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金融科技服務元年來了?平安搶跑夠漂亮

2017 年的這場金融科技雲服務大戰才剛剛開打,梯隊之間的距離就已經拉開。當銀行巨頭們紛紛與互聯網巨頭簽訂戰略協定輸入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時,平安集團卻已經開始向地方政府輸出整套的金融雲服務。

金融科技服務元年或已來臨

在過去一個月間,大量金融企業紮堆與科技企業簽訂各種層面的合作協定。

6 月 13 日,國內頂尖基金公司華夏基金和微軟亞洲研究院在人工智慧上達成戰略合作。

6 月 15 日,螞蟻金服宣佈向金融機構開放最新的 AI(人工智慧)技術,

多家基金公司宣佈入駐螞蟻金服的 「財富號」 平臺。

6 月 20 日,農業銀行與百度簽約展開深度合作,百度的各類 AI 技術將被引入農行的各類業務。

6 月 22 日,華夏銀行與騰訊雲簽署戰略合作,在公有雲平臺、大資料智慧精准行銷、金融反欺詐實驗室、人工智慧雲客服實驗室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同一天牽手騰訊的還有中國銀行。

如果再算上此前工行手京東,

建行牽手阿裡,無怪乎有網友總結是「工行和京東,農行和百度,中行和騰訊,建行牽手阿裡。完美,BATJ 瓜分了四大行。」

2017 年,或許是金融科技雲服務業務的元年。

金融 + 科技之路,整個金融產業和互聯網產業已經摸索了許多年。從金融切入互聯網的有之,從互聯網切入金融的有之,都想在有互聯網加持的金融業務上分一杯羹。

然而,伴隨 P2P 新規、股市驟冷等外部環境的影響,

這條科技金融道路似乎並沒有想像中的好走。

於是,在 2017 年,FinTech(科技金融),轉向變成了 TechFin(金融科技)。

向金融企業等提供金融相關的科技服務,成為了巨頭們爭奪的新戰場。畢竟相比直接在金融市場參戰,「賣軍火」是一件風險更低、監管障礙更小的事情。

所以,我們才能看到螞蟻金服高調宣佈從 FinTech 轉向 TechFin,全力發展金融相關的科技服務。才能看到各家科技巨頭的佈局和爭奪盟友。

逆襲玩輸出的平安集團

而在科技巨頭在金融科技雲服務領域厲馬秣兵跑馬圈地的時候,平安集團顯然是 「另類」 的那一個,甚至可以用為金融企業 「爭光」 來形容。

是的,即使是四大行,在這場跑馬圈地中,也不過是被 「圈地」 的那一個,需要從科技巨頭那裡引入前沿成熟的新科技來提升自身的業務,

避免與同類企業差距過大。

但是!當四大行們在輸入技術的時候,平安集團卻在 不斷的輸出技術 。

最新的案例是 6 月 30 日,中國平安和廣西南寧市政府宣佈中國首個「公共資產負債管理智慧雲平臺」 正式上線運行。根據官方披露的資訊:

南寧市 「公共資產負債管理智慧雲平臺」 的上線,是地方政府公共資產負債管理系統在國內城市中的首次嘗試。該平臺彙集了平安集團金融、財務、風控等專業資源,集合了雲計算、大資料和 「互聯網 +」 等前沿科技,在國內屬於首創。該平臺將幫助南寧市政府即時監控財務狀況、提高國資交易透明度,同時能夠從制度上有效預防投融資及產權交易領域的腐敗。

而此次與南寧的合作,並非是平安集團在金融技術輸出上的孤例。

就在不久之前的 5 月 23 日,中國平安旗下金融壹賬通推出了自助式開放平臺——「金科空間站」,以説明中小銀行跨入自主模式,提升客戶服務水準。目前上線了 APP 自助、大資料應用、智慧金融服務三大版塊共計 21 項金融科技產品。全國已有十多家中小金融機構正式簽約該開放平臺。

