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羅盤”行動:奇觀!兵微將寡的勢如破竹,兵強馬壯的兵敗如山

【代號名稱】“羅盤”行動

【規範稱呼】義大利人稱為“瑪律馬里卡戰役”,

英國人稱為“軍營戰役”

【英文名稱】Operation Compass

【發起者】英軍

【行動時間】1940年12月8日-1941年2月9日

【目的】將意軍趕出北非,逐步發展成反擊德軍的開始

“羅盤”行動的範圍

【背景】

當義大利於1940年6月10日向法國及英國宣戰後,在利比亞的義大利軍隊及在埃及的英聯邦軍隊開始發生一系列邊境衝突。

在這一系列衝突中,較值得注意的是在6月17日英軍第11騎兵旅攻佔了卡普措堡,在之前的6月12日,英軍俘虜了意軍63名士兵。貝尼托·墨索里尼催促利比亞總督伊塔洛·巴爾博對埃及的英軍發動大規模攻勢,墨索里尼的即時目標是佔領蘇伊士運河,最終希望將意屬北非與意屬東非連成一起。

利比亞總督伊塔洛·巴爾博

不過,基於很多原因,巴爾博不願意這樣做。

當巴爾博於6月28日因意外(所乘坐的飛機被義大利自己軍隊擊落)而死去後,墨索里尼即催促其繼任人,魯道夫·格拉齊亞尼元帥發動進攻。

魯道夫·格拉齊亞尼元帥在遊戲中賊帥

與巴爾博一樣,格拉齊亞尼亦不願意這樣做。格拉齊亞尼是在利比亞的義大利第10軍團的指揮官,在這片義大利殖民地上,義大利第5軍團防守的黎波里塔尼亞,而第10軍團則防衛昔蘭尼加盆地,當在突尼斯的法國人不再威脅的黎波里塔尼亞後,第5軍團更多資源被抽調出來以支援第10軍團。

維琪百科上對此戰中雙方兵力的記載

當時的兵力部署是這樣的:義大利原對抗法軍的第5軍團5個師被調往支援第10軍團,屆時,義大利部隊人數達到了21萬,而英軍只有3.6萬人。很明顯,兵力過於懸殊,義大利基本可以碾壓英國人。

儘管墨索里尼催促繼續前進,格拉齊亞尼仍命令他的軍隊在西迪巴拉尼周圍挖掘戰壕

當時盟軍在埃及只有3萬人以對抗在利比亞的25萬名意軍,雙方在沙漠使用的均是舊式戰機,義大利人擁有菲亞特CR-32及菲亞特CR-42式戰鬥機,而英國人則擁有羅斯特鬥士型戰鬥機。格拉齊亞尼解釋,他這支數量龐大但機械化程度很低的部隊,沒有足夠力量擊敗英國人那支人數雖少但機械化程度很高的部隊,他唯一一支機械代部隊是部分摩托化及只配有輕型裝備的馬萊蒂集團,該集團由彼得·馬萊蒂將軍指揮。

但此集團缺乏運輸車輛,它的坦克主要是只有裝配機關槍的菲亞特L3輕型戰車,其最重型的是菲亞特M11/39,這種坦克配備一門火力較弱的37毫米反坦克炮。

其他的軍隊也被安置在主力部隊後方

而且數量較少,相比之下,英國人則有擁有一些更快的巡航坦克(A9、A10及A13),它們的數量更超越M11/39,英軍更擁有少量重型的馬提爾達步兵坦克,這種坦克速度雖然較慢,但裝甲很厚及火力強大,當時沒有任何一種義大利的反坦克炮可將其擊破,雖然同德國88毫米高射炮一樣的義大利軍高射炮可做到。

雖然如此,格拉齊亞尼仍然遵照墨索里尼的命令,在1940年9月13日率領第10軍團發起進攻,義大利軍越過利比亞與埃及之間的邊境進入埃及,除了數個步兵師及馬萊蒂集團外,還有一個由利比亞人組成的步兵師。當佔領了卡普措堡後,進展十分緩慢,義大利人之進攻在3天內只前進了95千米,9月16日,他們便在西迪巴拉尼鎮停止前進。在此地,意軍挖掘戰壕、構築防禦工事、等待增援及補給物資。

