篇都短。請看《周頌·思文》這首詩:“思文後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非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陳常于時夏。”

大意是說,是後稷您種了糧食使生民得以存活,您還給了我們小麥這樣的好品種,我們要把它種到天下各地去。就這幾句,完了。

周頌的歌舞是很緩慢的,伴奏的音樂曲調也相對沉重,所謂一唱三歎,十分隆重。《頌》有《周頌》《魯頌》以及《商頌》。

“風”“雅”“頌”的關聯

《周頌》的詩篇多祭祀,古代祭祖這件事不像今天祭祖上墳這樣簡單,它帶有政治的、文化的功能。

看《詩經·周頌》的祭祖詩,頌歌所獻的對象,屈指可數,列祖列宗中,祭祀的歌唱只給幾位先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文王。為什麼是周文王?因為文王有“百子”,大富大貴。文王家生了這麼多兒子,等到周家建國封諸侯的時候,文王的這些兒子就派上用場了。所以,周代的諸侯多為文王子孫。周家建國一開始,大家自然感情很親,都是文王的兒子、文王的孫子。可過了一百年或更長,關係可就越來越淡了。

這時候,靠什麼把大家的精神攏在一起啊?大祭周文王,經由追溯文王這位共同的祖先,把諸侯們集到一起。祭祀文王有政治含義,所以古代祭祀祖先,很隆重。

另外,我們發現,在《詩經》的詩篇中,祭祀的時候還要再現祖先德行、業績。大祭周文王,文王到底怎麼樣啊?於是,在《大雅》的篇章裡就有長篇的《大雅》篇章,歌唱周文王如何做事,如何有德,同時還涉及周文王的父親王季,歌唱王季如何,王季的妻子即文王母親如何;此外還有文王的夫人如何,以及文王之子武王又如何。

為了後代不忘祖先老傳統,周代詩人譜寫了頌揚祖先業績的篇章,保存在《大雅》中,目的就是要告訴文王的子孫們,當年先王是怎麼過家庭生活的,是怎麼開創周家新局面的,是怎麼打擊敵人使周家強大起來的。很明顯,這是歷史教育、文化教育啊!

那麼,風與雅、頌的聯繫又是什麼呢?周家祭自己的祖先,歌頌祖先文德。可是,你要繼承老祖宗的功業德行,老百姓生活的好壞,才是最後的檢驗啊!王朝的政治效果到底如何?只有觀看風詩,自我檢測。

這就是說,風、雅、頌三者形成了一個整體關聯。看來《詩經》的編排是非常講究的。

本文節選自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李山教授著作《風詩的情韻》,東方出版社(第1版),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