顯然,在金融科技服務輸出這個領域,各個玩家的跑馬圈地才剛剛開始,但中國平安憑藉 陸續落地的、可實操的產品方案 ,至少是與螞蟻金服等一樣,處於第一梯隊——甚至如果深究,其實在第一梯隊也還是領先的。

輸出技術還是輸出解決方案

而且,同樣是在提供金融科技雲服務,但雲服務與雲服務是不同的。

仔細閱讀近期科技巨頭與金融巨頭合作披露的新聞稿,你會發現太多屬於 「戰略性」 的,探索性的。

「以創建聯合實驗室等方式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探索深化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在金融服務領域的應用」,類似這樣的表述,層出不窮。

懂得中文文字之奧妙,你就會明白言下之意就是雙方對於合作能夠達到什麼程度,其實心中都還沒有底。

其實這也並不奇怪。

雖然 FinTech 熱了有兩年了,但是 Fin(金融)和 Tech(科技)終究是兩回事 。

對於科技巨頭們,他們雖然可能掌握著高深的 IT 技術,比如知道深度學習中怎麼使用卷積網路技術去做人工智慧的探索,但是在如何將高精尖技術應用到金融業務上,依然有著巨大的探索空間——畢竟 和推薦錯了都問題不大的搜索需求、購物推薦需求相比,金融業務許多時候一個小錯就是致命的 。

相比純科技公司,還需要摸索如何讓高級技術在金融領域落地,以金融起家同時在科技上一直捨得投入的平安顯然具有主場優勢。

就以此次和南寧市合作為例,南寧的訴求是首期建成了 「一套公共資產負債管理系統、一張財政地圖、一份資產負債報告」,即「一套系統、一張地圖、一份報告」 為主要內容的智慧雲平臺,通過串聯並視覺化政府財政、國資等各條線資料,説明政府更有效規劃財政收支,摸清政府家底,防範債務風險,提升融資總量,降低資金成本,實現政務公開。而從官方披露來看,後續已經產生了實際效果:

該平臺自 2017 年 6 月 9 日試運行以來,發揮了較好的效應。6 月 27 日,南寧融資交易平臺首個競價專案—南南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土地收儲融資專案 16 億元融資競價及比選會成功舉行。這個競價專案的成功上線,標誌著南寧市公共資產負債管理智慧雲平臺改革創新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通過競價及比選,此次 16 億元融資專案以同期貸款基準利率下浮 5% 的利率,即年利率 4.5125% 成交,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融資貸款業務,這顯然是金融領域最常見的業務。對於平安集團而言,用科技打造這樣的平臺來降低融資成本,顯然是一個駕輕就熟的事情。當科技企業還在摸索如何讓技術落地產品的時候,平安已經能夠拿出解決方案了。這一點,從此前金科空間站的 「開箱即用」 的三大版塊共計 21 項金融科技產品上也是一個證明。

顯然,當互聯網巨頭們在摸索輸出技術的時候,平安已經在嘗試輸出解決方案。而早在 2016 年元旦的新年獻詞時,平安的首席執行官馬明哲就旗幟鮮明的宣佈平安進入 3.0 時代,打造更加強大的、開放式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當然,行百里者半九十,整個金融科技雲服務的大浪潮才剛剛開始,即使 「四大行」 被瓜分了,也不過是暫時的聯盟,未來還有變數。更何況,在四大行之外,還有大量的中小銀行、基金公司甚至地方政府,第一梯隊中的幾家誰能笑到最後,平安是否能夠保持搶跑的優勢,依然需要慢慢觀察。

該平臺彙集了平安集團金融、財務、風控等專業資源,集合了雲計算、大資料和 「互聯網 +」 等前沿科技,在國內屬於首創。該平臺將幫助南寧市政府即時監控財務狀況、提高國資交易透明度,同時能夠從制度上有效預防投融資及產權交易領域的腐敗。

