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燕雲幽雲”是宋朝的?澶淵之盟遼宋為兄弟國,可盟約為何撕破

一.盟約內容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

後世仍以世以齒論。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

一直是受後世指責的失敗例證。已往的史書認為,宋既不能消滅遼國,反而在盟約中承認遼政權,又開“歲幣”之例,以至兩宋“積弱”,局面江河日下。但卻很少有人述及當日之真象。

二,歷史真相

北宋立國之初,北邊之遼國已於數十年前先建立獨立國家。

宋的正統地位是後人封的。後晉皇帝石敬瑭936年割“幽雲十六州”與遼國,從上、事實上,該地區都已成為遼國領土,而此時後周和宋還沒建立。後周世宗北伐,“收復”其中的瀛莫二州,實為對遼國的侵略。宋繼周後,於979年至986年間三次進攻遼國。宋軍三次都是先勝後敗,遼國一直處於防禦態勢。形勢實為宋強遼弱。《遼史》也載當時遼軍命令對宋朝“不許深入,不攻城池”。而今日之傳統史家,
無視遼國人也是人,無視今日北邊之漢族有相當遼國血源,片面歧視遼國,把侵略者宋打扮成值得同情的受害者。

此後遼國經傑出家蕭太后(遼之皇后均出自蕭氏,蕭氏原為回紇人)苦心經營,力量日盛,才於1004年發動了唯一一次對宋的大規模入侵。而宋在驚惶之下,企圖遷都,好在大臣寇准識破遼已是強弩之末,與真宗皇帝進至澶淵,一舉擊退遼國軍前鋒,斃其統帥蕭達凜(擒獲楊業之人)。

至此遼已是筋疲力盡,急於和談。

當時的北宋已是高度發達,其一年的鑄錢量最高達500萬貫,而明朝276年間的總鑄錢量也僅1000萬貫,可見宋朝商業之繁榮。宋朝的年財政收入折算為銀絹為7000萬兩/匹以上。故當時真宗鑒於遼入侵對北方的破壞,準備承擔“歲幣”百萬之數,以求和平。當時也有人指出,遼已強弩之末,可戰而勝之,但考慮到即使戰勝,雙方也勢必長期交戰,沒被採納。

三,談判始終

談判中,遼國提出兩個條件,一是宋每年送遼國銀10萬兩、絹20萬匹,大大低於宋的估計,不到宋年財政收入的千分之五,可見遼國確已無力再戰,此條件宋接受了;二是要宋歸還“侵佔”的瀛莫二州(遼稱“關南”之地),被宋嚴辭拒絕,遼國和平心切,也未堅持,要知道此二州當時已在遼國軍佔領之下啊。最後達成的條約為,宋年送遼國“歲幣”,遼國退出已佔領的華北數十州之地,並在事實上承認瀛莫二州為宋朝領土。對宋而言,已是外交勝利。然後雙方共同申明,永結同盟,由“大宋皇帝”和“大遼國皇帝”簽約。此後,宋遼120年未開戰事。

以上為宋遼爭端之始末,從中可看出,宋遼關係中,宋對遼的侵略要多於遼對宋的侵略,雙方關係中的和戰主動權實在宋方,即使120年後破壞和平,大肆屠殺遼國人民的,也是宋朝。後世史家先入為主,以為“幽雲”諸州本來就“該”是宋朝的,宋沒有“收復”,即行和平,故宋失敗。以此類推,傳統史家之所以輕視北宋,是因為北宋沒有如他們所願,“收復”“本來就應該屬於”宋的長城以北直至中亞的廣大“領土”。殊不知,宋從未擁有該地,談何收復。

這裡面有個小插曲,石敬瑭938年讓燕雲於契丹,959年後周柴世宗舉兵北伐欲收復失地,不幸中途病逝,

前後不過21年,按民族構成來說,燕雲之地仍以漢人為主,

宋做的不過是繼周世宗之志收復幽雲,

也是中原結束分裂局面建立統一帝國的必然需求,在宋看來石敬瑭割讓燕雲之約早隨其政權

的覆滅而歸於無效,作為統一的中原帝國,

無論為結束中原對北方無險可守的被動局面,

還是也為了一雪前恥,收復幽雲都是必然之事,

澶淵之盟是宋無力收復燕雲而被迫與遼安於現狀,放棄對燕雲之地的索求,

並向遼進貢歲幣為代價換來的和平,對於新以武力一統天下的強大的宋王朝來說怎麼就不恥

辱了呢

四,不戰勝于戰

澶淵之盟導致了雙方邊境的和平穩定,經濟,促進了民族融合,使遼國人民大量吸收漢族文化,為遼國民族最終消失、主流融入漢族打下了基礎。所以很多時候,文化與和平的力量,反而大於軍事力量。遼國在軍事上沒有被漢族征服,但卻被漢文化所同化,並最終大多融入漢族。

也未堅持,要知道此二州當時已在遼國軍佔領之下啊。最後達成的條約為,宋年送遼國“歲幣”,遼國退出已佔領的華北數十州之地,並在事實上承認瀛莫二州為宋朝領土。對宋而言,已是外交勝利。然後雙方共同申明,永結同盟,由“大宋皇帝”和“大遼國皇帝”簽約。此後,宋遼120年未開戰事。

以上為宋遼爭端之始末,從中可看出,宋遼關係中,宋對遼的侵略要多於遼對宋的侵略,雙方關係中的和戰主動權實在宋方,即使120年後破壞和平,大肆屠殺遼國人民的,也是宋朝。後世史家先入為主,以為“幽雲”諸州本來就“該”是宋朝的,宋沒有“收復”,即行和平,故宋失敗。以此類推,傳統史家之所以輕視北宋,是因為北宋沒有如他們所願,“收復”“本來就應該屬於”宋的長城以北直至中亞的廣大“領土”。殊不知,宋從未擁有該地,談何收復。

這裡面有個小插曲,石敬瑭938年讓燕雲於契丹,959年後周柴世宗舉兵北伐欲收復失地,不幸中途病逝,

前後不過21年,按民族構成來說,燕雲之地仍以漢人為主,

宋做的不過是繼周世宗之志收復幽雲,

也是中原結束分裂局面建立統一帝國的必然需求,在宋看來石敬瑭割讓燕雲之約早隨其政權

的覆滅而歸於無效,作為統一的中原帝國,

無論為結束中原對北方無險可守的被動局面,

還是也為了一雪前恥,收復幽雲都是必然之事,

澶淵之盟是宋無力收復燕雲而被迫與遼安於現狀,放棄對燕雲之地的索求,

並向遼進貢歲幣為代價換來的和平,對於新以武力一統天下的強大的宋王朝來說怎麼就不恥

辱了呢

四,不戰勝于戰

澶淵之盟導致了雙方邊境的和平穩定,經濟,促進了民族融合,使遼國人民大量吸收漢族文化,為遼國民族最終消失、主流融入漢族打下了基礎。所以很多時候,文化與和平的力量,反而大於軍事力量。遼國在軍事上沒有被漢族征服,但卻被漢文化所同化,並最終大多融入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