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齡聽損兒童的教學常見問題

隨著科學的康復理念推廣,越來越多的聽損兒童家長對聽損、康復有了新的認識,他們重視孩子在早期的干預和康復,當孩子戴上助聽器或人工耳蝸後,他們就會積極參與康復課程。

康復老師常常能夠接收到年齡很小的孩子,比如1歲剛做完人工耳蝸的孩子,6個月剛戴上助聽器的小寶寶,對康復老師們來說新的挑戰就出現了。

問題1:針對小齡聽損兒童的,上課前要做哪些準備?

答:上課前,除了常規的資訊要瞭解,包括孩子的聽力狀況、佩戴聽輔器情況、身體狀況、有無其他障礙、興趣愛好、家庭成員情況等,

還有一個是老師一定要掌握的,就是該年齡段普通兒童的各項發展特點。比如一個1.5歲剛開機的孩子,那麼老師就要對1.5歲孩子的年齡特點有個基本的認識:1.5歲的孩子對陌生人是會有焦慮的,會用手勢表達需求,喜歡模仿大人掃地、吃飯等動作,會主動的玩玩具,能夠自已獨立行走,可以咀嚼塊狀的食物等等。
有了對年齡特點的把握,才能夠準備適合孩子的教學活動,並且也有助於評估個案的整體發展。我經常在教學中發現,孩子的某些能力落後于同年齡水準,這就要分析影響因素,是聽損造成的、或是生理發展落後還是養育問題?這也是要説明家長認識和解決的,因為這些都可能影響孩子的聽力、語言、認知、發音、溝通的發展。

問題2:給小齡聽損兒童上課,教師應該注意什麼?

答:給大家五個關鍵字:自然、生活、遊戲、有趣、互動。“自然”指的是教師的教學要自然,因為面對的是小齡兒童,教師的眼神、表情、行為都應該是很自然的流露,準備的活動也應該巧妙設計自然呈現,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生活”指的是準備的活動要符合小孩子的生活經驗,

比如他們每天在家裡都會刷牙、洗臉、吃飯等,甚至有些事情家長都沒有想到可以讓孩子參與的,教師就可以設計這樣的活動,使課堂更加貼近生活。“遊戲”指的是在孩子眼裡應該每個活動都是遊戲,而不是枯燥測驗,雖然教師可能是在做評估測驗,但也要在遊戲中完成,比如最常做的聽覺記憶練習“名詞+名詞”組合,我就會準備一輛帶有兩節車廂的火車,
然後和孩子一起來運貨物,運的東西有動物、水果、玩具等,但是一次火車裡只能裝下兩樣東西,這樣就自然帶出了這個組合,孩子一邊玩一邊就練習了,同時我也能觀察到他聽的情況。“有趣”指的是整個教學活動帶有趣味性,而不是生硬灌輸內容和枯燥測驗,針對每節課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應該設計出有趣的活動來完成。“互動”指的是整個教學活動都應該建立在和孩子的互動基礎之上的,不僅要讓孩子參與,更應該教給孩子互動的技巧、比如等待、輪流的技巧,在互動中學習聆聽、語言表達。

不僅要讓孩子參與,更應該教給孩子互動的技巧、比如等待、輪流的技巧,在互動中學習聆聽、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