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可穿戴設備領域 小米為何能打敗華為?

“同行是冤家”的箴言註定,華為和小米硬生生在相互比較的路上回不了頭,從手機,到智慧穿戴,雖然雙方都保持了競爭者的優雅姿態,但終歸還是要一較高下。同作為國產品牌的佼佼者,

華為與小米還是有著很多相似之外,比如都致力於成為行業的風向標,欲與“蘋果”試比高。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品牌做大做強的同時,後來者不可避免肯定會挑戰前輩的權威,商業江湖風水輪流轉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我們都知道,在手機領域,

雖然小米也曾風光無限,但這畢竟已經過去了,現如今華為的勢頭已經蓋過了小米,在相互廝殺的手機圈,小米還是不可避免的掉隊了。但在可穿戴領域,不得不說,華為還真是遜色於小米。

這是為何呢?現如今如日中天的華為,竟然幹不過“不務正業”的小米,這聽起來著實引人深思。都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為商者就是要積極進取,從而大幅開疆拓土。可是,

在可穿戴設備領域,小米的市場表現很活躍,華為反倒有種不痛不癢的輕視感。經過探索,筆者才瞭解到,智慧穿戴小米的吃飽也並非完全屬於巧合,它有幾大看點值得去思考。

產品定位

對於華為和小米智慧穿戴設備來說,要想在市場淘沙中取得一定的市場份額,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不用說,小米手環主打的特色就是賴以生存的高性價比,即採用價格戰的簡單粗暴方式快速搶佔市場份額。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小米手環的“發家史”,2014年7月22日,小米手環一代正式上線,與當時市場上主流運動手環動輒高達千元左右的手機相比,小米手環僅僅79元的價格,著實令整個行業為之震撼。而靠著被強行拉低的價格,小米手環當年就賣了1200萬隻。

隨後發佈的小米手環2不但加入了顯示幕,觸碰正面按鈕可顯示時間、心率、步數、卡路里等資訊,其149元的價格依然算是業界良心。在成功顛覆手機市場後,小米又憑藉著低廉的售價以及實用的功能再一次顛覆了智慧穿戴領域,截止今年4月11日,@小米手環 官微宣佈總出貨量突破3000萬枚。此外,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DC此前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小米今年第一季度取代Fitbit,

成為全球第一大可穿戴設備廠商。

與小米手環主打的性價比不同,華為智慧穿戴針對的是高端商務人士。說實話,華為之所以有底氣去定位高端商務市場,相信與華為強大的技術支持脫不了關係,但偏偏華為還是走錯了路。我們都知道,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可穿戴設備就突襲“寒流”,壞消息更是層出不窮,甚至有業內人士感慨:可穿戴已死。同質化的產品定位,智慧手機功能的延伸,是可穿戴設備市場走向衰落的關係所在。華為手錶可以做到運動監測功能,而這樣的需求小米手環可能做到,試問這樣的背景下,消費者有何理由不選擇小米呢?

小米很拼命

其實,小米與華為做可穿戴設備,還有一點有很大的不同,即小米拼命力爭上游,而華為卻不怎麼Care。為什麼這麼說呢?從2014年小米手環一代發佈至今短短3年的時間,小米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努力是顯而易見的,從宣傳造勢,到產品行銷,顯然小米很認真,最終坐上全球市場第一的交椅,也算是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甚至有網友調侃,小米手機夢寐以求的事情,如今在手環上率先實現了。

而反觀華為,雖然趟進了智慧穿戴領域,但怎麼看華為都像是一次隨波追流似的跟風。今年4月,在華為召開的第14屆分析師大會上,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徐直軍解讀了華為未來發展戰略,更是在現場犀利直言並不看好智慧手錶行業。對此,徐直軍表示:“當負責智慧手錶部門的人興奮地給我說研發了新的智慧手錶,我就會問,未來到底有沒有需求?我一直搞不明白,有了智能手機要智能手錶幹什麼?”

顯然這位高層看來,智慧手錶當前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存在價值,即便是華為已經推出了兩代智慧手錶產品。不得不說,徐志軍的這番評述,或許也正是華為可穿戴設備領域佈局所面臨的困惑。說白了,作為商品生產者,自己都不看好產業的發展前景,甚至認為行業已然成了雞肋,試問又怎能要求消費者為之買單呢?

