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安順農村改革:頂雲經驗到塘約道路的轉變

今年

的全國兩會上,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這個典型的山區村莊,三年前還是貧困村,但短短三年時間,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6年的10030元,村集體經濟從不足4萬元提高到2016年的202.45萬元,實現了從貧困村向“小康示範村”的華麗嬗變,為農村脫貧打造出了“塘約樣板”,被學者譽為“塘約道路”。

事實上,安順市的農村改革,一直走在前列,早在30多年前,該市關嶺自治縣頂雲公社十六個生產隊衝破思想束縛,

大膽實行“定產到組,超產獎勵”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鄉”,與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一道率先闖開“包產到戶”的禁地,深刻推進了農村土地產權改革,豐富了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內涵,激發了農村土地活力,解放了生產力,奏響了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先聲。30多年後,和我國大多數農村一樣,頂雲社區解決了溫飽,卻還不夠富裕。

新時期的“塘約道路”,

成為深化農村土地產權改革實踐的縮影。2014年,塘約村拉開改革的序幕,率先成立村級土地流轉中心,建立農村產權確權資訊管理平臺,對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農地集體財產權“七權”疊加一併進行確權登記,明晰了農村產權“身份證”,讓農民把產權“揣”在兜裡,初步形成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
為農村產權交易打下基礎,促進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農村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土地經營權參社入股,村裡把利潤分成講得透亮:合作社30%,村集體30%,村民40%。

48歲的村民李金全把家裡的6畝土地入股到合作社,2016年獲得5800元分紅。

談到現在的生活,他用天壤之別來形容。2014年以前,他們全家人天天圍著家裡那6畝地“轉”,一年也攢不下幾個錢,而現在,靠著與合作社一起發展,

他們每年的收入都在8萬元以上。

土地產權改革立竿見影,三權分置解除土地束縛,塘約村順利推進了“合股聯營、村社一體”的發展道路,採取“黨總支+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淺水蓮藕基地、辣椒基地及精品水果基地,初步構建了規模集約化發展的現代農業體系,迅速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如今的塘約村,進村公路寬敞筆直,蔬菜大棚拔地而起;靚麗的民居錯落有致,

文化廣場旗幟飄揚;林蔭小道旁,綠樹紅花與小橋流水交融,微風襲來,陣陣花香沁人心脾。

有關專家表示,塘約道路代表著農村改革的方向。現在,塘約道路正在安順全市推廣,在這一“道路”的引領下,30多年前的頂雲經驗正賦予新的內涵,二者交相融合中,重新演繹新時期農村改革、加速同步小康的精彩。

撰文:貴報傳媒全媒體記者 胡麗華 楊小友

撰文:貴報傳媒全媒體記者 胡麗華 楊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