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唐朝十大名將都有誰?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一個時代,同時也是中國名將薈萃的的一個王朝,由於唐朝的名將有很多,所以只列舉十位功勳最為突出將領。

他們分別是衛國公李靖、陳國公侯君集、英國公徐世績、遼西郡公薛仁貴、臨洮郡公王忠嗣、汾陽王郭子儀、臨淮王李光弼、西平王李晟、南康王韋皋、涼國公李愬。

衛國公李靖

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李靖軍功卓越。上元元年(760),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並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廟。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唐太宗曾給予高度評價:“……尚書僕射代國公靖,器識恢宏,風度沖邈,早申期遇,夙投忠款,宣力運始,效績邊隅,南定荊揚,北清沙塞,皇威遠暢,功業有成。”同時,他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
他寫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大都已經失傳,後人編輯了《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

陳國公侯君集

侯君集

侯君集(?—643年4月29日),漢族,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土橋鎮侯家村)人,唐朝名將,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傳統說唱和戲劇中,活靈活現手段高超的瓦崗軍將領“小白猿”侯君集就是以其姓名命名的,但是性格、事蹟大相徑庭,不是同一人物原型。

唐太宗即位後,任左衛將軍,封潞國公,遷右衛大將軍。貞觀四年(630年),改任兵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實際有宰相之職。

貞觀九年(635年),任積石道行軍總管,跟隨李靖平吐谷渾,有很大功勞。貞觀十一年(637年),改封陳國公。

貞觀十二年(638年),遷吏部尚書。侯君集武士出身,學術上沒有造就,遷吏部尚書後方始讀書。同年,吐蕃圍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以擊之。

貞觀十三年(639年)冬,以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出擊高昌王曲文泰。十四年(640年)八月,進圍高昌時,曲文泰已卒,其子曲智盛投降,得22城,8046戶,17700口。太宗以高昌故地置西州。侯君集入高昌時,因為自身私占錢財,不敢禁制將士競相盜竊,

班師後被人揭發而下獄。雖被免罪,卻由於欽羨長官李靖武功卓越而晉尚書右僕射。此次不得拜相,對仕途心懷不滿。貞觀十七年(643年),洛州都督張亮密告侯君集煽動自己謀反,但太宗以缺乏旁證,未予追究。

後太子李承乾同魏王李泰爭嫡日烈,各有黨羽。侯親善太子,策劃兵變,事發被捕。定罪後,太宗于刑前,親往質問,對以‘朕因汝從此不登淩煙閣’。侯聞言動容,拜倒大嚎,最後求皇帝念舊,允留侯門香火(當時論罪當誅之)。太宗許赦免其妻及一子(後遷嶺南),侯亦甘心受刑。

英國公徐世績

徐世績

李績(594年-669年),原名徐世績,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績,漢族,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唐初名將,曾破東突厥、高句麗,與李靖並稱。後被封為英國公,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李績一生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遼西郡公薛禮

薛禮

薛禮(614-683年3月24日),字仁貴,漢族,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城東十裡之遙的修村)一代傳奇人物,著名軍事家、政治家,道教傳其為白虎星君下凡。隨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勳。薛仁貴的故事廣為民間流傳,元代戲劇家張國賓寫《薛仁貴衣錦還鄉》雜劇。清代無名氏著有通俗小說《薛仁貴征東》(《唐薛家府傳》)。

臨洮郡公王忠嗣

王忠嗣

王忠嗣(706年—750年),初名訓,祖籍山西太原祁縣,後移居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

父王海賓以驍勇聞名,官至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王忠嗣九歲時,王海賓戰死於吐蕃松州保衛戰中,追贈為左金伍大將軍。忠嗣接入宮中撫養,玄宗收為假子,賜名忠嗣,常與忠王李亨一起遊玩。有一次玄宗和他論兵法,他“應對縱橫,皆出意表”。

開元十八年(730年),出任兵馬使,隨河西節度使蕭嵩出征。開元十八年在玉川戰役中以三百輕騎偷襲吐蕃,斬敵數千,吐蕃贊普倉皇逃走。後接替王侄擔任隴右節度使。開元二十六年北伐契丹,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于桑乾河三戰三捷,奚、契丹聯軍全軍覆沒。天寶初年,大敗突厥葉護部落,取烏蘇米施可汗首級至長安。

