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離又一項“世界第一”只差一座鼓浪嶼?

她被稱為

“海上花園”

步步皆是景

夏日的7月,持有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唯一入場券的鼓浪嶼,正在為申遺作最後的衝刺。

當地時間7月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1屆大會在波蘭古城克拉科夫拉開帷幕。中國申報的自然遺產專案“可哥西裡自然保護區”和文化遺產專案“鼓浪嶼”有望雙雙通過審核。

據瞭解,今年被提名加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共有34個專案,其中7個自然遺產專案,26個文化遺產項目,1個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項目。中國青海省可哥西裡和福建省鼓浪嶼將分別申請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按照大會議程,中國的兩個申遺專案將於7月7日至9日公佈結果。

目前,中國一共擁有50項世界遺產,位居世界第二。義大利以51項世界遺產排名第一。儘管兩國今年都申報了兩處遺產地,

但義大利只有一處遺產地獲得國際權威專業機構的推薦。因此,本屆大會後,中國與義大利極有可能同時以52處遺產地並列成為世界遺產地最多的國家。

鼓浪嶼

憑什麼申遺?

鼓浪嶼,是廈門島西南隅一座面積1.8839平方公里的小島。自宋代開始有人定居,明代民族英雄鄭成功1646年開始屯兵鼓浪嶼訓練師,1661年以此為基地出兵,次年收復被荷蘭殖民者佔領38年之久的臺灣島。鼓浪嶼見證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國在全球化早期浪潮衝擊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歷程,是全球化早期階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與互鑒的典範。

鼓浪嶼符合申遺3項標準

"鼓浪嶼"符合《實施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6項標準中的3項。

標準(ⅱ)展示出中國傳統文化、地方文化與外來文化,在社會生活、建築園林設計及建造、藝術風格、現代技術方面廣泛而深入的交流。

標準(ⅲ)是中國步入近代化歷程的縮影,更是閩南移民文化開拓性和包容性的見證。

標準(ⅳ)是近代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具有高品質和早期現代性特徵國際社區的獨特範例。

鼓浪嶼申遺的範圍

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範圍有兩部分,一是遺產區,二是緩衝區。 遺產區:鼓浪嶼全島陸地範圍及島嶼周邊礁石所界定的海域範圍,面積為316.2公頃。 緩衝區:對遺產區產生直接影響的周邊區域,面積為886公頃。

鼓浪嶼的申遺要素

鼓浪嶼(提名)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51組代表性歷史建築及宅園、4組歷史道路、7處代表性自然景觀與2處代表性文化遺跡,它們與島上現存的900餘棟歷史風貌建築,共同構成了鼓浪嶼自然有機的空間結構和內涵豐富的城市歷史景觀。

01

51組代表性歷史建築及宅園

1

西鄰·瞰青別墅

永春路73-75號

瞰青別墅是1916年越南華僑黃仲訓在日光岩下岩仔腳購地建造的別墅。1927年,他又在日光岩西北側開始建設西林別墅,約1932年落成。建築為清水紅磚牆,呈現出20世紀初鼓浪嶼華僑洋樓常見的立面設計風格。

2

黃家花園

晃岩路27、29、31號

黃家花園原為印尼華僑黃奕住1920年回國定居時興建的別墅,建築面積共4500平方米左右。整組建築和園林通過對早期外國人宅園的改建,在整體格局的改造中注入傳統的理念,體現出鼓浪嶼近代建築中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對時代流行建築風格的追求。

3

海天堂構

福建路36號、40號

海天堂構是由菲律賓華僑黃秀烺和黃念憶共同於1920年到1930年間建成的宅園,總占地6500平方米。建築的外牆採用煙炙紅磚清水作法,外廊廊柱設預製混凝土寶瓶欄杆,屋頂屋脊、飛簷、簷口下均設預製木雕裝飾構件,做工精美。

4

楊家園

鼓新路29號

楊家園由菲律賓華僑楊忠權 、楊忠懿于20世紀初興建的四幢洋樓構成,占地面積4100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560平方米。院落內園林,西式的水池配合中式的假山石,中西合璧。

5

八卦樓

鼓新路43號

八卦樓是臺灣商人林鶴壽1907年投資興建的大型別墅,建築面積近5800平方米,採用西方古典復興的風格,八卦樓體量和高度都是鼓浪嶼別墅之最。

6

番婆樓

安海路36號

1927年菲律賓華僑許經權建造的“番婆樓”,是一座華僑建造的大型殖民地外廊風格別墅建築,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建築前的庭院內園林化的處理體現出中西合璧的特徵,其形式與歐洲巴羅克園林中假山對自然溶洞模仿的手法相似。

7

菽莊花園

港仔後7號

臺灣遷居鼓浪嶼的富紳林爾嘉,於1913年建菽莊花園,占地面積14000多平方米。菽莊花園在造園藝術上具有較高的成就,既運用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手法,同時又融合了近代建築的樣式及西方造園的風格,創造出一座獨特的濱海近代文人園。

8

廖家別墅(林語堂故居)

漳州路44號

從馬約翰紀念廣場進入漳州路,路北的一條深巷內,有一塊小場地,它的西、北兩側,一座建築面朝西,建在高臺基之上,另一座面朝南,名為“立人齋”,這兩座建築就是廖家別墅。林語堂與廖家千金的婚房就在該建築內。

