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漢初三傑,建功立業仍備受爭議?

漢朝作為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是當之無愧的“實力派”。而西漢的建立離不開“草根”皇帝劉邦,當然也更離不開那些輔佐劉邦的賢人大將,而這些謀臣中當屬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為最著名。

在漢初三傑中則以蕭何為首,那蕭何到底有何才能有何建樹才能得此殊榮。劉邦曾說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這句評價或許能看出劉邦對蕭何的重視。

蕭何早年曾在任秦沛縣獄吏,秦末又開始輔佐劉邦起義。

攻克咸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禦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項羽稱王后,蕭何勸說劉邦接受分封,立足漢中。後來,劉邦為漢王,以蕭何為丞相,蕭何極力推薦韓信為大將軍,

還定三秦。

楚漢戰爭時,蕭何留守關中,侍太子,並為法令約束,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蕭何負責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

消滅項羽、平定楚地後,諸侯聯名上《勸進表》給劉邦,推舉他為皇帝。西元前202年二月初三,眾諸侯及太尉長安侯盧綰等300多人,恭聽了劉邦即帝位的詔書。

此後。其劉邦論功行賞。定蕭何為首功,封他為酂侯,食邑最多。雖然開始眾大臣不解,但是最後在劉邦的解說下,最後還是蕭何位列眾卿之首,被稱為“開國第一侯”,食邑萬戶。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此為民間對西漢建國功臣蕭何一生的經典概括,“成也蕭何”是指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是指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

不論是成功還是敗亡都是由於同一個人。

因此在韓信一事上蕭何被後世人所詬病甚至是備受爭議。韓信運籌帷幄,逐鹿中原,為劉漢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侯。但是後來有人告他謀反,於是劉邦削了他的兵權。

其實早在韓信為大將軍後,劉邦便對韓信有所疑忌。他一方面巧妙地利用韓信攻城掠地,為漢王朝的開創立下了赫赫戰功;另一方面,待自己羽翼豐滿、實力雄厚之後,便開始一步步地排擠、貶低韓信。

從韓信本身來說,韓信作為一位軍事統帥勇有餘,是合格的;但作為一位權力中樞的謀臣來講顯然是智不足,是不及格的。

西元前197年,陽夏侯陳稀舉兵謀反,自立為王。劉邦親率大軍前去征討。當時韓信推說自己有病,沒有隨同前往。

隨後,韓信手下的人上書告發,說陳稀造反是韓信的主意,韓信與陳稀秘密約定,裡應外合,由韓信做內應,準備在一天夜裡,假傳聖旨,釋放囚在牢裡的所有奴隸和犯人,幹掉呂後和皇太子劉盈,然後共取天下。

呂後得知後急忙召見蕭何共商此時,後來,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在韓信進宮朝賀時,呂後在蕭何的輔助下,不由韓信申辯便令刀斧手把他拖到殿旁鐘室中殺死。隨後,呂後又下令將韓信的父、母、妻三族一股腦捕殺淨盡。

蕭何作為漢朝開國大臣自然是功勳卓著,但名揚後世的蕭何在後來卻因為韓信問題而為後人所詬病,那就是蕭何明明知道韓信不會謀反,卻在個人進退利害(可能包括避嫌)的考慮下與呂後一起設下圈套謀害了韓信。

西元前197年,陽夏侯陳稀舉兵謀反,自立為王。劉邦親率大軍前去征討。當時韓信推說自己有病,沒有隨同前往。

隨後,韓信手下的人上書告發,說陳稀造反是韓信的主意,韓信與陳稀秘密約定,裡應外合,由韓信做內應,準備在一天夜裡,假傳聖旨,釋放囚在牢裡的所有奴隸和犯人,幹掉呂後和皇太子劉盈,然後共取天下。

呂後得知後急忙召見蕭何共商此時,後來,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在韓信進宮朝賀時,呂後在蕭何的輔助下,不由韓信申辯便令刀斧手把他拖到殿旁鐘室中殺死。隨後,呂後又下令將韓信的父、母、妻三族一股腦捕殺淨盡。

蕭何作為漢朝開國大臣自然是功勳卓著,但名揚後世的蕭何在後來卻因為韓信問題而為後人所詬病,那就是蕭何明明知道韓信不會謀反,卻在個人進退利害(可能包括避嫌)的考慮下與呂後一起設下圈套謀害了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