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各大飯店 必不可少 八道家常川菜

回鍋肉

原料:

豬二刀肉200克,青蒜苗50克,郫縣豆瓣8克,醬油2克,

甜麵醬4克,豆豉3克,味精5克,紅油35克

製作流程:

1、豬二刀肉清洗治淨,入沸水鍋,加入花椒少許,增香避味煮6成熟,撈出稍涼切片,青蒜切節。

2、炒鍋上火入油,把回鍋肉片入鍋炒制呈燈盞窩狀,調入調料,加入青蒜節,快速翻炒均勻,入盤即可。

味型:家常味

特點:色澤紅亮,家常味濃。

提示:回鍋肉切片時須注意,切制的刀工必須一致。

解析:傳說這道菜是每年清明節祭祀先祖時,用來祭奠使用的祭品,

由一塊正方形的豬二刀肉煮熟,使用之後切片爆炒而成,因口味特好,後成為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的當家菜。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相傳清末時成都有位姓淩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隱家居,潛心研究烹飪。他將原煮後炒的回鍋肉改為先將豬肉去腥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後再煎炒成菜。

因為久蒸至熟,減少了可溶性蛋白質的損失,保持了肉質的濃郁鮮香,

原味不失,此法在傳統烹飪手法上叫做“旱蒸”。自此,名噪錦城的久蒸回鍋肉便流傳開來。家常做法還是以先煮後炒居多。回鍋肉是四川民間的傳統菜肴,也稱熬鍋肉,會鍋肉。因其歷史悠久,食者甚眾,遂成為別具風味的四川名菜。

鹽煎肉

原料:

豬腿肉350克(去皮),蒜苗100克,郫縣豆瓣25克,白糖5克,料酒10克,永川豆鼓10克

製作流程:

1、將肉切成4釐米長、3釐米寬的肉片,蒜苗切成4釐米長的節。

2、鍋炙好後,放油燒至4~5成熱,下肉片炒至吐油,微卷起時,隨即下鹽、料酒、薑稍炒,繼放豆豉、豆瓣下鍋,炒至肉片上色,出香味後,放糖、蒜苗炒均,起鍋即可。

味型:家常味

特點:幹香滋潤,家常味濃。

提示:炒肉時須控制鹽分量的掌握,重了肉質吐水過多,影響口感與味覺。

解析:

鹽煎肉是川菜家常風味菜肴的代表作,與回鍋肉共稱為姐妹菜。的烹製方法加工而成,成菜肉片鮮嫩,色澤美觀,鹹辣適口,它與四川著名的菜品回鍋肉相比較,有著異曲同工的絕妙之處,就其口感而言,回鍋肉香糯適口,鹽煎肉酥香化渣,肉質細嫩,因烹製時須加入少許油料,再配合食鹽的烹炒,使其肉質在快速烹飪之時,迅速脫水而外酥內嫩,再輔以辛香的家常調味料,

成菜顏色深紅,幹香酥嫩,味道鮮美,具有濃厚的地方風味。此菜在四川家喻戶曉,是下酒佐餐的佳餚。

火爆腰花

原料:

豬腰一對,萵筍50克,木耳20克,菜心15克,精鹽3克,蔥10克,泡椒10克,薑2.5克,蒜5克,胡椒粉1克,醬油5克,水豆粉25克,料酒5克,鮮湯25克,混合油100克,味精2克

製作流程:

1、薑、蒜切成約1毫米厚的指甲片;蔥、泡辣椒,切成“馬耳朵”形;萵筍切成4釐米長,7毫米粗的筷子條;豬腰去筋膜,剖開去腰騷,洗乾淨,先斜劃3毫米寬的花紋,再橫著花紋直劃3刀1斷成鳳尾形。

2、腰花裝入碗內,加鹽、料酒、水豆粉拌勻;另一碗內將醬油、胡椒粉、味精、水豆粉、鮮湯,調成滋汁。

3、炒鍋置旺火上,放油燒至7成油溫,放入腰花塊快速炒散籽,再放泡辣椒、薑、蒜、蔥、萵筍條、木耳、菜心,炒入香味;烹入滋汁,顛翻幾下,起鍋裝盤即可。

味型:鹹鮮味

特點:腰花形態美觀,質地嫩脆,鹹鮮味美。

提示:豬腰斜劃深度至腰厚1/2,橫著直劃至腰深度2/3,切制腰花3刀1斷,約長6.6釐米,粗6毫米;烹製前碼味,滋汁要幹稀適度。旺火高油溫,快速烹製,輔料宜少。

解析:

