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商賈會館”、“包鎮大行”、“包鎮公行”:看看那時商人自治下的包頭城

這一天,是清朝雍正末年的一個晴朗冬日。

太陽已經升起很高,老包頭村照常熙熙攘攘,商家們打理著各自的店鋪。幾個閒人,披著破襖,從東街逛到西街,又從南街逛到北街。

很快,

他們就發現了熱鬧。那排臨街店鋪前,兩個商人正隔著一堆垃圾對峙,面紅耳赤地互相指責著、謾駡著。人群慢慢聚攏,圍起了數層,吵嚷的聲音越來越高,而兩位當事人卻還沒有動手互毆的跡象,閒人們等得有些不耐煩了,開始陰陽怪氣地進行挑撥。

忽然,另一條街上喧嚷起來,哭聲、罵聲、咆哮聲混成一片。幾個閒人互相對了一個眼神,忙不迭地向紛亂之處跑去。

原來,兩個小偷在一家雜貨鋪內行竊,

被老闆發現之後,不但沒有慌張逃竄,反而抽出殺豬刀,威逼老闆交出現洋。恰在此時,老闆娘抱著三歲的女兒,從後院來到前店,情急之下,想挺身救助自己的男人。還沒等她靠近,一個小偷沖她小腹一腳踹去,蹬倒在地上,小孩兒重重磕到櫃檯,哇哇大哭,老闆娘也抱著肚子,痛得滿地翻滾。老闆急紅了眼,趁小偷愣神之際,奪過一把殺豬刀,砍傷一人,
卻不提防,被另一把殺豬刀刺中後背。

看到店門口已被圍得水泄不通,兩個小偷也不敢久留,揮舞著帶血的刀子,嚇得看熱鬧的人群一哄而散。"等著,老子還會再來收拾你的!"撂下這句狠話,一個小偷手裡掂著殺豬刀,扶持著受傷的同夥,揚長而去。

人群又聚攏過來,一番嘈雜與議論之後,漸漸散去。這樣的事情,幾乎每月總要發生數起,一盤散沙的商人與村民,只有搖頭,只有歎息。

老包頭村,屬幾百裡外的歸化城遙遙管轄,沒有常駐的官吏與兵丁。每隔一段時間,才有一個大腹便便的差役來巡視一圈,收取上繳官府的錢糧。偶然一次,恰逢幾個強盜明火執仗地闖進村中,本已醉酒的差役,激淩一下爬了起來,顧頭不顧腚地鑽進了院內的狗窩。

"這樣下去,終究不是一個辦法。"在雜貨鋪老闆的病榻前,一位曾在京城闖蕩過商人開口說道:"我們得齊心,得組織起來,

推舉一個管事的,好好整治一下村中的惡俗,再招些義勇,保護大家不受欺侮。"

一石激起千層浪。幾天後,在村中的空地上,商人與住戶亂哄哄地推舉著自己中意的管事。"如月號"的掌櫃、"永合成"的掌櫃,有頭臉、有實力,最終角逐起這份"差事"。那時候,革命的思想還未萌芽,人們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的這一舉動,就是"民主自治",就是"直接選舉"。

眾人公議,這個組織就叫做"商賈會館",

賦予"管事的"絕對權威——統一攤派官府的錢糧,不能再由那個差役隨意勒索;招募二十名精壯男子,每日操練,抵禦盜匪;雇用專職人員,打更巡夜、清理垃圾、修橋補路;制定一個商家共同遵守的章程,嚴懲惡意降價搶奪客戶、背後造謠詆毀同行、摻假欺詐、傷風敗俗等行為,對於屢教不改者,可以逐出包頭村……

真正民選的組織,是要受到眾人監督與評議的,辦事自然相當得力。從此,盜匪很少光顧、商家之間的糾紛與吵鬧也少了許多,雖然談不上"夜不閉戶",但是人心確實安定下來了。只是,村中的野狗們心存不滿,由於"商賈會館"對於在街上傾倒垃圾者要處以罰款,導致它們現在覓食著實不易。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朝廷設置薩拉齊理事廳。這一時期,薩拉齊廳的管轄範圍包括今天的巴彥淖爾市東部、鄂爾多斯市北部以及包頭市的大部,跨越黃河兩岸、陰山南北,因此,留下一句民顏"薩拉齊的官管得寬"。

