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90後”殯喪花藝師:花,不代表訣別

小王和小許在冷凍倉庫裡整理花朵。 王東明 攝

中新網福州3月24日電 題:“90後”殯喪花藝師:花,

不代表訣別

作者 林春茵 黃希明 林盈君

1983年,一位香港入殮師在作家西西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裡戀愛,卻擔憂被世俗眼光拋棄。對她職業尚不知情的男友送她一大束花,“他不知道,在我們這個行業之中,花朵,就是訣別的意思。”

時光流轉30餘年,內地殯葬業發展成規模,民眾觀念趨於開放。在東南沿海的福建,殯喪花藝悄然流行。當地第一代殯喪花藝師同為“這樣一個女子”,

卻一掃過去的肅穆蕭瑟,面貌青春、心態活潑-----不擔心成為“剩女”(大齡未嫁女),也期待有愛人送玫瑰。

小許將道具搬上車,準備去醫院佈置靈堂。 王東明 攝

“在我看來,花朵,並不完全代表訣別。”1991年出生的許雪燕對中新網記者說,

“如果有男生送我花------只要不是菊花,我都喜歡,紅玫瑰喜歡,白玫瑰也喜歡。”

許雪燕和1992年生的王玉蘭畢業于福建省林業職業技術學院。3年前,她們一起應聘福建圓滿生命服務集團(下稱”圓滿生命”),成為當地第一代殯喪花藝師。

“圓滿生命”是福建省一家大型殯葬一體化集團企業,下轄福州三山陵園、長樂松鶴陵園等公立墓園。清明節前夕,中新網記者探訪三山陵園,邂逅這兩位花藝師。

黃白菊、蝴蝶蘭、龜背葉,化著韓式美妝的兩位姑娘正在凍庫裡清點花材。她們手腳麻利地摘除百合花蕊,“免得花粉在靈堂亂飄”。

小王用插好的花佈置靈堂。 王東明 攝

許雪燕坦言,民眾避諱的眼光並非沒有,往往只能在屋簷外做工,有時會被逝者鄰居“驅逐”。

王玉蘭也笑著抱怨,有時制服來不及換,又要去超市,“只好把頭髮解下來蓋住logo”。

因為住在墓園,她們常常打不到計程車。作息也與眾不同,“生死的事情隨時發生,夜裡兩三點鐘出發是經常的”。回來後再也睡不著,看韓片、繡十字繡,度過剩下的長夜。

“但我們、包括親朋好友並不真的介意。事實上,民眾更多的也是好奇和尊重”。相反,心無芥蒂的姑娘們常常展示出特殊能量。

去年,“圓滿生命”趕赴泉州為飛行員烈士送行,姑娘們獨出機杼,用一簇簇白菊做出白雲連綿的造型,“讓烈士英魂永遠棲息藍天之上。”

小許將佈置好的靈堂用手機拍下發給客戶。 王東明 攝

中新網記者隨兩位元姑娘一同“接單”,趕赴40分鐘車程外的福州市第一醫院太平間,為一位基督教徒逝者送行。不到半個小時,她們完成了兩個羅馬花柱、幾個大花籃和十字花架。“花藝師速度越快,越有利於家屬情緒穩定”。

“桔梗的花語是永恆的愛,如果逝者年紀小或正值妙齡,我們也會特地把這層含義告訴家屬。”王玉蘭說,她最難忘為一對遭遇車禍的奶奶與孫子送行,白布下的身形令人心碎,“當鮮花簇擁過去,家屬確實會釋懷很多。”

殯喪花藝方興未艾,花葬、樹葬、海葬也成為更多人選擇。業內人士指,這體現內地殯葬觀念趨於尊崇自然、人文為本,也是社會風氣科學昌明的體現。

福州市圓滿生命關懷服務中心主任陳凱告訴記者,花藝佈置一般佔據普通治喪費用八分之一,相較於花藝,更多市民願意投錢在遺體美容上,該公司用“兜底”價格和正規服務來鼓勵人文觀念養成。

也因此,殯喪花藝師並沒有外界想像高薪。“這份工作吸引力在於,我們可以把死亡變得不那麼冰冷、堅硬。”王玉蘭驕傲地展示雙手給記者看,植物汁液染花了她的十指。(完)

為一位基督教徒逝者送行。不到半個小時,她們完成了兩個羅馬花柱、幾個大花籃和十字花架。“花藝師速度越快,越有利於家屬情緒穩定”。

“桔梗的花語是永恆的愛,如果逝者年紀小或正值妙齡,我們也會特地把這層含義告訴家屬。”王玉蘭說,她最難忘為一對遭遇車禍的奶奶與孫子送行,白布下的身形令人心碎,“當鮮花簇擁過去,家屬確實會釋懷很多。”

殯喪花藝方興未艾,花葬、樹葬、海葬也成為更多人選擇。業內人士指,這體現內地殯葬觀念趨於尊崇自然、人文為本,也是社會風氣科學昌明的體現。

福州市圓滿生命關懷服務中心主任陳凱告訴記者,花藝佈置一般佔據普通治喪費用八分之一,相較於花藝,更多市民願意投錢在遺體美容上,該公司用“兜底”價格和正規服務來鼓勵人文觀念養成。

也因此,殯喪花藝師並沒有外界想像高薪。“這份工作吸引力在於,我們可以把死亡變得不那麼冰冷、堅硬。”王玉蘭驕傲地展示雙手給記者看,植物汁液染花了她的十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