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話劇《白鹿原》:不是所有的文學名著都能改編成戲劇

2006年,由林兆華導演、孟冰編劇的北京人藝版《白鹿原》在首都劇院上演,濮存昕、宋丹丹擔綱主演,好評如潮。2016年,在北京人藝版劇本的基礎上加以調整,由胡宗琪導演、孟冰編劇的陝西人藝版《白鹿原》在北京中國劇院上演。

這個版本上演後,被評為“中國當代戲劇巔峰之作”,是《白鹿原》原著作者陳忠實最滿意的戲劇版本。時隔一年,這部《白鹿原》重回北京,將於3月29日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

究竟是怎樣一部戲劇能獲如此盛譽?一部50萬字的文學巨著如何改編成三個半小時、4萬字的話劇劇本?文學邏輯與戲劇邏輯之間有何區別,兩者又該如何轉化?3月21日晚,話劇《白鹿原》編劇孟冰和戲劇評論家李龍吟在單向空間展開對談。

左二為李龍吟,左三為孟冰。

寫劇本有三個層面“動情、動心、動氣”

林兆華第一次找孟冰改編《白鹿原》的時候,孟冰沒敢答應。在他當時的印象裡,《白鹿原》是不太適合改編成戲劇的。再次認真讀了兩遍小說之後,

孟冰對小說中的人物形成了一種偏愛,縈繞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他決定試試看。“白天黑夜,小說裡的這些人物就一直在我身邊縈縈繞繞,說著他們的那些話,我一抬眼仿佛就能看見他們,耳邊就充斥著他們的聲音。”這時候孟冰感到可能有點希望,突然找到了上課時候先生們常說的“呼之欲出躍然紙上”的感覺,“不用再去多想,這些人物就自然地出現了,去說他該說的話。

孟冰從來沒有想過要超越小說《白鹿原》。“我是懷著非常敬畏的心態改編的,面對《白鹿原》我沒有能力超越,也不敢想超越。能夠全身心地感悟它,把它用我的方式、用戲劇的方式傳遞出來,就燒高香了。所以我當時沒有什麼自己想要往里加的東西,只是想如何能夠調動舞臺手段,用觀眾清楚明白的方式把這些人物,這些生活呈現在舞臺上。”

在孟冰看來,改編《白鹿原》是對自己的一次靈魂洗禮,

引導他重新梳理認知民族意識、文學與藝術家的功能,以及今天文學和生活的關係。孟冰認為,“改一部戲或者寫一部戲的時候,首先會動情,這是第一個層面,會牽動自己的感情,有感而發。第二個層面,寫到一定深度的時候,就會動心,調動你心底難以忘卻的一些記憶和情感狀態。”今天很多戲能夠動情就會很好看,能夠動心就稱得上是成功之作了。
但是在寫《白鹿原》劇本的時候,孟冰覺得自己達到了第三個層面——動氣。“動氣就是調動起你全身的能量,這個能量是你整個生命的積累,如同陳忠實老師說的‘把小說連同生命一起交給了出版社’,如果我們不能用生命去感受這部文學巨作,自然無法調動起自己的生命體驗,也就不能傳遞出它帶給我們的對人生的五味雜陳。”

孟冰坦言,改編小說的時候自己也有顧慮,“如果你改不好,那肯定是你無能,即使你改得好了,那麼也是小說裡的故事好,總覺得自己有點委屈。現在大家回過頭來覺得這個戲改得還不錯,我心裡並沒有覺得自滿,恰恰覺得我有幸能做到這樣一件事,我是沾了文學的光,沾了陳忠實先生的光,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現在的孟冰對於改編名著小說甚至有些上癮。在他看來,一方面戲劇改編可以擴大文學名著的影響力,通過戲劇的方式讓人們感受文學名著,促使人們再去翻閱書籍;另一方面,如果自己不改,其他人也會改,與其讓別人改而且改壞了,不如自己來改。

2016年6月15日,陝西西安,陝西人民藝術劇院版話劇《白鹿原》。 視覺中國 圖

劇本改編要把文學邏輯轉換為戲劇邏輯

談到戲劇改編,李龍吟認為,要明白三個邏輯:生活邏輯、文學邏輯、戲劇邏輯。文學邏輯的前提是生活邏輯要真實,而戲劇邏輯,或者說衝突,是改編文學作品的前提。“人物一定要有激烈的衝突,比如說《白鹿原》,它把中國人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窩裡鬥給寫出來了。我們是炎黃子孫,炎和黃打,書中白家鹿家打,國共兩黨打,這個民族特別有意思,它老窩裡鬥,也許我們就是在鬥爭中前進了。這種爭鬥在陳忠實老師的筆下寫的非常好,但是要變成舞臺上,50萬字的小說變成三個半小時,就得把小說裡符合戲劇邏輯的東西都找出來。”此外李龍吟還強調,人物自己內心的衝突也很重要。“像白嘉軒,他一開始趾高氣昂,板兒直直的,挺胸抬頭,到最後結尾駝著背步履蹣跚。人物要有變化,引起觀眾的同情,這樣的作品才能夠改編成戲劇。”

