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除了女史箴圖 大英博物館還藏有這些讓你意想不到的中國書畫

3月以來,文藝圈被『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刷屏了。大英博物館世界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博物館,收藏幾乎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其中最為知名的收藏品莫過於唐人摹本《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原畫作於東晉時期,藝術價值頗高,從問世起就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後人也多有臨摹。由於年代久遠,現在世界上僅存兩幅臨摹品:大英博物館藏唐人摹本和故宮博物院藏南宋摹本,前者更能體現顧愷之畫風與《女史箴圖》原貌,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藏在圓明園中。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之際,該畫被英軍大尉基勇松盜往英國,

後藏于大英博物館。

據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政府為感謝中國軍隊在緬甸解除日軍之圍,曾有意把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歸還中國,與贈送中國一艘潛水艇二擇一,做為謝禮。中國政府選擇了潛水艇。

除了世界知名的《女史箴圖》外,大英博物館藏還收藏了大眾不盡熟悉的作品,如清代的《花籃》和當代藝術家張大我 書法作品《龍》等。我們一起來看看英國的文博專家們是如何解讀這些作品的。

女史箴圖場景四:馮婕妤擋熊

女史箴圖場景五:班婕妤辭輦

女史箴圖場景六:山景和獵人

女史箴圖場景七:化妝

女史箴圖場景八:臥室

女史箴圖場景九:家庭

女史箴圖場景十:拒絕

女史箴圖場景十一:收穫

女史箴圖場景十二:女史

《女史箴圖》是東晉名家顧愷之傳世名作的摹本 。它闡述了張華(約西元232-300年)所作的政治諷刺作品。該諷刺作品採用說教的語調,攻擊皇后的過分舉止。故事的主角是宮廷女教師,她教導皇帝妃嬪們的行為規範。

總的說來,此圖有9段,但目前它並不完整,前兩段的畫像已經遺失了,第一段的文字也已不復存在。

顧愷之的所有原作已佚,但是他作為國畫的畫家和作家,仍然享有很高的地位。在張彥遠(約西元847年)的繪畫通史著作《歷代名畫記》中, 顧愷之的作品占了很大一部分。

顧愷之的名聲可能也借助於他古怪的軼事。據說他有"畫絕、才絕、癡絕"之稱。

此圖是用絕妙的直線畫法完成的,是4世紀人物畫的典範。類似的插畫圖形已經在當時的墓穴裡發現了。文字描述了顧愷之也採用此種繪畫風格。《女史箴圖》於1903年進入大英博物館,在此之前幾經轉手。此圖的歷史可以通過印章和題字得知。最早的印章來自弘文館——8世紀翰林院的分院。

此圖隨後成為了很多知名鑒賞家的收藏品,他們在圖上加上了自己的印章和題字,後被乾隆皇帝納入皇室收藏。

明 唐寅 西山草堂 手卷,紙本水墨

作品描繪了暮色朦朧中的山水風光。河岸青山連綿起伏。在畫面前方,一位元學者坐在他的鄉村小屋裡,享受著鄉村隱居生活。打開手卷,可以看到更多的山水景色。將手卷展開,從左方一彎水路映入眼簾。這幅畫有唐寅的親筆題詞。乾隆皇帝曾經也擁有過這幅畫,畫上有乾隆皇帝在西元1751年的題詞。在山水畫的下方有後來的收藏者和鑒賞家留下的11段文字,他們對畫作或畫家進行了評論。

清 花籃

滿是插花的花籃十分雅致,一朵美麗的牡丹置於插花中央做裝飾。花籃提手上的緞帶似乎在微風中飄動。畫上印有一首用優美的行書書寫的詩歌。從題字可得知這幅印刷品產自蘇州丁氏工廠。

每種顏色都有一塊單獨的木板,木板經過雕飾後印在紙張上。

在中國,牡丹被認為是花後,代表了美好和繁榮。單張或整套的這種印刷品很可能是作為禮物贈送,向人們傳達幸福、長壽、健康、多子多孫和成就事業的美好祝福。

明 竹鳥畫

這件作品來自於《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書畫譜》是中國最早的彩色印製畫集之一,也是第一本成功臨摹的書畫藝術畫集。

這本畫譜以胡正言學者(1584–1674)在南京的居所"十竹齋"的名字命名。胡正言對過去和當代學者、藝術家的書法和繪畫作品進行整理,並委託熟練工匠將這些圖畫分成八捲進行雕刻和印刷。這幅水鳥畫屬於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一組印刷畫之一,而這些印刷畫被認為是現存《十竹齋書畫譜》原版初印本中最早和最佳的印刷品。

