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立秋 下半年過得好不好,就看能不能做到這七點了!

一候涼風至

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蟬鳴

今日15時40分

太陽運行到黃經135度

立秋到來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

每個節氣有三候,每五天為一候。

一候涼風至,

第一個五天,

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

來自高緯度大陸的風溫度較低,

給人們帶來了涼意。

二候白露生,

立秋節氣的第二個五天,

白天開始變短,夜晚開始加長,

晝夜溫差變大,

地表水蒸氣低溫凝結,

清晨的大地上出現白茫茫的露珠。

三候寒蟬鳴,

在立秋節氣的最後五天,

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開始鳴叫。

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

有“秋老虎”的餘威,

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所以立秋節氣後雖早晚會比較涼、溫差變大,白天尤其是午間依然悶熱。此時人易倦怠、乏力,清熱解暑要繼續,但相對炎夏要有所變化。要多喝水、淡茶、菜湯等,以清熱祛暑。

立秋養生,要注意以下七點:

一、立秋後少吃瓜

立秋之後還要謹記“秋瓜壞肚”。不論西瓜或香瓜、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陽氣。

夏令大量食瓜雖不至於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後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腹瀉、下痢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

二、立秋防燥

秋天人們有時會感到煩躁,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些蘿蔔、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

要儘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蔥、薑、蒜、胡椒等燥熱之品,少吃油炸、肥膩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狀。秋梨是很好的秋季水果,對於止咳、去燥有很好的療效。

三、立秋養肺

立秋之後,天氣逐漸涼爽、溫差比較大。而肺為“嬌髒”,不耐寒熱。另外,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故秋季最宜養肺潤肺。此時,可以通過食療藥膳達到生津潤肺、補益肺氣之功。

梨,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燉煮或熬膏,對肺熱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氣管炎等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若與荸薺、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白木耳,有補肺潤燥之功能,秋季服用更有療效。但形寒飲冷則傷肺,因此,飲食養肺要結合個人體質、腸胃功能酌量選用。

藥補如西洋參、南北沙參、百合、杏仁、麥冬、玉竹、石斛、天花粉、蘆根、龜板、鱉甲、地黃等,都適於在秋季使用。“凡藥能治病,一定要對症”,在使用這些藥物時須在醫生指導下,對症下藥,不能濫服,特別是對於青少年和兒童及老年患者來說,秋季忌濫用補藥。

四、立秋忌悲秋

立秋後天氣溫燥,尤其“秋老虎”的炎熱天氣,很容易令人心情煩躁,所以,在情緒上應積極預防“情緒中暑”。

努力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精氣神,幫助到冬季更好地“封藏”。

五、立秋調脾胃

“入夏無病三分虛”,經過苦夏的煎熬,大凡老年、兒童、體弱者,還有長期疲勞、生活不規律等亞健康狀態者,這些人由於抵抗力低下,對季節變化的適應能力弱,除了容易呼吸道疾病外,脾胃往往很虛,也是消化道疾病的易感人群。而且,中醫認為“培土可以生金”,調理脾胃可以達到補肺的目的,所以,入秋後脾胃調理也顯得重要。

首先,夏天時飲食多寒涼,入秋後不宜再貪涼飲食,除了溫食外,可以經常喝點薑茶。在胃脘、足三裡等部位熱水袋熱敷或者艾灸以暖胃。

其次,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或有噯氣、口氣、大便稀粘等表現,所以,除了戒煙禁酒、飲食規律,少吃多餐外,可適當吃點健脾化濕的中藥,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黨參、白術、茯苓、芡實、山藥等。

六、立秋運動要適量

立秋後濕熱仍沒有完全消退,應該避免運動量過大、活動過於劇烈。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注意。

像游泳、太極拳這些運動項目是比較適合中老年人的。尤其是太極拳,柔中帶動,重心轉移的流暢有助於肌肉的協調和平衡的訓練,是很好的運動。注意運動前要有5至10分鐘的暖身運動,運動後也要有數分鐘的緩和運動。

總之,這個季節進行運動要注意幾點:最好選擇一早一晚進行鍛煉;太陽照射下不宜運動過久,以防體力消耗過大,暴曬灼傷皮膚;在高溫濕熱中不宜運動過於劇烈。

七、立秋須防“空調病”

