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位朋友給孩子掛了個急診,起因竟然是因為掏了個耳朵

前兩天,一位朋友給孩子掛了個急診,起因竟然是因為掏了個耳朵。

事情是這樣的。朋友說,她一直就有給孩子掏耳屎的習慣,可是那天晚上孩子一直動,心裡一著急,手上稍微用了一下力,

孩子就疼得哇哇哭,一直喊疼。好在去了醫院,醫生說只是外耳道受損,用了點抗感染的藥,稍微恢復兩天就好了;並一再告誡,千萬不要再給孩子掏耳朵,因為掏耳朵進急診的孩子太多了!

朋友那個後怕啊,發誓再也不給孩子掏耳朵了,萬一感染了怎麼辦?!萬一手一抖戳破了鼓膜怎麼辦?!

——可真不掏的話,耳屎堵在裡面不髒嗎?不難受嗎?不影響聽力嗎?

一邊聽朋友說一邊犯嘀咕,掏個耳朵而已,有那麼嚴重嗎?我也經常給兒子洗完澡後用棉簽為他清理耳道,偶爾看到他耳屎太多、在他能接受的情況下也會夾個手電筒,順手幫他掏一下,也沒遇到什麼異常啊。

謹慎起見,還是上網多瞭解一些掏耳朵的細節,這一瞭解不打緊,

這個看似再簡單平常的小問題完全值得寫篇文章來說道說道——

美國有一項新研究發現,每個月有1000個孩子因為棉簽導致耳朵受傷而被送進急診室。

研究人員分析了1990 - 2010年的資料,發現在耳科就診的有超過25萬孩子,是因為棉簽導致的耳朵損傷,包括鼓膜穿孔、感染甚至永久性聽力損傷。而大多數損傷是由掏耳朵引起的。值得注意的是,有77%傷害是孩子自己使用棉簽時發生的,

但有16%的傷害是有家長説明的情況下發生的。三分之二的患者小於8歲,約40%小於3歲。

美國全國兒童醫院(Nationwide Children’s Hospital)的兒科耳鼻喉科醫生Kris Jatana博士是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表示,耳道天生具有自潔能力,耳屎能捕獲污垢或碎屑,能把髒東西從鼓膜處清理到耳朵外部。耳屎還具有抗微生物特性,能減少感染的可能。所以,不需要在家自行清潔耳道,用棉簽也不行。

看到這裡坐不住了:耳屎到底能不能掏? 它是怎麼形成的? 對孩子的聽力有沒有影響?哪種情況下需要請醫生説明掏耳屎(採訪完才知道這在醫學上被稱為“外耳道耵聹取出術”)?帶著滿肚子疑問,

找到了美中宜和綜合門診中心耳鼻喉特聘專家劉勇剛醫生,向他求證、請教。

專家介紹:劉勇剛

美中宜和綜合門診中心耳鼻喉特聘專家 副主任醫師

1998年畢業於同濟醫科大學,醫學碩士,美國匹斯堡大學醫學中心(UPMC)訪問學者。

先後就職於衛生部北京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北京佑安醫院,對各種耳鼻咽喉科疾病有著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

Q1:我看到有資料說,掏耳屎可能給孩子的耳朵造成傷害,真的是這樣嗎?我每次掏耳朵都是點到為止,所以很僥倖,沒給孩子造成任何傷害。

A1:家長自行給孩子掏耳朵是容易造成損傷,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不小心戳破耳鼓膜,這個不太常見;另一個是破壞外耳道,因為外耳道皮膚非常薄,稍微一戳就容易出血,進而很容易引發感染。

Q2:我朋友給孩子掏耳屎,可能遇到的就是第二種情況。那如果在家裡看到寶寶耳朵裡耳屎特別多,看起來髒髒的,家長應該怎麼辦?

A2:“看著髒”只是家長的一個主觀感受,寶寶未必不舒服,這種情況跟“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是一樣的。等我說完到底耳屎是什麼、它有什麼作用,你就明白了。

先來看看耳朵的結構。人類的外耳道像個死胡同,這個胡同,不是直通通的,而是有微微的S形彎曲。胡同走到底是耳鼓膜,鼓膜大概只有0.1毫米厚,像蟬翼一樣,非常薄。

在外耳道的外三分之一是軟骨,內三分之二是骨頭,整個耳道都有皮膚覆蓋。其中,外三分之一有完整的皮膚結構:有毛囊,有上皮組織,有耵聹腺。耵聹腺是類似汗腺的東西,又跟汗腺不一樣,它分泌的東西就是耵聹——俗稱耳屎。

耵聹裡面的主要成分是油脂和一些壞死的上皮組織等。有較新研究發現,耵聹裡還有溶菌酶,看名字大家就知道,這種酶可以殺死細菌。

耵聹分泌在薄薄的外耳道皮膚上,有保護耳道的功能。外耳道皮膚特別薄,而且皮下組織非常少,跟軟骨和骨頭連接特別緊密,血供應也少。血液裡面有白細胞,有免疫力的作用,但外耳道供血少,局部抵抗力差,因此,耵聹在這裡起到的防護作用格外重要。

總結一下,為什麼說,耳屎(耵聹)不能棄反而應該留呢?