相傳此菜由著名的抗日將軍張學良喜食的“溫拌腰花”演變而來,川菜廚師將其由拌制轉化為熱炒,其快速烹製的效果令其味覺與口感都獨樹一幟,它由豬腰子平片成兩塊,去淨油皮和腰臊,先反刀斜剞,再直刀剞成三刀一斷的眉毛形,鹽、濕澱粉碼味上漿。黃瓜洗淨,去瓤心,切成條。用鹽、白糖、味精、醬油、醋、料酒、濕澱粉、鮮湯兌成滋汁。再將鍋中放油燒熟,放入腰花炒散,加薑、蒜、蔥、泡紅辣椒、黃瓜條炒勻,烹汁收汁,起鍋裝盤而成,因採用了急火短炒的烹製技法,故名。

小煎雞

原料:

仔公雞300克,青椒200克,泡椒節30克,鹽4克,幹花椒2克,薑、蒜片各8克,紅油10克,味精10克,白糖10克

製作流程:

1、雞治淨切小方塊,碼入底味。

2、鍋中加油燒熱,下雞炒散,加入10餘粒幹花椒、泡椒節、薑、蒜片炒香,下青椒同炒,起鍋時加入紅油、味精、白糖即可。

味型:家常味

特點:家常味濃,微辣回甜。

提示:炒雞的時間與火候要掌握好。

解析:

據傳此菜為四川農家擅長烹製菜品之一,在過去經濟較為困難的年代,農家飼養的小雞多有被其他野物所傷的情況發生,而傷禽所留的部位仍然可食用,因此就著地裡的新鮮清辣椒,將仔雞剁為小塊,加一點紅薯澱粉之類的原料,放一點點油入鍋將雞煎熟,再佐以辣椒烹炒,一道噴香的美味大功告成,此法後為川菜廚師改良更新所用,所演變的菜品如幹煸仔雞、魚香八塊雞等,原料都為選擇使用當年的2斤以下的仔雞烹製,其口感香濃細嫩,佐酒下飯極佳。

肝腰合炒

原料:

豬腰150克,豬肝100克,水發木耳30克,青筍片30克,精鹽4克,化豬油75克,泡紅辣椒2節,馬耳蔥25克,薑片5克,蒜片5克,味精1克,胡椒粉0.5克,白糖0.5克,料酒5克,水豆粉25克

製作流程:

1、豬腰撕去油膜洗淨,對剖後片去腰騷,橫斜片切至豬腰3/1處,再按三刀一斷,切成約0.6釐米,長成約6釐米的鳳尾花條形,豬肝切成柳葉薄片;青筍切成薄片。

2、將鍋炙好,置旺火上,入油燒至七成熱時,將腰花、豬肝、青筍片,加鹽與水豆粉碼勻;投入鍋內,放入薑、蒜片入鍋,爆炒,烹入料酒,下蔥節、木耳炒勻,並快速烹入調好的味汁,翻簸幾下起鍋即成。

味型:鹹鮮味

特點:嫩脆鮮香,鹹鮮味濃。

提示:豬肝、豬腰不能提前醃碼,烹飪時要急火短炒,行業俗稱入鍋18鏟。

解析:

俗話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那麼動物類的肝與腰這兩樣東西,在烹製時的火候要求就要求的非常的高了,行業裡就有烹製此類菜品的術語一說,如:“急火短炒十八鏟”所講的就是在烹製肝腰合炒時的快速性要求,據說此菜品為過去的老成都私房菜所創,而將這兩種不同質地的原料,通過合烹所得到的美味,想必只有高明的廚者,才能夠想到與做到了,結合此種烹製技法而相得益彰,是此菜流傳至今的原因所在。

家常豆腐

原料:

老豆腐300克,肥瘦豬肉100克,水發香菌20克,馬耳朵泡椒10克,細紅豆瓣25克,紅油20克,麻油5克,薑片20克,蒜片25克,蒜苗節4克,胡椒粉1克,味精6克,白糖1克

