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記者手記丨“文明創建進行時”之八——看繁華世間的人間煙火

走在廈港街道的街頭,

能夠發現哪些別樣的精彩?

帶著這樣的好奇,

小編們一路走,一路看,

感受著一路繁華的人間百態。

廈港,蠻拼的!

在廈港,充沛的市井氣息能讓你的肺泡都充滿快感。

走在修葺一新的民族路上,當我聽到蜂巢山社區吳雅玲說出她快要退休這句話時,20多年的社區工作經歷,在她身上,傳給我的那種果敢和堅毅,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我所採訪過的其他社區工作人員。他們有的年齡比較小,在工作中哭鼻子的時候還挺多的;有的身經百戰,

已經被各項繁瑣工作磨成了“三頭六臂”;更多的是“爬得上陽臺,鑽得出深巷”,在社區工作中跟居民融成一團,默默地做好小巷子裡的大文章。

從民族路拐進沙坡尾避風塢,這裡零星停著幾艘小漁船,岸上的“塢界”石碑,無聲地訴說著這裡的輝煌,腥味海風,帶來老廈門的韻味,和著沙坡尾不斷出現的婚紗拍攝大軍,古典與前衛,歷史與時尚。周邊正在發生的改變,

讓郭東白與吳雅玲都堅信,這裡始終是老廈門的根之所在。

與他們想法一致的,還有敏感的淘金者們,和那些慕名而來的遊客們。他們認為,這裡千萬不能同質化,不要做成“下一個曾厝垵”,不然去曾厝垵就可以了,來沙坡尾周邊幹嘛。聲音很刺耳,但是說的很實在。漫步在民族路和大學路沿線,政府為這裡投入了巨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讓這裡發生了巨大的改善,

引來了許多的投資者和實幹家,不斷升值的土地和房子,正在惠及片區的許多居民。但是,可否有勇氣對那些雷同的商家說“不”呢?這真是考驗房東的時候。

廈港,真的蠻拼的!

可愛的

人間煙火氣

小時候就常聽老人家說,“漁船返港,城動一半”,說的就是這沙坡尾。

這裡有老廈門的漁港文化和老廈門的往日情懷。清晨的沙坡尾是安靜的,避風塢的水面泛著清波,早起的居民在塢岸閒庭信步,早餐店的饅頭冒著熱氣,菜市場裡,老居民已經開始挑選新鮮的水產,這種人間煙火氣,真是可愛。

老理髮店裡的剃頭師傅,藤具店裡上了年紀的店員,面對我的採訪,他們都熱絡的回應,跟我述說著店鋪的歷史和他們對沙坡尾的感情,

聊著聊著,總會有老街坊過來泡個茶,或者買點東西,熟稔的招呼幾聲,還是那般可愛的人間煙火氣。

這幾年,沙坡尾正經歷著一點一點的改變。老居民逐漸外遷,各式精緻的店鋪如雨後春筍般相繼開張。現在的沙坡尾,正處於新文明和舊文化融合交織的時期。水域清淤、拓寬塢岸、立面整治……通過街區的改造提升,原本老舊的基礎設施得以修繕,居住環境變得更加舒適。居民、商家共同參與社區營造,將自有資源貢獻出來,辦活動、做公益,打造共用空間,在共興共榮的過程中,打造出一個獨具特色、文明和諧的沙坡尾文化生態圈。

大學路上一家畫廊的老闆告訴我,他畫遍了沙坡尾的每一個角落,現在他最捨不得的就是賣這些畫著沙坡尾的油畫,總覺得賣掉一副就丟掉了一份當時作畫的心境,丟了一絲和沙坡尾的牽連。也許這就叫做情懷,是這份對沙坡尾的情懷,才讓那麼些老居民、新商家願意把沙坡尾的興榮,當做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感謝我還可以在清晨去感受沙坡尾的一絲寧靜,還可以走進一家家新店老鋪,和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人們,聊一聊他們心中的沙坡尾,分享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奮鬥打拼的故事,感懷那份人間煙火氣。

居民的貼心人

從頂澳仔貓街走到大學路的幹休所,正常情況下,走路十五分鐘可以到達,但是今天記者跟著下沃社區的阮秋娥主任卻花了半小時,因為阮秋娥一路走過來,被多名居民叫住,諮詢解決問題,“小孩暑期開展垃圾分類實踐活動,社區能不能提供工具?”、“我家旁邊的綠化要修剪”……在下沃社區工作十幾年的她,已經習慣這樣隨時隨地辦公。

在廈港街道下沃社區這片0.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阮秋娥對一切如此熟悉與熱情,居民對她如此信任和依賴。每天都在處理大媽大爺的小事,這些在旁人眼中雞毛蒜皮的事兒,卻是社區工作人員的重要工作,十年如一日地重複著。居民的微笑和滿意是他們的最大動力。無論誰來諮詢事宜,他們總不厭其煩地講解,站在一旁的我們也為之動容,不得不承認,做這行需要的是耐心、細心和真心。

馨香滿園

在採訪巡司頂社區垃圾分類工作過程中,我覺得這應該是一條“有味道”的新聞,這味道指的是社區和居民努力營造的滿園馨香。隨著採訪的逐步深入,我越發能夠感受到,社區工作者推行垃圾分類的決心,他們將這當做一項事業,就是要把這項工作做好,給大家一個乾淨整潔、充滿凝聚力的社區環境。

採訪期間,還不時發生一些有趣的小插曲。社區工作人員走在路上,居民見到了會主動上前攀談,有的寒暄幾句,有的反映家中遇到的問題,哪家房子漏水了,哪家離垃圾桶太近了……一個個細小卻又關係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社區工作人員都會主動瞭解、及時解決,像這樣在街頭的露天辦公,她們早就習以為常,巡司頂社區黨委書記葉曉軍說:“他願意把問題告訴我們,這也是百姓對我們的信任,其實我們的辛苦,他們都看得到。”