針對分散的義大利營地,英國人計畫了一個為期五天的有限攻勢

但是,英國皇家海軍已調動力量,包括“光輝”號航空母艦到地中海,以防備義大利在非洲北部的進一步行動。在意軍進攻後,韋維爾命令埃及英軍司令亨利·梅特蘭·威爾遜將軍策劃一個有限的攻勢計畫將意軍趕回,“羅盤”行動最初被計畫進行5天,後由於初期的成功而擴大。

義大利加強已建好的前線營地

【行動經過】

1940年12月8日,英軍及英屬印度軍隊在理查·奧康納中將的指揮下突然向入侵的義大利軍發起進攻,奧康納的部隊是通過在西迪巴拉尼南面之走廊進攻的,整個行動之策劃由埃裡克·多爾曼·史密斯準將負責。

根據情報組織資料,大部分參戰部隊直至進攻前還以為行動只是演習,進攻部隊得到25磅大炮、“布倫海姆”式輕型轟炸機及“馬蒂爾達”2號步兵坦克的支援。

行動的開始部分被義大利人稱為“瑪律馬里卡”戰役,英國人稱為“軍營”戰役,“瑪律馬里卡”戰役這個名字來自位於作戰區域的海岸平源,而“軍營”戰役這個名字來源自義大利在西迪巴拉尼鎮外的防線上的個別獨立的意軍軍營。

隨著剛開始的成功,參加“羅盤”行動的軍隊追擊退卻的意軍

意軍的戰力只適合於殖民戰爭。

行動開始後5個小時,意軍便開始逃跑,彼得·馬萊蒂將軍陣亡,超過4000名意軍被殺或被俘,3天內,237門大炮、73輛輕型及中型坦克被擊毀或被俘,大約38300名士兵陣亡或被俘,進攻的英軍沿維多利亞公路向西推進,通過哈法雅隘口,再次攻佔利比亞境內的卡普措堡。

理查·奧康納中將想繼續進攻,他希望最少能佔領班加西,但是,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已命令英印第4步兵師轉去參與進攻義東非的意屬東非戰役。奧康納事後表示:“這令他感到十分震驚及不高興……”,他的即時反應是要為此而付出代價。

義大利步兵的基本裝備

12月14日,澳洲第6步兵師被派來代替印度軍隊,他們剛剛接受完訓練,缺乏裝備,只有一連配有新型的25磅大炮的炮兵連支援。對於奧康納的進攻速度,防守剩餘的利比亞之意軍感到震驚,當英聯邦的軍隊向前推進時,數個意軍大型單位因物資供應中斷及戰敗而投降。經過激烈戰鬥,一個跟一個單位投降,澳洲軍隊於1941年1月5日佔領巴迪亞、1月22日攻佔圖布魯克及於2月3日佔領德爾納。

墨索里尼在西迪巴拉尼任命安尼巴勒·貝爾貢佐利中將指揮部隊防守巴迪亞,但4萬名意軍士兵在澳洲第6步兵師進攻巴迪亞一天后便投降,貝爾貢佐利因此在英聯邦進攻圖布魯克時指揮部隊守城。最終,他在第10軍團于比達夫門被包圍及戰敗時成為了俘虜。

義大利“卡坦紮羅”步兵師第64炮兵團上等兵

英軍之快速進攻令意軍決定放棄昔蘭尼加。1941年1月底,英軍知道意軍從比達夫門撤出昔蘭尼加,由邁克爾·摩爾·默克爾少將率領的英軍第7裝甲師截擊正在撤退中的義大利第10軍團。

1月,設防城鎮巴迪亞和托布魯克被佔領

默克爾的決定是進攻將通過默基利、墨斯及安特拉特,而澳洲第6步兵師將沿由阿卡達山脈向北到海岸的公路追擊意軍,惡劣的地形令坦克很難前進,因此他要求在利比亞沙漠西南面峽谷的部隊協助,這部隊包括第11騎兵旅、第1皇家禁衛軍旅、皇家來福槍旅第2營、皇家空軍反坦克中隊、第3皇家騎炮兵部隊及第4皇家炮兵團C分隊,整個部隊大約有2000人,只配備一些MKVI輕型坦克及巡邏坦克。