製作流程:

1、將豆腐切成3.3釐米見方,厚1.5釐米的塊;用鹽開水將豆腐塊煮透,撈出控水;肥瘦肉切成長方片。

2、炒鍋放於火上,下沙拉油30克燒熱,逐一將豆腐塊煎成金黃色。

3、炒鍋置中火上,下少許油燒熱,將胡椒粉、白糖、豆腐一同入鍋,燒沸後移至小火燜制,待汁幹時,下味精、紅油、蒜苗節,起鍋時將麻油,澆在豆腐上即可。

味型:家常味

特點:口感細嫩,家常味濃。

提示:豆腐厚薄均勻,炸制金黃色,菜品色澤紅亮。

解析:

相傳此菜為20世紀30年代的老成都私房菜所創,其烹製的創意來源與“兼得”一詞,意味兩全其美的品味。烹飪之時豆腐的大小、長短、厚薄要切均勻,不要煎得過老。調好味,用微火慢慢燒透,使豆腐內外同芡汁一個味。菜品製作精細,成菜顏色金黃,豆腐軟香,味道鹹鮮,具有較濃的四川地方風味。此菜又稱“熊掌豆腐”,是指所烹製出來的豆腐形似熊掌,而滋汁味道鮮美湯汁香濃,其味可與之紅燒熊掌媲美,故名。

宮保雞丁

原料:

雞脯肉200克,鹽炒花仁50克,精鹽4克,醬油20克,白糖11克,幹辣椒段10克,幹花椒3克,料酒6克,醋10克,味精1克,蔥丁20克,蒜片5克,薑片5克,鮮湯35克,混合油100克,水豆粉35克

製作流程:

1、雞腿肉用刀拍松,先劃成3毫米見方的十字花刀,深度為原料的2/3),再斬成1.5釐米大的丁;放入碗內,加鹽、料酒、水豆粉拌勻。

2、鹽、醬油、醋、白糖、味精、水豆粉、料酒、鮮湯調成滋汁。

3、炒鍋置旺火上,放油燒至6成油溫下幹辣椒段、花椒,炸至棕紅色,放入雞丁炒散籽;加薑、蒜片、蔥丁炒出香味後,待雞丁斷生,烹入滋汁,收汁亮油,加入花生,翻炒均勻,起鍋裝盤即可。

味型:荔枝味

特點:鮮香細嫩,辣而不燥,略帶酸甜。

提示:雞腿肉拍松劃花,便於成熟快,易入味,幹辣椒段先下鍋,花椒後放,保證菜肴青辣。花仁在成菜起鍋時放入,保證酥脆。掌握有色調味品的使用量,成菜色澤棕紅。

解析:

此菜傳說最多,而且講起來有板有眼是丁寶楨在四川時,常微服私訪。一次在一小肆用餐,吃到以花生米炒的辣子雞丁,叫家廚仿製,為了取悅于主子,家廚以“宮保雞丁”名之。又聞丁寶楨原籍貴州,清咸豐年間進士,曾任山東巡撫,後任四川總督。

他一向很喜歡吃辣椒與豬肉、雞肉爆炒的菜肴,據說在山東任職時,他就命家廚製作“醬爆雞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時此菜還未出名。調任四川總督後,每遇宴客,他都讓家廚用花生米、幹辣椒和嫩雞肉炒制雞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歡迎。後來他由於戍邊禦敵有功被朝廷封為“太子少保”,人稱“丁宮保”,其家廚烹製的炒雞丁,也被稱為“宮爆雞丁”。

魚香肉絲

原料:

豬肉200克,水發木耳25克,姜米8克,水發蘭片25克,精鹽3克,泡椒末30克,蔥花25克,蒜米15克,白糖10克,醬油12克,醋12克,鮮湯40克,味精1克,混合油80克,水豆粉30克

製作流程:

