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開在LV邊上的燒餅油條店,有人為吃上一口甘願排隊兩小時!

導讀:三年前,主打油條、豆漿、燒餅的桃園眷村餐廳火爆朋友圈,遠高於同品類的產品定價,無印良品式性冷淡風格的裝修,都讓這家早餐店成為行業內的另類,話題十足。

值得注意的是,

不同於一般網紅餐廳的“見光死”,從 2014 年的上海泰州路首店開始,桃園眷村不斷擴張,選址大都是購物中心、高端寫字樓,或者藏在社區邊上的新晉園區。無疑,這個“奇葩”品牌的成功成為了餐飲業內的經典案例。

桃園眷村是一個創立於上海的臺灣小吃連鎖品牌,和永和大王這種看似挺像,但是和火車站、醫院旁都很常見的永和相比,桃園眷村既不賣飯和麵條,裝修也要清新很多。

6元一根的油條,最低8元一碗的豆漿,燒餅也從10元到32元不等,飯團有16、22、28,3個價位,而肉包26元兩個起售,對於200平方米不到的店面,桃園眷村可以做到一天15次翻桌。

有點奢侈的價格依然擋不住顧客對桃園眷村的鍾愛。其創始人聶豹稱,在吃之外,桃園眷村實際上瞄準的是消費者內心需求。

產品的定價,從來不應該只從產品本身來考慮,更應該從消費者角度考慮。桃園眷村是如何進行品牌包裝和製造傳播點,以及火爆商業圈背後的經營邏輯是什麼?

1

好的客戶體驗是核心

牛津學者詹姆斯·哈金在《小眾行為學》一書中對消費升級的解釋是,消費者開始熱衷購買工藝和設計比傳統消費品高一點、價格高兩點的升級產品。

在桃園眷村這個案例裡,就是都市里講究生活品質的人群現在願意走進更有腔調的餐廳,為豆漿油條付出好幾倍的溢價。在這個過程裡,吃本身可能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訴求了,體驗才是。

桃園眷村自誕生以來,對於這種體驗感的著力營造已然達到極致。

首先是環境體驗。從店內外在的裝修來看,店內的佈置和室外招牌採用統一的色調,花紋玻璃,竹條吊頂,藤條編織的老式熱水瓶,

竹質的鳥籠,兩支棉花,還有紙袋包裝的麵粉,無不在向人們傳遞著一種懷舊的情懷。

此外,因為創始團隊此前有服裝零售的行業背景,桃園眷村在選址開店時有一些管道優勢,能在好的地段找到店面。

但桃園眷村把第一家店選在了上海靜安區的泰州路,

這裡並不算一線地段,但周邊的寫字樓不少。用這家店打開市場之後,桃園眷村後來的選址策略都是在人流量大的甲級商圈,或是在高檔 shopping mall 裡與一線品牌相鄰。

合夥人程輝認為,選擇大型商場可以保證人流量,也能更快速提升品牌影響力。雖然租金成本高,但速食可以做到比較快的翻台率,而且由於小吃類食物的客單價並不高,有機會成為附近商圈公司人快速解決午餐的一個慣性選擇,或者說是為公司人增添了除了Wagas這類連鎖輕食店的另一個就餐選擇。

為了增加顧客粘性,桃園眷村開闢了一個叫“小眷村”的區域,家長們帶小朋友來這裡開展親子活動。

這種方式既增強了與顧客的互動,又將店面空間與經營閒時合理利用,並以更生動的方式滲透品牌調性,傳達品牌價值觀。

其次是產品體驗。桃園眷村的產品以早餐為主,主要分為燒餅、飯團、包子、油條、飲品、冰品和豆花幾大類,共20多種產品,多數為臺灣的傳統風味早餐品種,東西是現做現賣的。

燒餅、豆漿及油條是桃園眷村的爆款,基本上是每桌必點。

不過,桃園眷村的產品確實值其本身的價格,以桃園眷村的豆漿為例,選用國內最好的北大荒非轉基因黃豆,通過古法石磨、過濾,雜質非常少,所以更純正。

更為重要的是,桃園眷村採用的是全時段經營策略,打破傳統早餐店的經營思維。據瞭解,桃園眷村門店的營業時間是早上7點到淩晨2點半,在每個城市都會有一間店鋪作為24小時全時段運營的試點,打破了早點不做夜宵的傳統思維。

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夜宵全時段的經營,除了能提升餐廳空間和時間的利用之餘,也能分時段滿足不同類別消費者的用餐需求,尤其是有夜宵習慣的時尚潮人、年輕人、白領。

就像誠品書店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書店的理解一樣,桃園眷村也在試圖改變中式速食的消費體驗,或者說,它正在做的是所謂的“消費升級”。

其創始人聶豹曾表示,餐飲行業做大單品雖然有一定優勢,但市場可供選擇性太大,消費者始終會有審美疲勞。因此,做品牌不僅要跟消費者做產品層面上的溝通,更要在情感上與消費者產生共鳴,從而讓消費者從內而外地喜歡並欣賞桃園眷村。