李龍吟以賈平凹的《廢都》為例,比較了文學邏輯與戲劇邏輯的區別。“主人公周敏的媳婦唐宛兒和作家莊之蝶在臺上胡搞,然後一敲門他倆藏起來了,這是文學邏輯。而戲劇邏輯應該讓周敏先敲門,然後唐宛兒慌慌張張地出來,讓主人公和觀眾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李龍吟強調,文學作品可以從頭到尾地描述,但戲劇必須要有懸念,讓觀眾和舞臺上的人物共同被懸念給“憋住”,這才是戲劇邏輯。李龍吟介紹,美國許多著名的音樂劇就是小說改編的,比如《貓》、《悲慘世界》、《歌劇院幽靈》等等,其中的戲劇邏輯甚至取代了文學邏輯,成為了比文學作品影響更大的戲劇作品。

在李龍吟看來,孟冰就是一個把文學邏輯變為戲劇邏輯的大師。在真正動筆之前,孟冰做了大量準備功課,與陳忠實先生多次會面探討這部小說的改編。孟冰回憶道,陳老師非常寬厚,很細心地向他講述當年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分析他小說創作中的意圖。這些談話還詳細地保留在孟冰的筆記裡。

孟冰回憶自己在寫這部戲之前,還整理了十多個檔,合起來比劇本還厚。“我把小說完全拆散了,一個章節一個章節、一個情節一個情節地梳理,梳理了小說的所有情節、人物、結構。然後單獨提煉出人物關係圖,畫出一張很大的圖貼在牆上,又從這個族譜中提煉出人物之間命運發展的平行關係,再在平行關係上附加歷史事件的一層關係。然後從整個小說情節中提取出戲劇中存在的必須性情節,以及我認為能夠進入到戲劇的那些主要情節。把這些提煉出來以後再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地提煉。”後來孟冰把劇本和做的功課一起交給林兆華時,孟冰回憶說:“他當時就愣了幾秒鐘,看著這麼厚的東西,然後對身邊的人說了一句話,‘你們看,今天還有這樣寫劇本的人’。”

基於對於原著的這種細緻的拆解和研究,孟冰的劇本盡可能地保留小說中的人物,尤其是白鹿兩家、和主體故事線索相關的人物,基本上能保留的都保留了。陳忠實曾在觀看北京人藝版《白鹿原》演出的時候表示很驚訝,沒有想到像孝文媳婦那樣只有一句臺詞的人物也能夠保留下來。“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格局的問題,因為你寫的是白鹿兩個大家族,就要有幾代人的規模,形成一個勢均力敵的對壘,要有一代一代傳承的這種關係,它的歷史感才能出來。”孟冰認為,在謀篇佈局時要有一個整體格局的概念,就像下圍棋一樣,哪怕只有一句臺詞,甚至只有一個字,“但是這個人物就像一個棋子,他擺在那裡,就牽扯著、制約著那個角,是整個棋盤平衡關係中的那個棋子。”

然而即便十年後的這次改編九易其稿,孟冰仍然覺得有些遺憾,“小說中當中有很多人物不可能有篇幅在舞臺上比較豐滿地展示出來,比如朱先生,在小說中篇幅其實非常多,但在戲中相對就比較弱。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白靈,她是小說作者非常偏愛的一個人物,我也很喜歡,如果能夠再給我一些篇幅的話,我一定會寫白靈,特別是她的成長經歷。她要到西學堂裡像男孩子一樣讀書,接受了先進思想,在大革命時期參加了救護傷患的行動,抬死屍、埋死屍、抬傷患……那時候國民黨在抓到共產黨員以後就扔在枯井裡,不用動刀槍,過兩天就幹死了,沒有人救你。在那種嚴酷的情況下,她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提出來要加入共產黨。我們今天很多人要加入共產黨,為了可以做官,可以撈到一些好處,可當時這些年輕人在選擇理想的時候是要掉腦袋的,要付出鮮血。”