1、木耳、蘭片淘洗乾淨,切成二粗絲;豬肉切成粗細均勻,約10釐米長,0.3釐米寬的二粗絲;納碗加鹽、水豆粉拌勻。

2、醬油、醋、白糖、味精、水豆粉、鮮湯、鹽1.5克調成滋汁。

3、炒鍋置旺火上,放油燒至6成油溫,放入肉絲炒散籽,加泡椒辣末、薑、蒜炒出香味,再入木耳、蘭片絲、蔥花炒勻,烹入滋汁,待收汁亮油起鍋裝盤即可。

味型:魚香味

特點:肉質細嫩,薑、蒜、蔥味濃郁,色澤紅亮,鹹、酸、甜、辣兼而有之。

提示:要選用肥肉3成,瘦肉7成的去皮豬後腿肉,蒜的用量比薑多,滋汁調成荔枝味型,在此基礎上,宜突出薑、蔥、蒜的香味,及成魚香風味的主要特色。

解析:魚香肉絲,以魚香調味而定名。根據記載魚香味的菜肴是近幾十年才有的,首創者為民國初年的四川廚師。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覽》收錄了1328種川味菜肴,但裡面卻沒有魚香味菜,說明魚香味菜只能是1909年以後才出現的。魚香肉絲的“魚香”,由泡辣椒、川鹽、醬油、白糖、薑末、蒜末、蔥顆調製而成。

此調料與魚並不沾邊,它是模仿四川民間烹魚所用的調料和方法,故取名為“魚香”的,它具有鹹、甜、酸、辣、鮮、香等特點,用於烹菜滋味極佳。另傳清末在四川的有錢人家,很喜歡吃魚,對調味也很講究,所以他們在燒魚的時候都要放一些蔥、薑、蒜、酒、醋、醬油等去腥增味的調料。而一次偶然的失誤將烹魚的滋汁,烹入了炒肉絲之內,味道出奇的好,故此菜的調味方法由此傳開。

1、薑、蒜切成約1毫米厚的指甲片;蔥、泡辣椒,切成“馬耳朵”形;萵筍切成4釐米長,7毫米粗的筷子條;豬腰去筋膜,剖開去腰騷,洗乾淨,先斜劃3毫米寬的花紋,再橫著花紋直劃3刀1斷成鳳尾形。

2、腰花裝入碗內,加鹽、料酒、水豆粉拌勻;另一碗內將醬油、胡椒粉、味精、水豆粉、鮮湯,調成滋汁。

3、炒鍋置旺火上,放油燒至7成油溫,放入腰花塊快速炒散籽,再放泡辣椒、薑、蒜、蔥、萵筍條、木耳、菜心,炒入香味;烹入滋汁,顛翻幾下,起鍋裝盤即可。

味型:鹹鮮味

特點:腰花形態美觀,質地嫩脆,鹹鮮味美。

提示:豬腰斜劃深度至腰厚1/2,橫著直劃至腰深度2/3,切制腰花3刀1斷,約長6.6釐米,粗6毫米;烹製前碼味,滋汁要幹稀適度。旺火高油溫,快速烹製,輔料宜少。

解析:

相傳此菜由著名的抗日將軍張學良喜食的“溫拌腰花”演變而來,川菜廚師將其由拌制轉化為熱炒,其快速烹製的效果令其味覺與口感都獨樹一幟,它由豬腰子平片成兩塊,去淨油皮和腰臊,先反刀斜剞,再直刀剞成三刀一斷的眉毛形,鹽、濕澱粉碼味上漿。黃瓜洗淨,去瓤心,切成條。用鹽、白糖、味精、醬油、醋、料酒、濕澱粉、鮮湯兌成滋汁。再將鍋中放油燒熟,放入腰花炒散,加薑、蒜、蔥、泡紅辣椒、黃瓜條炒勻,烹汁收汁,起鍋裝盤而成,因採用了急火短炒的烹製技法,故名。

小煎雞

原料:

仔公雞300克,青椒200克,泡椒節30克,鹽4克,幹花椒2克,薑、蒜片各8克,紅油10克,味精10克,白糖10克

製作流程:

1、雞治淨切小方塊,碼入底味。

2、鍋中加油燒熱,下雞炒散,加入10餘粒幹花椒、泡椒節、薑、蒜片炒香,下青椒同炒,起鍋時加入紅油、味精、白糖即可。

味型:家常味

特點:家常味濃,微辣回甜。

提示:炒雞的時間與火候要掌握好。

解析:

