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回家路上的人們,記憶中的最深情的是那廚房

周江林

蘋果。牛奶。一種叫甘露的飲料。飄著青瓷花色彩的盤子。

那塊杏黃的桌面上彌漫Banana的味道。一本翻開的漫畫書。有那種老派的懷舊感。還有蜥蜴——那把刻著蜥蜴圖案的銀調匙。

是的,這是廚房。一個有情趣的主婦的廚房。

我相信,中國大多數的家庭是不具有這樣的廚房的。如果能擁有這樣的廚房的家庭,

那個主婦應該很朝作飯,偶爾展露一把手藝,誠屬玩性所至。

假如條件許可,這樣的開放式的廚房已經跳出傳統意義的定位——廚房從是主婦和保姆勞作的地方,轉化為主人享受生活之源泉,這是否算廚房革命?(相關產業鏈上的商人與電視節目或媒體喜歡這樣的概念),所謂廚房的開放性、人性化態勢。

那個時候,蘋果會在廚板上跳一種自由的舞蹈,愛與所愛的人在廚房裡相會,

男性會產生新生活的靈感,女性因食物的味覺、視覺與愛人的參與,食物因充滿了愛意而更加可口。

因此,你能不感謝廚房,廚房革命後所帶來的感覺嗎?

這是一個夢。回家路上某一人的夢。

醒來已經是清晨,見到了悠閒自在的馬。

是的,一個正在路上的人,

最迷戀的是到達目的地。他渴望是那種扎扎實實的安穩感。

你沒有漂泊過,你抓不住這種若的若失的感覺。

做減法的人生開始

回家的路,這個概念一旦形成,就是人生做減法的開始。

早年,成本最低的做夢方式有幾中,寫詩,或在路上。

我們就這樣紛紛離開家鄉,

離開親朋好友。

我們效仿流浪者有達摩、唐僧、松尾芭蕉、羅貝托·波拉尼奧、傑克·凱魯亞克等,在路上。

而今天,我們往回走,是做人生減法。

背井離鄉的人們

1960年,“個性化”一詞帶動生活方式在歐美地區風靡起來時,中國正經歷三年自然災害。

1960年,中共中央發了一個“緊急指示”,根據中國科學院的建議,推薦玉米根粉、小麥根粉、玉米杆麥粉、橡子麵粉、葉蛋白人造肉精、小球藻等若干代食品。方法主要是發動城鄉大小食堂,土法為主,自己動手,自做自吃。

這個時候,家庭廚房等於廢棄,食堂廚房走紅,食堂廚房女工怎麼看都是俊俏。

這個時候,又有大批人背井離鄉。

我對“背井離鄉”這個此非常幹興趣:這麼出外的人們,這麼累為何還要背家鄉的一口井走,他們真這麼渴嗎?

小學女老師解釋:這裡的“井”是按照古代井田制劃分,代表家鄉,“背”引申為背叛的意思。

切!這麼沒詩意的老師怎能引導我們上升。

後來,讀到詩劇《浮士德》末尾:“永恆之女性,引領我們上升”,我意識到,我的小學女老師其實不是女的。

聞到下雨的味道

在路上,與自然是最親近的平行。

如果,你年輕,世界在你眼裡就充滿陽光。

但在回家者看來,陽光就顯得太濃烈。如果是夏天,總選擇一早或一晚上路。

中午就在樹蔭下歇息。

這個時候,風是最美好的友人。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唐朝做過宰相的李嶠詩《風》寫得驚心動魄。

而一個上了年紀的回家路上的人喜歡靜一點的風,吹來,吹去。

之後,他聞到下雨的味道。

人與空間互補的關係

身體都知道,最餓的時候渴望美味;最累的時候渴望泡在浴缸裡。這是人與空間互補的關係。

在路上的人特別在意泡在浴缸裡的那種感覺。

在路上的人最渴望的是家。一個安身立命的場所。

隋代詩人薛道衡在《昔昔鹽》一詩竟然寫出“借馬蹄”的詩句,是深得“背井離鄉”詩意之人,他還寫出了“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的意境,儘管其死于隋煬帝刀下,他還是永垂不朽的。

我們為何要在路上?出去又返鄉?

《浮士德》已經說了——我們在尋找引領我們上升的女性。

在此,我引用錢春綺譯本:

一切無常者,不過是虛幻;

力不勝任者,在此處實現;

一切無可名,在此處完成;

永恆的女性,領我們上升。

我對“背井離鄉”這個此非常幹興趣:這麼出外的人們,這麼累為何還要背家鄉的一口井走,他們真這麼渴嗎?

小學女老師解釋:這裡的“井”是按照古代井田制劃分,代表家鄉,“背”引申為背叛的意思。

切!這麼沒詩意的老師怎能引導我們上升。

後來,讀到詩劇《浮士德》末尾:“永恆之女性,引領我們上升”,我意識到,我的小學女老師其實不是女的。

聞到下雨的味道

在路上,與自然是最親近的平行。

如果,你年輕,世界在你眼裡就充滿陽光。

但在回家者看來,陽光就顯得太濃烈。如果是夏天,總選擇一早或一晚上路。

中午就在樹蔭下歇息。

這個時候,風是最美好的友人。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唐朝做過宰相的李嶠詩《風》寫得驚心動魄。

而一個上了年紀的回家路上的人喜歡靜一點的風,吹來,吹去。

之後,他聞到下雨的味道。

人與空間互補的關係

身體都知道,最餓的時候渴望美味;最累的時候渴望泡在浴缸裡。這是人與空間互補的關係。

在路上的人特別在意泡在浴缸裡的那種感覺。

在路上的人最渴望的是家。一個安身立命的場所。

隋代詩人薛道衡在《昔昔鹽》一詩竟然寫出“借馬蹄”的詩句,是深得“背井離鄉”詩意之人,他還寫出了“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的意境,儘管其死于隋煬帝刀下,他還是永垂不朽的。

我們為何要在路上?出去又返鄉?

《浮士德》已經說了——我們在尋找引領我們上升的女性。

在此,我引用錢春綺譯本:

一切無常者,不過是虛幻;

力不勝任者,在此處實現;

一切無可名,在此處完成;

永恆的女性,領我們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