第一,物理性的防護,擋著點兒東西,不讓蟲子等外來物進去。

第二,耵聹裡的溶菌黴,也許能殺死一些細菌;另外它製造一個酸性環境,不利於細菌生長。

第三,耵聹含大量油脂,起到潤滑作用,讓外耳道皮膚不那麼乾燥,舒適一些。

Q3:如果孩子耳屎太多,應該怎麼辦?會影響聽力嗎?

A3:正常情況下,耳屎不會堆集到“太多”的程度。一般我們在吃飯、說話的時候,顳下頜關節會活動,帶動外耳道活動,能讓多餘的耵聹自然而然排出,大部分人都有這種協調功能。

但有一些人可能沒有這個功能,比如長期臥床的病人,不說話也不咀嚼,容易形成耵聹栓塞。再有,就是喝奶的小寶寶,主要吸吮,外耳道活動也不太多。

耵聹本身不會造成太大傷害,就算堵死了耳道,影響了一點兒聽力,也不會完全聽不見。就跟塞一團棉花差不多,主要影響傳導,聽力大概下降15-20分貝。

總的來說,耵聹的用處比較大,不太會對耳朵造成傷害。如果“看著髒”,那是大人自己的問題,忍著別老看,更不要“手欠”,在沒有把握的時候去給孩子掏耳朵。

Q4:看來以後得當心,不能輕易給孩子掏耳屎了。那有沒有必須要清理耳屎的情況?如果到了醫院,醫生會怎麼取耵聹?

A4:你來之前,我剛剛幫一個小朋友取了耳耵聹。那個小朋友是說耳朵不舒服,老師看了一眼,覺得裡面有東西,就讓過來醫院檢查。孩子非常配合,我也有把握,就幫他取了。

有兩種情況,建議儘量取出耵聹。

第一種情況是,孩子不舒服。比如耳屎在裡面進水泡脹了,會堵得很不舒服。一般來說,在醫院取耵聹的方法,一個是用鑷子,夾出來;還有耵聹鉤;再有可以用吸引器,不會用棉簽。有人可能會用沖洗的方法,我個人不太推薦,特別是如果鼓膜有穿孔,絕對不能用。

有時候耵聹特別硬,粘在耳道上,而外耳道皮膚薄,皮下組織少,神經敏感,會特別難受,疼痛難忍。這時候醫生會先滴一點軟化劑,醫院叫耵聹水,每天滴4-5次、滴3-5天,把耵聹泡軟,然後用吸引的方法取出來。

所有的前提是,孩子必須配合。耳道非常小,在常人看來孩子只動了一下下,但在醫生看來動的輻度非常大。有的家長上來就告訴孩子,“別動,別害怕” ,這樣反而給孩子造成緊張氣氛。我一般可能會指著牆上的圖片說,“你看看那個上面是什麼”,孩子這時就會集中精力,有一瞬間穩定的時間,就夠我取了。

第二種情況是,如果孩子聽力下降特別厲害,醫生懷疑有其他病變,不只是耵聹的問題,需要看清楚鼓膜及外耳道,或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聽力學檢查時,那就得取出耵聹。

比如,當孩子得了中耳炎的時候。小孩子非常容易得中耳炎。我們的中耳腔與鼻子之間經由一根咽鼓管相通,大人的咽鼓管有一定的角度,而孩子的幾乎是平的。成人的中耳位置比鼻子高2釐米左右,孩子的中耳與鼻子是齊平的。另外,孩子的咽鼓管比成人的寬、粗、短,所以孩子感冒鼻腔發炎的時候,很容易通過咽鼓管感染到中耳,引發中耳炎。

小寶寶不會說話,常常捂著耳朵哭,這時候就需要看看鼓膜,確定到底是不是有炎症。如果耳道裡有耵聹,擋著沒法看清鼓膜,那醫生就得儘量把耵聹取出來。當然,如果寶寶哭鬧掙扎得厲害,實在沒辦法取,醫生就需要根據經驗、其他症狀等推斷孩子是否患有中耳炎。

Q5:看來幫孩子取耳屎也是一門學問啊。在不能輕易掏耳朵的情況下,寶寶洗澡或游泳之後,怎樣替他清潔耳道比較合適?