9

金瓜樓

泉州路99號

金瓜樓建於1922年,其頂部設略高出屋面的鼓座,各覆八棱形攢尖穹頂,形似南瓜,因此取名“金瓜樓”。這座建築具有濃郁的閩南地方注重裝飾、色彩大膽的建築特色。

10

春草堂

筆山路17號

春草堂,位於筆架山西北制高點,建於1933年,是當時廈門最大的營造商華僑許春草為自己設計、建造的住宅。建築整體造型端莊樸實,簡潔但細部考究,強調材料質感的對比。1992年許春草之子許伍權將該建築命名為春草堂。

11

黃榮遠堂

福建路32號

建於1920年的黃榮遠堂是鼓浪嶼華僑花園洋房建築的優秀代表之一,整座院落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築風格受曾在東南亞殖民建築中流行的帕拉迪奧風格影響。建築的柱頭、簷口、門窗、陽臺等各部裝飾甚為豐富、精美,巴羅克的曲線式設計是常用的主題。

12

鼓浪嶼工部局遺址

鼓新路40號

工部局遺址位於鼓新路與三明路交叉口北側靠近海岸的一處臺地上。1903年至1908年鼓浪嶼工部局成立之初曾租用這座洋行建築辦公,這是鼓浪嶼現存惟一一處工部局辦公建築遺存,建築主體已於2007年倒塌。

13

燕尾山午炮臺遺址

燕尾山午炮位于燕尾山脊平坡處,由廈門海關設立。燕尾山原本留存四座軍用炮臺,估計曾用於控制航道。海關雇員每星期六午間12點前,遙望海峽對面的廈門海關樓頂大壁鐘,到12點整時鳴炮兩響,藉以通知海關及鼓浪嶼社區居民對準時間。

14

和記洋行倉庫遺址

廈門開埠不久,就有英商德記、和記等數家洋行進入廈門經商,在今天鼓浪嶼的三丘田碼頭附近,即是當時的和記洋行的倉庫設施遺存,該遺址今天只剩下原倉庫建築由比較規整的方塊花崗岩條石砌成的下半部外牆,以及石砌門窗的邊框。

15

三丘田碼頭遺址

三丘田碼頭遺址,是當時鼓浪嶼內厝澳一帶居民來往廈門主要利用的碼頭。工部局時期的三丘田碼頭主要用混凝土或大型條石板為基樁,其上用石板、條石鋪砌或水泥砌成斜坡踏面,延伸至海中。退潮時,碼頭就成為跨越沙灘的棧道。

16

救世醫院和護士學校舊址

鼓新路68、80號

1898年,歸正教會牧師郁約翰將美國教會所屬救世醫院總院遷到鼓浪嶼燕尾山河仔下新址,這也是鼓浪嶼第一座綜合性醫院,也是閩南地區最早開設的護士學校。現在的救世醫院和護士學校舊址基本保留了歷史上形成的格局,局部於2010年修復。

17

博愛醫院舊址

鹿礁路1號

1918年,博愛醫院最初設在鼓浪嶼“教堂路”一座別墅建築中。20世紀30年代初,醫院遷至鼓浪嶼鹿礁路“海景旅社”舊址營業。建築外部牆面淺米黃色塗刷與深米黃色的釉面磚邊緣裝飾相配合,和建築內部的裝修一起,體現出濃郁的日本風格。

18

私立鼓浪嶼醫院舊址

鼓新路44號/鼓新路46號

鼓新路與三明路交叉路口的西側院落內有兩座建築。鼓新路44號建築,美國歸正教會醫生錫鴻恩在自己的住處開設“錫鴻恩診所”,後更名為“宏寧醫院”。1927年,錫鴻恩離開鼓浪嶼後,宏甯醫院業績下滑,1933年併入救世醫院,取名為“私立鼓浪嶼醫院”。

19

毓德女學校舊址

田尾路13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毓德女小”複辦,在臨田尾東路處新建紅磚教學樓,建築面積430平方米。這是一座“凹”字形平面的建築,教室、辦公室半圍合佈置,形成內院,靠內院設置外廊,用於交通聯繫。

20

蒙學堂舊址(吳添丁閣)

安海路6號

蒙學堂建設之初是殷承宗 祖父的私宅,建於1908年。在1908年至1911年之間曾借給教會辦學,是蒙學堂的第二校址。1911年,這座建築被菲律賓華僑吳添丁購買,後來在建築入口二層的憑欄處加上“吳添丁閣”字樣匾額。

21

安獻樓

雞山路18號

1934年,安禮遜在雞山頂興建一座三層樓房,該建築落成時正值安息日會在此舉行閩南各屬支會聯誼會,安禮遜主持了“安獻典禮”,便將該樓命名為“安獻樓”。安獻樓建築現在作為基督教廈門美華療養院,保存完整。

22

萬國俱樂部舊址

田尾路16號

20世紀20年代初,萬國俱樂部搬到田尾東路臨近海濱的山坡地,租用原“日本會館”的一座建築。經多次改建,現存萬國俱樂部舊址建築,建築面積1500多平方米,為具有一定現代建築特徵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築。

23

閩南聖教書局舊址

龍頭路466號

1932年,教會人士捐獻地皮和經費,在福建路、龍頭路、晃岩路的交叉口建起了一幢三層洋樓供聖教書局作為新址。建築外牆為清水紅磚牆,窗套、樓層間腰線都用白色洗石子工藝的仿石裝飾,白色線條與紅磚牆形成對比,是20世紀鼓浪嶼華僑建築常見的風格。

