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移民親歷3個月拿到銀行offer:英語好才是王道!

先簡短回顧下我的背景和"變態史":08年英國金融管理專業畢業,同時申請移民加拿大,2年多投行分析和專案經驗,3年多對公政府融資擔保經驗,2012年3月短登收到楓葉卡,2013年10月長登,

2014年1月正式拿到加拿大銀行工作offer。

我想說我跟所有的童鞋一樣,對於來加後的工作和生活也曾迷失和彷徨過,也有過找工的誤區和倦怠期,慶倖這些日子都過來了。

英語是王道

本人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在國企工作的幾年無情的丟掉了英語。因為沒有可惡雅思的鞭笞,也沒有找工作的壓力,覺得一切暫時都離我比較遙遠,所以放鬆了對英語的追求。導致直接的結果就是來加後不太敢開口說英文,

於是長登後趕緊報了ELT(英語教育)快馬加鞭追回我的英語水準。

來加後第一時間報讀英語班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報讀的是WOODGREEN的英文課程,老師對我們的要求很高,每天都要求我們開口閱讀和說話,上課時間是早上9點到下午4點,

週一至週四,課程耗時3個月從十一月到一月(扣除聖誕三周的假期),結業時還會有考試考查學期的進步,然後頒發ELT結業證書。

我並非說讓大家指定哪家機構報讀,因為在加新移民學習機構甚多,WOODGREEN只是其中一家,我推薦大家讀英文課程是因為老師都是根據加拿大的文化和習俗和找工要求來不斷灌輸知識和鞭笞大家。

我很慶倖在學習英文的過程中該機構一直有各種活動,

包括模擬面試,如何修改簡歷,各大金融機構接洽等,不斷促進我們找工進程。提醒大家這些機構一直都是致力於如何教大家找到工作,而不是打包票你一定找到工作,所以學習英文心態端正也很重要哦。

論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在國內我每天都要跟各式各樣的人見面談工作、談業務,我最大的願望是來加後就不要所謂的人際關係,簡單生活就好。

其實不然,人類是偉大的群居動物,

我們怎能少了親人、朋友的陪伴而選擇獨居?人際關係亦然。

來加只是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不同,例如以前每天工作占比最重,而加拿大是以家庭為重的社會;我們選擇逃離高壓的社會並不代表我們放棄了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

尤其是從事金融行業或者準備來加後自己開創事業的人士更不能忘記此項。

幹任何事情我們都要充滿自信

面試,很多時候是人與人的溝通和交流的過程,甚至是自我推銷的一個過程。我記得一個朋友跟我說過,加拿大是需要演技的社會,譬如:考駕照;平時開車我們並不需要很誇張的看後視鏡或者向後看,但是考試的時候就需要show給考官看,你是否有此類安全意識,而面試亦是如此。

自信是很多國人缺少的,很難像本地人無論什麼學歷,什麼家世,幹任何行業和職位都非常自信,並且堅信自己能做好(至於能不能做好這是後話),至少取得了面試,拿到了敲門磚。我第一次銀行的面試就是表現的不夠自信。

因為自己心裡在打鼓對私業務我是否能做好,於是面試我的老闆感受到我的懷疑,直接拒絕了我。我想說的是,自信不是只是口頭說說而已,你是否真的自信面試你的人能感知到,並且直接影響你的offer。

事實上,我想鼓勵大家的是加拿大很多崗位的要求其實並不需要多高的學歷,而且以我們的素質能做比本地人要好,而最大的問題就是在面試的時候的自信和表現。

多嘗試找准自己的定位

寫這些字的時候,其實我自己對自己的職業規劃還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接下來要多拿相關的專業證書,但至於是偏前臺還是後臺我仍然在考慮當中。但我還是想強調的是,坐在家裡每天想適合不適合,肯定是不適合的。應該多找機會跟相關從業人員溝通或者多結識朋友諮詢職業的相關資訊才是王道。

我在中國的時候就想著來加後繼續從事投行的相關工作,於是在工作非常繁忙的狀態下考CFA,結果可想而知。來加之後,可以肯定的是投行的工作其實只是想像而已,加拿大的金融體系其實比中國的還要保守和分工明細,想要做的事情並非馬上就可以接地氣,所謂天時、地利,不接地氣的工作崗位,還是白搭。

例如,很長一段時間我就想來加後找擔保相關行業,肯定不愁工作。來加以後才發現擔保現實一部分是歸保險行業,還有一部分歸政府相關部門打理部分職能,又無法接地氣。只是說找工應該是一個發散性的思維,我們不能深挖,但是可以觸類旁通。