1941年2月4日,峽谷部隊到達比達夫門鎮及建立防禦工事以截擊撤退中的第10軍團。

逃跑的義大利軍隊在比達夫門被穿越了西部沙漠的第七裝甲師截住

第2日,意軍前鋒部隊到達及展開進攻,他們的攻勢猛烈而不顧一切,但終於失敗。

2天后,峽谷部隊的步槍手、坦克及大炮包圍了這支由超過100輛坦克及200門大炮支援的大約2萬名意軍,大部分坦克均是新到的M13/40坦克,M13是M11的改良型,擁有一門較佳的47毫米反坦克炮,這能擊毀英軍的輕型及巡邏戰車。

戰事在近距離內發生及經常出現白刃戰——也就是說,義大利軍人也不都是笑柄。

峽谷相遇

最後一支意軍在2月7日到達,當時最後20輛意軍坦克衝破了由少數步槍手及反坦克炮所組成的包圍圈。但這次突圍卻因為部署在幾碼外的英軍反坦克炮火力而被制止。

當最後一次突圍失敗後,英軍第7裝甲師到達及從班加西到來澳洲第6步兵師會合,意軍集體投降。

在比達夫門戰役中,殘餘的義大利軍隊投降

【後續】

但是,將義大利人趕出非洲北部的進攻被迫停止,當前進到阿格海拉時,溫斯頓·邱吉爾首相命令停止進攻及將軍隊因希臘—義大利戰爭調往希臘協防。

義大利派出摩托化和裝甲部隊前往增援非洲來做出回應。

在10個星期之內,盟軍推進到了阿格海拉並摧毀了義大利第10軍團

【關聯性】

1941年1月11日,“光輝”號航空母艦因為遭受俯衝轟炸機轟炸而受損,這容許德國非洲軍團能到達的黎波里塔尼亞(“向日葵”行動),沙漠上的戰事又出現完全不同的局面。

“光輝”號航空母艦

【影響】

經過10個星期的戰事,義大利第10軍團全軍覆沒,英聯邦的軍隊前進了800公里,擊毀了400輛坦克及1292門大炮,俘虜意軍超過13萬人。相反,英聯邦只有494人陣亡及1225人受傷。

【評論】

英軍發起了“羅盤”行動,初衷是用一次有限的攻勢把義大利軍隊趕出埃及。然而,這成為了盟軍在戰爭中最顯著的一次勝利,因為他們不僅把義大利人趕出了埃及,還轟出了昔蘭尼加。事實上,還推進到了利比亞的東部和中部。義大利空軍派出了所有的飛機來擋住盟軍的攻勢,而第151大隊的飛行員們就執行了大量的任務,在英軍進攻的第一天就升空作戰。在戰役結束時,英聯邦軍隊以2000人傷亡的代價俘獲了13萬名義大利人。在這次行動中,英聯邦的西部沙漠軍隊(包括印度第4師的一部分和英國第7裝甲師)被命名為第13軍。盟軍在北非戰場所進行的第一次軍事行動,行動結果是英聯邦的軍隊橫越利比亞大部及俘虜超過10萬名義大利士兵,自己只付出很少的代價。

探究此戰的過程,可以發現義大利軍隊失利的主因是:

1、墨索里尼和格拉齊亞尼的戰鬥思路不同,導致部隊執行混亂;

2、義大利國內鋼產量和裝甲車產量極低,導致沙漠作戰中關鍵的“摩托化程度”很低,物資補給非常慢;而英軍摩托化程度很高,補給很方便及時,這在很大程度上;

3、英軍的保密工作比較出色,英軍指揮官“韋維爾上將”在開戰前一天還在家搞家庭聚會,就連英軍士兵當天才知道要採取行動,從而有效地麻痹了意軍。

二戰乃至全世界戰爭史上,不乏“以少勝多”的例子,但是意軍與英軍軍隊這種懸殊差距,著實讓人無語。

英國元帥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羅盤”行動的最高統帥

【相關資料】

義大利軍隊在開戰前在北非擁有25萬人左右的軍隊集團,分為兩個集團軍:

在西邊,面對法屬突尼斯方向的的黎波利塔尼亞,是第5集團軍,轄第10軍(第25博洛尼亞步兵師,第55薩沃納步兵師,第60薩布拉查半摩托化步兵師)、第20軍(第27佈雷西亞步兵師,第61錫耶納步兵師和第17帕維亞半摩托化步兵師)、第23軍(轄第2利比亞師,第1黑衫師)(所謂半摩托化師是指炮兵部分摩托化的部隊);

在東邊,面對埃及方向的昔蘭尼加,集結了第10集團軍,轄第21軍(第62瑪律馬利卡步兵師,第63塞利內步兵師)、第22軍(第64康坦紮羅步兵師,第1利比亞師,第4黑衫師)。

此外還擁有7個土著營和2個傘兵營的部隊以及“利比亞”坦克群。

兩個集團軍共擁有13個師,但這些部隊的實力參差不齊。黑衫師只有8000餘人,屬於法西斯民兵組織,而利比亞師裡有大量土著兵員,戰鬥力更是等而下之。這些部隊只有兩個半摩托化師和坦克部隊擁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機動能力,而其後的事態發展更證明,意軍總指揮部以及墨索里尼對此根本滿不在乎。這些部隊原來是用來鎮壓當地土著人反抗所需,以及充當衛戍部隊,完全不適合進行現代形式的進攻戰。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格拉齊亞尼會解釋他這支數量龐大但機械化程度很低的部隊沒有足夠力量擊敗英國人那支人數雖少但機械化程度很高的部隊。

貝尼托·墨索里尼

【代號說明】

“羅盤”行動,也譯作“指南針”行動。

羅盤,又叫羅經儀,是用於風水探測的工具,理氣宗派常用的操作工具。羅盤主要由位於盤中央的磁鍼和一系列同心圓圈組成,每一個圓圈都代表著中國古人對於宇宙大系統中某一個層次資訊的理解。

中國古人認為,人的氣場受宇宙的氣場控制,人與宇宙和諧就是吉,人與宇宙不和諧就是凶。於是,他們憑著經驗把宇宙中各個層次的資訊,如天上的星宿、地上以五行為代表的萬事萬物、天干地支等,全部放在羅盤上。風水師則通過磁鍼的轉動,尋找最適合特定人或特定事的方位或時間。儘管風水學中沒有提到"磁場"的概念,但是羅盤上各圈層之間所講究的方向、方位、間隔的配合,卻暗含了"磁場"的規律。

羅盤

羅盤的發明和應用是中國人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奧秘不斷探索的結果。羅盤上逐漸增多的圈層和日益複雜的指標系統,代表了人類不斷積累的實踐經驗。當然,這些經驗是否全面和正確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但是羅盤上所標示的資訊卻蘊含了大量古老的中國智慧。

然而,西方世界獲得了羅盤之後,卻將之用於野蠻征服世界的殺戮歷史。這恐怕源於它們低下的道德水準和淺薄的文化積澱。

這次軍事行動的代號的命名,或許也源於此。

本檔資料來源複雜,如有引用,呈請海涵。部分資料已查不到最初引用之處,因不想掠人之美,如涉及著作權、智慧財產權等敬請指正,本號將及時訂正處理。

如果感到本文有些意思,請勞動您寶貴的小手指,或關注、或評論、互收藏、或轉發,這將成為堅定“歷史脈動”為您地提供各類行動計畫不竭的強大動力。謝謝!

“歷史脈動”微信號:spaseXsea

沒有足夠力量擊敗英國人那支人數雖少但機械化程度很高的部隊,他唯一一支機械代部隊是部分摩托化及只配有輕型裝備的馬萊蒂集團,該集團由彼得·馬萊蒂將軍指揮。

但此集團缺乏運輸車輛,它的坦克主要是只有裝配機關槍的菲亞特L3輕型戰車,其最重型的是菲亞特M11/39,這種坦克配備一門火力較弱的37毫米反坦克炮。

其他的軍隊也被安置在主力部隊後方

而且數量較少,相比之下,英國人則有擁有一些更快的巡航坦克(A9、A10及A13),它們的數量更超越M11/39,英軍更擁有少量重型的馬提爾達步兵坦克,這種坦克速度雖然較慢,但裝甲很厚及火力強大,當時沒有任何一種義大利的反坦克炮可將其擊破,雖然同德國88毫米高射炮一樣的義大利軍高射炮可做到。