行銷以及管道建設

在行銷方面,由於小米是一家以互聯網為主的公司,所以其具備強大的行銷基因,這在手機行業,相信大家都是見識過的。但是,在可穿戴設備領域,小米並沒有完全照搬手機行業的行銷模式,特別是小米通過上線新功能,在吸引消費者眼球的同時,也為小米手環積累了大量的人氣,毫不誇張的說在智慧穿戴領域搞起套路的小米還真是找對了方向。

相較于小米,華為的行銷就要中規中矩得多,當然這也並不排除華為多年來形成的品牌形象與技術沉澱帶來的厚重感。事實上,華為的行銷有訴求,但沒爆點,並不利於可穿戴產品的推廣和銷售。

總結

當然了,以上三點分析,並不能定義華為智慧穿戴的失敗,畢竟就技術層面方面來說,無論是華為運動手環,還是榮耀手環,還是華為手錶都叫小米有所領先。只不過,小米引以為傲的性價比戰略真的很牛逼,再之上華為智慧穿戴領域缺乏點朝氣,這才給了小米機會。從長遠來看,想要在可穿戴設備領域搞出點名堂,無論是小米還是華為都欠缺點火候,如果誰能快人一步探索出更具價值的關鍵點,就能引爆智慧穿戴的下一個風口。

可穿戴設備就突襲“寒流”,壞消息更是層出不窮,甚至有業內人士感慨:可穿戴已死。同質化的產品定位,智慧手機功能的延伸,是可穿戴設備市場走向衰落的關係所在。華為手錶可以做到運動監測功能,而這樣的需求小米手環可能做到,試問這樣的背景下,消費者有何理由不選擇小米呢?

小米很拼命

其實,小米與華為做可穿戴設備,還有一點有很大的不同,即小米拼命力爭上游,而華為卻不怎麼Care。為什麼這麼說呢?從2014年小米手環一代發佈至今短短3年的時間,小米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努力是顯而易見的,從宣傳造勢,到產品行銷,顯然小米很認真,最終坐上全球市場第一的交椅,也算是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甚至有網友調侃,小米手機夢寐以求的事情,如今在手環上率先實現了。

而反觀華為,雖然趟進了智慧穿戴領域,但怎麼看華為都像是一次隨波追流似的跟風。今年4月,在華為召開的第14屆分析師大會上,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徐直軍解讀了華為未來發展戰略,更是在現場犀利直言並不看好智慧手錶行業。對此,徐直軍表示:“當負責智慧手錶部門的人興奮地給我說研發了新的智慧手錶,我就會問,未來到底有沒有需求?我一直搞不明白,有了智能手機要智能手錶幹什麼?”

顯然這位高層看來,智慧手錶當前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存在價值,即便是華為已經推出了兩代智慧手錶產品。不得不說,徐志軍的這番評述,或許也正是華為可穿戴設備領域佈局所面臨的困惑。說白了,作為商品生產者,自己都不看好產業的發展前景,甚至認為行業已然成了雞肋,試問又怎能要求消費者為之買單呢?

行銷以及管道建設

在行銷方面,由於小米是一家以互聯網為主的公司,所以其具備強大的行銷基因,這在手機行業,相信大家都是見識過的。但是,在可穿戴設備領域,小米並沒有完全照搬手機行業的行銷模式,特別是小米通過上線新功能,在吸引消費者眼球的同時,也為小米手環積累了大量的人氣,毫不誇張的說在智慧穿戴領域搞起套路的小米還真是找對了方向。

相較于小米,華為的行銷就要中規中矩得多,當然這也並不排除華為多年來形成的品牌形象與技術沉澱帶來的厚重感。事實上,華為的行銷有訴求,但沒爆點,並不利於可穿戴產品的推廣和銷售。

總結

當然了,以上三點分析,並不能定義華為智慧穿戴的失敗,畢竟就技術層面方面來說,無論是華為運動手環,還是榮耀手環,還是華為手錶都叫小米有所領先。只不過,小米引以為傲的性價比戰略真的很牛逼,再之上華為智慧穿戴領域缺乏點朝氣,這才給了小米機會。從長遠來看,想要在可穿戴設備領域搞出點名堂,無論是小米還是華為都欠缺點火候,如果誰能快人一步探索出更具價值的關鍵點,就能引爆智慧穿戴的下一個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