據傳此菜為四川農家擅長烹製菜品之一,在過去經濟較為困難的年代,農家飼養的小雞多有被其他野物所傷的情況發生,而傷禽所留的部位仍然可食用,因此就著地裡的新鮮清辣椒,將仔雞剁為小塊,加一點紅薯澱粉之類的原料,放一點點油入鍋將雞煎熟,再佐以辣椒烹炒,一道噴香的美味大功告成,此法後為川菜廚師改良更新所用,所演變的菜品如幹煸仔雞、魚香八塊雞等,原料都為選擇使用當年的2斤以下的仔雞烹製,其口感香濃細嫩,佐酒下飯極佳。

肝腰合炒

原料:

豬腰150克,豬肝100克,水發木耳30克,青筍片30克,精鹽4克,化豬油75克,泡紅辣椒2節,馬耳蔥25克,薑片5克,蒜片5克,味精1克,胡椒粉0.5克,白糖0.5克,料酒5克,水豆粉25克

製作流程:

1、豬腰撕去油膜洗淨,對剖後片去腰騷,橫斜片切至豬腰3/1處,再按三刀一斷,切成約0.6釐米,長成約6釐米的鳳尾花條形,豬肝切成柳葉薄片;青筍切成薄片。

2、將鍋炙好,置旺火上,入油燒至七成熱時,將腰花、豬肝、青筍片,加鹽與水豆粉碼勻;投入鍋內,放入薑、蒜片入鍋,爆炒,烹入料酒,下蔥節、木耳炒勻,並快速烹入調好的味汁,翻簸幾下起鍋即成。

味型:鹹鮮味

特點:嫩脆鮮香,鹹鮮味濃。

提示:豬肝、豬腰不能提前醃碼,烹飪時要急火短炒,行業俗稱入鍋18鏟。

解析:

俗話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那麼動物類的肝與腰這兩樣東西,在烹製時的火候要求就要求的非常的高了,行業裡就有烹製此類菜品的術語一說,如:“急火短炒十八鏟”所講的就是在烹製肝腰合炒時的快速性要求,據說此菜品為過去的老成都私房菜所創,而將這兩種不同質地的原料,通過合烹所得到的美味,想必只有高明的廚者,才能夠想到與做到了,結合此種烹製技法而相得益彰,是此菜流傳至今的原因所在。

家常豆腐

原料:

老豆腐300克,肥瘦豬肉100克,水發香菌20克,馬耳朵泡椒10克,細紅豆瓣25克,紅油20克,麻油5克,薑片20克,蒜片25克,蒜苗節4克,胡椒粉1克,味精6克,白糖1克

製作流程:

1、將豆腐切成3.3釐米見方,厚1.5釐米的塊;用鹽開水將豆腐塊煮透,撈出控水;肥瘦肉切成長方片。

2、炒鍋放於火上,下沙拉油30克燒熱,逐一將豆腐塊煎成金黃色。

3、炒鍋置中火上,下少許油燒熱,將胡椒粉、白糖、豆腐一同入鍋,燒沸後移至小火燜制,待汁幹時,下味精、紅油、蒜苗節,起鍋時將麻油,澆在豆腐上即可。

味型:家常味

特點:口感細嫩,家常味濃。

提示:豆腐厚薄均勻,炸制金黃色,菜品色澤紅亮。

解析:

相傳此菜為20世紀30年代的老成都私房菜所創,其烹製的創意來源與“兼得”一詞,意味兩全其美的品味。烹飪之時豆腐的大小、長短、厚薄要切均勻,不要煎得過老。調好味,用微火慢慢燒透,使豆腐內外同芡汁一個味。菜品製作精細,成菜顏色金黃,豆腐軟香,味道鹹鮮,具有較濃的四川地方風味。此菜又稱“熊掌豆腐”,是指所烹製出來的豆腐形似熊掌,而滋汁味道鮮美湯汁香濃,其味可與之紅燒熊掌媲美,故名。

宮保雞丁

原料:

雞脯肉200克,鹽炒花仁50克,精鹽4克,醬油20克,白糖11克,幹辣椒段10克,幹花椒3克,料酒6克,醋10克,味精1克,蔥丁20克,蒜片5克,薑片5克,鮮湯35克,混合油100克,水豆粉35克