雖然如此,格拉齊亞尼仍然遵照墨索里尼的命令,在1940年9月13日率領第10軍團發起進攻,義大利軍越過利比亞與埃及之間的邊境進入埃及,除了數個步兵師及馬萊蒂集團外,還有一個由利比亞人組成的步兵師。當佔領了卡普措堡後,進展十分緩慢,義大利人之進攻在3天內只前進了95千米,9月16日,他們便在西迪巴拉尼鎮停止前進。在此地,意軍挖掘戰壕、構築防禦工事、等待增援及補給物資。

針對分散的義大利營地,英國人計畫了一個為期五天的有限攻勢

但是,英國皇家海軍已調動力量,包括“光輝”號航空母艦到地中海,以防備義大利在非洲北部的進一步行動。在意軍進攻後,韋維爾命令埃及英軍司令亨利·梅特蘭·威爾遜將軍策劃一個有限的攻勢計畫將意軍趕回,“羅盤”行動最初被計畫進行5天,後由於初期的成功而擴大。

義大利加強已建好的前線營地

【行動經過】

1940年12月8日,英軍及英屬印度軍隊在理查·奧康納中將的指揮下突然向入侵的義大利軍發起進攻,奧康納的部隊是通過在西迪巴拉尼南面之走廊進攻的,整個行動之策劃由埃裡克·多爾曼·史密斯準將負責。

根據情報組織資料,大部分參戰部隊直至進攻前還以為行動只是演習,進攻部隊得到25磅大炮、“布倫海姆”式輕型轟炸機及“馬蒂爾達”2號步兵坦克的支援。

行動的開始部分被義大利人稱為“瑪律馬里卡”戰役,英國人稱為“軍營”戰役,“瑪律馬里卡”戰役這個名字來自位於作戰區域的海岸平源,而“軍營”戰役這個名字來源自義大利在西迪巴拉尼鎮外的防線上的個別獨立的意軍軍營。

隨著剛開始的成功,參加“羅盤”行動的軍隊追擊退卻的意軍

意軍的戰力只適合於殖民戰爭。

行動開始後5個小時,意軍便開始逃跑,彼得·馬萊蒂將軍陣亡,超過4000名意軍被殺或被俘,3天內,237門大炮、73輛輕型及中型坦克被擊毀或被俘,大約38300名士兵陣亡或被俘,進攻的英軍沿維多利亞公路向西推進,通過哈法雅隘口,再次攻佔利比亞境內的卡普措堡。

理查·奧康納中將想繼續進攻,他希望最少能佔領班加西,但是,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已命令英印第4步兵師轉去參與進攻義東非的意屬東非戰役。奧康納事後表示:“這令他感到十分震驚及不高興……”,他的即時反應是要為此而付出代價。

義大利步兵的基本裝備

12月14日,澳洲第6步兵師被派來代替印度軍隊,他們剛剛接受完訓練,缺乏裝備,只有一連配有新型的25磅大炮的炮兵連支援。對於奧康納的進攻速度,防守剩餘的利比亞之意軍感到震驚,當英聯邦的軍隊向前推進時,數個意軍大型單位因物資供應中斷及戰敗而投降。經過激烈戰鬥,一個跟一個單位投降,澳洲軍隊於1941年1月5日佔領巴迪亞、1月22日攻佔圖布魯克及於2月3日佔領德爾納。

墨索里尼在西迪巴拉尼任命安尼巴勒·貝爾貢佐利中將指揮部隊防守巴迪亞,但4萬名意軍士兵在澳洲第6步兵師進攻巴迪亞一天后便投降,貝爾貢佐利因此在英聯邦進攻圖布魯克時指揮部隊守城。最終,他在第10軍團于比達夫門被包圍及戰敗時成為了俘虜。

義大利“卡坦紮羅”步兵師第64炮兵團上等兵

英軍之快速進攻令意軍決定放棄昔蘭尼加。1941年1月底,英軍知道意軍從比達夫門撤出昔蘭尼加,由邁克爾·摩爾·默克爾少將率領的英軍第7裝甲師截擊正在撤退中的義大利第10軍團。