文明美好社區

居民攜手共建

在和社區吳書記的聊天中,聽到她談起社區裡的一支“夜間巡邏隊”,臉上滿是自豪。這支由社區退休老人、黨員志願者、樓組長及熱心居民等自發組成的隊伍,於2015年5月成立至今,每天晚上在社區義務巡邏,除非遇上狂風暴雨等惡劣天氣,否則從不間斷。戴上紅袖標、喊起小喇叭,給居民們帶來溫馨提醒,給“圖謀不軌”的人帶去威懾,維護社區安全。不單單是安全方面,遇上夜間占道的,巡邏隊員們也會上去規勸,吳書記說,自從有了夜間巡邏隊,社區的發案率降低許多,居民們對此也都一致好評,覺得很安全、放心。

什麼樣的社區才是文明美好的社區呢?“金杯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最美好的莫過於居民對社區工作的配合與認可,最感人的莫過於居民自發參與社區共建工作,最和諧的莫過於社區工作人員與居民們把社區當作大家庭。愛小家,顧大家,文明美好社區,是攜手居民一起共建。

“文明創建進行時”系列報導特輯

統籌:尤小波

策劃:吳紀銘、方文傑、林為棟

采寫:林為棟、薛曉瑩、顏素貞、劉珍、韓婉秋

播音:殷麗麗

攝像:喬捷

將自有資源貢獻出來,辦活動、做公益,打造共用空間,在共興共榮的過程中,打造出一個獨具特色、文明和諧的沙坡尾文化生態圈。

大學路上一家畫廊的老闆告訴我,他畫遍了沙坡尾的每一個角落,現在他最捨不得的就是賣這些畫著沙坡尾的油畫,總覺得賣掉一副就丟掉了一份當時作畫的心境,丟了一絲和沙坡尾的牽連。也許這就叫做情懷,是這份對沙坡尾的情懷,才讓那麼些老居民、新商家願意把沙坡尾的興榮,當做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感謝我還可以在清晨去感受沙坡尾的一絲寧靜,還可以走進一家家新店老鋪,和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人們,聊一聊他們心中的沙坡尾,分享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奮鬥打拼的故事,感懷那份人間煙火氣。

居民的貼心人

從頂澳仔貓街走到大學路的幹休所,正常情況下,走路十五分鐘可以到達,但是今天記者跟著下沃社區的阮秋娥主任卻花了半小時,因為阮秋娥一路走過來,被多名居民叫住,諮詢解決問題,“小孩暑期開展垃圾分類實踐活動,社區能不能提供工具?”、“我家旁邊的綠化要修剪”……在下沃社區工作十幾年的她,已經習慣這樣隨時隨地辦公。

在廈港街道下沃社區這片0.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阮秋娥對一切如此熟悉與熱情,居民對她如此信任和依賴。每天都在處理大媽大爺的小事,這些在旁人眼中雞毛蒜皮的事兒,卻是社區工作人員的重要工作,十年如一日地重複著。居民的微笑和滿意是他們的最大動力。無論誰來諮詢事宜,他們總不厭其煩地講解,站在一旁的我們也為之動容,不得不承認,做這行需要的是耐心、細心和真心。

馨香滿園

在採訪巡司頂社區垃圾分類工作過程中,我覺得這應該是一條“有味道”的新聞,這味道指的是社區和居民努力營造的滿園馨香。隨著採訪的逐步深入,我越發能夠感受到,社區工作者推行垃圾分類的決心,他們將這當做一項事業,就是要把這項工作做好,給大家一個乾淨整潔、充滿凝聚力的社區環境。

採訪期間,還不時發生一些有趣的小插曲。社區工作人員走在路上,居民見到了會主動上前攀談,有的寒暄幾句,有的反映家中遇到的問題,哪家房子漏水了,哪家離垃圾桶太近了……一個個細小卻又關係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社區工作人員都會主動瞭解、及時解決,像這樣在街頭的露天辦公,她們早就習以為常,巡司頂社區黨委書記葉曉軍說:“他願意把問題告訴我們,這也是百姓對我們的信任,其實我們的辛苦,他們都看得到。”

文明美好社區

居民攜手共建

在和社區吳書記的聊天中,聽到她談起社區裡的一支“夜間巡邏隊”,臉上滿是自豪。這支由社區退休老人、黨員志願者、樓組長及熱心居民等自發組成的隊伍,於2015年5月成立至今,每天晚上在社區義務巡邏,除非遇上狂風暴雨等惡劣天氣,否則從不間斷。戴上紅袖標、喊起小喇叭,給居民們帶來溫馨提醒,給“圖謀不軌”的人帶去威懾,維護社區安全。不單單是安全方面,遇上夜間占道的,巡邏隊員們也會上去規勸,吳書記說,自從有了夜間巡邏隊,社區的發案率降低許多,居民們對此也都一致好評,覺得很安全、放心。

什麼樣的社區才是文明美好的社區呢?“金杯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最美好的莫過於居民對社區工作的配合與認可,最感人的莫過於居民自發參與社區共建工作,最和諧的莫過於社區工作人員與居民們把社區當作大家庭。愛小家,顧大家,文明美好社區,是攜手居民一起共建。

“文明創建進行時”系列報導特輯

統籌:尤小波

策劃:吳紀銘、方文傑、林為棟

采寫:林為棟、薛曉瑩、顏素貞、劉珍、韓婉秋

播音:殷麗麗

攝像:喬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