A5:用軟毛巾或棉簽在耳道外面蘸蘸,讓孩子舒服一些。用棉簽時千萬不能進入太深,最多往耳道裡半釐米足夠,裡面你搞不清楚什麼情況。另外孩子耳朵儘量避免進水,去游泳的時候可以帶上耳塞,防止進水。

Q6:耳屎是跟個人的體質有關嗎,看孩子的耳屎有時候幹一點,有時候濕一點,還經常聽老人說油耳屎是火氣大。

A6:每個人耳朵裡耵聹的性狀不一樣,有的人幹,有的人濕,有的人油。這跟基因有關,生下來是什麼就是什麼樣,就像有人高有人矮,有人白有人黑一樣。一般來說,西方人油性多一些,亞洲人幹的多一些。油耳朵濕耳朵沒什麼不好,跟火氣沒關係,就是天生的特質。

跟劉大夫溝通完才算徹底搞明白了,耳屎並不是什麼“髒東西”,而是耳道的清潔工和保護神,它所帶來的益處要遠遠大於它的“壞處”。如果孩子耳朵不舒服、聽力下降,要去及時去醫院就診,不能自己亂掏!

對於一些名叫“不掏不舒服斯基”的家長們,千萬要壓抑你強迫症的天性啊!不要因為自己一時手癢而把孩子送進醫院,去承擔痛苦。

沒給孩子造成任何傷害。

A1:家長自行給孩子掏耳朵是容易造成損傷,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不小心戳破耳鼓膜,這個不太常見;另一個是破壞外耳道,因為外耳道皮膚非常薄,稍微一戳就容易出血,進而很容易引發感染。

Q2:我朋友給孩子掏耳屎,可能遇到的就是第二種情況。那如果在家裡看到寶寶耳朵裡耳屎特別多,看起來髒髒的,家長應該怎麼辦?

A2:“看著髒”只是家長的一個主觀感受,寶寶未必不舒服,這種情況跟“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是一樣的。等我說完到底耳屎是什麼、它有什麼作用,你就明白了。

先來看看耳朵的結構。人類的外耳道像個死胡同,這個胡同,不是直通通的,而是有微微的S形彎曲。胡同走到底是耳鼓膜,鼓膜大概只有0.1毫米厚,像蟬翼一樣,非常薄。

在外耳道的外三分之一是軟骨,內三分之二是骨頭,整個耳道都有皮膚覆蓋。其中,外三分之一有完整的皮膚結構:有毛囊,有上皮組織,有耵聹腺。耵聹腺是類似汗腺的東西,又跟汗腺不一樣,它分泌的東西就是耵聹——俗稱耳屎。

耵聹裡面的主要成分是油脂和一些壞死的上皮組織等。有較新研究發現,耵聹裡還有溶菌酶,看名字大家就知道,這種酶可以殺死細菌。

耵聹分泌在薄薄的外耳道皮膚上,有保護耳道的功能。外耳道皮膚特別薄,而且皮下組織非常少,跟軟骨和骨頭連接特別緊密,血供應也少。血液裡面有白細胞,有免疫力的作用,但外耳道供血少,局部抵抗力差,因此,耵聹在這裡起到的防護作用格外重要。

總結一下,為什麼說,耳屎(耵聹)不能棄反而應該留呢?

第一,物理性的防護,擋著點兒東西,不讓蟲子等外來物進去。

第二,耵聹裡的溶菌黴,也許能殺死一些細菌;另外它製造一個酸性環境,不利於細菌生長。

第三,耵聹含大量油脂,起到潤滑作用,讓外耳道皮膚不那麼乾燥,舒適一些。

Q3:如果孩子耳屎太多,應該怎麼辦?會影響聽力嗎?

A3:正常情況下,耳屎不會堆集到“太多”的程度。一般我們在吃飯、說話的時候,顳下頜關節會活動,帶動外耳道活動,能讓多餘的耵聹自然而然排出,大部分人都有這種協調功能。

但有一些人可能沒有這個功能,比如長期臥床的病人,不說話也不咀嚼,容易形成耵聹栓塞。再有,就是喝奶的小寶寶,主要吸吮,外耳道活動也不太多。

耵聹本身不會造成太大傷害,就算堵死了耳道,影響了一點兒聽力,也不會完全聽不見。就跟塞一團棉花差不多,主要影響傳導,聽力大概下降15-20分貝。

總的來說,耵聹的用處比較大,不太會對耳朵造成傷害。如果“看著髒”,那是大人自己的問題,忍著別老看,更不要“手欠”,在沒有把握的時候去給孩子掏耳朵。

Q4:看來以後得當心,不能輕易給孩子掏耳屎了。那有沒有必須要清理耳屎的情況?如果到了醫院,醫生會怎麼取耵聹?

