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形勢|美國要對中國發起“301調查”?

當地時間8月12日,美國白宮貿易和製造業政策辦公室、白宮國際經濟諮詢委員會、美國貿易政策代表辦公室等美方政府人員宣佈,

美國總統特朗普將於8月14日簽署行政備忘錄,責成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決定是否對所謂的“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發起調查。

來源 | 北京商報

這意味著,美國貿易代表可能援引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對中國發起“301調查”。此舉引發各界對美國採取單邊行動損害中美經貿關係的擔憂。

重拾“301條款”

據瞭解,

根據301條款,美國貿易代表將首先尋求與外國政府協商,以貿易補償或消除貿易壁壘的形式進行協商;如果協商無法解決問題,美國可以採取貿易救濟措施,比如徵收額外的關稅、費用和對進口的限制。

資料顯示,在301條款大框架之下,“超級301條款”、“特別301條款”、配套條款等具體規定,共同構成了美國301條款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和適用體系。其中,特別301條款是針對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智慧財產權市場准入等方面的規定;“超級301條款”是針對外國貿易障礙和擴大美國對外貿易的規定。

由301條款延伸而來的301調查誕生於冷戰時期,具有極強的單邊主義色彩,一度成為美國應對與別國貿易摩擦“最後的武器”。但在1994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成立後,美國發動單邊制裁案例的數量和頻率顯著削減。

不過這不代表301調查徹底“退出江湖”。2004年,美國勞聯-產聯曾提起針對中國勞工權利和勞工標準的301調查申請,

不過最終被美國政府否決。但隨後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執政期間的2010年,美國政府宣佈接受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的請求,對華清潔能源有關政策和措施啟動301調查。

而此次爭端肇端於智慧財產權糾紛,8月初,美國政府就曾放出消息稱,特朗普有意啟動301條款對中國智慧財產權問題發起貿易調查,主要針對微型晶片和電動汽車領域。

早有端倪

作為世界上排名前二的兩大經濟體,中美間的貿易往來不僅事關兩國自身,也是影響世界外貿產業的關鍵因素。資料顯示,受全球經濟形勢和貿易環境影響,去年中美貨物貿易額5196.1億美元,同比下降6.7%。不過兩國在對方貿易關係中的重要地位沒有改變。

此外,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繼續擴大,根據美國商務部公佈的資料,去年美國在商品貿易中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為3470億美元,占整體逆差的47%。

有分析指出,體量巨大且持續擴張的中國向美國貿易順差,可能是刺激美國政府實施301調查威脅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曾回應稱,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是由兩國經濟結構、產業競爭力和國際分工決定的,也受現行貿易統計制度、美方對華高技術出口管制等因素影響,中國並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也願意擴大自美國進口。

而特朗普更是始終把中國作為美國對外貿易的最大競爭對手,在競選階段,他就反復表示要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並對中國商品徵收45%關稅,不過至今未能兌現。

實際上,美國對中國產品愈加苛刻的態度早有端倪。近段時間,中美兩國間貿易摩擦愈演愈烈,涵蓋工具箱、不銹鋼等諸多領域。其中,上周美國商務部曾公佈初裁結果,認定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鋁箔產品接受了16.56%-80.97%不等的補貼,並對中國鋁製品企業徵收高額反補貼稅。

兌現是小概率事件

有業內專家指出,在世界經濟整體疲弱的當下,國際市場競爭參與者以往積極對外開放態勢均有所收縮,在此時間節點上,中國反復強調要進一步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目的就在於減緩逆全球化的趨勢。美國政府如果執意發起301調查,顯然與經濟全球化大勢相悖。

由於美國內部態度並不一致,不少分析樂觀地預計,美國最終兌現301調查承諾將是小概率事件。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也指出,8月初美國就曾放話要對華髮起301調查,但最終“爽約”,這表明美國決策層內部也存在爭論和博弈,並非鐵板一塊,此次雖然明確8月14日宣佈結果,但可能到時也會延期。

“即使發起調查,到公佈調查結果、到依據結果決定報復性關稅等反制措施、到正式實施高關稅,依然存在不小的變數”,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劉仕國表示,期間中美可能均會出現讓步,而商人政治家特朗普積極實現威脅利用技巧的最大化,因而整體來看,中美兩國正式貿易衝突升級的可能性確實不大。

劉仕國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生產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在與美國的經貿往來中汲取了豐富經驗,“長期以來,中國都處於世界生產價值鏈末端,產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通過經貿活動,中國學習掌握了新興技術和管理經驗,刺激國內企業迅速轉型升級。

歡迎投稿:ccoic2016@163.com

也受現行貿易統計制度、美方對華高技術出口管制等因素影響,中國並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也願意擴大自美國進口。

而特朗普更是始終把中國作為美國對外貿易的最大競爭對手,在競選階段,他就反復表示要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並對中國商品徵收45%關稅,不過至今未能兌現。

實際上,美國對中國產品愈加苛刻的態度早有端倪。近段時間,中美兩國間貿易摩擦愈演愈烈,涵蓋工具箱、不銹鋼等諸多領域。其中,上周美國商務部曾公佈初裁結果,認定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鋁箔產品接受了16.56%-80.97%不等的補貼,並對中國鋁製品企業徵收高額反補貼稅。

兌現是小概率事件

有業內專家指出,在世界經濟整體疲弱的當下,國際市場競爭參與者以往積極對外開放態勢均有所收縮,在此時間節點上,中國反復強調要進一步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目的就在於減緩逆全球化的趨勢。美國政府如果執意發起301調查,顯然與經濟全球化大勢相悖。

由於美國內部態度並不一致,不少分析樂觀地預計,美國最終兌現301調查承諾將是小概率事件。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也指出,8月初美國就曾放話要對華髮起301調查,但最終“爽約”,這表明美國決策層內部也存在爭論和博弈,並非鐵板一塊,此次雖然明確8月14日宣佈結果,但可能到時也會延期。

“即使發起調查,到公佈調查結果、到依據結果決定報復性關稅等反制措施、到正式實施高關稅,依然存在不小的變數”,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劉仕國表示,期間中美可能均會出現讓步,而商人政治家特朗普積極實現威脅利用技巧的最大化,因而整體來看,中美兩國正式貿易衝突升級的可能性確實不大。

劉仕國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生產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在與美國的經貿往來中汲取了豐富經驗,“長期以來,中國都處於世界生產價值鏈末端,產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通過經貿活動,中國學習掌握了新興技術和管理經驗,刺激國內企業迅速轉型升級。

歡迎投稿:ccoic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