24

洋人球埔舊址

洋人球埔最初為鴉☆禁☆片戰爭期間英軍開闢的軍用操場,至今仍在使用。曾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座專案齊全、功能完備的運動場所。近代體育由外國人傳入鼓浪嶼後,主要經過島上教會學校的推廣,開啟了中國近代學校體育基礎教育的先河。

25

延平戲院舊址

市場路6號

這座商業與文化娛樂綜合設施由旅居緬甸華僑王紫如、王其華兄弟在鼓浪嶼修建,位置在島上岩仔腳一帶與龍頭路之間的市場路。其後,他們在鼓浪嶼市場的樓上修建了一座戲院兼電影院,取名為“延平戲院”。

26

四落大厝

中華路25號

鼓浪嶼的四落大厝,是指岩仔腳聚落留存下來的四組紅磚厝建築物組合的民間建築。它們於19世紀20至40年代,由黃有山、黃勗齋、黃崑石祖孫三代及族人建設,是鼓浪嶼現在保存下來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組閩南紅磚厝建築群。

27

種德宮

內厝澳373號

島上的種德宮最初坐落於島嶼西部雞母山島上最早的居民點,後來該種德宮荒廢,在內厝澳地區現址募資新建了種德宮。現在的種德宮是一座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的三門二進殿宇,整座宮宇掩映于古榕樹下,環境幽靜。

28

大夫第

海壇路58號

大夫第建于19世紀初,由同安石洵的黃姓家族黃勗齋及族人建設,由一座二落五開間大厝和兩排護厝組成,建築占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是鼓浪嶼現存最古老的紅磚厝民居之一。

29

黃氏小宗

市場路66號

黃氏小宗位於鼓浪嶼島上岩仔腳傳統聚落原址,該建築建於19世紀上半葉,是鼓浪嶼現存最早的閩南傳統木構院落式民居之一。現在的黃氏小宗只剩下院門和正房,院落占地面積200餘平方米。

30

日光岩寺

日光岩寺位於全島制高點日光岩腳下,始建時間大致在明中期,初名“蓮花庵”,明萬曆十四年重修,後更名為日光岩寺。如今的日光岩寺,占地面積28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

31

會審公堂舊址

筆山路1號/筆山路3號

鼓浪嶼會審公堂舊址,是鼓浪嶼重要的司法機構建築遺存,至今保存完好。這處院落占地面積5600多平方米,院內共有兩棟兩層的洋樓,兩座建築基本對稱,形式比較簡潔,具有早期的現代建築風格。

32

日本員警署舊址

鹿礁路28號

日本員警署舊址建築位於日本領事館院落西南側,高兩層,內有辦公、審訊室及監獄,建築面積500餘平方米。建築造型簡潔,也是具有早期現代建築風格特徵的建築。

33

廈門海關理船廳公所舊址

鼓新路60號

理船廳公所是廈門海關稅務司下屬專門管理海務的辦事機構。現存的理船廳公所為廈門海關1883年購入的產業,是當時廈門海關理船廳公館與辦公建築。建築以紅白兩色對比為主調,形成輕巧、秀麗的整體風貌。

34

廈門海關通訊塔舊址

廈門海關通訊塔于1933年建設,1935年竣工使用,是海關理船廳公所建造的無線電通訊發射塔。廈門海關通訊塔舊址,見證了鼓浪嶼社區近代通訊基礎設施近代化的歷程。

35

廈門海關副稅務司公館舊址

位於田尾靠近漳州路的海關副稅務司公館,是當時廈門海關高級員工的住宅,由兩座建築組成。這兩座建築形式與風格非常類似,建築造型簡潔洗練,明顯受到當時現代建築風潮的影響,帶有美國草原別墅風格。

36

廈門海關驗貨員公寓舊址

中華路2號

廈門海關驗貨員公寓建于田尾附近,因為該建築由五個單元組成,常被稱為“五間排”。建築兩層間腰線為白色鋼筋混凝土過梁,屋頂簷口為出挑較大的薄鋼筋混凝土板,下麵也設鋼筋混凝土圈梁。

37

鼓浪嶼自來水公司舊址

1917年,廈門富紳黃世金等人發起籌辦自來水公司,聯合華僑鉅賈黃奕住等人,于1923年成立“商辦廈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1932年開始向島上居民供應自來水,每天從廈門將濾清的水運到鼓浪嶼西仔碼頭,用電機將水抽入水池,再通過管道輸水到島上各處。

38

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

中華路21號

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建於20世紀10至20年代。該建築是一座兩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築,建築面積680平方米,該建築採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清水紅磚牆及哥特式尖券拱窗。

39

丹麥大北電報公司舊址

1871年初,大北公司在鼓浪嶼田尾路開辦。同年3月,開始收發電報營業,是中國最早收發電報的場所之一。現存建築為單層磚木結構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築,建築面積420平方米。

40

滙豐銀行公館舊址

這座建築作為滙豐銀行的高級住宅,建築面積370多平方米,是一座珍貴的三葉草形平面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築。滙豐銀行公館及其所依託的筆架山崖壁上的三和宮摩崖題記,共同形成了一組中西文化交相輝映的獨特景觀組合,也使該建築一度成為鼓浪嶼的標誌性建築。

41

滙豐銀行職員公寓舊址

鼓新路59號

滙豐銀行職員公寓舊址位於筆架山滙豐銀行公館舊址西側,建築面積970多平方米。該建築為造型簡潔的外廊式建築,外牆採用清水紅磚牆,英式砌法,順磚淺色、丁磚深色,加上淺色的灰縫,形成牆面的裝飾感。

