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抗日戰爭中,日本妄圖控制中國人的精神,未能得逞的原因何在?

本篇為二戰系列第49篇,此系列各篇獨立成文,歡迎您持續關注。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南宋文天祥 絕筆

抗日戰爭中,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其實並不只是軍事侵略,經濟侵略,還有一種文化侵略。這種侵略形式可以說是殺人不見血的,日本妄圖摧毀中國的文化,控制中國人的精神,將中國人同化瓦解,以實現其長期佔領並奴役中國的狼子野心。

日本之所以選擇文化侵略這種形式,

是因為它們堅信自己對中國國民性的研究是準確的,它們認為中國人是懦弱的,只要毀滅了中國的文化,實施奴性教育,中國人就會屈服。

而日本人在戰爭期間也確實是這麼做的,它們採用多種手法搜集與劫掠中國的圖書典籍,毀掉了淪陷區內一切的教育資源和教育體系,一代人受教育的權利就此被剝奪。更過分的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孩子們還要接受噩夢般的殖民奴化教育,

日本關東軍妄圖將東三省徹底“日本化”,中小學生要以日本名字相稱,每天上課前向日本國旗致敬,遙拜日本國旗,學習日語。

日本在華北地區學校的控制其實比東北還嚴格,這裡的教育以消除中國人的民族意識為前提,

由於日本人不讓孩子們學中國歷史,很多學生真不知道唐宗宋祖是那一朝的皇帝。

儘管日本人不遺餘力地進行文化侵略,但它們終究沒能得逞。軍旅作家王樹增很好的詮釋了個中緣由:

“中國文化在中國人的心裡,在中國人的血液裡,不然這個國度古老的悠長歷史便無法綿延。”

老祖宗的文化其實早就深入到了中國人的骨髓中,絕不是燒幾本古籍,念幾句東洋話就能消磨掉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一直未曾消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