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父母愛孩子是天性,寶貝我該怎樣去愛你?

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說起愛孩子,每個家長都會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是如何如何愛孩子。
那麼愛孩子的你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教育孩子是一項偉大的事業,要想取得這份事業的輝煌,首先就應該擺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正確的親子關係是教育成功的關鍵,那麼,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有人說,

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就像小樹苗和園丁,小樹苗怯生生地從土壤裡鑽出來,伸開稚嫩的枝條,帶著欣喜的目光注視著這個神奇的世界,勇敢地去追逐太陽,向上,向上,再向上。在小樹苗勇敢地追逐太陽的過程中,難免會走彎路,長出許多側枝,園丁的任務就是剷除這些阻礙小樹苗向上的側枝。

也有人說,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就像泥巴與雕塑家,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像一塊沒有成形的泥巴,父母就像雕塑家一樣,把這塊沒有成形的泥巴雕琢得有棱有角,有模有樣,讓他變成一塊父母心中嚮往的藝術品。

不錯,這兩個比喻看似很美妙,無可挑剔,但細細琢磨一下,總感覺有什麼地方不太對頭,誠然,孩子是小樹苗也好,是未成行的泥巴也罷,

無論怎樣都離不開父母的精心培育,細細雕琢。但是,只發揮了父母的主觀能動性,就一定能讓小樹苗成為棟樑,讓泥巴成為精美的藝術品嗎?這只不過是父母一廂情願的做法罷了。

孩子無論是小樹苗,還是泥巴,其成長的動力,可塑的潛質都蘊藏于孩子本身,教育的目的不是將孩子培養成父母期望的參天大樹、精美絕倫的工藝品,亦或者是父母的翻版,

而是應該瞭解孩子的心理,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讓教育成為一種順應天意的事情。

可悲的是,很多父母總是一廂情願地按照自己的標準去修剪小樹苗,去雕塑泥巴,本末倒置的做法使小樹苗越來越叛逆,泥巴越來越扶不上牆,到最後,兩敗俱傷,傷痕累累。

那麼,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到底該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才是成功的教育呢?有人說: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只要父母放慢了腳步,與孩子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俯下身子,以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以朋友的角度去瞭解孩子,我們才能真正傾聽到孩子內心的聲音,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摒棄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是花最多的時間、最大精力去順應孩子,去關注孩子。而是花有效的時間、有價值的精力去幫助孩子儘快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學習等方面的習慣,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讓孩子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1、讓孩子體驗挫折。

2、愛在心裡要有“度”。

3、讓孩子學會獨立。

4、不刻意“塑造”孩子,就是較好的教育和愛護。

5、對孩子做的對的要給予鼓勵和表揚,做錯的應該批評。

說到教育孩子,很多人都會皺眉頭,無可奈何,牢騷滿腹,都把它看做世上最難的一份工作,我則認為教育是最簡單的、最美好、最快樂、最幸福的一份工作,因為教育孩子就像自己重新長大了一次,和孩子一起走過美好的童年,去展示生命中最初的美好與感動,去體會孩子世界裡的天真無邪,該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啊!在這個過程中,受教育的何止是孩子,我們不也重新成長了一次嗎?

去關注孩子。而是花有效的時間、有價值的精力去幫助孩子儘快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學習等方面的習慣,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讓孩子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1、讓孩子體驗挫折。

2、愛在心裡要有“度”。

3、讓孩子學會獨立。

4、不刻意“塑造”孩子,就是較好的教育和愛護。

5、對孩子做的對的要給予鼓勵和表揚,做錯的應該批評。

說到教育孩子,很多人都會皺眉頭,無可奈何,牢騷滿腹,都把它看做世上最難的一份工作,我則認為教育是最簡單的、最美好、最快樂、最幸福的一份工作,因為教育孩子就像自己重新長大了一次,和孩子一起走過美好的童年,去展示生命中最初的美好與感動,去體會孩子世界裡的天真無邪,該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啊!在這個過程中,受教育的何止是孩子,我們不也重新成長了一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