對於孟冰的遺憾,李龍吟給出了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可以嘗試將《白鹿原》增長篇幅,向超長戲劇學習。李龍吟認為超長戲劇關涉到觀賞習慣和戲劇品質問題。李龍吟以《兄弟姐妹》為例,除去中間吃飯時間,戲劇持續將近6個小時。“8個小時的戲,我們每天上班8個小時,你天天不就這麼過來的麼。如果你在看你熟悉的、愛看的人發生的事情,他們那麼生動地演給你,就像我們這麼多年吃速食,如果菜真好的話,哪怕幾個小時你也不會煩的。”李龍吟回憶,《兄弟姐妹》結尾部分,當主人公要簽字控訴迫害,本來慷慨激昂的村民卻不願意承擔簽字責任的時候,主人公對著觀眾呐喊,然後關幕,“當時就覺得沒看夠,哎怎麼完了?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什麼了。 這種意猶未盡感在《白鹿原》中也存在:“人物太豐滿了,這胳膊腿還沒伸開呢,就沒了。”

2006年7月9日晚上,西安易俗大劇院,由北京人藝根據小說《白鹿原》改編的同名話劇舉行首場演出。 視覺中國 圖

兩性關係、政治和歌隊:改編中的三點考量

在《白鹿原》的舞臺處理中,有兩個話題比較敏感:兩性關係和政治。孟冰認為,首先要進行定位。“《白鹿原》的兩性關係,主要是田小娥帶來的。網上有些年輕朋友把她定義為一個蕩婦,我沒有這麼定位,儘管這樣一個年輕女孩子對性和感情的衝動有偏頗的一面,但是我認為她身上集中體現的是中國封建制度對女性的殘害。”在孟冰看來,田小娥的行為是封建禮教嚴酷壓榨下的一種無奈。“她心中其實充滿了對生活的渴望,嚮往愛情、新生活、自由,可是她沒有辦法獲得,所以她會違心地委曲求全,甚至作踐自己。”

在劇本中,孟冰設置了一個嚮往自由的意象——“奔月”。在孟冰的理解中,兩性關係不是單純地男人和女人之間那點事,而是充滿了對自身命運以及生命自由的一種渴望。“在劇中白嘉軒對田小娥說:’你這個名字好,飛蛾撲火’,意思是你找死來了,勾引黑娃還要來拜祠堂。田小娥說:‘回大人話,不是飛蛾的蛾,是嫦娥的娥,嫦娥奔月。’這是我劇裡面的臺詞,不是小說裡面的。然後我抓住這個沒有放,當白嘉軒趕她出門的時候,她說:‘走,奔月去。’這是要自由去。當她勾引白孝文到最後使他一切都丟了,她良心懺悔了,這個時候我還回到月上,而且學了一點中國戲曲我們老祖宗的東西,讓白孝文趴在炕上往地上看的時候說:‘這沒有什麼不好,我們現在多好啊多自由啊,我們這是在月上啊,這月上多聖潔啊。’就是我一切都不要了,他們還在那為名利爭鬥,可是我現在什麼都不需要了。他在炕上就像在月上一樣,看到了他爹、他婆,甚至看到他自己了。”

而在政治方面,孟冰特別強調,今天的觀眾和讀者,應當對這本書所描寫的歷史,這部戲所呈現的狀態,有一種寬容的態度。“這本身就是歷史,歷史本身應該是寬容的。這些發生在半個世紀以前的事情,都已經被歷史驗證了,不用再去爭辯了。”

“歌隊”的設置也是一個改編典範。孟冰根據導演胡宗琪的創意,將村民零散在劇中的臺詞集中起來形成村民集體,分成六個段落鑲嵌在劇中幾個重要章節中,讓他們集中地來訴說,既能交代劇情,又能加快節奏、減少交代的過場性,還能造成一種歷史的間隔,“像古希臘歌隊一樣,對這個戲的起承轉合、整個運行,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你改不好,那肯定是你無能,即使你改得好了,那麼也是小說裡的故事好,總覺得自己有點委屈。現在大家回過頭來覺得這個戲改得還不錯,我心裡並沒有覺得自滿,恰恰覺得我有幸能做到這樣一件事,我是沾了文學的光,沾了陳忠實先生的光,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現在的孟冰對於改編名著小說甚至有些上癮。在他看來,一方面戲劇改編可以擴大文學名著的影響力,通過戲劇的方式讓人們感受文學名著,促使人們再去翻閱書籍;另一方面,如果自己不改,其他人也會改,與其讓別人改而且改壞了,不如自己來改。