此後,王忠嗣擔任隴右、河西節度史,身處抗擊吐蕃的最前線。他首先考慮到吐蕃等國騎兵強盛,對唐軍威脅極大。於是在朔方、河東之時,便在邊境地區高抬馬價,各地胡人爭著把馬賣給唐朝,王忠嗣將馬盡數買下。王忠嗣到了隴右、河西之後,便奏請將朔方、河東戰馬充實到隴右、河西。從此,此二鎮的兵馬也強大起來。天寶元年(742年),王忠嗣集中優勢兵力發動了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接著乘勝追擊,在積石會戰中將吐蕃殘部全殲。並俘虜了8000依附吐蕃的吐谷渾軍。這次作戰,吐蕃在青海、甘肅交界處設置的堡壘幾乎被全部摧毀,死傷數萬人,兩個王子戰死,其重要戰略盟友吐谷渾降唐。此戰是對吐蕃的沉重打擊,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帶對唐朝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其對河西地帶的威脅已基本解除。之後,王忠嗣行軍千里增援小勃律,擊敗吐蕃、大食聯軍,並在此戰中大膽提拔了當時還是青年將領的李光弼和李晟,後雖小勃律再次叛亂,但大食懾于唐軍軍威再不敢出兵。

天寶二年(743年),王忠嗣再破突厥,塞外晏然。

天寶三年,拔悉密向後突厥發動進攻,斬烏蘇可汗,傳首京師。後突厥餘眾又立烏蘇之弟白眉特勒為可汗,是為白眉可汗。為除掉威脅唐朝北部邊境以久的後突厥汗國,唐玄宗詔令王忠嗣乘機北伐。王忠嗣率部在薩河內山與後突厥阿波達乾等十一部激戰,大破其眾,加速了後突厥汗國的滅亡。

天寶六年(747年),兼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一人佩四將之印,掌控萬里邊疆,手握天下勁兵重鎮,不可謂不令人驚奇。這在大唐帝國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當時四鎮兵力總共有26萬7700人,對王忠嗣而言,可真是擁兵天下了,所幸王忠嗣是忠臣,否則,天下之禍,也許早已發生。

汾陽王郭子儀

郭子儀

郭子儀(697-781),漢族,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又平定僕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朝廷賴以為安。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年八十五壽終,賜諡忠武,配饗代宗廟廷。

臨淮王李光弼

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人。李光弼于唐天寶十五年(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參與平定安史之亂。

歷史上郭子儀名氣比李光弼大,但是,論戰功、論軍事才能,李光弼要勝過郭子儀。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帥之一,《新唐書》評論,李光弼“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論戰功,李光弼則是唐朝“中興第一”,“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而李光弼還是一位傑出的少數民族軍事家。

寶應元年(762年)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

廣德二年七月,李光弼在徐州病逝,終年五十七歲。唐代宗遣使吊恤其母,追贈太保,諡曰武穆,詔百官送葬至延平門外。

西平王李晟

李晟

李晟(727-793)字良器,洮州臨潭人(今甘肅臨潭)人。父、祖皆為隴右裨將。李晟年十八從軍河西,為節度使王忠嗣所禮重。大曆(766-779)初,為鳳翔右軍都將。因敗吐蕃有功,遷開府儀同三司,以右金吾大將軍為涇源、四鎮、北庭兵馬使。後又以敗吐蕃之功,封合川郡王,入朝為神策都將。吐蕃寇劍南,率神策兵擊破之。建中年間(780-783),河朔三鎮叛唐,李晟以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率軍破魏博節度使田悅軍。進與盧龍、成德軍戰,恰當朱泚叛亂,德宗奔奉天,詔李晟赴難,加檢校工部尚書、神策行營節度使。李晟便率軍西向,屯於渭橋(在長安城北),又詔授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兼河中晉絳慈阝顯節度使及京畿、渭北、鄜坊、商華兵馬副元帥。此時,外則河朔、平盧、淮西皆叛,內則朔方節度使李懷光懷有二心,又缺乏財貨糧草;但李晟以大義激勵將士,又與士卒同勞苦,因此上下一心,奮勇擊敵。興元元年(784),督軍攻入長安,大破叛軍,朱泚在逃跑中為部將所殺。詔拜李晟為司徒,兼中書令。德宗回京後,又詔賜上第上田及林園,拜鳳翔、隴右、涇源節度使,兼行營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又詔制紀功碑,立於東渭橋,極一時之榮。此後便遭執政疑忌。貞元三年(787),德宗納宰相張延賞之言,拜李晟為太尉、中書令,罷其兵柄,朝謁之外,別無它事。貞元九年,病卒,冊賜太師,諡號“忠武”。

南康王韋皋

韋皋

韋皋(746年-805年),字城武,唐朝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因祖先在北周朝和隋朝有過功勳,被任命為建陵挽郎,並被派往華州當參軍,輔佐州刺史處理州務,又被升為使府的監察禦史。後因助德宗皇帝還都有功,韋皋被升為左金吾衛將軍,遷大將軍,又在貞元初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成為封疆大吏。韋皋在蜀地二十一年,共擊破吐蕃軍隊四十八萬,不但將蜀地治理得很好,而且輔佐太子登上皇位,最後得封南康郡王。