炎熱季節,許多家庭和辦公室都開著空調,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後,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 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

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姜湯。

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胃止嘔、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調病”。

再者,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及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易開空調。必要時避免直吹或將腹部蓋好。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要想過好立秋,切記以下幾個關鍵字:

滋陰潤肺、心情開朗、早睡早起、合理運動

路在腳下,心在路上。

即便昨天的旅程已成為心中的符點,

但旅行中留下的美好回憶,

卻總讓我們不時回味在心間。

旅行裡慢慢知味,歲月裡漸漸沉香。

每一段美好旅程和精彩人生,都值得被歲月珍藏。

如果您也渴望分享自己的故事

歡迎向我們投稿

入選故事除了可以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還有機會入選我們《歲月與旅行》系列叢書哦

梨,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燉煮或熬膏,對肺熱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氣管炎等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若與荸薺、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

白木耳,有補肺潤燥之功能,秋季服用更有療效。但形寒飲冷則傷肺,因此,飲食養肺要結合個人體質、腸胃功能酌量選用。

藥補如西洋參、南北沙參、百合、杏仁、麥冬、玉竹、石斛、天花粉、蘆根、龜板、鱉甲、地黃等,都適於在秋季使用。“凡藥能治病,一定要對症”,在使用這些藥物時須在醫生指導下,對症下藥,不能濫服,特別是對於青少年和兒童及老年患者來說,秋季忌濫用補藥。

四、立秋忌悲秋

立秋後天氣溫燥,尤其“秋老虎”的炎熱天氣,很容易令人心情煩躁,所以,在情緒上應積極預防“情緒中暑”。

努力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精氣神,幫助到冬季更好地“封藏”。

五、立秋調脾胃

“入夏無病三分虛”,經過苦夏的煎熬,大凡老年、兒童、體弱者,還有長期疲勞、生活不規律等亞健康狀態者,這些人由於抵抗力低下,對季節變化的適應能力弱,除了容易呼吸道疾病外,脾胃往往很虛,也是消化道疾病的易感人群。而且,中醫認為“培土可以生金”,調理脾胃可以達到補肺的目的,所以,入秋後脾胃調理也顯得重要。

首先,夏天時飲食多寒涼,入秋後不宜再貪涼飲食,除了溫食外,可以經常喝點薑茶。在胃脘、足三裡等部位熱水袋熱敷或者艾灸以暖胃。

其次,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或有噯氣、口氣、大便稀粘等表現,所以,除了戒煙禁酒、飲食規律,少吃多餐外,可適當吃點健脾化濕的中藥,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黨參、白術、茯苓、芡實、山藥等。

六、立秋運動要適量

立秋後濕熱仍沒有完全消退,應該避免運動量過大、活動過於劇烈。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注意。

像游泳、太極拳這些運動項目是比較適合中老年人的。尤其是太極拳,柔中帶動,重心轉移的流暢有助於肌肉的協調和平衡的訓練,是很好的運動。注意運動前要有5至10分鐘的暖身運動,運動後也要有數分鐘的緩和運動。

總之,這個季節進行運動要注意幾點:最好選擇一早一晚進行鍛煉;太陽照射下不宜運動過久,以防體力消耗過大,暴曬灼傷皮膚;在高溫濕熱中不宜運動過於劇烈。

七、立秋須防“空調病”

炎熱季節,許多家庭和辦公室都開著空調,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後,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 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

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姜湯。

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胃止嘔、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調病”。

再者,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及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易開空調。必要時避免直吹或將腹部蓋好。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要想過好立秋,切記以下幾個關鍵字:

滋陰潤肺、心情開朗、早睡早起、合理運動

路在腳下,心在路上。

即便昨天的旅程已成為心中的符點,

但旅行中留下的美好回憶,

卻總讓我們不時回味在心間。

旅行裡慢慢知味,歲月裡漸漸沉香。

每一段美好旅程和精彩人生,都值得被歲月珍藏。

如果您也渴望分享自己的故事

歡迎向我們投稿

入選故事除了可以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還有機會入選我們《歲月與旅行》系列叢書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