製作流程:

1、雞腿肉用刀拍松,先劃成3毫米見方的十字花刀,深度為原料的2/3),再斬成1.5釐米大的丁;放入碗內,加鹽、料酒、水豆粉拌勻。

2、鹽、醬油、醋、白糖、味精、水豆粉、料酒、鮮湯調成滋汁。

3、炒鍋置旺火上,放油燒至6成油溫下幹辣椒段、花椒,炸至棕紅色,放入雞丁炒散籽;加薑、蒜片、蔥丁炒出香味後,待雞丁斷生,烹入滋汁,收汁亮油,加入花生,翻炒均勻,起鍋裝盤即可。

味型:荔枝味

特點:鮮香細嫩,辣而不燥,略帶酸甜。

提示:雞腿肉拍松劃花,便於成熟快,易入味,幹辣椒段先下鍋,花椒後放,保證菜肴青辣。花仁在成菜起鍋時放入,保證酥脆。掌握有色調味品的使用量,成菜色澤棕紅。

解析:

此菜傳說最多,而且講起來有板有眼是丁寶楨在四川時,常微服私訪。一次在一小肆用餐,吃到以花生米炒的辣子雞丁,叫家廚仿製,為了取悅于主子,家廚以“宮保雞丁”名之。又聞丁寶楨原籍貴州,清咸豐年間進士,曾任山東巡撫,後任四川總督。

他一向很喜歡吃辣椒與豬肉、雞肉爆炒的菜肴,據說在山東任職時,他就命家廚製作“醬爆雞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時此菜還未出名。調任四川總督後,每遇宴客,他都讓家廚用花生米、幹辣椒和嫩雞肉炒制雞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歡迎。後來他由於戍邊禦敵有功被朝廷封為“太子少保”,人稱“丁宮保”,其家廚烹製的炒雞丁,也被稱為“宮爆雞丁”。

魚香肉絲

原料:

豬肉200克,水發木耳25克,姜米8克,水發蘭片25克,精鹽3克,泡椒末30克,蔥花25克,蒜米15克,白糖10克,醬油12克,醋12克,鮮湯40克,味精1克,混合油80克,水豆粉30克

製作流程:

1、木耳、蘭片淘洗乾淨,切成二粗絲;豬肉切成粗細均勻,約10釐米長,0.3釐米寬的二粗絲;納碗加鹽、水豆粉拌勻。

2、醬油、醋、白糖、味精、水豆粉、鮮湯、鹽1.5克調成滋汁。

3、炒鍋置旺火上,放油燒至6成油溫,放入肉絲炒散籽,加泡椒辣末、薑、蒜炒出香味,再入木耳、蘭片絲、蔥花炒勻,烹入滋汁,待收汁亮油起鍋裝盤即可。

味型:魚香味

特點:肉質細嫩,薑、蒜、蔥味濃郁,色澤紅亮,鹹、酸、甜、辣兼而有之。

提示:要選用肥肉3成,瘦肉7成的去皮豬後腿肉,蒜的用量比薑多,滋汁調成荔枝味型,在此基礎上,宜突出薑、蔥、蒜的香味,及成魚香風味的主要特色。

解析:魚香肉絲,以魚香調味而定名。根據記載魚香味的菜肴是近幾十年才有的,首創者為民國初年的四川廚師。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覽》收錄了1328種川味菜肴,但裡面卻沒有魚香味菜,說明魚香味菜只能是1909年以後才出現的。魚香肉絲的“魚香”,由泡辣椒、川鹽、醬油、白糖、薑末、蒜末、蔥顆調製而成。

此調料與魚並不沾邊,它是模仿四川民間烹魚所用的調料和方法,故取名為“魚香”的,它具有鹹、甜、酸、辣、鮮、香等特點,用於烹菜滋味極佳。另傳清末在四川的有錢人家,很喜歡吃魚,對調味也很講究,所以他們在燒魚的時候都要放一些蔥、薑、蒜、酒、醋、醬油等去腥增味的調料。而一次偶然的失誤將烹魚的滋汁,烹入了炒肉絲之內,味道出奇的好,故此菜的調味方法由此傳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