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昆明中小學生職業體驗走進木作工坊 17名小木匠打磨匠心

獲得優秀作品獎的三位元小朋友和師父合影。楊世玥攝影

“這個工具是曲線鋸,我還是第一次見呢。”楊世玥攝影

“我能不能做出這樣可愛的機器人呢?”楊世玥攝影

昆明資訊港·昆明日報 記者余蘇晏提起木匠,

也許你曾在木工房裡見過他們的身影,又或者只在電視電影裡看過影像記錄,各種鋸子、鉋子、鑿子……哢嚓哢嚓地運作一番,一件件木工作品就誕生了,當真讓人感歎這技藝的精妙。

然而,要說到真正做木工,恐怕就很少有人體驗過了,這個詞,似乎也漸漸隱逸在都市生活的節奏中。近日,昆明中小學生職業體驗第三季·第二站,來到位於滇池路NEW MALL三樓的“玩物造志”木作工坊,

17名小木匠用了2個多小時,做出屬於自己的木作機器人,更從中體會到了匠人之心:用時光去打磨,用心去雕琢,用想像力為作品賦予生命。

初入工房

內心是蒙圈的

“以前做過木工嗎?”

“沒有。”

“你想像中的木匠是什麼樣?”

“拿著鋸子鋸啊鋸,再用錘子敲啊敲。”

踏入“玩物造志”木作工坊之前,孩子們對木工的想像就猶如一張白紙,甚至連即將要做的是什麼樣的“工作”也沒有太多概念。

不過,來到工坊,孩子們馬上就被擺放的一件件作品以及一排排各式各樣的工具吸引了,就連陪同他們前來的家長,也連連感歎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場景,和他們想像中的木工房完全不同,反而更像一個時尚的藝術工作間。

“看這個戒指,普通人也能做出來嗎?”“這個小機器人好精緻啊!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做的嗎?”

帶著讚歎與疑問,滿懷好奇心的孩子們集合在一起,

首先進行的是拜師儀式,聽著木作工坊的雷佳俊老師鄭重承諾將把自己所學盡力傳授時,未來“小木匠”們不禁挺了挺腰板,看來做木工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坐到工作臺前,戴上圍裙、袖套和口罩。老師把不同形狀的木塊發到了孩子們手上,這些木塊樸實得毫無特點,一點也感覺不出生氣,這樣的材料真的能變成陳列架上那些可愛的小機器人嗎?“現在,大家就發揮想像力,
用手上的木塊做出一個機器人來。”雷佳俊說得輕鬆,但孩子們顯然蒙圈了,只見他們擺弄著手中的木塊,看著工作臺上不知名的工具,完全無從下手。

兩小時後,孩子們真的能做出作品嗎?

漸入佳境

過程中感悟匠人之心

“首先,用鉛筆在木塊上畫出你們想要的形狀。”聽老師這麼說,孩子們立刻動起筆來,儘管還不知道該怎麼做木工,但畫畫這件事還是難不倒大家。男孩自然給機器人設計了武器,女孩白雲梯則用鉛筆勾勒出柔和的曲線,8歲的小妹妹朱語若則不忙著在木塊上動手,而是先工作臺上畫了個草圖……一眼看過去,17個孩子的機器人設計初衷沒有一個相同的。

“安排大家做機器人,就是想拓展一下他們的想像力,而且機器人對工具的掌握和使用也比較多,讓孩子們能夠儘量多認識一些工具和木料的組合。”雷佳俊說。當孩子們勾出輪廓之後,老師給大家發了一個形狀像弓一樣的工具。“這是曲線鋸,可以用它切割出你們想要的形狀。”老師一邊介紹,一邊教大家操作:先把木塊卡進臺鉗,然後用曲線鋸筆直的鋼絲對準要切割的地方,雙手握住木制弓形部分,然後來回拉鋸,直至把木頭切割下來。

“嚓嚓嚓……”在木屑飛濺中,孩子們專注地進行著手上的工作,不一會兒,就有人甩著手說:“哎呀,好累啊!手都酸了,做木工太不容易了,這是個體力活!”旁邊的同伴立刻反駁:“誰說的,木工明明是個精細活!”可不是,別看切割的動作是重複的,但是稍微歪一點,就增加了切割的難度,所以下手的位置一定要準確。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工房裡不時響起孩子們的歡呼聲, “我切下來了!” “看,我成功了!” 儘管只完成了兩個步驟,但他們的笑臉中已經洋溢著自豪。

接下來是用銼刀打磨出形狀。有的孩子趴在桌子上,讓視線和木塊保持水準位置,仔細衡量下手的位置;有的孩子左手拿著木塊,右手拿銼刀,皺著眉頭小心翼翼地一點點磨出心目中的形象。儘管孩子們的臉孔是那麼青澀,手法還不夠成熟,但這認真專注的神情顯然已經與他們這一身工匠打扮融為了一體。

作品出爐

木制機器人“活了”

木軸,繩子,乳膠……在老師的幫助下,孩子們把打磨好的木塊連接在一起,再用星星、齒輪等各種貼片進行裝飾。“我的機器人會自己走路,所以我給它裝上輪子。”“用愛心做眼睛,這樣的機器人看起來很溫柔。”在孩子們手上,一個個小機器人有了個性:有的穿著霸氣的鎧甲,看起來是地球衛士;有的背著書包戴著耳機,就同桌的男孩;有的則戴著圓錐形的帽子,一幅俏皮可愛的機靈樣。

“孩子們的想像力非常棒,每件作品都很有意思,充滿了童趣。”雷佳俊認為孩子們的作品都各有特色,展示了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為每一件作品賦予了生命力。經過點評,劉承坤、段喻瀟、程子睿3個男孩獲得了最佳獎勵。