2016年6月15日,陝西西安,陝西人民藝術劇院版話劇《白鹿原》。 視覺中國 圖

劇本改編要把文學邏輯轉換為戲劇邏輯

談到戲劇改編,李龍吟認為,要明白三個邏輯:生活邏輯、文學邏輯、戲劇邏輯。文學邏輯的前提是生活邏輯要真實,而戲劇邏輯,或者說衝突,是改編文學作品的前提。“人物一定要有激烈的衝突,比如說《白鹿原》,它把中國人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窩裡鬥給寫出來了。我們是炎黃子孫,炎和黃打,書中白家鹿家打,國共兩黨打,這個民族特別有意思,它老窩裡鬥,也許我們就是在鬥爭中前進了。這種爭鬥在陳忠實老師的筆下寫的非常好,但是要變成舞臺上,50萬字的小說變成三個半小時,就得把小說裡符合戲劇邏輯的東西都找出來。”此外李龍吟還強調,人物自己內心的衝突也很重要。“像白嘉軒,他一開始趾高氣昂,板兒直直的,挺胸抬頭,到最後結尾駝著背步履蹣跚。人物要有變化,引起觀眾的同情,這樣的作品才能夠改編成戲劇。”

李龍吟以賈平凹的《廢都》為例,比較了文學邏輯與戲劇邏輯的區別。“主人公周敏的媳婦唐宛兒和作家莊之蝶在臺上胡搞,然後一敲門他倆藏起來了,這是文學邏輯。而戲劇邏輯應該讓周敏先敲門,然後唐宛兒慌慌張張地出來,讓主人公和觀眾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李龍吟強調,文學作品可以從頭到尾地描述,但戲劇必須要有懸念,讓觀眾和舞臺上的人物共同被懸念給“憋住”,這才是戲劇邏輯。李龍吟介紹,美國許多著名的音樂劇就是小說改編的,比如《貓》、《悲慘世界》、《歌劇院幽靈》等等,其中的戲劇邏輯甚至取代了文學邏輯,成為了比文學作品影響更大的戲劇作品。

在李龍吟看來,孟冰就是一個把文學邏輯變為戲劇邏輯的大師。在真正動筆之前,孟冰做了大量準備功課,與陳忠實先生多次會面探討這部小說的改編。孟冰回憶道,陳老師非常寬厚,很細心地向他講述當年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分析他小說創作中的意圖。這些談話還詳細地保留在孟冰的筆記裡。

孟冰回憶自己在寫這部戲之前,還整理了十多個檔,合起來比劇本還厚。“我把小說完全拆散了,一個章節一個章節、一個情節一個情節地梳理,梳理了小說的所有情節、人物、結構。然後單獨提煉出人物關係圖,畫出一張很大的圖貼在牆上,又從這個族譜中提煉出人物之間命運發展的平行關係,再在平行關係上附加歷史事件的一層關係。然後從整個小說情節中提取出戲劇中存在的必須性情節,以及我認為能夠進入到戲劇的那些主要情節。把這些提煉出來以後再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地提煉。”後來孟冰把劇本和做的功課一起交給林兆華時,孟冰回憶說:“他當時就愣了幾秒鐘,看著這麼厚的東西,然後對身邊的人說了一句話,‘你們看,今天還有這樣寫劇本的人’。”

基於對於原著的這種細緻的拆解和研究,孟冰的劇本盡可能地保留小說中的人物,尤其是白鹿兩家、和主體故事線索相關的人物,基本上能保留的都保留了。陳忠實曾在觀看北京人藝版《白鹿原》演出的時候表示很驚訝,沒有想到像孝文媳婦那樣只有一句臺詞的人物也能夠保留下來。“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格局的問題,因為你寫的是白鹿兩個大家族,就要有幾代人的規模,形成一個勢均力敵的對壘,要有一代一代傳承的這種關係,它的歷史感才能出來。”孟冰認為,在謀篇佈局時要有一個整體格局的概念,就像下圍棋一樣,哪怕只有一句臺詞,甚至只有一個字,“但是這個人物就像一個棋子,他擺在那裡,就牽扯著、制約著那個角,是整個棋盤平衡關係中的那個棋子。”

