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姜維擁兵自重,是加速了蜀漢政權的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蜀漢政權滅亡的滅亡是有很多原因的。這裡面不僅有蜀漢政權面積狹小,人口不多,綜合國力差的原因,也有派系鬥爭,互相傾軋,內耗不斷的問題,但是蜀漢政權末期,薑維進行的軍事變革,

他擁兵自重也加速了蜀漢政權的滅亡。

東漢末年之所以天下大亂,群雄逐鹿,就是因為地方行政長官,州牧掌握了權力,尤其是軍權,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其實就是大小軍閥互相兼併的過程。而蜀漢集團在劉備去世後,也出現了問題一個問題,

那就是實力派把持軍權,擁兵自重,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蜀漢政權自劉備去世後,第一個大實力派就是諸葛亮。諸葛亮身居的職務是丞相,武鄉侯,而不是大將軍。按理說大將軍掌握軍權,但是實際上諸葛亮卻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通過南征,北伐為名,將軍權牢牢的掌握在手裡,同時大力提拔自己的心腹進入軍隊。由馬謖,楊儀,薑維等人的上位就知道,諸葛亮通過提拔自己人來保證軍隊對自己絕對忠誠。

一個國家的軍隊被一個實力派控制,軍隊就很難為國家做出貢獻,就有了後面“六出祁山”無功而返的事蹟。諸葛亮去世後,政權的實權被幾個人掌握,後來掌握在了薑維手裡。薑維掌握軍權後,依舊樹立威望,

到了後來,乾脆擁兵自重,不聽調遣。《三國志》記載:景耀五年,薑維戰敗,退守遝中。薑維擔心軍權被解除,就滯留遝中,不回成都。

姜維為人過於逃避矛盾,明哲保身。雖然這話是有點苛求薑維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他與宦官黃皓的矛盾浮上表面時,他採取屯田漢中以求自保的措施,未免就有些值得商榷了。也許薑維是所謂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但是事實上當他遠離政治旋渦,

保全自身的同時,也就註定了後來蜀國的命運。沒有了鉗制,蜀漢朝中混亂的政局進一步失控,呈現小人得志,君子被棄的局面。同時姜維作為蜀漢當時的最高軍事統帥也就失去了居中調動,策應四方的能力。從而也就導致了後來鄧艾偷襲成都,薑維鞭長莫及的結果。這就是一種政治責任感,也是政治眼光的問題。

鐘會,鄧艾伐蜀時,姜維明知鄧艾部隊出現在成都時,仍然以情況不明為由,拒絕回師救援。眾所周知,劍閣關是一個“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的關隘,姜維完全可以分兵,一面救援,一面抵擋,可是薑維並沒有那麼做。姜維作為一個實權者,在國家大廈將傾之時,想到的不是力挽狂瀾,而是保存實力,國家的滅亡在他心裡並不是最先想到的。

可是千算萬算,薑維的部隊最後拼光了,薑維無奈之下也只能投降了,薑維過於在乎個人利益,導致了他在國家滅亡之時,袖手旁觀,薑維想的很美好,可是現實卻很殘酷。司馬氏肯定不會允許蜀漢的實力派到自己這裡也是那樣,於是不久姜維唆使鐘會謀反,結果被一鍋端了。真是“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

姜維其實只能算是一個比較出色的軍事將領,而非擁有良好大局觀的統帥,這點他遠遠比不過諸葛亮,甚至遜於同時代的司馬昭。從個人的角度講,姜維的志向、堅毅、節操是值得後世推崇的;但是作為一國的最高軍事領導人,蜀漢滅亡,薑維是不能辭其咎的,他有他應當負的的責任。

薑維在國家生死時刻,應該拋棄個人利益,而他卻沒有那麼做,心裡想的還是自己的那些小九九,他的擁兵自重,恰恰是加速蜀漢政權滅亡,成為壓倒蜀漢滅亡的最後一根稻草,姜維作為實力派,其實卻與軍閥割據無異,正因為如此,國家亡了,薑維也沒落得個好下場。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可是千算萬算,薑維的部隊最後拼光了,薑維無奈之下也只能投降了,薑維過於在乎個人利益,導致了他在國家滅亡之時,袖手旁觀,薑維想的很美好,可是現實卻很殘酷。司馬氏肯定不會允許蜀漢的實力派到自己這裡也是那樣,於是不久姜維唆使鐘會謀反,結果被一鍋端了。真是“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

姜維其實只能算是一個比較出色的軍事將領,而非擁有良好大局觀的統帥,這點他遠遠比不過諸葛亮,甚至遜於同時代的司馬昭。從個人的角度講,姜維的志向、堅毅、節操是值得後世推崇的;但是作為一國的最高軍事領導人,蜀漢滅亡,薑維是不能辭其咎的,他有他應當負的的責任。

薑維在國家生死時刻,應該拋棄個人利益,而他卻沒有那麼做,心裡想的還是自己的那些小九九,他的擁兵自重,恰恰是加速蜀漢政權滅亡,成為壓倒蜀漢滅亡的最後一根稻草,姜維作為實力派,其實卻與軍閥割據無異,正因為如此,國家亡了,薑維也沒落得個好下場。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