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99%的家長用錯了力,原來孩子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是“拼”這個

作者:豌豆·蝴蝶花

現在大家對於孩子的教育已經都能做到態度上的重視,但能抓住教育真諦的卻還是少之又少。今天,簡明扼要的給大家一個方向。

01

孩子教育成敗的決定權在家庭

案例:

霖霖媽媽是一名80後,孩子8歲,上二年級。霖霖媽小時候老家在農村,父母都沒怎麼上學,所以霖霖媽屬於典型的靠成績優秀考上大學,繼而畢業後自然而然的留在城市工作成家的。

她覺得,小孩子將來成不成功家庭的作用不是太大,因為自己就是這麼過來的。

父母沒怎麼“管”她,自己也一樣成績優秀,生活幸福。

可以說,像霖霖媽這種想法的家長並不是少數。但其實,現在孩子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我們這一代人的小時候相比已經大不一樣。

那時候社會風氣較之現在要好很多已然是不爭的事實。家長雖然不怎麼管,但鄰里之間的和睦、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互相幫助的淳樸氛圍在無時不刻的影響著我們。

而且,

看似父母不管,其實我們不知不覺中在獲取父母的世界觀並仿照他們的行事方式。所以,以前做家長的可能知識沒我們多,但教育孩子方面未必做的差。

但現在呢?日漸涼薄的社會風氣已不能滋養孩子的心靈,我們必須關注孩子,教給他們真、善、美和愛的能力。

而不能放手不管或者只依靠孩子老師。

有的家長在幼稚園時靠幼稚園阿姨,到小學又靠班主任和學科老師。誠然老師肯定是孩子教育鏈的一環,但老師能做的只是“傳道授業解惑”,給不了孩子“根”的影響。

孩子到了老師這一環的時候已經呈現出不同家庭教育的特質了。老師只是在此特質基礎上助孩子一把,但不能讓孩子從這個軌道完全脫離。

所以,說到底,

家庭才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中堅力量,父母才是孩子永遠的老師,是孩子教育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02

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礎是良好的親子關係

案例:

淼淼(7歲)媽媽非常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她特別希望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既優雅又優秀的女孩子。所以淼淼媽對孩子進行了很多的“培優”輔導,管教嚴格、獎懲分明。

但很遺憾,淼淼卻沒有按照媽媽的美好意願成長發展下去,

特別叛逆,用她媽媽的話講,就像一個滿身硬刺的小刺蝟。

家庭在孩子的生活裡應該是一個最溫暖的所在,有時候我們談論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家的關注點是要讓孩子懂禮貌、要讓孩子自立、要讓孩子參與勞動等等細枝末節的東西。

孰不知,家庭最關鍵的作用是給予孩子愛和溫暖。讓孩子感覺家是無條件接納他的地方,讓孩子感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這樣養育的孩子才會有較高的自尊和良好的自信。而這些才是一個孩子取得成功最寶貴的特質。

一旦我們對孩子教養的側重點脫離開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實際上我們已經帶孩子在成功的路上愈走愈遠了。

一個孩子感覺家像學校,父母像老師的時候,家庭教育已經失敗了。

03

良好親子關係養成的重要步驟——「安全型依戀」

案例:

道道媽媽是一位職場女強人,在寶寶5、6個月的時候就重返職場。孩子交給奶奶帶。慢慢的孩子逐漸適應了跟隨奶奶的日子。在孩子一歲以後又隨奶奶回老家生活,一直到快四歲才接到身邊。

但她發現,孩子身上有很多“毛病”,當她試圖糾正孩子的這些缺點時,孩子好像不那麼接受,而且很焦慮,害怕。

良好的親子關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覺和你“親”,也就是對父母有「安全型依戀」。

什麼是「安全型依戀」,詳見我之前的文章——“安全性依戀”--您給孩子的最重要的人生禮物。

案例中的道道就是典型的沒有與媽媽建立“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所以她再次回到母親身邊對於母親是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再加上媽媽急於想改掉她的“毛病”,更加劇了孩子與媽媽脆弱的依戀關係的瓦解,從而引發孩子的焦慮。

所以,要想有理想的親子關係,最好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裡要讓孩子得到你的很好的照顧,比如及時回應孩子的各種需求。讓她有媽媽是值得信賴的良好體驗。

但問題是現實中確實有很多媽媽(比如案例中的道道媽)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與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是不是就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了呢?當然不是這麼絕對。

一般心理學領域界定,只要孩子在五歲之前重新回到媽媽身邊,一切可以重新補救。但可能需要的時間久一點。

需要家長注意的是不要在修復依戀關係期間急於糾正孩子的一些“問題行為”。以免激發孩子內心深處對家長的不信任。

總之,將孩子導向成功的教育是這樣的:“安全型依戀”+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適當引導和要求。

這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捷徑。

而這些才是一個孩子取得成功最寶貴的特質。

一旦我們對孩子教養的側重點脫離開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實際上我們已經帶孩子在成功的路上愈走愈遠了。

一個孩子感覺家像學校,父母像老師的時候,家庭教育已經失敗了。

03

良好親子關係養成的重要步驟——「安全型依戀」

案例:

道道媽媽是一位職場女強人,在寶寶5、6個月的時候就重返職場。孩子交給奶奶帶。慢慢的孩子逐漸適應了跟隨奶奶的日子。在孩子一歲以後又隨奶奶回老家生活,一直到快四歲才接到身邊。

但她發現,孩子身上有很多“毛病”,當她試圖糾正孩子的這些缺點時,孩子好像不那麼接受,而且很焦慮,害怕。

良好的親子關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覺和你“親”,也就是對父母有「安全型依戀」。

什麼是「安全型依戀」,詳見我之前的文章——“安全性依戀”--您給孩子的最重要的人生禮物。

案例中的道道就是典型的沒有與媽媽建立“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所以她再次回到母親身邊對於母親是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再加上媽媽急於想改掉她的“毛病”,更加劇了孩子與媽媽脆弱的依戀關係的瓦解,從而引發孩子的焦慮。

所以,要想有理想的親子關係,最好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裡要讓孩子得到你的很好的照顧,比如及時回應孩子的各種需求。讓她有媽媽是值得信賴的良好體驗。

但問題是現實中確實有很多媽媽(比如案例中的道道媽)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與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是不是就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了呢?當然不是這麼絕對。

一般心理學領域界定,只要孩子在五歲之前重新回到媽媽身邊,一切可以重新補救。但可能需要的時間久一點。

需要家長注意的是不要在修復依戀關係期間急於糾正孩子的一些“問題行為”。以免激發孩子內心深處對家長的不信任。

總之,將孩子導向成功的教育是這樣的:“安全型依戀”+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適當引導和要求。

這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