涼國公李愬

李愬

涼武公李愬(sù)(773年—821年),字元直。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唐代中期名將,為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有謀略,善騎射。因家族背景任協律郎、衛尉少卿等職。從小慈孝過人,李晟死後,與兄李憲堅持為父廬墓三年。歷任太子右庶子,坊、晉二州刺史,金紫光祿大夫,太子詹事。

元和十二年(816年),任左散騎常侍、鄧州刺史、御史大夫、隨唐鄧三州節度使,奉命與田弘正、李光顏等人討伐割據淮西的吳元濟。於次年(817年)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平定淮西。戰後以功拜檢校尚書左僕射,兼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八州觀察使、上柱國,封涼國公。後任武甯節度使,大破叛亂的李師道,連續十一戰皆勝。

元和十五年(西元820年),任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節度使,旋即改任魏博節度使。長慶元年(821年),田弘正遇害,李愬欲派兵為其報仇,因病重未果,只得返回洛陽養病,任太子少保。同年十月卒,贈太尉,諡號武。

最後求皇帝念舊,允留侯門香火(當時論罪當誅之)。太宗許赦免其妻及一子(後遷嶺南),侯亦甘心受刑。

英國公徐世績

徐世績

李績(594年-669年),原名徐世績,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績,漢族,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唐初名將,曾破東突厥、高句麗,與李靖並稱。後被封為英國公,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李績一生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遼西郡公薛禮

薛禮

薛禮(614-683年3月24日),字仁貴,漢族,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城東十裡之遙的修村)一代傳奇人物,著名軍事家、政治家,道教傳其為白虎星君下凡。隨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勳。薛仁貴的故事廣為民間流傳,元代戲劇家張國賓寫《薛仁貴衣錦還鄉》雜劇。清代無名氏著有通俗小說《薛仁貴征東》(《唐薛家府傳》)。

臨洮郡公王忠嗣

王忠嗣

王忠嗣(706年—750年),初名訓,祖籍山西太原祁縣,後移居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

父王海賓以驍勇聞名,官至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王忠嗣九歲時,王海賓戰死於吐蕃松州保衛戰中,追贈為左金伍大將軍。忠嗣接入宮中撫養,玄宗收為假子,賜名忠嗣,常與忠王李亨一起遊玩。有一次玄宗和他論兵法,他“應對縱橫,皆出意表”。

開元十八年(730年),出任兵馬使,隨河西節度使蕭嵩出征。開元十八年在玉川戰役中以三百輕騎偷襲吐蕃,斬敵數千,吐蕃贊普倉皇逃走。後接替王侄擔任隴右節度使。開元二十六年北伐契丹,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于桑乾河三戰三捷,奚、契丹聯軍全軍覆沒。天寶初年,大敗突厥葉護部落,取烏蘇米施可汗首級至長安。

此後,王忠嗣擔任隴右、河西節度史,身處抗擊吐蕃的最前線。他首先考慮到吐蕃等國騎兵強盛,對唐軍威脅極大。於是在朔方、河東之時,便在邊境地區高抬馬價,各地胡人爭著把馬賣給唐朝,王忠嗣將馬盡數買下。王忠嗣到了隴右、河西之後,便奏請將朔方、河東戰馬充實到隴右、河西。從此,此二鎮的兵馬也強大起來。天寶元年(742年),王忠嗣集中優勢兵力發動了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接著乘勝追擊,在積石會戰中將吐蕃殘部全殲。並俘虜了8000依附吐蕃的吐谷渾軍。這次作戰,吐蕃在青海、甘肅交界處設置的堡壘幾乎被全部摧毀,死傷數萬人,兩個王子戰死,其重要戰略盟友吐谷渾降唐。此戰是對吐蕃的沉重打擊,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帶對唐朝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其對河西地帶的威脅已基本解除。之後,王忠嗣行軍千里增援小勃律,擊敗吐蕃、大食聯軍,並在此戰中大膽提拔了當時還是青年將領的李光弼和李晟,後雖小勃律再次叛亂,但大食懾于唐軍軍威再不敢出兵。

天寶二年(743年),王忠嗣再破突厥,塞外晏然。

天寶三年,拔悉密向後突厥發動進攻,斬烏蘇可汗,傳首京師。後突厥餘眾又立烏蘇之弟白眉特勒為可汗,是為白眉可汗。為除掉威脅唐朝北部邊境以久的後突厥汗國,唐玄宗詔令王忠嗣乘機北伐。王忠嗣率部在薩河內山與後突厥阿波達乾等十一部激戰,大破其眾,加速了後突厥汗國的滅亡。