面對如此寬廣的地域,薩拉齊的官還真是有些管不過來。

這樣的情形,非常有必要樹立一個典型,以便引導民心與民風。薩拉齊廳官員在全境進行了一番巡視,對"商賈會館"頗為滿意,回去之後四處宣講:"鄙人治下之包頭村,民眾懂理守法,又頗善自治,物產豐饒,更兼商業繁盛,實在是漠南第一村也"。

自治之下的包頭村,煥發著許多的自由與活力。少了官府肆意加收的苛捐雜稅,少了官府朝令夕改的粗暴干涉,也就少了經營之中的最大負擔與麻煩。與薩拉齊相比,包頭村的商業成本更低,商業氛圍更濃,商人發揮才智的空間更大。短短數年,包頭已不再是商道之側的小小村落,開始有了商業中心的雛形,繁榮之勢直逼薩拉齊。在這裡,"自由競爭,優勝劣汰",只有勤勉敬業,只有誠實守信,才能脫穎而出。"廣盛公"、"義盛昌"、"大義長"等商鋪,資金雄厚、貨物齊全、經營活絡,慕名而來貿易的四方客戶幾乎踏穿了門檻。

嘉慶十四年(1809年),包頭村改置為鎮。

薩拉齊廳在包頭鎮設立巡檢衙門,管理行政事務。今天,在東河區看守所附近有一條小街,叫做衙門口街,就是由此得名的。同時,在包頭鎮設置把總一人負責治安,手下有步兵11名、馬2匹。

巡檢,官階為從九品,芥粒大的小官,帶著寥寥無幾的隨從,如何管理得了近萬人口的包頭鎮?

上任伊始,"商賈會館"的頭領便前來拜見,一番寒喧之後,又盛情邀請巡檢老爺賞光赴宴。一聲"上菜",珍饈美味羅列席間,縱是巡檢老爺見過幾分場面,對許多菜肴還是叫不來名稱。酒,是從京城某王爺管家手中高價買來的御賜之物,一杯入喉,真有些瓊漿玉液的感覺。

清官,自古難得。像包頭鎮巡檢這樣,接過"商賈會館"厚厚的紅包,從此不過問街市之事,每日只是品茶清談,並不挖空心思地貪污公款與勒索商人,也算是"高薪養廉"的成功典範了。巡檢老爺也是飽讀史書的人,他知道漢朝"文景之治"的富庶,是要歸功於"無為而治"的。

而包頭鎮的把總也是一個明白之人,經常接受著"商賈會館"肥酒大肉的款待,又與會館頭領結拜為兄弟。操練兵馬之餘,酷愛到野地裡圍場打獵,哪裡有心思過問那麼多閒事呢?

同治年間,"商賈會館"改稱為"大行",頭領也改叫"總領"。辦公場所,設在關帝廟後面,緊挨清真大寺。

現在,東河區仍然有一條"馬號巷"。據說,"大行"遷來此處之後,修起了議事大廳與南、北廂房,那時,來往的官員與商人大都騎馬,所以特意建了一長溜拴馬的馬棚,"馬號巷"由此而得名。

此時的"大行",已不再是當初那個寥寥數人的簡單機構了,辦事人員日漸臃腫冗雜。總領下設會計、文牘、庶務和許多辦差人員,又有文、武甲頭各一人,總計25人。另外,在街上跑雜差的有十三人、內部服雜差的五人、傳達二人、上街收款的四人、街頭查辦維修工程的二人,共計26名。

總領也不再由商人公選,幾乎由幾個大商號的掌櫃包攬了,作風也日益蠻橫粗暴。攤派款項、支應差徭,以及大行辦公經費,全由總領說了算,哪個小商人多嘴妄言,必要遭受一番磨難。據說,每年光是在大行院內栽種奇花異草、餵養百靈鴿子,就要花費近八百兩白銀。