而此次與南寧的合作,並非是平安集團在金融技術輸出上的孤例。

就在不久之前的 5 月 23 日,中國平安旗下金融壹賬通推出了自助式開放平臺——「金科空間站」,以説明中小銀行跨入自主模式,提升客戶服務水準。目前上線了 APP 自助、大資料應用、智慧金融服務三大版塊共計 21 項金融科技產品。全國已有十多家中小金融機構正式簽約該開放平臺。

顯然,在金融科技服務輸出這個領域,各個玩家的跑馬圈地才剛剛開始,但中國平安憑藉 陸續落地的、可實操的產品方案 ,至少是與螞蟻金服等一樣,處於第一梯隊——甚至如果深究,其實在第一梯隊也還是領先的。

輸出技術還是輸出解決方案

而且,同樣是在提供金融科技雲服務,但雲服務與雲服務是不同的。

仔細閱讀近期科技巨頭與金融巨頭合作披露的新聞稿,你會發現太多屬於 「戰略性」 的,探索性的。

「以創建聯合實驗室等方式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探索深化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在金融服務領域的應用」,類似這樣的表述,層出不窮。

懂得中文文字之奧妙,你就會明白言下之意就是雙方對於合作能夠達到什麼程度,其實心中都還沒有底。

其實這也並不奇怪。

雖然 FinTech 熱了有兩年了,但是 Fin(金融)和 Tech(科技)終究是兩回事 。

對於科技巨頭們,他們雖然可能掌握著高深的 IT 技術,比如知道深度學習中怎麼使用卷積網路技術去做人工智慧的探索,但是在如何將高精尖技術應用到金融業務上,依然有著巨大的探索空間——畢竟 和推薦錯了都問題不大的搜索需求、購物推薦需求相比,金融業務許多時候一個小錯就是致命的 。

相比純科技公司,還需要摸索如何讓高級技術在金融領域落地,以金融起家同時在科技上一直捨得投入的平安顯然具有主場優勢。

就以此次和南寧市合作為例,南寧的訴求是首期建成了 「一套公共資產負債管理系統、一張財政地圖、一份資產負債報告」,即「一套系統、一張地圖、一份報告」 為主要內容的智慧雲平臺,通過串聯並視覺化政府財政、國資等各條線資料,説明政府更有效規劃財政收支,摸清政府家底,防範債務風險,提升融資總量,降低資金成本,實現政務公開。而從官方披露來看,後續已經產生了實際效果:

該平臺自 2017 年 6 月 9 日試運行以來,發揮了較好的效應。6 月 27 日,南寧融資交易平臺首個競價專案—南南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土地收儲融資專案 16 億元融資競價及比選會成功舉行。這個競價專案的成功上線,標誌著南寧市公共資產負債管理智慧雲平臺改革創新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通過競價及比選,此次 16 億元融資專案以同期貸款基準利率下浮 5% 的利率,即年利率 4.5125% 成交,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融資貸款業務,這顯然是金融領域最常見的業務。對於平安集團而言,用科技打造這樣的平臺來降低融資成本,顯然是一個駕輕就熟的事情。當科技企業還在摸索如何讓技術落地產品的時候,平安已經能夠拿出解決方案了。這一點,從此前金科空間站的 「開箱即用」 的三大版塊共計 21 項金融科技產品上也是一個證明。

顯然,當互聯網巨頭們在摸索輸出技術的時候,平安已經在嘗試輸出解決方案。而早在 2016 年元旦的新年獻詞時,平安的首席執行官馬明哲就旗幟鮮明的宣佈平安進入 3.0 時代,打造更加強大的、開放式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當然,行百里者半九十,整個金融科技雲服務的大浪潮才剛剛開始,即使 「四大行」 被瓜分了,也不過是暫時的聯盟,未來還有變數。更何況,在四大行之外,還有大量的中小銀行、基金公司甚至地方政府,第一梯隊中的幾家誰能笑到最後,平安是否能夠保持搶跑的優勢,依然需要慢慢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