2

根植於心的品牌戰略

桃園眷村是典型的跨界人士做餐飲的案例,互聯網時代下如何成功構建和引爆一個品牌是他們的優勢。屬性、利益、文化、用戶、個性、價值是運營一個品牌的六大要素。而桃園眷村一開始就是通過這六大要素運營品牌。

桃園眷村自成立以來,一步一步將這一品牌構建成型,到深入消費者心智,用合夥人程輝的話說,它的每一次爆發,都是我們計算好的。

3

將情懷玩到極致

有情懷的餐廳才是最持久的.“桃園眷村”,繁體的四個字就印在黑板上,99.9%的人都以為是個臺灣人開的。可其實打造這家店的程輝,是個真真的江蘇人。

眷村,是指早年因為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從大陸遷至臺灣的軍人及其眷屬所建的房舍。特殊的形成原因,也造就了眷村文化對故往情感的集結、守護與傳承。

而臺灣一共有900多個眷村,其中桃園縣最多,顧名思義,“桃園眷村”就是臺灣生活文化的一種映射。

桃園眷村在抓住中產階級的其中一個情懷的詞,就是“眷”字。他們認為目前中產階級內心有一個共同的屬性,他們會眷戀過去,眷戀遠去,眷戀逝去的美好事物。

因此,桃園眷村在對用戶的選擇上打了情感的牌,抓住中產階級內心訴求點來做,這也是所謂的用品牌的文化屬性來區分族群。

桃園眷村把以前逝去的美好、口味、人和物放到“眷”的概念裡,把這些有記憶的小吃重新包裝,傳遞給大家一種情懷。

4

好品牌都是講故事的高手

近幾年新餐飲品牌迅速崛起的秘訣基本都是三分靠口味,七分靠故事。如何把一個餐飲品牌的故事講得出彩尤為重要,桃園眷村深諳此道。

好的品牌故事能為消費者提供社交貨幣,幫助他們表達自我。桃園眷村餐廳內部採用了大量的臺灣風格的裝飾元素。確實讓看慣了後現代工業風的各位消費者們眼前一亮!完全可以多角度全方位自拍假裝自己身在臺灣。

此外,在包裝上也比較講格調,比如盛豆漿的碗碗底印上“我願意為你磨盡我一生”的字樣——這種“知心體”和超長菜名基本上是近年熱門餐廳的標配。

“消費者買的是綜合體驗,不單是要吃東西,他想感受這個品牌想要表達的東西。”程輝表示。

在他看來,消費者還是喜歡聽故事,只是很直白地說我們餐廳好,是沒有價值的。

5

族群社群商業

一直以來,桃園眷村在宣傳方面獨闢蹊徑,不效仿其他品牌在媒體斥鉅資推廣的做法,而是將店鋪做成媒體,以消費者作為載體。在網路普及、社交行銷屢見奇效的今天,這樣的模式,助推桃園眷村在朋友圈爆紅。

大部分人瞭解桃園眷村都是來自於今年8月份有一篇微信 《桃園眷村在LV邊上開了家油條店 網紅們甘願排隊兩小時》。

通過大V的傳播,讓大家對於奢侈品以及對燒餅、豆漿、油條這種街頭弄巷早點對比反差度進行一種顛覆性的認知。這篇文章,讓更多消費者瞭解桃園眷村。

桃園眷村是用服裝品牌思維去運作的。主要有這三個方向:第一,運用服裝企業的審美觀;第二,參考服裝企業對自身品牌文化的塑造;最後,無論服裝企業,還是餐飲企業,都要對消費者進行深層需求的理解。

一個品牌,無論如何做逼格、做網紅也好,都只能在前期成為快速做品牌梳理的手段。而一個真的有價值的餐飲品牌,必須是依靠優良的產品,強大的運營和後期的穩紮穩打慢慢走出來的。

只有產品過硬,高定價才能持續。

或者說是為公司人增添了除了Wagas這類連鎖輕食店的另一個就餐選擇。

為了增加顧客粘性,桃園眷村開闢了一個叫“小眷村”的區域,家長們帶小朋友來這裡開展親子活動。

這種方式既增強了與顧客的互動,又將店面空間與經營閒時合理利用,並以更生動的方式滲透品牌調性,傳達品牌價值觀。

其次是產品體驗。桃園眷村的產品以早餐為主,主要分為燒餅、飯團、包子、油條、飲品、冰品和豆花幾大類,共20多種產品,多數為臺灣的傳統風味早餐品種,東西是現做現賣的。