1月,設防城鎮巴迪亞和托布魯克被佔領

默克爾的決定是進攻將通過默基利、墨斯及安特拉特,而澳洲第6步兵師將沿由阿卡達山脈向北到海岸的公路追擊意軍,惡劣的地形令坦克很難前進,因此他要求在利比亞沙漠西南面峽谷的部隊協助,這部隊包括第11騎兵旅、第1皇家禁衛軍旅、皇家來福槍旅第2營、皇家空軍反坦克中隊、第3皇家騎炮兵部隊及第4皇家炮兵團C分隊,整個部隊大約有2000人,只配備一些MKVI輕型坦克及巡邏坦克。

1941年2月4日,峽谷部隊到達比達夫門鎮及建立防禦工事以截擊撤退中的第10軍團。

逃跑的義大利軍隊在比達夫門被穿越了西部沙漠的第七裝甲師截住

第2日,意軍前鋒部隊到達及展開進攻,他們的攻勢猛烈而不顧一切,但終於失敗。

2天后,峽谷部隊的步槍手、坦克及大炮包圍了這支由超過100輛坦克及200門大炮支援的大約2萬名意軍,大部分坦克均是新到的M13/40坦克,M13是M11的改良型,擁有一門較佳的47毫米反坦克炮,這能擊毀英軍的輕型及巡邏戰車。

戰事在近距離內發生及經常出現白刃戰——也就是說,義大利軍人也不都是笑柄。

峽谷相遇

最後一支意軍在2月7日到達,當時最後20輛意軍坦克衝破了由少數步槍手及反坦克炮所組成的包圍圈。但這次突圍卻因為部署在幾碼外的英軍反坦克炮火力而被制止。

當最後一次突圍失敗後,英軍第7裝甲師到達及從班加西到來澳洲第6步兵師會合,意軍集體投降。

在比達夫門戰役中,殘餘的義大利軍隊投降

【後續】

但是,將義大利人趕出非洲北部的進攻被迫停止,當前進到阿格海拉時,溫斯頓·邱吉爾首相命令停止進攻及將軍隊因希臘—義大利戰爭調往希臘協防。

義大利派出摩托化和裝甲部隊前往增援非洲來做出回應。

在10個星期之內,盟軍推進到了阿格海拉並摧毀了義大利第10軍團

【關聯性】

1941年1月11日,“光輝”號航空母艦因為遭受俯衝轟炸機轟炸而受損,這容許德國非洲軍團能到達的黎波里塔尼亞(“向日葵”行動),沙漠上的戰事又出現完全不同的局面。

“光輝”號航空母艦

【影響】

經過10個星期的戰事,義大利第10軍團全軍覆沒,英聯邦的軍隊前進了800公里,擊毀了400輛坦克及1292門大炮,俘虜意軍超過13萬人。相反,英聯邦只有494人陣亡及1225人受傷。

【評論】

英軍發起了“羅盤”行動,初衷是用一次有限的攻勢把義大利軍隊趕出埃及。然而,這成為了盟軍在戰爭中最顯著的一次勝利,因為他們不僅把義大利人趕出了埃及,還轟出了昔蘭尼加。事實上,還推進到了利比亞的東部和中部。義大利空軍派出了所有的飛機來擋住盟軍的攻勢,而第151大隊的飛行員們就執行了大量的任務,在英軍進攻的第一天就升空作戰。在戰役結束時,英聯邦軍隊以2000人傷亡的代價俘獲了13萬名義大利人。在這次行動中,英聯邦的西部沙漠軍隊(包括印度第4師的一部分和英國第7裝甲師)被命名為第13軍。盟軍在北非戰場所進行的第一次軍事行動,行動結果是英聯邦的軍隊橫越利比亞大部及俘虜超過10萬名義大利士兵,自己只付出很少的代價。

探究此戰的過程,可以發現義大利軍隊失利的主因是:

1、墨索里尼和格拉齊亞尼的戰鬥思路不同,導致部隊執行混亂;

