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以心臟性猝死為首發症狀的大動脈炎一例

以心臟性猝死為首發症狀的大動脈炎一例

作者:夏盼盼 張詩夢 楊剛 楊兵 劉嘉玲 陳明龍

患者女性,19歲,因"反復胸悶胸痛4個月余,伴阿斯綜合徵發作數次"入我科。2015年5月6日晨患者突發胸悶胸痛,

後意識喪失,伴口吐白沫、四肢抽搐,予心肺復蘇,監護示心室顫動,除顫後連續多次心臟驟停,後經搶救恢復竇性心律。醒後伴失語,右側肢體偏癱,右側上、下肢肌力0級。頭頸部CT示左側額顳枕葉大面積腦腫脹,腦栓塞可能性大,予脫水降顱壓等治療。

5月18日,患者入我院腦外科,全腦血管造影未見明顯異常。6月7日患者突發心前區疼痛後意識喪失伴抽搐,心電圖示ST段廣泛壓低後出現心室顫動,

心肺復蘇後呈三度房室傳導阻滯,予植入臨時起搏器。此後患者分別于6月12、20和24日發生心臟驟停,出現電機械分離,均予胸外按壓搶救後恢復竇性心律。查體:失語,右側上肢肌力0級,下肢肌力3級,餘未見特殊。

結合發病時ST段改變,考慮阿斯綜合徵發作由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心臟缺血所致。6月25日冠狀動脈雙源CT示右側冠狀動脈(RCA)近段約4.73 cm管腔近乎閉塞(圖1);冠狀動脈造影左側冠狀動脈未見異常,

右側冠狀動脈近段完全閉塞(圖2)。於右側冠狀動脈植入支架3枚,心室顫動、心臟驟停未再發作。

圖1 患者入院後冠狀動脈雙源CT結果(RCA為右側冠狀動脈;右側冠狀動脈近段約4.73 cm管腔近乎閉塞)

圖2 患者入院後冠狀動脈造影結果(2A示左側冠狀動脈未見明顯異常;2B示右側冠狀動脈近段完全閉塞;2C示右側冠狀動脈內植入支架後血流通暢)

患者為年輕女性,無高血壓、高脂血症等冠心病危險因素,考慮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致閉塞的可能性小。後全身體檢,發現右側頸總動脈Ⅲ級雜音。進一步行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腹部CT血管造影示右側髂外動脈管腔幾近閉塞(圖3);四肢動脈超聲示右側橈動脈內中膜不規則增厚;右側下肢動脈內中膜毛糙;右側小腿段動脈血管偏細;再次閱雙源CT片示主動脈未見明顯狹窄;風濕免疫指標及生化指標正常;心臟超聲及心臟心肌核素顯像(ECT)結果無明顯異常。

故右側髂外動脈、右側頸總動脈及右側冠狀動脈受累,最終診斷為大動脈炎累及右側冠狀動脈慢性閉塞。予激素、免疫抑制劑控制血管炎進展,並予擴張冠狀動脈、抗血小板及穩定斑塊治療。

後轉康復科促進肢體功能恢復。2016年2月3日隨訪患者未再發生胸痛及惡性心律失常,言語及肢體功能恢復可。

圖3 患者入院後腹部CT血管造影結果(右側髂外動脈管腔幾近閉塞)

討論

大動脈炎是指主動脈及其分支慢性進行性非特異性炎症,引起受累血管狹窄或閉塞,如累及冠狀動脈,導致冠狀動脈管腔狹窄、閉塞或動脈瘤形成。大動脈炎累及冠狀動脈者並不少見,早在90年代,Lupi已報導大動脈炎累及冠狀動脈者占91%,Kang等對111例大動脈炎患者行冠狀動脈雙源CT檢查,發現高達53.2%的患者冠狀動脈受累。

本例患者具有以下特徵,年輕女性,無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等冠心病高危因素,且手術過程中未發現先天性心臟畸形。查體發現右側頸總動脈Ⅲ級雜音,未及右側髂外動脈搏動。腹部CT血管造影證實右側髂外動脈管腔幾近閉塞。結合患者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最終確診為系統性血管炎分類中的大動脈炎。根據受累血管不同,大動脈炎分為4種類型,即頭臂動脈型(主動脈弓綜合征)、胸腹主動脈型、廣泛型和肺動脈型[3]。該患者頸總動脈、冠狀動脈、髂外動脈及四肢動脈均受累,屬於廣泛型大動脈炎。

大動脈炎累及冠狀動脈的病理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大動脈炎累及冠狀動脈時,冠狀動脈內膜增生,中膜及外膜纖維化,血管壁攣縮,導致管腔狹窄和閉塞有關,另外大動脈炎對血管壁的損傷容易誘發並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大動脈炎常不易早期診斷,且易漏診,故醫生應有廣泛的醫學知識面,作仔細全面的查體。臨床醫師在重視早期臨床表現的同時,應注意檢查患者雙側動脈脈搏、四肢血壓、主動脈及其分支有無雜音(常見8處大動脈炎聽診部位為雙側頸總動脈、胸主動脈、腹主動脈、雙側腎動脈及雙側髂總動脈)等,以便早期發現和治療。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包括激素治療、免疫抑制劑、抗栓抗纖維化(如曲尼司特)及對症治療。

參考文獻【略】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心內空間”吧!

如累及冠狀動脈,導致冠狀動脈管腔狹窄、閉塞或動脈瘤形成。大動脈炎累及冠狀動脈者並不少見,早在90年代,Lupi已報導大動脈炎累及冠狀動脈者占91%,Kang等對111例大動脈炎患者行冠狀動脈雙源CT檢查,發現高達53.2%的患者冠狀動脈受累。

本例患者具有以下特徵,年輕女性,無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等冠心病高危因素,且手術過程中未發現先天性心臟畸形。查體發現右側頸總動脈Ⅲ級雜音,未及右側髂外動脈搏動。腹部CT血管造影證實右側髂外動脈管腔幾近閉塞。結合患者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最終確診為系統性血管炎分類中的大動脈炎。根據受累血管不同,大動脈炎分為4種類型,即頭臂動脈型(主動脈弓綜合征)、胸腹主動脈型、廣泛型和肺動脈型[3]。該患者頸總動脈、冠狀動脈、髂外動脈及四肢動脈均受累,屬於廣泛型大動脈炎。

大動脈炎累及冠狀動脈的病理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大動脈炎累及冠狀動脈時,冠狀動脈內膜增生,中膜及外膜纖維化,血管壁攣縮,導致管腔狹窄和閉塞有關,另外大動脈炎對血管壁的損傷容易誘發並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大動脈炎常不易早期診斷,且易漏診,故醫生應有廣泛的醫學知識面,作仔細全面的查體。臨床醫師在重視早期臨床表現的同時,應注意檢查患者雙側動脈脈搏、四肢血壓、主動脈及其分支有無雜音(常見8處大動脈炎聽診部位為雙側頸總動脈、胸主動脈、腹主動脈、雙側腎動脈及雙側髂總動脈)等,以便早期發現和治療。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包括激素治療、免疫抑制劑、抗栓抗纖維化(如曲尼司特)及對症治療。

參考文獻【略】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心內空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