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慶珍檔丨這幢南濱路上的老房子,見證了重慶百年開埠史

位於南濱路的慈雲寺,是重慶開埠歷史的重要見證,

你見過手繪的慈雲寺嗎?為配合重慶主城傳統風貌街區保護修繕利用工作,重慶市規劃局、重慶市勘測院採用手繪地圖的方式,勾畫出主城區28個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區、歷史文化名鎮(統稱傳統風貌街區)。

慈雲寺始建于唐

重慶開埠後,在慈雲寺傳統風貌區一帶,建有洋行、工廠、貨棧、碼頭等,是重慶開埠歷史的重要見證。

慈雲寺位於南岸南濱路長江邊上,該寺始建于唐,

複建於清乾隆年間,現有格局為民國16年(1927年)修建。

該寺為從寧波天童寺應邀來此弘法的雲岩法師(人稱慈雲和尚)募資改建而成。目前是重慶市佛教開放的廟宇,又是僧尼合廟,在中國佛教寺院中獨樹一幟,具有宗教文化研究價值。

慈雲寺整體座東向西,依山取勢而建,青磚牆面配上金黃的琉璃瓦低調而不失莊嚴,形制中西合璧風格。[!--empirenews.page--]

青獅白象鎖大江

慈雲寺四樓一底磚石結構,高約25米,長為35米,建築面積為4000餘平方米。

現有殿堂6個,入大門上20級臺階便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面闊3間13.6米,進深2間7.7米,供奉一尊從緬甸迎來的玉佛,高1.87米,寬1.34米,重1500斤,是中國四大玉佛之一。

大殿右廂臨江依閣建有樓亭九個,上下兩層,四角飛鼇翹立,玲瓏般的仙桃桌點綴於綠瓦之上,

兩根紅柱上得白色寶瓶,撐托亭蓋,共有十八個樓亭。

殿門寺門外左側原俯臥一石刻青獅,既象徵佛祖說法如獅吼雷音,驚醒愚頑;又以資鎮攝寺前羊角灘下、門檻石上江流險急所帶來的覆舟之虞。原青獅相傳是宋代遺物,與渝中區白象街的大白象,隔江相望,故有“青獅白象鎖大江”之說。

抗戰時期的慈雲寺

在抗戰時期,敵機對重慶城區進行無差別的狂轟亂炸時,

慈雲寺的僧侶自發組織了“慈雲寺僧侶救護隊”。從中挑出20至40歲年輕體壯者六七十人,十五人一小組,平時僧侶內著圓領救護短裝,外穿大袖僧袍,在寺內修持勞作。一遇到日軍突然空襲便立即脫去僧袍,扛起擔架藥包就趕往被炸現場,展開救助。

救護隊主要活動區域包括當時的重慶城區及南岸、江北沿江一帶。僧侶救護隊冒著生命危險救護了許多在日機轟炸中受傷受難的群眾,

為保全人民的生命財產和支持抗戰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字水”題刻典故

慈雲寺左側的岩壁上,現存有清光緒十年(1884),由原川東書院(後為川東師範學堂)徐琴斻(昌緒)書寫,石匠崔興發所雕刻的“字水”題刻。

該題刻分佈在長17.3米,高7米的岩壁上,自右向左排列,楷書,陰刻,字高3.5米,寬2.5米,字距3米。在“字水”兩字之間刻有“生成岷江勢,河分大小流,朝天巴字水,嘉陵對渝州”的詩句。

“字水”源于重慶字水宵燈的典故,可追溯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巴縣知縣王爾鑒將其列為“巴渝十二景”。舊志記載“重慶兩江交匯,鑿崖為城,沿江為池。入夜萬家燈火,層間疊出,高下相掩,光灼灼然俯射江波,與星月交燦。”字水宵燈可謂是當時重慶城繁榮景象的真實寫照。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蔣豔 實習生 周雅麗

高7米的岩壁上,自右向左排列,楷書,陰刻,字高3.5米,寬2.5米,字距3米。在“字水”兩字之間刻有“生成岷江勢,河分大小流,朝天巴字水,嘉陵對渝州”的詩句。

“字水”源于重慶字水宵燈的典故,可追溯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巴縣知縣王爾鑒將其列為“巴渝十二景”。舊志記載“重慶兩江交匯,鑿崖為城,沿江為池。入夜萬家燈火,層間疊出,高下相掩,光灼灼然俯射江波,與星月交燦。”字水宵燈可謂是當時重慶城繁榮景象的真實寫照。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蔣豔 實習生 周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