然而即便十年後的這次改編九易其稿,孟冰仍然覺得有些遺憾,“小說中當中有很多人物不可能有篇幅在舞臺上比較豐滿地展示出來,比如朱先生,在小說中篇幅其實非常多,但在戲中相對就比較弱。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白靈,她是小說作者非常偏愛的一個人物,我也很喜歡,如果能夠再給我一些篇幅的話,我一定會寫白靈,特別是她的成長經歷。她要到西學堂裡像男孩子一樣讀書,接受了先進思想,在大革命時期參加了救護傷患的行動,抬死屍、埋死屍、抬傷患……那時候國民黨在抓到共產黨員以後就扔在枯井裡,不用動刀槍,過兩天就幹死了,沒有人救你。在那種嚴酷的情況下,她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提出來要加入共產黨。我們今天很多人要加入共產黨,為了可以做官,可以撈到一些好處,可當時這些年輕人在選擇理想的時候是要掉腦袋的,要付出鮮血。”

對於孟冰的遺憾,李龍吟給出了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可以嘗試將《白鹿原》增長篇幅,向超長戲劇學習。李龍吟認為超長戲劇關涉到觀賞習慣和戲劇品質問題。李龍吟以《兄弟姐妹》為例,除去中間吃飯時間,戲劇持續將近6個小時。“8個小時的戲,我們每天上班8個小時,你天天不就這麼過來的麼。如果你在看你熟悉的、愛看的人發生的事情,他們那麼生動地演給你,就像我們這麼多年吃速食,如果菜真好的話,哪怕幾個小時你也不會煩的。”李龍吟回憶,《兄弟姐妹》結尾部分,當主人公要簽字控訴迫害,本來慷慨激昂的村民卻不願意承擔簽字責任的時候,主人公對著觀眾呐喊,然後關幕,“當時就覺得沒看夠,哎怎麼完了?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什麼了。 這種意猶未盡感在《白鹿原》中也存在:“人物太豐滿了,這胳膊腿還沒伸開呢,就沒了。”

2006年7月9日晚上,西安易俗大劇院,由北京人藝根據小說《白鹿原》改編的同名話劇舉行首場演出。 視覺中國 圖

兩性關係、政治和歌隊:改編中的三點考量

在《白鹿原》的舞臺處理中,有兩個話題比較敏感:兩性關係和政治。孟冰認為,首先要進行定位。“《白鹿原》的兩性關係,主要是田小娥帶來的。網上有些年輕朋友把她定義為一個蕩婦,我沒有這麼定位,儘管這樣一個年輕女孩子對性和感情的衝動有偏頗的一面,但是我認為她身上集中體現的是中國封建制度對女性的殘害。”在孟冰看來,田小娥的行為是封建禮教嚴酷壓榨下的一種無奈。“她心中其實充滿了對生活的渴望,嚮往愛情、新生活、自由,可是她沒有辦法獲得,所以她會違心地委曲求全,甚至作踐自己。”

在劇本中,孟冰設置了一個嚮往自由的意象——“奔月”。在孟冰的理解中,兩性關係不是單純地男人和女人之間那點事,而是充滿了對自身命運以及生命自由的一種渴望。“在劇中白嘉軒對田小娥說:’你這個名字好,飛蛾撲火’,意思是你找死來了,勾引黑娃還要來拜祠堂。田小娥說:‘回大人話,不是飛蛾的蛾,是嫦娥的娥,嫦娥奔月。’這是我劇裡面的臺詞,不是小說裡面的。然後我抓住這個沒有放,當白嘉軒趕她出門的時候,她說:‘走,奔月去。’這是要自由去。當她勾引白孝文到最後使他一切都丟了,她良心懺悔了,這個時候我還回到月上,而且學了一點中國戲曲我們老祖宗的東西,讓白孝文趴在炕上往地上看的時候說:‘這沒有什麼不好,我們現在多好啊多自由啊,我們這是在月上啊,這月上多聖潔啊。’就是我一切都不要了,他們還在那為名利爭鬥,可是我現在什麼都不需要了。他在炕上就像在月上一樣,看到了他爹、他婆,甚至看到他自己了。”

而在政治方面,孟冰特別強調,今天的觀眾和讀者,應當對這本書所描寫的歷史,這部戲所呈現的狀態,有一種寬容的態度。“這本身就是歷史,歷史本身應該是寬容的。這些發生在半個世紀以前的事情,都已經被歷史驗證了,不用再去爭辯了。”

“歌隊”的設置也是一個改編典範。孟冰根據導演胡宗琪的創意,將村民零散在劇中的臺詞集中起來形成村民集體,分成六個段落鑲嵌在劇中幾個重要章節中,讓他們集中地來訴說,既能交代劇情,又能加快節奏、減少交代的過場性,還能造成一種歷史的間隔,“像古希臘歌隊一樣,對這個戲的起承轉合、整個運行,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