明 張瑞圖 書法立軸

張瑞圖(1570-1641年)與董其昌(1555-1636年)、邢侗(1551-1612年)、米萬鍾(活躍於16世紀末至17世紀早期)被人們並稱為明朝四大書法家。張瑞圖出生於中國南部的福建省晉江市,擔任過各種官職。1629年辭官後,張瑞圖隱居故里,從事書法和繪畫。

作品上的字距緊湊而行距較寬。張瑞圖的典型書寫風格:用毛筆的側鋒,斜握毛筆書寫。字形顯出鋒利方折的姿態;行疏字密、尖筆露風,筆勢頓挫複飛揚;在章法上儘量拉開字的行距,同時充分利用字與字之間的牽引連帶。

張大我 書法作品

這件藏品是一副中國漢字"龍"的驚人作品。作品的力量不僅體現在畫筆的速度和墨汁的濃淡變化,更體現在張大我對"龍"字字體再造的方式,使其看起來像一條龍。

張大我的抽像作品無疑屬於中國風格,但是作品的新穎和活力感染了許多西方人。

張大我於1943年出生在陝西一個文化家庭,後隨父親移居天津,他的父親是一位英語教師。

張大我在天津參加了著名書法家李鶴年、吳玉如開辦的私人書法班。

1963年高中畢業後不久,張大我自願離開北京,前往中國東北地區,在北大荒擔任教師,開始了新的生活。文化大革命之後的1979年,張大我及其家人得到許可,返回北京,並在北京一家有名的中學教書法。

之後他又被分配到首都師範大學教書法和文學。1992年起,張大我在北京和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兩地生活。

元 謝楚芳 乾坤生意圖卷(局部)

這是元朝(1279-1368年)一幅注明署名和日期的珍貴畫作。繪畫主題為動物和和昆蟲捕食。一隻蟾蜍埋伏等待著正在肢解蝴蝶的螞蟻,一隻蜻蜓襲擊蜥 蜴捕獲的一隻小昆蟲,以及螳螂捕蟬。卷尾為我們展示了作品更深層的含義:自然界的美好和光明掩蓋了昆蟲求生引起的混亂無序。這幅畫卷反映了當時許多中國人 面臨的兩難境地:是為蒙古政權效力以求生存,還是誓死效忠沒落王朝而被餓死?

這件作品屬於著名的"草蟲"類畫作,據《宣和畫譜》(北宋時期宮廷所藏畫作目錄)記載,這類畫作可追溯至1120年。作品顏色鮮豔,而畫家的題詞和卷尾獻詞筆墨素雅,達到一種平衡效果。畫卷將12世紀學院風格和傳統文人風格相結合。人們對謝楚芳的生平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可能來自江蘇省毗陵市(草蟲畫的創作中心)。

畫卷絲質封套內寫有"W.Butler"的簽名和1797年,因此這幅畫卷是最早被英國人收藏的中國畫作。它很可能是通過中國與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或作為禮物送給外交使者而流傳到英國。19世紀,這幅畫曾為湯瑪斯•菲利浦斯爵士(Sir Thomas Phillipps)(1792-1872年)所有,1964年,著名的書畫收藏愛好者萊昂內爾•羅賓森和菲力浦•羅賓森從菲利浦斯爵士的手中購得此畫。

攻擊皇后的過分舉止。故事的主角是宮廷女教師,她教導皇帝妃嬪們的行為規範。

總的說來,此圖有9段,但目前它並不完整,前兩段的畫像已經遺失了,第一段的文字也已不復存在。

顧愷之的所有原作已佚,但是他作為國畫的畫家和作家,仍然享有很高的地位。在張彥遠(約西元847年)的繪畫通史著作《歷代名畫記》中, 顧愷之的作品占了很大一部分。

顧愷之的名聲可能也借助於他古怪的軼事。據說他有"畫絕、才絕、癡絕"之稱。

此圖是用絕妙的直線畫法完成的,是4世紀人物畫的典範。類似的插畫圖形已經在當時的墓穴裡發現了。文字描述了顧愷之也採用此種繪畫風格。《女史箴圖》於1903年進入大英博物館,在此之前幾經轉手。此圖的歷史可以通過印章和題字得知。最早的印章來自弘文館——8世紀翰林院的分院。

此圖隨後成為了很多知名鑒賞家的收藏品,他們在圖上加上了自己的印章和題字,後被乾隆皇帝納入皇室收藏。

明 唐寅 西山草堂 手卷,紙本水墨

作品描繪了暮色朦朧中的山水風光。河岸青山連綿起伏。在畫面前方,一位元學者坐在他的鄉村小屋裡,享受著鄉村隱居生活。打開手卷,可以看到更多的山水景色。將手卷展開,從左方一彎水路映入眼簾。這幅畫有唐寅的親筆題詞。乾隆皇帝曾經也擁有過這幅畫,畫上有乾隆皇帝在西元1751年的題詞。在山水畫的下方有後來的收藏者和鑒賞家留下的11段文字,他們對畫作或畫家進行了評論。

