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洞見|《紐約時報》每天如何管理上萬條評論?背後是AI版主在幫忙

本文已獲得騰訊傳媒全媒派授權

為了能讓讀者更多地參與評論,《紐約時報》最近在評論區引入了新的幫手——AI審核版主。傳統媒體擁抱新技術的試水能否成功,本期帶你瞭解《紐約時報》如何探索評論開放之路。

擁抱新技術只為開放評論空間

上周,《紐約時報》宣佈將在評論管理上增加機器自動化的運用,並且利用穀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科技孵化器Jigsaw開發的新系統Moderator(版主)來管理評論區,以開放更多的文章給讀者評論。《紐約時報》希望到今年年底前,

開放評論文章的比例能從10%增加到80%。但如果沒有《紐約時報》的網站社區(community desk)作為基礎,這項新技術的嘗試就無法繼續進行。因為Moderator是通過學習《紐約時報》過去10年評論區裡人工管理的超過1600萬條評論,才建立了能夠優化管理評論區的演算法。

Bassey Etim是網站的社區編輯,他領導著14個兼職或全職的人工審核員,他們每天大概審查12000條評論。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所以《紐約時報》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開放部分文章的評論許可權。

審核員的工作不僅是篩除那些惡意和威脅的評論,他們也正努力創造一個空間讓讀者能夠自由討論,深入交流觀點,並看到不同觀點的交鋒。Etim 稱這個空間為“高品質的內容管理平臺”。

拒絕語言暴力,

用AI識別惡意評論

在“特普朗時代”,管理評論區的工作變得更加複雜,評論數激增,而且隨著政治環境風雲變幻,讓人很難界定什麼樣的評論是具有煽動性的。同時,人們創造出了各種新奇或者帶有攻擊性的叫法,不論是“白左”還是“川普粉”,這些帶有冒犯意味的詞語都讓《紐約時報》思考該如何在控制惡意評論的前提下反映當代的新文化。“很多時候,如何處理這些評論取決於上下文。

”Etim說。

與政治相關的評論管理起來尤為困難。像之前國會棒球練習賽中,出現了很多熱議的話題,隨著人們情緒的高漲,那些不合適的評論將有被過濾的風險。儘管在高壓工作環境之下,評論區管理人員的流動率相對較低。有幾名工作人員在2008年之前就加入了這裡,比Etim還要早。

演算法+人工=高效審核

網路社區是由一群有不同編輯工作背景的人組成的。因為Moderator必須能夠處理任何話題的評論,

所以Etim通常會尋找那些對新聞非常瞭解,在政治領域有自己的見解,能摒棄偏見而打造良好討論氛圍的人,而且他還會要求候選人對既有的評論進行評估並且解釋他們的理由。

儘管如此,新員工還是要用一整年的時間才能上手,但他們還是找到了處理如此大量評論的速記方法。 “當你讀到很多評論時,你的大腦會編碼人們說話的方式,你也開始瞭解這些評論者,我們的版主對成百上千的評論者都很熟悉”,Etim說。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過濾操作能夠獲得更多的評論,不過與此同時,《紐約時報》也意識到偏見可能會影響演算法進而改變評論的走向。

從備受歡迎的Popular Science到Quartz,很多媒體回避甚至是放棄了評論板塊,因為他們認為這個區域已經“被污染”,且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自己的言論。《紐約時報》也會在自己的社交帳號上監管言論,儘管無法管控言論的產生但是能對問題和評論做出回應。Cynthia Collins就負責此工作。她是《紐約時報》的社交媒體編輯,她手下有9名編輯散落在世界各地工作。“我們在Facebook上討論最多的新聞可能有近5000條評論”,她說。

評論應是觀點的交流市場

評論可以建立互動,互動就能引導人們成為付費用戶。而且隨著廣告收入艱難增長,《紐約時報》也越來越依賴于付費用戶。英國《金融時報》表示喜歡評論的讀者往往比不評論的讀者的參與度要高7倍,前者往往讀的更多,會在網站上花更多的時間,並且會經常返回網站。

在這樣一個政治兩極分化的時代,Etim將評論區視為一個讓人們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觀點並且激發裡友好爭辯討論的地方。 “這讓我們感到很欣慰,因為很多時候人們往往忽略了觀點中的共性,而我們所做的工作構建了人與人之間對話的橋樑,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彼此。”

在俄亥俄州, 《紐約時報》最近一篇關於氣候變化影響下如何科學劃分教室的文章,產生了來自老師,學生,家長和他人共計857條的評論。“我們基本上可以聽到讀了這篇新聞報導的每一個人的聲音”,人們有了一種互相尊重的對話,這也正是我工作的樂趣所在”,Etim說。

有了新工具,《紐約時報》的編輯們必定輕鬆很多。或許,未來的評論區將成為新的內容生產陣地。

但他們還是找到了處理如此大量評論的速記方法。 “當你讀到很多評論時,你的大腦會編碼人們說話的方式,你也開始瞭解這些評論者,我們的版主對成百上千的評論者都很熟悉”,Etim說。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過濾操作能夠獲得更多的評論,不過與此同時,《紐約時報》也意識到偏見可能會影響演算法進而改變評論的走向。

從備受歡迎的Popular Science到Quartz,很多媒體回避甚至是放棄了評論板塊,因為他們認為這個區域已經“被污染”,且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自己的言論。《紐約時報》也會在自己的社交帳號上監管言論,儘管無法管控言論的產生但是能對問題和評論做出回應。Cynthia Collins就負責此工作。她是《紐約時報》的社交媒體編輯,她手下有9名編輯散落在世界各地工作。“我們在Facebook上討論最多的新聞可能有近5000條評論”,她說。

評論應是觀點的交流市場

評論可以建立互動,互動就能引導人們成為付費用戶。而且隨著廣告收入艱難增長,《紐約時報》也越來越依賴于付費用戶。英國《金融時報》表示喜歡評論的讀者往往比不評論的讀者的參與度要高7倍,前者往往讀的更多,會在網站上花更多的時間,並且會經常返回網站。

在這樣一個政治兩極分化的時代,Etim將評論區視為一個讓人們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觀點並且激發裡友好爭辯討論的地方。 “這讓我們感到很欣慰,因為很多時候人們往往忽略了觀點中的共性,而我們所做的工作構建了人與人之間對話的橋樑,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彼此。”

在俄亥俄州, 《紐約時報》最近一篇關於氣候變化影響下如何科學劃分教室的文章,產生了來自老師,學生,家長和他人共計857條的評論。“我們基本上可以聽到讀了這篇新聞報導的每一個人的聲音”,人們有了一種互相尊重的對話,這也正是我工作的樂趣所在”,Etim說。

有了新工具,《紐約時報》的編輯們必定輕鬆很多。或許,未來的評論區將成為新的內容生產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