苦思冥想一段時間後發現我有多年金融服務的經驗,雖然是對公業務,但是亮點是服務經驗,於是在面試的時候主要的就是突出自己的服務經驗,還有一點,我在國內已經是部門經理主要負責協調和客戶開發,這點在我面試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總結下來就是,深挖自己的強項,揚長避短,自信面對。

做簡歷的時候要想的長遠

我想說的是做簡歷不是叫大家作假,而是想提醒大家如果是被大機構、銀行錄用的話就會有很長時間並且嚴格的背景調查。不要覺得說連移民背調都過關的,區區工作背調是小意思。如果在民營企業工作或者跳槽比較頻繁的童鞋,個人建議整理好簡歷中從事職業和工作一欄。

拿我自己的例子,第一份投行工作由於08年的金融危機,公司遭遇並購重組及更名,而撰寫簡歷時我直接按照之前的工作機構名稱,結果遭遇3個禮拜銀行一直在調查該公司相關背景的經歷。

提醒各位的是,大機構都是委託協力廠商在國內的機構進行調查,並且指定HR部門或者發放薪水部門(在加人力資源和發放薪水部門是分開的),並且一定是座機,提供手機資訊的最後都會被要求提供座機,座機且一定是有:“您好這裡是xxx公司”一定是和你提供的資訊相吻合。

如果像我這樣沒有更新資訊的最後是提供退工單、工資條或者合同等,少不了要大費周章。

而面試亦是如此。

自信是很多國人缺少的,很難像本地人無論什麼學歷,什麼家世,幹任何行業和職位都非常自信,並且堅信自己能做好(至於能不能做好這是後話),至少取得了面試,拿到了敲門磚。我第一次銀行的面試就是表現的不夠自信。

因為自己心裡在打鼓對私業務我是否能做好,於是面試我的老闆感受到我的懷疑,直接拒絕了我。我想說的是,自信不是只是口頭說說而已,你是否真的自信面試你的人能感知到,並且直接影響你的offer。

事實上,我想鼓勵大家的是加拿大很多崗位的要求其實並不需要多高的學歷,而且以我們的素質能做比本地人要好,而最大的問題就是在面試的時候的自信和表現。

多嘗試找准自己的定位

寫這些字的時候,其實我自己對自己的職業規劃還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接下來要多拿相關的專業證書,但至於是偏前臺還是後臺我仍然在考慮當中。但我還是想強調的是,坐在家裡每天想適合不適合,肯定是不適合的。應該多找機會跟相關從業人員溝通或者多結識朋友諮詢職業的相關資訊才是王道。

我在中國的時候就想著來加後繼續從事投行的相關工作,於是在工作非常繁忙的狀態下考CFA,結果可想而知。來加之後,可以肯定的是投行的工作其實只是想像而已,加拿大的金融體系其實比中國的還要保守和分工明細,想要做的事情並非馬上就可以接地氣,所謂天時、地利,不接地氣的工作崗位,還是白搭。

例如,很長一段時間我就想來加後找擔保相關行業,肯定不愁工作。來加以後才發現擔保現實一部分是歸保險行業,還有一部分歸政府相關部門打理部分職能,又無法接地氣。只是說找工應該是一個發散性的思維,我們不能深挖,但是可以觸類旁通。

苦思冥想一段時間後發現我有多年金融服務的經驗,雖然是對公業務,但是亮點是服務經驗,於是在面試的時候主要的就是突出自己的服務經驗,還有一點,我在國內已經是部門經理主要負責協調和客戶開發,這點在我面試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總結下來就是,深挖自己的強項,揚長避短,自信面對。

做簡歷的時候要想的長遠

我想說的是做簡歷不是叫大家作假,而是想提醒大家如果是被大機構、銀行錄用的話就會有很長時間並且嚴格的背景調查。不要覺得說連移民背調都過關的,區區工作背調是小意思。如果在民營企業工作或者跳槽比較頻繁的童鞋,個人建議整理好簡歷中從事職業和工作一欄。

拿我自己的例子,第一份投行工作由於08年的金融危機,公司遭遇並購重組及更名,而撰寫簡歷時我直接按照之前的工作機構名稱,結果遭遇3個禮拜銀行一直在調查該公司相關背景的經歷。

提醒各位的是,大機構都是委託協力廠商在國內的機構進行調查,並且指定HR部門或者發放薪水部門(在加人力資源和發放薪水部門是分開的),並且一定是座機,提供手機資訊的最後都會被要求提供座機,座機且一定是有:“您好這裡是xxx公司”一定是和你提供的資訊相吻合。

如果像我這樣沒有更新資訊的最後是提供退工單、工資條或者合同等,少不了要大費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