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美的海爾格力爭相建廠,中國家電企業為何偏愛“印度製造”?

今年家電行業關於印度的新聞突然多了起來,各大家電企業或有針對性的在印度開拓市場,或直接印度建廠。擁有13億人口的印度,正成為眾多中國企業海外拓展的風水寶地。

上週六,印度政府啟動稅制改革,宣佈對智慧手機等電子產品徵收10%關稅。此舉最直接的回饋就是刺激全球的手機廠商加速在印度建廠的腳步。富士康、三星先後追加了投資,而中國手機品牌OPPO、vivo、金立、聯想、小米等公司均先後在印度製造業紮根,這場在印度加碼手機製造的競賽早已全面拉開。

除了手機製造業爭相涉足印度本土建廠,汽車業也在大舉進入。早在1995-2000年期間,韓國現代,

美國的福特、通用,日本本田、豐田等汽車廠就已經開始在印度工廠生產汽車了。因2000年後,印度政府取消了進口汽車數量限制和外資占股上限。這讓100%的外資汽車公司在印度成為可能,一時間引得傳統汽車製造商爭相進軍印度。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就曾表示正在與印度洽談,而今年6月,上汽集團對外宣佈正計畫開建其第一個印度工廠,上汽或將成為第一個進駐印度的中國車企。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副秘書長周南指出,自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印度是除中國之外全球家電消費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格力、美的、海爾這三大白電巨頭不約而同選擇在印度建廠也就不難理解了。

早在2006年,海爾在印度就有了自己的工業園區,

經過多年的試水與摸索,海爾印度公司也徹底站穩了腳跟。去年,海爾在印度市場的收入增長26%。海爾去年擴建了印度工業園,預計今年在印度的產能擴大兩倍。

美的集團於2012年通過與美國空調製造商開利建設合資公司的形式首次進入印度市場。開利美的印度公司計畫在未來5-6年中進一步投資50億盧比,以增強其在印度家用空調和白色家電市場的市場地位。

據外媒7月4日報導,中國家電製造商美的集團宣佈計畫在印度浦那投資80億盧比(約合1.235億美元)建設家電製造工廠,該工廠預計2018年底投入運營,在未來五年中有望創造500個工作崗位。美的計畫建設的這座工廠選址印度西部馬哈拉斯特拉邦浦那市,占地43英畝,預計每年可生產50萬台冰箱、60萬台洗衣機、100萬台熱水器和其他家電產品。同時,美的還將在當地興建一座針對印度特定家電產品的研發中心。

就連董大姐也摩拳擦掌,中國的白電三巨頭一個不落都齊刷刷瞄準了印度市場。據外媒報導,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已提議在印度的阿姆利則市(Amritsar)啟動電動轎車及電動客車的試點專案,未來計畫在印度旁遮普邦(Punjab)建立一家電動車製造廠。雖然此次董大姐印度建廠是為了新能源汽車佈局,但是否在為空調探路就不可知了。

中國家電企業為何如此青睞“印度製造”?

首先,省錢啊!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印度一直位居全球勞動力成本最低的國家前列,勞動力成本一直被認為是印度作為製造業基地的主要優勢。對於勞動力密集的製造產業而言,35歲以下人口占比達到64%的印度無疑是最佳的製造基地。而且,印度25歲以下人口達到5.98億,可以保障未來20年內的勞動力充足。廉價、充足的勞動力,一定程度上也確保了企業的低生產成本以及競爭力。

其次,有市場啊!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印度市場的潛力亦是毋庸置疑的。印度是有戰略意義的市場,它對南亞有輻射作用,也是中國企業可以打自主品牌的市場。而且,印度市場還有巨大潛力,目前貧富差距大,隨著經濟發展,家電需求還會增加。說白了,廉價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空間才是美的海爾赴印度建廠的關鍵所在。

而根據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的調研資料顯示,“中國製造”成本已接近美國。一是因為中國工人的薪資提高了,中國從2004年的4.35美元時薪漲到2014年的12.47美元,漲幅達187%。二是匯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中國的電力消耗,從2004年的7美元/千瓦時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千瓦時,而天然氣成本則從5.8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升到13.7美元,漲幅138%。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造業占世界的比重從不足2%,上升至20%以上,創造這一奇跡的重要原因,就是低成本優勢。1978年,中國勞動力月工資僅為美國的3%,也顯著低於泰國等亞洲鄰國。到了2015年,中國勞動力月工資達到美國的20%,泰國的145%。”武漢大學品質院院長表示。

除了海爾、美的這些千億企業,廚電企業也在摩拳擦掌。老闆電器海外事業部總監劉清宇認為,印度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但目前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不過印度在進步和發展,老闆電器計畫先借助工程逐步走進印度的千家萬戶,會先物色有潛力的經銷商和合作夥伴。

雖然此次董大姐印度建廠是為了新能源汽車佈局,但是否在為空調探路就不可知了。

中國家電企業為何如此青睞“印度製造”?

首先,省錢啊!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印度一直位居全球勞動力成本最低的國家前列,勞動力成本一直被認為是印度作為製造業基地的主要優勢。對於勞動力密集的製造產業而言,35歲以下人口占比達到64%的印度無疑是最佳的製造基地。而且,印度25歲以下人口達到5.98億,可以保障未來20年內的勞動力充足。廉價、充足的勞動力,一定程度上也確保了企業的低生產成本以及競爭力。

其次,有市場啊!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印度市場的潛力亦是毋庸置疑的。印度是有戰略意義的市場,它對南亞有輻射作用,也是中國企業可以打自主品牌的市場。而且,印度市場還有巨大潛力,目前貧富差距大,隨著經濟發展,家電需求還會增加。說白了,廉價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空間才是美的海爾赴印度建廠的關鍵所在。

而根據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的調研資料顯示,“中國製造”成本已接近美國。一是因為中國工人的薪資提高了,中國從2004年的4.35美元時薪漲到2014年的12.47美元,漲幅達187%。二是匯率,2004年至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中國的電力消耗,從2004年的7美元/千瓦時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千瓦時,而天然氣成本則從5.8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升到13.7美元,漲幅138%。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造業占世界的比重從不足2%,上升至20%以上,創造這一奇跡的重要原因,就是低成本優勢。1978年,中國勞動力月工資僅為美國的3%,也顯著低於泰國等亞洲鄰國。到了2015年,中國勞動力月工資達到美國的20%,泰國的145%。”武漢大學品質院院長表示。

除了海爾、美的這些千億企業,廚電企業也在摩拳擦掌。老闆電器海外事業部總監劉清宇認為,印度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但目前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不過印度在進步和發展,老闆電器計畫先借助工程逐步走進印度的千家萬戶,會先物色有潛力的經銷商和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