42

鼓浪嶼電話公司舊址

清光緒三十年,日本人率先在鼓浪嶼和廈門之間使用電話。鼓浪嶼電話公司建築設在龍頭路商業街。建築磚混結構,高三層,建築面積440平方米,造型簡樸。當時,電話接線站就設在該建築樓上,由培訓後的青年女學生任接線生。

43

中南銀行舊址

印尼華僑黃奕住于1921年成立中南銀行,取名“中南”,是取中國與南洋互相聯絡之意。1922 年,中南銀行設立鼓浪嶼業務樓,該建築位於該商業街的街角,高三層,磚混結構,整座建築造型簡潔,具有時代特徵。

44

美國領事館

三明路26號

1859年美國領事海雅在鼓浪嶼建造了領事公館。建築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立面橫豎三段式的應用及三角形山花、科林斯柱式,嚴謹的荷蘭式砌法,整體呈 現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流行的古典復興建築風格。

45

日本領事館

鹿礁路24號

日本領事館舊址是目前鼓浪嶼島上完整留存的19世紀外國領事館建築。在該建築中,可與日本產生聯繫的遺存內容,主要體現在建築領事館二層的日式室內裝修佈置,以及建築正面當年用來懸掛日本“菊花”國徽的鐵架。

46

英國領事館

漳州路5號

英國領事公館舊址占地面積近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坐落于田尾一片臨海的開闊場地,可觀察廈門港船隻的通航要道。該建築為典型的單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築,磚石木結構,造型莊重典雅。

48

天主堂

鹿礁路34號

1912年,西班牙神父馬守仁任廈門主教後,將教堂搬至鹿礁路西班牙領事館內。該建築裝飾著華麗的哥特式尖券門窗及玫瑰窗,建築周身白色,具有西班牙教堂建築的特色。

48

協和禮拜堂

該禮拜堂由美國歸正教會、倫敦差會、大英長老會聯合成立的“三公會”創建於1863年,是鼓浪嶼島第一座專用的禮拜堂,後來也吸納了懂英語的華人教徒。協和禮拜堂保存至今,為西方古典復興式建築。

49

三一堂

安海路69號

1927年,廈門港禮拜堂、新街禮拜堂和竹樹腳禮拜堂三個堂會決定在鼓浪嶼聯合興建一座教堂,命名為“三一堂”。三一堂動工興建於1934年,整體建築風格是在20世紀初流行的西方古典復興風格基礎上做適當簡化,採用希臘十字集中式平面。

50

基督教教徒墓園

1840年以後,日本人在島上浪蕩山腳下設有墓葬地,也被稱為“番仔墓”,位置處於鼓浪嶼島中央。該墓地後來因建設音樂廳而僅有部分墓碑保留下來。華人基督教教徒墓園位置則靠近安獻樓,位於雞母山西麓,至今保存完整。

51

英國倫敦差會女傳教士宅

雞山路1號

1844 年7月,英國基督教傳教士施約翰在廈門建立了英國倫敦差會,後來在雞母山建設住宅。該建築為單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築,建築面積約900平方米。它曾是原倫敦差會女牧師、女教士居住的房子,被當地人俗稱“姑娘樓”。

02

2處代表性文化遺跡

日光岩與延平文化遺址(國姓井,龍頭山寨遺跡等)、重興鼓浪嶼三和宮摩崖題記。

52

延平遺址

日光岩寺背後一塊巨大山岩上,是鼓浪嶼歷史最悠久、跨越了不同時代的摩崖題刻。其中“鼓浪洞天”四個字,相傳為明萬曆元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題寫,是將鼓浪嶼這座小島比喻為中國道家傳說中的“世外桃源”般的仙境。

53

三合宮摩崖題記

位於筆架山的三和宮摩崖題記篆刻于清嘉慶十八年,由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撰文,記載了王得祿在三和宮前整修戰船、募款興修三和宮並率師進兵臺灣圍剿蔡牽起義軍之事。

03

4組歷史道路

主要的歷史道路有四條,分別為:日光岩、岩仔腳環線道路;筆架山環線道路;鹿耳礁環線道路;至東南海濱放射道路。

04

7處代表性自然景觀

升旗山、日光岩、雞母山、浪蕩山、英雄山、筆架山、燕尾山。

名人心中的鼓浪嶼

>>>>

魯迅在給許廣平的信中提過

1926年,魯迅剛剛到達廈門大學的時候,便寫信告訴戀人許廣平,說鼓浪嶼“就在學校的對面,坐舢板一二十分鐘可到”。

>>>>

巴金永不忘懷的“南國的夢”

自1930年初秋首次登上鼓浪嶼開始,巴金便與鼓浪嶼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在巴金心中,鼓浪嶼是他永不忘懷的“南國的夢”。他多次到鼓浪嶼小住,“在這個花與樹、海水與陽光的土地上”,沉醉於人性的溫馨夢幻。鼓浪嶼就是他衝破網的夢,是使他“容易變得年輕的空氣”。

>>>>

林語堂“與西洋生活初次接觸”

林語堂與鼓浪嶼淵源頗深。1905年,林語堂10歲時,轉到廈門鼓浪嶼養元小學讀書,13歲小學畢業後進尋源書院讀書。在林語堂的人生中,鼓浪嶼是他“與西洋生活初次接觸”的地方,他在這裡迷上了西洋音樂,迷上了“綠草如茵”的運動場,開始了他“腳踏中西文化”的旅程。

