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臨汾76歲退休老人潛心研究麥稈畫28年

原標題:76歲老人潛心創作麥稈畫28年 自創“浮雕麥稈畫”成一絕

花、鳥、魚、蟲以及各種人物,在臨汾市洪洞縣的李新忠創意工作室,一幅幅畫作栩栩如生,這些作品的原料是麥稈,每幅都經過選、泡、劈、刮、貼、燙、剪等十幾道工序。

作者李新忠研究麥稈畫創作28年,有近3000幅麥稈畫作品,還自創了“浮雕麥稈畫”。近日,記者採訪了李新忠。

回家探親獲贈《松鷹圖》

李新忠今年76歲,是一名退休幹部,家住臨汾市洪洞縣。1989年,他回老家看望母親,借宿在堂弟家。

當時,他被客廳裡一幅金光閃閃、色澤豔麗的《松鷹圖》吸引。那圖高約60釐米、寬約120釐米,越看越有意思。

堂弟看他入迷,就問:“好看吧?知道是什麼做的嗎?”李新忠試探性地猜:“麥稈?”“沒錯,這就是麥稈畫。”離開時,堂弟把那幅圖送給了李新忠。

李新忠也想做麥稈畫。他從城郊的田地裡撿來一把麥稈,帶著畫筆、剪刀等工具一頭鑽進狹小的房間裡開始研究。他先照著原圖畫草圖,接著修剪麥稈。

為了做得更細緻,他將原圖拆開,分成幾十塊,一塊一塊仿製,最後再貼到畫好的草圖上。整整一個月後,李新忠終於自己製作出了麥稈畫作品《松鷹圖》,他把作品拿給朋友們看,大家無不拍手稱讚。

為找好原料自己種了3年小麥

在總結第一次創作麥稈畫的經驗時,李新忠發現,自己的《松鷹圖》與原圖相比表面上沒什麼差別,就是顏色有點發黃,不如原圖白亮、光鮮。要解決這一問題,

就找好原料。

李新忠從小在農村長大,熟悉各種農作物。他記得,小時候在村裡見過一種小麥,麥稈是高大、白亮的,特別適合麥稈畫創作。於是,他急忙到村裡找到兒時的玩伴楊保珠。楊保珠告訴他,現在人們都種低稈小麥,那種高稈小麥好多年不種了,種子也不好找。楊保珠帶著李新忠找遍全村卻無功而返,最後李新忠決定,找不下好麥稈,就自己種。

在楊保珠的幫助下,

李新忠種了兩畝麥子,第一年用的是低杆小麥種子,第二年,李新忠將之前收穫的小麥直接下種,這次長出的麥稈比第一年的稍微高一些,但還沒達到最理想的效果。第三年,李新忠又將第二年收穫的小麥下種,之後的鋤地、澆水,他一點都不敢怠慢。有一次扛著農具下地時,李新忠和楊保珠開玩笑:“沒想到臨退休又拿起了鋤頭,看來當多久幹部,咱農民的本性都沒得變。

秋收時,李新忠站在自己的麥地裡,看著眼前一株株色澤鮮亮的高稈小麥,心裡甭提多自豪了。

到1993年,李新忠終於得到了理想的麥稈畫原料。

揉、拉、墊自創“浮雕麥稈畫”

解決了原料問題後,李新忠就開始在家潛心研究麥稈畫。他查閱資料得知,麥稈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相傳漢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追殺時,藏于麥稈之中,麥稈隨即化為樹林,蒙蔽了王莽的軍隊,保護了劉秀,至此人們將麥稈視為祥瑞之草,並用作供奉朝廷。所以麥稈畫曾經是傳統工藝品中的“名門望族”,在隋唐兩代盛極一時。

李新忠說,麥稈畫融合了國畫、版畫、剪紙、烙畫、貼畫等諸多藝術表現手法,是一項綜合藝術,特點是美觀大方、色澤光亮。接觸麥稈畫之後,李新忠發現傳統的麥稈畫大多是平面的,雖然鮮亮,但缺少一些質感,所以通過改良,他自創了一種“浮雕麥稈畫”。“浮雕麥稈畫”是在原來的工藝基礎上增加了立體感,因此工藝也複雜得多。李新忠總結出揉、拉、墊三種手法:揉,是指在創作前對麥稈進行反復揉搓,把麥稈揉到變形,以增加麥稈的可塑性;拉,是指在往草圖上貼麥稈之前,要盡可能地把麥稈拉直,以保證色澤鮮亮;墊,是最關鍵的,就是做一個支架將麥稈畫內部墊起,以此呈現立體感。

1993年,李新忠的浮雕麥稈畫《雄鷹展翅》獲得山西省首屆農業博覽會銀獎;1995年,他的兩幅組品《龍鳳呈祥》《錦羽迎春》被全國農業博覽會譽為“山西一絕”;2003年,以上海畫家葉雄的《水滸一百零八將》人物為藍本,李新忠製作出一百零八將人物麥稈畫,獲山西省首屆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

隨著獲獎的增多,李新忠的信心越來越足,每天在工作室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他給自己的工作室取名“創新麥稈畫工作室”,意思是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證傳統藝術的延續並富有生命力。

相傳漢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追殺時,藏于麥稈之中,麥稈隨即化為樹林,蒙蔽了王莽的軍隊,保護了劉秀,至此人們將麥稈視為祥瑞之草,並用作供奉朝廷。所以麥稈畫曾經是傳統工藝品中的“名門望族”,在隋唐兩代盛極一時。

李新忠說,麥稈畫融合了國畫、版畫、剪紙、烙畫、貼畫等諸多藝術表現手法,是一項綜合藝術,特點是美觀大方、色澤光亮。接觸麥稈畫之後,李新忠發現傳統的麥稈畫大多是平面的,雖然鮮亮,但缺少一些質感,所以通過改良,他自創了一種“浮雕麥稈畫”。“浮雕麥稈畫”是在原來的工藝基礎上增加了立體感,因此工藝也複雜得多。李新忠總結出揉、拉、墊三種手法:揉,是指在創作前對麥稈進行反復揉搓,把麥稈揉到變形,以增加麥稈的可塑性;拉,是指在往草圖上貼麥稈之前,要盡可能地把麥稈拉直,以保證色澤鮮亮;墊,是最關鍵的,就是做一個支架將麥稈畫內部墊起,以此呈現立體感。

1993年,李新忠的浮雕麥稈畫《雄鷹展翅》獲得山西省首屆農業博覽會銀獎;1995年,他的兩幅組品《龍鳳呈祥》《錦羽迎春》被全國農業博覽會譽為“山西一絕”;2003年,以上海畫家葉雄的《水滸一百零八將》人物為藍本,李新忠製作出一百零八將人物麥稈畫,獲山西省首屆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

隨著獲獎的增多,李新忠的信心越來越足,每天在工作室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他給自己的工作室取名“創新麥稈畫工作室”,意思是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證傳統藝術的延續並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