“我小的時候,看著父輩祖輩使用過傳統的工具做木工。但這樣的場景越來越少見了,別說孩子,可能很多成年人也沒有機會接觸木工。”談及當初設立木作工坊的初衷,雷佳俊說,自己是想讓傳統手藝不被人遺忘,也希望人們能在閒暇時間裡找到能夠體會匠人之心的地方,從時光中找到用心做一件事的成就感。而這樣的成就感,或許也正是17位小木匠的收穫。來自師大附小的張馨元說:“我喜歡這個活動,從中我知道了做好一件事,就要堅持不懈。”金康園小學的學生馬益鳴說:“我下次還想來做一個更難的作品,比如手鐲、戒指,我想把自己親手做的木工作品送給爸爸、媽媽、老師和同學們。”

不僅是孩子們意猶未盡,家長們也說“小木匠”的作品超出了自己的預期,他們的收穫不僅是一件作品,更是一種經歷。劉承坤的媽媽說:“帶孩子來做木工,參加職業體驗活動,就是為了讓他能夠感受生活的多樣性。”陳可悅的媽媽,趁著孩子做木工的間隙,自己也創作了一幅油畫作品,“週末全家一起感受藝術,感受精雕細琢一件作品的這份用心,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

活動最後,孩子們不僅獲得了由雪蘭提供的巴氏鮮牛乳,也領取到了職業體驗證書,成功畢業出師,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小木匠”,相信這次經歷也會成為他們腦海中一抹難忘的回憶。

男孩自然給機器人設計了武器,女孩白雲梯則用鉛筆勾勒出柔和的曲線,8歲的小妹妹朱語若則不忙著在木塊上動手,而是先工作臺上畫了個草圖……一眼看過去,17個孩子的機器人設計初衷沒有一個相同的。

“安排大家做機器人,就是想拓展一下他們的想像力,而且機器人對工具的掌握和使用也比較多,讓孩子們能夠儘量多認識一些工具和木料的組合。”雷佳俊說。當孩子們勾出輪廓之後,老師給大家發了一個形狀像弓一樣的工具。“這是曲線鋸,可以用它切割出你們想要的形狀。”老師一邊介紹,一邊教大家操作:先把木塊卡進臺鉗,然後用曲線鋸筆直的鋼絲對準要切割的地方,雙手握住木制弓形部分,然後來回拉鋸,直至把木頭切割下來。

“嚓嚓嚓……”在木屑飛濺中,孩子們專注地進行著手上的工作,不一會兒,就有人甩著手說:“哎呀,好累啊!手都酸了,做木工太不容易了,這是個體力活!”旁邊的同伴立刻反駁:“誰說的,木工明明是個精細活!”可不是,別看切割的動作是重複的,但是稍微歪一點,就增加了切割的難度,所以下手的位置一定要準確。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工房裡不時響起孩子們的歡呼聲, “我切下來了!” “看,我成功了!” 儘管只完成了兩個步驟,但他們的笑臉中已經洋溢著自豪。

接下來是用銼刀打磨出形狀。有的孩子趴在桌子上,讓視線和木塊保持水準位置,仔細衡量下手的位置;有的孩子左手拿著木塊,右手拿銼刀,皺著眉頭小心翼翼地一點點磨出心目中的形象。儘管孩子們的臉孔是那麼青澀,手法還不夠成熟,但這認真專注的神情顯然已經與他們這一身工匠打扮融為了一體。

作品出爐

木制機器人“活了”

木軸,繩子,乳膠……在老師的幫助下,孩子們把打磨好的木塊連接在一起,再用星星、齒輪等各種貼片進行裝飾。“我的機器人會自己走路,所以我給它裝上輪子。”“用愛心做眼睛,這樣的機器人看起來很溫柔。”在孩子們手上,一個個小機器人有了個性:有的穿著霸氣的鎧甲,看起來是地球衛士;有的背著書包戴著耳機,就同桌的男孩;有的則戴著圓錐形的帽子,一幅俏皮可愛的機靈樣。

“孩子們的想像力非常棒,每件作品都很有意思,充滿了童趣。”雷佳俊認為孩子們的作品都各有特色,展示了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為每一件作品賦予了生命力。經過點評,劉承坤、段喻瀟、程子睿3個男孩獲得了最佳獎勵。

“我小的時候,看著父輩祖輩使用過傳統的工具做木工。但這樣的場景越來越少見了,別說孩子,可能很多成年人也沒有機會接觸木工。”談及當初設立木作工坊的初衷,雷佳俊說,自己是想讓傳統手藝不被人遺忘,也希望人們能在閒暇時間裡找到能夠體會匠人之心的地方,從時光中找到用心做一件事的成就感。而這樣的成就感,或許也正是17位小木匠的收穫。來自師大附小的張馨元說:“我喜歡這個活動,從中我知道了做好一件事,就要堅持不懈。”金康園小學的學生馬益鳴說:“我下次還想來做一個更難的作品,比如手鐲、戒指,我想把自己親手做的木工作品送給爸爸、媽媽、老師和同學們。”

不僅是孩子們意猶未盡,家長們也說“小木匠”的作品超出了自己的預期,他們的收穫不僅是一件作品,更是一種經歷。劉承坤的媽媽說:“帶孩子來做木工,參加職業體驗活動,就是為了讓他能夠感受生活的多樣性。”陳可悅的媽媽,趁著孩子做木工的間隙,自己也創作了一幅油畫作品,“週末全家一起感受藝術,感受精雕細琢一件作品的這份用心,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

活動最後,孩子們不僅獲得了由雪蘭提供的巴氏鮮牛乳,也領取到了職業體驗證書,成功畢業出師,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小木匠”,相信這次經歷也會成為他們腦海中一抹難忘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