>>>>

舒婷的生命之源

因為長期定居在鼓浪嶼,舒婷的絕大多數詩文,都創作於她居住的鼓浪嶼中華路13號。2007年,舒婷推出散文集《真水無香》,她在扉頁寫著題詞“我的生命之源——鼓浪嶼”,書中所有的文字也全都圍繞著故鄉小島鼓浪嶼而作,全書讀來猶如一本自傳背景下的“鼓浪嶼方志”。在書中,她還寫到:“很小的時候,我總問外婆,為什麼我會生長在鼓浪嶼這樣一個地方?外婆回答得很明確簡練:上帝的旨意。”

鼓浪嶼申遺大事記

2008年,鼓浪嶼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2009年,省委八屆六次全委會將鼓浪嶼申遺工作寫入《福建省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

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2015年8月,省政府正式函請國家文物局將鼓浪嶼作為2017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201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家文物局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遞交了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

一是遺產區,二是緩衝區。 遺產區:鼓浪嶼全島陸地範圍及島嶼周邊礁石所界定的海域範圍,面積為316.2公頃。 緩衝區:對遺產區產生直接影響的周邊區域,面積為886公頃。

鼓浪嶼的申遺要素

鼓浪嶼(提名)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51組代表性歷史建築及宅園、4組歷史道路、7處代表性自然景觀與2處代表性文化遺跡,它們與島上現存的900餘棟歷史風貌建築,共同構成了鼓浪嶼自然有機的空間結構和內涵豐富的城市歷史景觀。

01

51組代表性歷史建築及宅園

1

西鄰·瞰青別墅

永春路73-75號

瞰青別墅是1916年越南華僑黃仲訓在日光岩下岩仔腳購地建造的別墅。1927年,他又在日光岩西北側開始建設西林別墅,約1932年落成。建築為清水紅磚牆,呈現出20世紀初鼓浪嶼華僑洋樓常見的立面設計風格。

2

黃家花園

晃岩路27、29、31號

黃家花園原為印尼華僑黃奕住1920年回國定居時興建的別墅,建築面積共4500平方米左右。整組建築和園林通過對早期外國人宅園的改建,在整體格局的改造中注入傳統的理念,體現出鼓浪嶼近代建築中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對時代流行建築風格的追求。

3

海天堂構

福建路36號、40號

海天堂構是由菲律賓華僑黃秀烺和黃念憶共同於1920年到1930年間建成的宅園,總占地6500平方米。建築的外牆採用煙炙紅磚清水作法,外廊廊柱設預製混凝土寶瓶欄杆,屋頂屋脊、飛簷、簷口下均設預製木雕裝飾構件,做工精美。

4

楊家園

鼓新路29號

楊家園由菲律賓華僑楊忠權 、楊忠懿于20世紀初興建的四幢洋樓構成,占地面積4100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560平方米。院落內園林,西式的水池配合中式的假山石,中西合璧。

5

八卦樓

鼓新路43號

八卦樓是臺灣商人林鶴壽1907年投資興建的大型別墅,建築面積近5800平方米,採用西方古典復興的風格,八卦樓體量和高度都是鼓浪嶼別墅之最。

6

番婆樓

安海路36號

1927年菲律賓華僑許經權建造的“番婆樓”,是一座華僑建造的大型殖民地外廊風格別墅建築,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建築前的庭院內園林化的處理體現出中西合璧的特徵,其形式與歐洲巴羅克園林中假山對自然溶洞模仿的手法相似。

7

菽莊花園

港仔後7號

臺灣遷居鼓浪嶼的富紳林爾嘉,於1913年建菽莊花園,占地面積14000多平方米。菽莊花園在造園藝術上具有較高的成就,既運用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手法,同時又融合了近代建築的樣式及西方造園的風格,創造出一座獨特的濱海近代文人園。

8

廖家別墅(林語堂故居)

漳州路44號

從馬約翰紀念廣場進入漳州路,路北的一條深巷內,有一塊小場地,它的西、北兩側,一座建築面朝西,建在高臺基之上,另一座面朝南,名為“立人齋”,這兩座建築就是廖家別墅。林語堂與廖家千金的婚房就在該建築內。

9

金瓜樓

泉州路99號

金瓜樓建於1922年,其頂部設略高出屋面的鼓座,各覆八棱形攢尖穹頂,形似南瓜,因此取名“金瓜樓”。這座建築具有濃郁的閩南地方注重裝飾、色彩大膽的建築特色。

10

春草堂

筆山路17號

春草堂,位於筆架山西北制高點,建於1933年,是當時廈門最大的營造商華僑許春草為自己設計、建造的住宅。建築整體造型端莊樸實,簡潔但細部考究,強調材料質感的對比。1992年許春草之子許伍權將該建築命名為春草堂。

11

黃榮遠堂

福建路32號

建於1920年的黃榮遠堂是鼓浪嶼華僑花園洋房建築的優秀代表之一,整座院落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築風格受曾在東南亞殖民建築中流行的帕拉迪奧風格影響。建築的柱頭、簷口、門窗、陽臺等各部裝飾甚為豐富、精美,巴羅克的曲線式設計是常用的主題。