A4:你來之前,我剛剛幫一個小朋友取了耳耵聹。那個小朋友是說耳朵不舒服,老師看了一眼,覺得裡面有東西,就讓過來醫院檢查。孩子非常配合,我也有把握,就幫他取了。

有兩種情況,建議儘量取出耵聹。

第一種情況是,孩子不舒服。比如耳屎在裡面進水泡脹了,會堵得很不舒服。一般來說,在醫院取耵聹的方法,一個是用鑷子,夾出來;還有耵聹鉤;再有可以用吸引器,不會用棉簽。有人可能會用沖洗的方法,我個人不太推薦,特別是如果鼓膜有穿孔,絕對不能用。

有時候耵聹特別硬,粘在耳道上,而外耳道皮膚薄,皮下組織少,神經敏感,會特別難受,疼痛難忍。這時候醫生會先滴一點軟化劑,醫院叫耵聹水,每天滴4-5次、滴3-5天,把耵聹泡軟,然後用吸引的方法取出來。

所有的前提是,孩子必須配合。耳道非常小,在常人看來孩子只動了一下下,但在醫生看來動的輻度非常大。有的家長上來就告訴孩子,“別動,別害怕” ,這樣反而給孩子造成緊張氣氛。我一般可能會指著牆上的圖片說,“你看看那個上面是什麼”,孩子這時就會集中精力,有一瞬間穩定的時間,就夠我取了。

第二種情況是,如果孩子聽力下降特別厲害,醫生懷疑有其他病變,不只是耵聹的問題,需要看清楚鼓膜及外耳道,或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聽力學檢查時,那就得取出耵聹。

比如,當孩子得了中耳炎的時候。小孩子非常容易得中耳炎。我們的中耳腔與鼻子之間經由一根咽鼓管相通,大人的咽鼓管有一定的角度,而孩子的幾乎是平的。成人的中耳位置比鼻子高2釐米左右,孩子的中耳與鼻子是齊平的。另外,孩子的咽鼓管比成人的寬、粗、短,所以孩子感冒鼻腔發炎的時候,很容易通過咽鼓管感染到中耳,引發中耳炎。

小寶寶不會說話,常常捂著耳朵哭,這時候就需要看看鼓膜,確定到底是不是有炎症。如果耳道裡有耵聹,擋著沒法看清鼓膜,那醫生就得儘量把耵聹取出來。當然,如果寶寶哭鬧掙扎得厲害,實在沒辦法取,醫生就需要根據經驗、其他症狀等推斷孩子是否患有中耳炎。

Q5:看來幫孩子取耳屎也是一門學問啊。在不能輕易掏耳朵的情況下,寶寶洗澡或游泳之後,怎樣替他清潔耳道比較合適?

A5:用軟毛巾或棉簽在耳道外面蘸蘸,讓孩子舒服一些。用棉簽時千萬不能進入太深,最多往耳道裡半釐米足夠,裡面你搞不清楚什麼情況。另外孩子耳朵儘量避免進水,去游泳的時候可以帶上耳塞,防止進水。

Q6:耳屎是跟個人的體質有關嗎,看孩子的耳屎有時候幹一點,有時候濕一點,還經常聽老人說油耳屎是火氣大。

A6:每個人耳朵裡耵聹的性狀不一樣,有的人幹,有的人濕,有的人油。這跟基因有關,生下來是什麼就是什麼樣,就像有人高有人矮,有人白有人黑一樣。一般來說,西方人油性多一些,亞洲人幹的多一些。油耳朵濕耳朵沒什麼不好,跟火氣沒關係,就是天生的特質。

跟劉大夫溝通完才算徹底搞明白了,耳屎並不是什麼“髒東西”,而是耳道的清潔工和保護神,它所帶來的益處要遠遠大於它的“壞處”。如果孩子耳朵不舒服、聽力下降,要去及時去醫院就診,不能自己亂掏!

對於一些名叫“不掏不舒服斯基”的家長們,千萬要壓抑你強迫症的天性啊!不要因為自己一時手癢而把孩子送進醫院,去承擔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