清 花籃

滿是插花的花籃十分雅致,一朵美麗的牡丹置於插花中央做裝飾。花籃提手上的緞帶似乎在微風中飄動。畫上印有一首用優美的行書書寫的詩歌。從題字可得知這幅印刷品產自蘇州丁氏工廠。

每種顏色都有一塊單獨的木板,木板經過雕飾後印在紙張上。

在中國,牡丹被認為是花後,代表了美好和繁榮。單張或整套的這種印刷品很可能是作為禮物贈送,向人們傳達幸福、長壽、健康、多子多孫和成就事業的美好祝福。

明 竹鳥畫

這件作品來自於《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書畫譜》是中國最早的彩色印製畫集之一,也是第一本成功臨摹的書畫藝術畫集。

這本畫譜以胡正言學者(1584–1674)在南京的居所"十竹齋"的名字命名。胡正言對過去和當代學者、藝術家的書法和繪畫作品進行整理,並委託熟練工匠將這些圖畫分成八捲進行雕刻和印刷。這幅水鳥畫屬於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一組印刷畫之一,而這些印刷畫被認為是現存《十竹齋書畫譜》原版初印本中最早和最佳的印刷品。

明 張瑞圖 書法立軸

張瑞圖(1570-1641年)與董其昌(1555-1636年)、邢侗(1551-1612年)、米萬鍾(活躍於16世紀末至17世紀早期)被人們並稱為明朝四大書法家。張瑞圖出生於中國南部的福建省晉江市,擔任過各種官職。1629年辭官後,張瑞圖隱居故里,從事書法和繪畫。

作品上的字距緊湊而行距較寬。張瑞圖的典型書寫風格:用毛筆的側鋒,斜握毛筆書寫。字形顯出鋒利方折的姿態;行疏字密、尖筆露風,筆勢頓挫複飛揚;在章法上儘量拉開字的行距,同時充分利用字與字之間的牽引連帶。

張大我 書法作品

這件藏品是一副中國漢字"龍"的驚人作品。作品的力量不僅體現在畫筆的速度和墨汁的濃淡變化,更體現在張大我對"龍"字字體再造的方式,使其看起來像一條龍。

張大我的抽像作品無疑屬於中國風格,但是作品的新穎和活力感染了許多西方人。

張大我於1943年出生在陝西一個文化家庭,後隨父親移居天津,他的父親是一位英語教師。

張大我在天津參加了著名書法家李鶴年、吳玉如開辦的私人書法班。

1963年高中畢業後不久,張大我自願離開北京,前往中國東北地區,在北大荒擔任教師,開始了新的生活。文化大革命之後的1979年,張大我及其家人得到許可,返回北京,並在北京一家有名的中學教書法。

之後他又被分配到首都師範大學教書法和文學。1992年起,張大我在北京和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兩地生活。

元 謝楚芳 乾坤生意圖卷(局部)

這是元朝(1279-1368年)一幅注明署名和日期的珍貴畫作。繪畫主題為動物和和昆蟲捕食。一隻蟾蜍埋伏等待著正在肢解蝴蝶的螞蟻,一隻蜻蜓襲擊蜥 蜴捕獲的一隻小昆蟲,以及螳螂捕蟬。卷尾為我們展示了作品更深層的含義:自然界的美好和光明掩蓋了昆蟲求生引起的混亂無序。這幅畫卷反映了當時許多中國人 面臨的兩難境地:是為蒙古政權效力以求生存,還是誓死效忠沒落王朝而被餓死?

這件作品屬於著名的"草蟲"類畫作,據《宣和畫譜》(北宋時期宮廷所藏畫作目錄)記載,這類畫作可追溯至1120年。作品顏色鮮豔,而畫家的題詞和卷尾獻詞筆墨素雅,達到一種平衡效果。畫卷將12世紀學院風格和傳統文人風格相結合。人們對謝楚芳的生平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可能來自江蘇省毗陵市(草蟲畫的創作中心)。

畫卷絲質封套內寫有"W.Butler"的簽名和1797年,因此這幅畫卷是最早被英國人收藏的中國畫作。它很可能是通過中國與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或作為禮物送給外交使者而流傳到英國。19世紀,這幅畫曾為湯瑪斯•菲利浦斯爵士(Sir Thomas Phillipps)(1792-1872年)所有,1964年,著名的書畫收藏愛好者萊昂內爾•羅賓森和菲力浦•羅賓森從菲利浦斯爵士的手中購得此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