12

鼓浪嶼工部局遺址

鼓新路40號

工部局遺址位於鼓新路與三明路交叉口北側靠近海岸的一處臺地上。1903年至1908年鼓浪嶼工部局成立之初曾租用這座洋行建築辦公,這是鼓浪嶼現存惟一一處工部局辦公建築遺存,建築主體已於2007年倒塌。

13

燕尾山午炮臺遺址

燕尾山午炮位于燕尾山脊平坡處,由廈門海關設立。燕尾山原本留存四座軍用炮臺,估計曾用於控制航道。海關雇員每星期六午間12點前,遙望海峽對面的廈門海關樓頂大壁鐘,到12點整時鳴炮兩響,藉以通知海關及鼓浪嶼社區居民對準時間。

14

和記洋行倉庫遺址

廈門開埠不久,就有英商德記、和記等數家洋行進入廈門經商,在今天鼓浪嶼的三丘田碼頭附近,即是當時的和記洋行的倉庫設施遺存,該遺址今天只剩下原倉庫建築由比較規整的方塊花崗岩條石砌成的下半部外牆,以及石砌門窗的邊框。

15

三丘田碼頭遺址

三丘田碼頭遺址,是當時鼓浪嶼內厝澳一帶居民來往廈門主要利用的碼頭。工部局時期的三丘田碼頭主要用混凝土或大型條石板為基樁,其上用石板、條石鋪砌或水泥砌成斜坡踏面,延伸至海中。退潮時,碼頭就成為跨越沙灘的棧道。

16

救世醫院和護士學校舊址

鼓新路68、80號

1898年,歸正教會牧師郁約翰將美國教會所屬救世醫院總院遷到鼓浪嶼燕尾山河仔下新址,這也是鼓浪嶼第一座綜合性醫院,也是閩南地區最早開設的護士學校。現在的救世醫院和護士學校舊址基本保留了歷史上形成的格局,局部於2010年修復。

17

博愛醫院舊址

鹿礁路1號

1918年,博愛醫院最初設在鼓浪嶼“教堂路”一座別墅建築中。20世紀30年代初,醫院遷至鼓浪嶼鹿礁路“海景旅社”舊址營業。建築外部牆面淺米黃色塗刷與深米黃色的釉面磚邊緣裝飾相配合,和建築內部的裝修一起,體現出濃郁的日本風格。

18

私立鼓浪嶼醫院舊址

鼓新路44號/鼓新路46號

鼓新路與三明路交叉路口的西側院落內有兩座建築。鼓新路44號建築,美國歸正教會醫生錫鴻恩在自己的住處開設“錫鴻恩診所”,後更名為“宏寧醫院”。1927年,錫鴻恩離開鼓浪嶼後,宏甯醫院業績下滑,1933年併入救世醫院,取名為“私立鼓浪嶼醫院”。

19

毓德女學校舊址

田尾路13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毓德女小”複辦,在臨田尾東路處新建紅磚教學樓,建築面積430平方米。這是一座“凹”字形平面的建築,教室、辦公室半圍合佈置,形成內院,靠內院設置外廊,用於交通聯繫。

20

蒙學堂舊址(吳添丁閣)

安海路6號

蒙學堂建設之初是殷承宗 祖父的私宅,建於1908年。在1908年至1911年之間曾借給教會辦學,是蒙學堂的第二校址。1911年,這座建築被菲律賓華僑吳添丁購買,後來在建築入口二層的憑欄處加上“吳添丁閣”字樣匾額。

21

安獻樓

雞山路18號

1934年,安禮遜在雞山頂興建一座三層樓房,該建築落成時正值安息日會在此舉行閩南各屬支會聯誼會,安禮遜主持了“安獻典禮”,便將該樓命名為“安獻樓”。安獻樓建築現在作為基督教廈門美華療養院,保存完整。

22

萬國俱樂部舊址

田尾路16號

20世紀20年代初,萬國俱樂部搬到田尾東路臨近海濱的山坡地,租用原“日本會館”的一座建築。經多次改建,現存萬國俱樂部舊址建築,建築面積1500多平方米,為具有一定現代建築特徵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築。

23

閩南聖教書局舊址

龍頭路466號

1932年,教會人士捐獻地皮和經費,在福建路、龍頭路、晃岩路的交叉口建起了一幢三層洋樓供聖教書局作為新址。建築外牆為清水紅磚牆,窗套、樓層間腰線都用白色洗石子工藝的仿石裝飾,白色線條與紅磚牆形成對比,是20世紀鼓浪嶼華僑建築常見的風格。

24

洋人球埔舊址

洋人球埔最初為鴉☆禁☆片戰爭期間英軍開闢的軍用操場,至今仍在使用。曾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座專案齊全、功能完備的運動場所。近代體育由外國人傳入鼓浪嶼後,主要經過島上教會學校的推廣,開啟了中國近代學校體育基礎教育的先河。

25

延平戲院舊址

市場路6號

這座商業與文化娛樂綜合設施由旅居緬甸華僑王紫如、王其華兄弟在鼓浪嶼修建,位置在島上岩仔腳一帶與龍頭路之間的市場路。其後,他們在鼓浪嶼市場的樓上修建了一座戲院兼電影院,取名為“延平戲院”。

26

四落大厝

中華路25號

鼓浪嶼的四落大厝,是指岩仔腳聚落留存下來的四組紅磚厝建築物組合的民間建築。它們於19世紀20至40年代,由黃有山、黃勗齋、黃崑石祖孫三代及族人建設,是鼓浪嶼現在保存下來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組閩南紅磚厝建築群。