燒餅、豆漿及油條是桃園眷村的爆款,基本上是每桌必點。

不過,桃園眷村的產品確實值其本身的價格,以桃園眷村的豆漿為例,選用國內最好的北大荒非轉基因黃豆,通過古法石磨、過濾,雜質非常少,所以更純正。

更為重要的是,桃園眷村採用的是全時段經營策略,打破傳統早餐店的經營思維。據瞭解,桃園眷村門店的營業時間是早上7點到淩晨2點半,在每個城市都會有一間店鋪作為24小時全時段運營的試點,打破了早點不做夜宵的傳統思維。

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夜宵全時段的經營,除了能提升餐廳空間和時間的利用之餘,也能分時段滿足不同類別消費者的用餐需求,尤其是有夜宵習慣的時尚潮人、年輕人、白領。

就像誠品書店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書店的理解一樣,桃園眷村也在試圖改變中式速食的消費體驗,或者說,它正在做的是所謂的“消費升級”。

其創始人聶豹曾表示,餐飲行業做大單品雖然有一定優勢,但市場可供選擇性太大,消費者始終會有審美疲勞。因此,做品牌不僅要跟消費者做產品層面上的溝通,更要在情感上與消費者產生共鳴,從而讓消費者從內而外地喜歡並欣賞桃園眷村。

2

根植於心的品牌戰略

桃園眷村是典型的跨界人士做餐飲的案例,互聯網時代下如何成功構建和引爆一個品牌是他們的優勢。屬性、利益、文化、用戶、個性、價值是運營一個品牌的六大要素。而桃園眷村一開始就是通過這六大要素運營品牌。

桃園眷村自成立以來,一步一步將這一品牌構建成型,到深入消費者心智,用合夥人程輝的話說,它的每一次爆發,都是我們計算好的。

3

將情懷玩到極致

有情懷的餐廳才是最持久的.“桃園眷村”,繁體的四個字就印在黑板上,99.9%的人都以為是個臺灣人開的。可其實打造這家店的程輝,是個真真的江蘇人。

眷村,是指早年因為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從大陸遷至臺灣的軍人及其眷屬所建的房舍。特殊的形成原因,也造就了眷村文化對故往情感的集結、守護與傳承。

而臺灣一共有900多個眷村,其中桃園縣最多,顧名思義,“桃園眷村”就是臺灣生活文化的一種映射。

桃園眷村在抓住中產階級的其中一個情懷的詞,就是“眷”字。他們認為目前中產階級內心有一個共同的屬性,他們會眷戀過去,眷戀遠去,眷戀逝去的美好事物。

因此,桃園眷村在對用戶的選擇上打了情感的牌,抓住中產階級內心訴求點來做,這也是所謂的用品牌的文化屬性來區分族群。

桃園眷村把以前逝去的美好、口味、人和物放到“眷”的概念裡,把這些有記憶的小吃重新包裝,傳遞給大家一種情懷。

4

好品牌都是講故事的高手

近幾年新餐飲品牌迅速崛起的秘訣基本都是三分靠口味,七分靠故事。如何把一個餐飲品牌的故事講得出彩尤為重要,桃園眷村深諳此道。

好的品牌故事能為消費者提供社交貨幣,幫助他們表達自我。桃園眷村餐廳內部採用了大量的臺灣風格的裝飾元素。確實讓看慣了後現代工業風的各位消費者們眼前一亮!完全可以多角度全方位自拍假裝自己身在臺灣。

此外,在包裝上也比較講格調,比如盛豆漿的碗碗底印上“我願意為你磨盡我一生”的字樣——這種“知心體”和超長菜名基本上是近年熱門餐廳的標配。

“消費者買的是綜合體驗,不單是要吃東西,他想感受這個品牌想要表達的東西。”程輝表示。

在他看來,消費者還是喜歡聽故事,只是很直白地說我們餐廳好,是沒有價值的。

5

族群社群商業

一直以來,桃園眷村在宣傳方面獨闢蹊徑,不效仿其他品牌在媒體斥鉅資推廣的做法,而是將店鋪做成媒體,以消費者作為載體。在網路普及、社交行銷屢見奇效的今天,這樣的模式,助推桃園眷村在朋友圈爆紅。

大部分人瞭解桃園眷村都是來自於今年8月份有一篇微信 《桃園眷村在LV邊上開了家油條店 網紅們甘願排隊兩小時》。

通過大V的傳播,讓大家對於奢侈品以及對燒餅、豆漿、油條這種街頭弄巷早點對比反差度進行一種顛覆性的認知。這篇文章,讓更多消費者瞭解桃園眷村。

桃園眷村是用服裝品牌思維去運作的。主要有這三個方向:第一,運用服裝企業的審美觀;第二,參考服裝企業對自身品牌文化的塑造;最後,無論服裝企業,還是餐飲企業,都要對消費者進行深層需求的理解。

一個品牌,無論如何做逼格、做網紅也好,都只能在前期成為快速做品牌梳理的手段。而一個真的有價值的餐飲品牌,必須是依靠優良的產品,強大的運營和後期的穩紮穩打慢慢走出來的。

只有產品過硬,高定價才能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