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果真如實嗎?劉邦和項羽在這中間做了什麼

提及秦始皇,總是離不開“暴君”的名諱,這要歸功於漢朝人司馬遷所作《史記》的功勞。《史書•始皇本紀》中提到:“秦王懷貪鄙之心……以暴虐為天下始。”這似乎又落入了歷史的怪圈,新晉的王朝對於前朝的評價總是戴著有色眼鏡,

可能都需要以前朝的過,來證明本朝創立的合理性!

就秦始皇的功而言,應該沒有什麼人有太多的異議,他統一天下,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形成完備的中央集權制,建立了中華帝國的標準模型。

但是,對於秦始皇的過,好像有更多人願意去討論和熱議,比如把焚書坑儒、施法以暴等負面行為,全部扣在了秦始皇身上,並加于世代譴責!難道這樣一位雄才偉略並受過良好教育的君王,對待讀書人會是這般模樣嗎?

事情的起因和傳播,要從漢朝說起。

劉邦建立漢朝後,突然發現古書典籍奇缺,多次向全國下令徵求書籍,但收效甚微,於是就懷疑古書典籍在秦始皇統一文字行動中全被燒毀了。

這種懷疑和情緒一直延續到武帝時期,仍然喧囂甚盛,司馬遷參考了當時流行的《說苑》一書(帶有作者的個人見解並加以借題發揮)的細節評述,把坑儒的姓名、地點等都記錄下來,定為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殘暴事件之一。

不知道是司馬遷忽略了,還是別的什麼原因?在劉邦和項羽的滅秦過程中,項羽的那把燒了整整三個月的阿房宮大火,是不是會燒掉皇家藏書閣裡的多少書籍?郭沫若先生曾經這樣說過:“焚書之用意是為統一思想,統一文字。且始皇帝焚書並不多,書多藏官家,

民間並不多。焚書最多實為西楚霸王,焚秦宮三月不絕,何能歸罪於始皇耶?”

西楚霸王果然霸氣,為了報叔父之仇,活埋了已經投降的20萬秦軍,還不能解恨,進入咸陽城後,就下令屠城,殺了秦王子嬰,又放火焚燒阿房宮,大火燃燒三月不熄。多少雕樑畫棟在這場大火化為灰燼!藏書閣中的多少典籍也被全燒光了!要怎麼評說項羽呢,是不是悲劇的人生,一般會從製造悲劇開始?

劉邦就是一個善於抓住機會的人,他胸懷天下,也時刻在做擁有天下的準備。由於楚懷王的指派,劉邦先項羽一步進入咸陽城,進城後,他第一件事就是,讓蕭何悄悄到了藏書閣,把典藏的文書和地圖全部收藏起來。因為這些記錄著當時天下的地理特徵,還有相關的詳細資料,所以日後劉邦對天下用兵,能夠瞭若指掌,最終也打敗了項羽。

而秦始皇的“坑儒”,實際上是殺了一些坑蒙拐騙的儒林士子中的“混混”。這是怎麼講呢?秦始皇用了9年時間,滅了其他六國,統一天下後,突然間覺得很是寂寞,於是他的生活中除了朝政,就對蓋大建築(如宮殿、長城等)、外出旅遊和延年益壽三件事感興趣。

因為太想長生不老了,秦始皇身邊就有徐福等一幫人圍著,被坑殺的460名所謂“儒生”,實際上是讀過書會耍嘴皮子的騙子,是跟徐福等一類人,哄騙秦始皇長生不老的江湖術士,並不是真正意義的儒生,這一點郭沫若先生也提到過。

所以說,“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的作為,是一種極不嚴謹的說法。也許為了統一大業,秦始皇得罪了太多的人,也包括原先其他六國的儒林士子。統一中國的秦朝,不可能為全部士子提供報效朝廷的職位,有人可能心隨所願得到重用,有人可能心生怨恨暗自非議,也可能有人在造謠秦始皇“焚書坑儒”,歷史就在謠言和真理之間的搖擺中,逐漸變成所謂的“事實”!

還有相關的詳細資料,所以日後劉邦對天下用兵,能夠瞭若指掌,最終也打敗了項羽。

而秦始皇的“坑儒”,實際上是殺了一些坑蒙拐騙的儒林士子中的“混混”。這是怎麼講呢?秦始皇用了9年時間,滅了其他六國,統一天下後,突然間覺得很是寂寞,於是他的生活中除了朝政,就對蓋大建築(如宮殿、長城等)、外出旅遊和延年益壽三件事感興趣。

因為太想長生不老了,秦始皇身邊就有徐福等一幫人圍著,被坑殺的460名所謂“儒生”,實際上是讀過書會耍嘴皮子的騙子,是跟徐福等一類人,哄騙秦始皇長生不老的江湖術士,並不是真正意義的儒生,這一點郭沫若先生也提到過。

所以說,“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的作為,是一種極不嚴謹的說法。也許為了統一大業,秦始皇得罪了太多的人,也包括原先其他六國的儒林士子。統一中國的秦朝,不可能為全部士子提供報效朝廷的職位,有人可能心隨所願得到重用,有人可能心生怨恨暗自非議,也可能有人在造謠秦始皇“焚書坑儒”,歷史就在謠言和真理之間的搖擺中,逐漸變成所謂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