27

種德宮

內厝澳373號

島上的種德宮最初坐落於島嶼西部雞母山島上最早的居民點,後來該種德宮荒廢,在內厝澳地區現址募資新建了種德宮。現在的種德宮是一座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的三門二進殿宇,整座宮宇掩映于古榕樹下,環境幽靜。

28

大夫第

海壇路58號

大夫第建于19世紀初,由同安石洵的黃姓家族黃勗齋及族人建設,由一座二落五開間大厝和兩排護厝組成,建築占地面積13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是鼓浪嶼現存最古老的紅磚厝民居之一。

29

黃氏小宗

市場路66號

黃氏小宗位於鼓浪嶼島上岩仔腳傳統聚落原址,該建築建於19世紀上半葉,是鼓浪嶼現存最早的閩南傳統木構院落式民居之一。現在的黃氏小宗只剩下院門和正房,院落占地面積200餘平方米。

30

日光岩寺

日光岩寺位於全島制高點日光岩腳下,始建時間大致在明中期,初名“蓮花庵”,明萬曆十四年重修,後更名為日光岩寺。如今的日光岩寺,占地面積28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

31

會審公堂舊址

筆山路1號/筆山路3號

鼓浪嶼會審公堂舊址,是鼓浪嶼重要的司法機構建築遺存,至今保存完好。這處院落占地面積5600多平方米,院內共有兩棟兩層的洋樓,兩座建築基本對稱,形式比較簡潔,具有早期的現代建築風格。

32

日本員警署舊址

鹿礁路28號

日本員警署舊址建築位於日本領事館院落西南側,高兩層,內有辦公、審訊室及監獄,建築面積500餘平方米。建築造型簡潔,也是具有早期現代建築風格特徵的建築。

33

廈門海關理船廳公所舊址

鼓新路60號

理船廳公所是廈門海關稅務司下屬專門管理海務的辦事機構。現存的理船廳公所為廈門海關1883年購入的產業,是當時廈門海關理船廳公館與辦公建築。建築以紅白兩色對比為主調,形成輕巧、秀麗的整體風貌。

34

廈門海關通訊塔舊址

廈門海關通訊塔于1933年建設,1935年竣工使用,是海關理船廳公所建造的無線電通訊發射塔。廈門海關通訊塔舊址,見證了鼓浪嶼社區近代通訊基礎設施近代化的歷程。

35

廈門海關副稅務司公館舊址

位於田尾靠近漳州路的海關副稅務司公館,是當時廈門海關高級員工的住宅,由兩座建築組成。這兩座建築形式與風格非常類似,建築造型簡潔洗練,明顯受到當時現代建築風潮的影響,帶有美國草原別墅風格。

36

廈門海關驗貨員公寓舊址

中華路2號

廈門海關驗貨員公寓建于田尾附近,因為該建築由五個單元組成,常被稱為“五間排”。建築兩層間腰線為白色鋼筋混凝土過梁,屋頂簷口為出挑較大的薄鋼筋混凝土板,下麵也設鋼筋混凝土圈梁。

37

鼓浪嶼自來水公司舊址

1917年,廈門富紳黃世金等人發起籌辦自來水公司,聯合華僑鉅賈黃奕住等人,于1923年成立“商辦廈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1932年開始向島上居民供應自來水,每天從廈門將濾清的水運到鼓浪嶼西仔碼頭,用電機將水抽入水池,再通過管道輸水到島上各處。

38

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

中華路21號

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建於20世紀10至20年代。該建築是一座兩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築,建築面積680平方米,該建築採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清水紅磚牆及哥特式尖券拱窗。

39

丹麥大北電報公司舊址

1871年初,大北公司在鼓浪嶼田尾路開辦。同年3月,開始收發電報營業,是中國最早收發電報的場所之一。現存建築為單層磚木結構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築,建築面積420平方米。

40

滙豐銀行公館舊址

這座建築作為滙豐銀行的高級住宅,建築面積370多平方米,是一座珍貴的三葉草形平面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築。滙豐銀行公館及其所依託的筆架山崖壁上的三和宮摩崖題記,共同形成了一組中西文化交相輝映的獨特景觀組合,也使該建築一度成為鼓浪嶼的標誌性建築。

41

滙豐銀行職員公寓舊址

鼓新路59號

滙豐銀行職員公寓舊址位於筆架山滙豐銀行公館舊址西側,建築面積970多平方米。該建築為造型簡潔的外廊式建築,外牆採用清水紅磚牆,英式砌法,順磚淺色、丁磚深色,加上淺色的灰縫,形成牆面的裝飾感。

42

鼓浪嶼電話公司舊址

清光緒三十年,日本人率先在鼓浪嶼和廈門之間使用電話。鼓浪嶼電話公司建築設在龍頭路商業街。建築磚混結構,高三層,建築面積440平方米,造型簡樸。當時,電話接線站就設在該建築樓上,由培訓後的青年女學生任接線生。

43

中南銀行舊址

印尼華僑黃奕住于1921年成立中南銀行,取名“中南”,是取中國與南洋互相聯絡之意。1922 年,中南銀行設立鼓浪嶼業務樓,該建築位於該商業街的街角,高三層,磚混結構,整座建築造型簡潔,具有時代特徵。

44

美國領事館

三明路26號

1859年美國領事海雅在鼓浪嶼建造了領事公館。建築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立面橫豎三段式的應用及三角形山花、科林斯柱式,嚴謹的荷蘭式砌法,整體呈 現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流行的古典復興建築風格。

