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徐庶進曹營並非一言不發 真實目的世人被其隱瞞了千年

徐庶進曹營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歷史故事之一,更是留有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那麼歷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樣?讓我們一起來解析一下徐庶進曹營的真相。徐庶是諸葛亮的密友,

曾更名單福,先于諸葛亮輔佐劉備。程昱向曹操獻計,將徐母賺至許昌,隨後又騙取徐母筆跡,詐修家書。徐庶被騙中計,被迫趕往許昌見母,不得已留在曹營。但其身在曹營心在漢,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即來源於《三國演義》此段故事。我認為,徐庶被輕易騙進曹營的描寫有些令人費解。

書中第36回,徐庶在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後,恐孔明不肯出山輔之,遂乘馬直至臥龍岡下,入草廬見孔明。孔明問其來意。庶曰:“庶本欲事劉豫州,奈老母為曹操所囚,馳書來召,只得舍之而往。臨行時,將公薦與玄德。玄德即日將來奉謁,望公勿推阻,即展平生之大才以輔之,幸甚!”孔明聞言作色曰:“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說罷,拂袖而入。

而在書中第37回,司馬徽找劉備,曰:“聞徐元直在此,特來一會。”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徐母遣人馳書,喚回許昌去矣。”徽曰:“此中曹操之計矣!吾素聞徐母最賢,雖為操所囚,必不肯馳書召其子;此書必詐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驚問其故,徽曰:“徐母高義,必羞見其子也。”

從上述兩段描寫來看,司馬徽只是聽劉備的述說就識破了曹操的詭計,而智謀出眾的諸葛亮親自面對徐庶的講述卻無動於衷,沒有在關鍵時刻挽救徐庶,實在讓人不可理解。

為此,專門查詢了史書《三國志》,在“諸葛亮傳”中記載: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者,

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從《三國志》查到了徐庶進曹營的真相,原來諸葛亮和徐庶曾一起輔佐過劉備。《三國演義》是在參照《三國志》以及相關雜記、平話、戲曲的基礎上寫成的,徐庶被騙進曹營的計謀是為了醜化曹操,但故事加工得尚不圓滿,這也是本書的一點紕漏吧。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樣講的。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中最膾炙人口的故事。

在此之前劉備帳中徐庶有輔佐。這個徐庶可不簡單,曹操曾問程昱:“徐庶的本事與你相比,怎麼樣?”程昱回答:“比我的十倍還強。”那程昱也是曹操手下著名的謀士,操聞之如何不動心?於是軟禁徐母並偽造家書一封,招引徐庶。徐庶為了“忠孝不能兩全”,只得辭別劉備,投曹去了。

辭別時,徐庶哭著說:“某才微智淺,深荷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別,實為老母故也。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並向劉備推薦諸葛孔明。這就有了後來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和“三顧茅廬”的典故。

不過現在想來徐庶進曹營並不是一言不發那麼簡單,很可能還有更深的一層故事,那就是去當臥底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他在幫助劉備打了兩場勝仗之後,已是曹操的大仇人,而自己又不打算為曹操設一謀,那麼進入曹營,會是什麼結果?非但救不出母親,還會一起遭罪,甚至被殺害。與其愚孝、送死,還不如派趙雲、張飛等人去暗中營救吧。再者說這位大孝子能死心塌地跟母親到曹營,為什麼不能跟她一起去地府呢?原來他到曹營的主要目的是想換種方式為劉備,為國家出力,他在忠孝不能兩全時選擇了忠。後來在赤壁之戰中他便發揮了很大的內應作用(防馬騰)。這大概也是九泉之下母親最願意看到的吧,所以我們也不能說徐庶不是孝子。

按理說,徐庶向劉備推薦完諸葛亮也就仁至義盡了,但他還特地放下母親的事,去草廬親自請一趟。而孔明“聞言作色曰:‘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說罷,拂袖而入。庶羞慚而退。”徐庶為什麼要去自討沒趣?孔明為什麼要說自己是替罪羊?因為徐庶雖然打了勝仗,但並沒有傷到曹操的筋骨,反而將事情鬧大了,接下來他不知該如何收場。所以徐庶只好交出手中的接力棒,請能力更強的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很清楚他的來意,所以他並不同情這位孝子,反而埋怨他不該將爛攤子拋給自己。

可以見得,這中間並非是徐庶單方面無私舉薦了孔明,孔明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挽救了徐庶。假如徐庶一離開,劉備就遭受慘敗,他的前功還有什麼意義?所謂孝母不就像劉備為報兄仇而東征一樣,無人喝彩嗎?同時,我們也不能單方面責備程昱不該向徐庶使了陰謀,當徐庶決定將計就計、借機半引退之後,我們就應該認為是程昱給徐庶送了一個很舒服的臺階。陰謀有時候並不可惡也是這個原因。其間徐母雖死,卻成全了兒子的“克格勃”事業,成全了自己的英名。

辭別時,徐庶哭著說:“某才微智淺,深荷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別,實為老母故也。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並向劉備推薦諸葛孔明。這就有了後來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和“三顧茅廬”的典故。

不過現在想來徐庶進曹營並不是一言不發那麼簡單,很可能還有更深的一層故事,那就是去當臥底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他在幫助劉備打了兩場勝仗之後,已是曹操的大仇人,而自己又不打算為曹操設一謀,那麼進入曹營,會是什麼結果?非但救不出母親,還會一起遭罪,甚至被殺害。與其愚孝、送死,還不如派趙雲、張飛等人去暗中營救吧。再者說這位大孝子能死心塌地跟母親到曹營,為什麼不能跟她一起去地府呢?原來他到曹營的主要目的是想換種方式為劉備,為國家出力,他在忠孝不能兩全時選擇了忠。後來在赤壁之戰中他便發揮了很大的內應作用(防馬騰)。這大概也是九泉之下母親最願意看到的吧,所以我們也不能說徐庶不是孝子。

按理說,徐庶向劉備推薦完諸葛亮也就仁至義盡了,但他還特地放下母親的事,去草廬親自請一趟。而孔明“聞言作色曰:‘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說罷,拂袖而入。庶羞慚而退。”徐庶為什麼要去自討沒趣?孔明為什麼要說自己是替罪羊?因為徐庶雖然打了勝仗,但並沒有傷到曹操的筋骨,反而將事情鬧大了,接下來他不知該如何收場。所以徐庶只好交出手中的接力棒,請能力更強的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很清楚他的來意,所以他並不同情這位孝子,反而埋怨他不該將爛攤子拋給自己。

可以見得,這中間並非是徐庶單方面無私舉薦了孔明,孔明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挽救了徐庶。假如徐庶一離開,劉備就遭受慘敗,他的前功還有什麼意義?所謂孝母不就像劉備為報兄仇而東征一樣,無人喝彩嗎?同時,我們也不能單方面責備程昱不該向徐庶使了陰謀,當徐庶決定將計就計、借機半引退之後,我們就應該認為是程昱給徐庶送了一個很舒服的臺階。陰謀有時候並不可惡也是這個原因。其間徐母雖死,卻成全了兒子的“克格勃”事業,成全了自己的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