2、義大利國內鋼產量和裝甲車產量極低,導致沙漠作戰中關鍵的“摩托化程度”很低,物資補給非常慢;而英軍摩托化程度很高,補給很方便及時,這在很大程度上;

3、英軍的保密工作比較出色,英軍指揮官“韋維爾上將”在開戰前一天還在家搞家庭聚會,就連英軍士兵當天才知道要採取行動,從而有效地麻痹了意軍。

二戰乃至全世界戰爭史上,不乏“以少勝多”的例子,但是意軍與英軍軍隊這種懸殊差距,著實讓人無語。

英國元帥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羅盤”行動的最高統帥

【相關資料】

義大利軍隊在開戰前在北非擁有25萬人左右的軍隊集團,分為兩個集團軍:

在西邊,面對法屬突尼斯方向的的黎波利塔尼亞,是第5集團軍,轄第10軍(第25博洛尼亞步兵師,第55薩沃納步兵師,第60薩布拉查半摩托化步兵師)、第20軍(第27佈雷西亞步兵師,第61錫耶納步兵師和第17帕維亞半摩托化步兵師)、第23軍(轄第2利比亞師,第1黑衫師)(所謂半摩托化師是指炮兵部分摩托化的部隊);

在東邊,面對埃及方向的昔蘭尼加,集結了第10集團軍,轄第21軍(第62瑪律馬利卡步兵師,第63塞利內步兵師)、第22軍(第64康坦紮羅步兵師,第1利比亞師,第4黑衫師)。

此外還擁有7個土著營和2個傘兵營的部隊以及“利比亞”坦克群。

兩個集團軍共擁有13個師,但這些部隊的實力參差不齊。黑衫師只有8000餘人,屬於法西斯民兵組織,而利比亞師裡有大量土著兵員,戰鬥力更是等而下之。這些部隊只有兩個半摩托化師和坦克部隊擁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機動能力,而其後的事態發展更證明,意軍總指揮部以及墨索里尼對此根本滿不在乎。這些部隊原來是用來鎮壓當地土著人反抗所需,以及充當衛戍部隊,完全不適合進行現代形式的進攻戰。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格拉齊亞尼會解釋他這支數量龐大但機械化程度很低的部隊沒有足夠力量擊敗英國人那支人數雖少但機械化程度很高的部隊。

貝尼托·墨索里尼

【代號說明】

“羅盤”行動,也譯作“指南針”行動。

羅盤,又叫羅經儀,是用於風水探測的工具,理氣宗派常用的操作工具。羅盤主要由位於盤中央的磁鍼和一系列同心圓圈組成,每一個圓圈都代表著中國古人對於宇宙大系統中某一個層次資訊的理解。

中國古人認為,人的氣場受宇宙的氣場控制,人與宇宙和諧就是吉,人與宇宙不和諧就是凶。於是,他們憑著經驗把宇宙中各個層次的資訊,如天上的星宿、地上以五行為代表的萬事萬物、天干地支等,全部放在羅盤上。風水師則通過磁鍼的轉動,尋找最適合特定人或特定事的方位或時間。儘管風水學中沒有提到"磁場"的概念,但是羅盤上各圈層之間所講究的方向、方位、間隔的配合,卻暗含了"磁場"的規律。

羅盤

羅盤的發明和應用是中國人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奧秘不斷探索的結果。羅盤上逐漸增多的圈層和日益複雜的指標系統,代表了人類不斷積累的實踐經驗。當然,這些經驗是否全面和正確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但是羅盤上所標示的資訊卻蘊含了大量古老的中國智慧。

然而,西方世界獲得了羅盤之後,卻將之用於野蠻征服世界的殺戮歷史。這恐怕源於它們低下的道德水準和淺薄的文化積澱。

這次軍事行動的代號的命名,或許也源於此。

本檔資料來源複雜,如有引用,呈請海涵。部分資料已查不到最初引用之處,因不想掠人之美,如涉及著作權、智慧財產權等敬請指正,本號將及時訂正處理。

如果感到本文有些意思,請勞動您寶貴的小手指,或關注、或評論、互收藏、或轉發,這將成為堅定“歷史脈動”為您地提供各類行動計畫不竭的強大動力。謝謝!

“歷史脈動”微信號:spaseX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