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資料時代,人的行為真的可以被預測嗎?

在2015年,人類總共創造了4.4ZB(44億TB)的資料,而這個數位大約每兩年就會翻倍,在這些資料中隱藏了各種資訊。技術使我們獲得在生活中使用大資料的能力,我們處理巨量的動態資料的能力將會逐漸提高。

自動人工智慧軟體將會可以從散亂的資料中識別並提取有關聯的資訊。

人們的行為、位置、甚至身體生理資料等每一點變化都成為了可以被記錄、被挖掘和被分析的資料。

那麼,在這個無限可能的時代,人的未來行為真的可以被預測麼?

“如果一個人總不遲到,突然間在某個階段經常遲到了,你想想他未來的行為會是什麼?”,正常情況下,我們不會認為這是異常,如果真要給個結論,可能是兩種:一是家裡近期發生了一些變故。二是他打算離職了。

如果有其他更多的資料進行支撐,這種判斷幾乎接近真像。

人的行為狀態既然可以留痕,那麼,通過資料裡的蛛絲馬跡,一定可以預測到人的未來行為。

未來,將人力資源管理軟體與大資料進行結合逐漸成為一種常態,已經有相關的人工智慧系統,通過分析人的日常工作行為資料,資訊系統的留痕等,對他的任職能力、績效、團隊協作力進行評估,並對他的職業發展潛力和未來職業行為進行預測。

舉例說明:對酒店房間清理人員打掃房間所用時間的資料集合,結合對不同酒店、不同人、不同時間等多維度的整合分析,就能夠衡量出此員工在該酒店、該崗位中的職業能力、成長情況和發展潛質。同時,通過對該崗位工作行為和績效結果的分析,能夠刻畫出該企業該崗位的標準動作、素質要求及職業發展路徑。如果將這些要求與招聘相結合,也能夠遴選出符合崗位要求的人選。

此資料的基礎上,人的行為是可以預測的,挖掘員工潛能,提升個人價值,讓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也實現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