天寶六年(747年),兼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一人佩四將之印,掌控萬里邊疆,手握天下勁兵重鎮,不可謂不令人驚奇。這在大唐帝國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當時四鎮兵力總共有26萬7700人,對王忠嗣而言,可真是擁兵天下了,所幸王忠嗣是忠臣,否則,天下之禍,也許早已發生。

汾陽王郭子儀

郭子儀

郭子儀(697-781),漢族,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又平定僕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朝廷賴以為安。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年八十五壽終,賜諡忠武,配饗代宗廟廷。

臨淮王李光弼

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人,契丹族人。李光弼于唐天寶十五年(756)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參與平定安史之亂。

歷史上郭子儀名氣比李光弼大,但是,論戰功、論軍事才能,李光弼要勝過郭子儀。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帥之一,《新唐書》評論,李光弼“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論戰功,李光弼則是唐朝“中興第一”,“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而李光弼還是一位傑出的少數民族軍事家。

寶應元年(762年)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

廣德二年七月,李光弼在徐州病逝,終年五十七歲。唐代宗遣使吊恤其母,追贈太保,諡曰武穆,詔百官送葬至延平門外。

西平王李晟

李晟

李晟(727-793)字良器,洮州臨潭人(今甘肅臨潭)人。父、祖皆為隴右裨將。李晟年十八從軍河西,為節度使王忠嗣所禮重。大曆(766-779)初,為鳳翔右軍都將。因敗吐蕃有功,遷開府儀同三司,以右金吾大將軍為涇源、四鎮、北庭兵馬使。後又以敗吐蕃之功,封合川郡王,入朝為神策都將。吐蕃寇劍南,率神策兵擊破之。建中年間(780-783),河朔三鎮叛唐,李晟以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率軍破魏博節度使田悅軍。進與盧龍、成德軍戰,恰當朱泚叛亂,德宗奔奉天,詔李晟赴難,加檢校工部尚書、神策行營節度使。李晟便率軍西向,屯於渭橋(在長安城北),又詔授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兼河中晉絳慈阝顯節度使及京畿、渭北、鄜坊、商華兵馬副元帥。此時,外則河朔、平盧、淮西皆叛,內則朔方節度使李懷光懷有二心,又缺乏財貨糧草;但李晟以大義激勵將士,又與士卒同勞苦,因此上下一心,奮勇擊敵。興元元年(784),督軍攻入長安,大破叛軍,朱泚在逃跑中為部將所殺。詔拜李晟為司徒,兼中書令。德宗回京後,又詔賜上第上田及林園,拜鳳翔、隴右、涇源節度使,兼行營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又詔制紀功碑,立於東渭橋,極一時之榮。此後便遭執政疑忌。貞元三年(787),德宗納宰相張延賞之言,拜李晟為太尉、中書令,罷其兵柄,朝謁之外,別無它事。貞元九年,病卒,冊賜太師,諡號“忠武”。

南康王韋皋

韋皋

韋皋(746年-805年),字城武,唐朝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因祖先在北周朝和隋朝有過功勳,被任命為建陵挽郎,並被派往華州當參軍,輔佐州刺史處理州務,又被升為使府的監察禦史。後因助德宗皇帝還都有功,韋皋被升為左金吾衛將軍,遷大將軍,又在貞元初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成為封疆大吏。韋皋在蜀地二十一年,共擊破吐蕃軍隊四十八萬,不但將蜀地治理得很好,而且輔佐太子登上皇位,最後得封南康郡王。

涼國公李愬

李愬

涼武公李愬(sù)(773年—821年),字元直。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唐代中期名將,為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有謀略,善騎射。因家族背景任協律郎、衛尉少卿等職。從小慈孝過人,李晟死後,與兄李憲堅持為父廬墓三年。歷任太子右庶子,坊、晉二州刺史,金紫光祿大夫,太子詹事。

元和十二年(816年),任左散騎常侍、鄧州刺史、御史大夫、隨唐鄧三州節度使,奉命與田弘正、李光顏等人討伐割據淮西的吳元濟。於次年(817年)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平定淮西。戰後以功拜檢校尚書左僕射,兼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八州觀察使、上柱國,封涼國公。後任武甯節度使,大破叛亂的李師道,連續十一戰皆勝。

元和十五年(西元820年),任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節度使,旋即改任魏博節度使。長慶元年(821年),田弘正遇害,李愬欲派兵為其報仇,因病重未果,只得返回洛陽養病,任太子少保。同年十月卒,贈太尉,諡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