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刷臉取廁紙的“高科技”值得點贊嗎?

科技日報 楊 雪

為防廁紙被“卷走”,天壇公園憋了個大招——裝上“人臉識別廁紙機”,

即刷臉取廁紙。同一個人每隔9分鐘能取一次紙,每次出紙長度為60釐米。人臉識別的技術應用場景本該令人興奮,然而,公廁裡引入帶有“特殊條款”的高科技,總感覺有點黑色幽默的意味,讓人啼笑皆非。

首先,這款“廁紙神器”的創意、應用和效果當然值得肯定。可能不少人會問,廁紙才值幾個錢,設備又得花多少錢,殺雞焉用牛刀?現在就以天壇公園的某試點資料為例:廁紙從每天20卷減至4卷,

按7元一卷計算,一個月便可節省3000多元。從可持續角度,設備一次性投入的幾千元顯得微不足道。而比省錢更重要的是,當自覺無法發揮作用的時候,用技術實現對行為的匡正來得非常及時且必要。

至於設定“間隔9分鐘取紙和60釐米長”是否科學,個人認為,雖然用紙習慣各異,但根據調研資料設置參數有其合理性,畢竟公共場所免費服務本是針對一般需求,

不應苛責。所以,對於那些操心雙胞胎如何取紙、鬧肚子怎麼辦等等的群眾,要知道,出門隨身帶包紙巾是多麼良好的習慣!

其實,天壇公園並非第一個吃螃蟹,這款“廁紙神器”去年就進駐了奧林匹克公園,據說目前運行狀況良好。不難預見,神器將慢慢普及到更多有能力供應廁紙的公廁,而“刷臉取廁紙”很可能會像移動支付、共用單車一樣,從新時尚默化為習慣。

但需要注意,取廁紙時刷臉並不像買單時刷二維碼一樣瀟灑。

與“科技改變生活”不同,如廁取紙著實是件不必注入技術含量的小事。不論對標發達國家簡潔而設施俱全的廁所,還是順應技術潮流的發展,這款“人臉識別廁紙機”的橫空出世並不具有自發性和必要性,所以橫看豎看像個怪胎。雖然創意是真好,但同時也是真的尷尬——不知道應該為技術手段約束了低素質點贊,

還是為低素質催生了技術手段而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