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徐庶進曹營,為何一語不發?

“徐庶進曹營,一語不發”,出自《三國演義》,徐庶因母親被曹操擄去,不得已進曹營,但臨別時說了,自己雖身在曹營,但絕不為曹操獻一謀。

徐庶是劉備在新野時投奔來的,正史上徐庶的功績乏善可陳,

重要的是,他是與諸葛亮一起讀書的好友,把諸葛亮引薦給劉備,成就了千古君臣佳話。諸葛亮與崔州平、徐庶、孟公威等人一起讀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讀書方法無所謂對錯,徐庶對諸葛亮提了很多建議,諸葛亮一聲都非常感激。

劉備兵敗當陽,徐庶之母被曹操擄去,徐庶不得已投奔曹操,好友石廣元一同前往。多年以後,諸葛亮北伐,出隴上,還一直掛念著好友。聽說徐庶只做到禦史中丞,不禁感慨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諸葛亮的感歎,一直有多種解釋,但沒有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意思。在那個年代,各運奇才、施展才華、建功立業才是士大夫的追求。

第一,感慨徐庶有才華而不被重用。畢竟,徐庶曾經是劉備最重要的謀士,與劉備關係非同一般。為避免戰場相見的尷尬,徐庶降曹後就被派到西北,鎮守長安。因為與劉備、諸葛亮的這種密切關係,徐庶一直不被重用,才華白白浪費,這可能是諸葛亮感慨的一個原因。

第二,徐庶的才華在魏國“排不上號”。

曹操的統治區域,為中華文明核心區,占全國人口一半以上,經濟、文化教育發達,人才濟濟。當時的建安七子、名門大族、飽學名士們,基本都在為曹魏政府服務。關於才華,在一起讀書時,諸葛亮就說他們三人將來在仕途,可做到郡守這個級別。

徐庶一生,雖沒有幹出大事業,但忠厚、坦誠、正直,孝敬父母、推薦人才,一直為後世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