45

日本領事館

鹿礁路24號

日本領事館舊址是目前鼓浪嶼島上完整留存的19世紀外國領事館建築。在該建築中,可與日本產生聯繫的遺存內容,主要體現在建築領事館二層的日式室內裝修佈置,以及建築正面當年用來懸掛日本“菊花”國徽的鐵架。

46

英國領事館

漳州路5號

英國領事公館舊址占地面積近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坐落于田尾一片臨海的開闊場地,可觀察廈門港船隻的通航要道。該建築為典型的單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築,磚石木結構,造型莊重典雅。

48

天主堂

鹿礁路34號

1912年,西班牙神父馬守仁任廈門主教後,將教堂搬至鹿礁路西班牙領事館內。該建築裝飾著華麗的哥特式尖券門窗及玫瑰窗,建築周身白色,具有西班牙教堂建築的特色。

48

協和禮拜堂

該禮拜堂由美國歸正教會、倫敦差會、大英長老會聯合成立的“三公會”創建於1863年,是鼓浪嶼島第一座專用的禮拜堂,後來也吸納了懂英語的華人教徒。協和禮拜堂保存至今,為西方古典復興式建築。

49

三一堂

安海路69號

1927年,廈門港禮拜堂、新街禮拜堂和竹樹腳禮拜堂三個堂會決定在鼓浪嶼聯合興建一座教堂,命名為“三一堂”。三一堂動工興建於1934年,整體建築風格是在20世紀初流行的西方古典復興風格基礎上做適當簡化,採用希臘十字集中式平面。

50

基督教教徒墓園

1840年以後,日本人在島上浪蕩山腳下設有墓葬地,也被稱為“番仔墓”,位置處於鼓浪嶼島中央。該墓地後來因建設音樂廳而僅有部分墓碑保留下來。華人基督教教徒墓園位置則靠近安獻樓,位於雞母山西麓,至今保存完整。

51

英國倫敦差會女傳教士宅

雞山路1號

1844 年7月,英國基督教傳教士施約翰在廈門建立了英國倫敦差會,後來在雞母山建設住宅。該建築為單層殖民地外廊式建築,建築面積約900平方米。它曾是原倫敦差會女牧師、女教士居住的房子,被當地人俗稱“姑娘樓”。

02

2處代表性文化遺跡

日光岩與延平文化遺址(國姓井,龍頭山寨遺跡等)、重興鼓浪嶼三和宮摩崖題記。

52

延平遺址

日光岩寺背後一塊巨大山岩上,是鼓浪嶼歷史最悠久、跨越了不同時代的摩崖題刻。其中“鼓浪洞天”四個字,相傳為明萬曆元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題寫,是將鼓浪嶼這座小島比喻為中國道家傳說中的“世外桃源”般的仙境。

53

三合宮摩崖題記

位於筆架山的三和宮摩崖題記篆刻于清嘉慶十八年,由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撰文,記載了王得祿在三和宮前整修戰船、募款興修三和宮並率師進兵臺灣圍剿蔡牽起義軍之事。

03

4組歷史道路

主要的歷史道路有四條,分別為:日光岩、岩仔腳環線道路;筆架山環線道路;鹿耳礁環線道路;至東南海濱放射道路。

04

7處代表性自然景觀

升旗山、日光岩、雞母山、浪蕩山、英雄山、筆架山、燕尾山。

名人心中的鼓浪嶼

>>>>

魯迅在給許廣平的信中提過

1926年,魯迅剛剛到達廈門大學的時候,便寫信告訴戀人許廣平,說鼓浪嶼“就在學校的對面,坐舢板一二十分鐘可到”。

>>>>

巴金永不忘懷的“南國的夢”

自1930年初秋首次登上鼓浪嶼開始,巴金便與鼓浪嶼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在巴金心中,鼓浪嶼是他永不忘懷的“南國的夢”。他多次到鼓浪嶼小住,“在這個花與樹、海水與陽光的土地上”,沉醉於人性的溫馨夢幻。鼓浪嶼就是他衝破網的夢,是使他“容易變得年輕的空氣”。

>>>>

林語堂“與西洋生活初次接觸”

林語堂與鼓浪嶼淵源頗深。1905年,林語堂10歲時,轉到廈門鼓浪嶼養元小學讀書,13歲小學畢業後進尋源書院讀書。在林語堂的人生中,鼓浪嶼是他“與西洋生活初次接觸”的地方,他在這裡迷上了西洋音樂,迷上了“綠草如茵”的運動場,開始了他“腳踏中西文化”的旅程。

>>>>

舒婷的生命之源

因為長期定居在鼓浪嶼,舒婷的絕大多數詩文,都創作於她居住的鼓浪嶼中華路13號。2007年,舒婷推出散文集《真水無香》,她在扉頁寫著題詞“我的生命之源——鼓浪嶼”,書中所有的文字也全都圍繞著故鄉小島鼓浪嶼而作,全書讀來猶如一本自傳背景下的“鼓浪嶼方志”。在書中,她還寫到:“很小的時候,我總問外婆,為什麼我會生長在鼓浪嶼這樣一個地方?外婆回答得很明確簡練:上帝的旨意。”

鼓浪嶼申遺大事記

2008年,鼓浪嶼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2009年,省委八屆六次全委會將鼓浪嶼申遺工作寫入《福建省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

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2015年8月,省政府正式函請國家文物局將鼓浪嶼作為2017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201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家文物局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遞交了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