可見,缺乏監督的權力,是很容易滋生專橫與腐敗的,自古至今,屢試不爽。

大行之下分設"九行十六社"。九行,是商業的行會組織;十六社,是手工業的行會組織。既然這篇文章沾了一些史料性質,我也只得多囉嗦幾筆,使感興趣的人可以從中窺探當年的商業格局與氣息。如果嫌它無趣,不妨跳過這幾段,後面的一個故事,還是比較不錯的。

九行為:陸陳行、蒙古行、皮毛行、貨店行、錢行、當行、牲畜行、雜貨行、糧行。陸陳行,加工糧食的行業,包括缸房、油房、碾房、磨房、糖粉房、醋鋪及醬園;蒙古行,由專做蒙古買賣的商人組成;皮毛行,由絨毛店、皮莊組成;貨店行,是代客存放貨物,供給客商食宿,介紹交易,從中抽取傭金的行業,由貨棧、客棧及貨店經紀人組成;錢行,經營匯兌、借貸、存放款項的行業,由錢莊組成;當行,收取質押物品,放債生息的行業,由當鋪組成;牲畜行,經營牲畜交易的行業,包括牙紀與店家;雜貨行,以自購自銷為主,均設有零售鋪面、購銷貨物有糖、布、煙、茶、海味、乾菜以及各種日雜、小百貨;糧行,由經營糧食買賣的糧店組成。

十六社為:忠義公立社(由製作毛氈的作坊忠義社和製作氊帽、毛襪、毛鞋的作坊公立社合併組成)、絨機社(又名栽絨社,由口袋坊、毯子坊、毛單坊組成)、魯班社(由泥瓦匠和制鐵木車的車鋪及製作犁耬等農具的木匠聯合組成)、六合社(由經營木材的店及木匠鋪、個體木匠聯合組成)、合義社(旅店業,由車馬店、留人店組成)、金爐社(由鐵匠爐、銀匠爐、鑄匠爐、銅匠爐組成)、威鎮社(由白皮坊、成衣鋪組成)、義合社(由黑皮坊、水膠坊、鞍子鋪組成)、集義社(由鞋鋪、靴鋪聯合組成)、義仙社(又名美格社,由染坊組成)、清水社(由粉坊、豆腐坊、豆芽坊、菜鋪組成)、繪仙社(由油漆、彩畫、泥塑、粉刷、裱糊的製作紙紮的匠人組成)、德勝社(由屠戶、肉鋪組成)、恒山社(由山貨、紙坊、草紙、肥皂、麻繩、柳編等作坊組成)、公義仙翁社(由製作糕點、乾貨的作坊及糖坊組成)、仙翁合義社(由飯館、飯店、燒麥館和單幹廚師組成)。

這些五花八門的行當,各顯神通的商人與手工藝人,造就了老包頭的空前繁榮。

當年,混跡包頭商業,"行有行規,社有社法",縱使你財大氣粗,縱使你長袖善舞,也要遵守一個基本規矩。此外,每逢祖師爺誕辰之日,同業之人都要相互聯絡,一起燒香祭拜,還要集資請戲班、辦廟會,咚咚嗆嗆的鑼鼓響徹半個包頭城。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新上任不久的巡檢喚來"大行"總領,鄭重其事地訓誡:"你可知道,這個'大行'有什麼特殊意味嗎?剛剛駕崩的皇帝,在尚未確立諡號之前,呼為大行皇帝。噯,你們怎麼如此大膽,竟敢擅用'大行'二字,就不怕有居心叵測之人告你們一個譖越或欺君嗎?"

這此說辭,顯然是“捕風捉影”,不過,面對新官的“下馬威”,大行總領怎敢反駁?!

當天,總領便緊急派出差人,四處通告——"大行"從今改稱"公行",此後,不許再提舊時稱呼,違者嚴懲不怠!

商人,即使富可敵國,政治上些微的風吹草動,也足以讓他心驚膽戰、寢食難安!

包鎮公行的大門(陰山小蟲攝於2006年12月)

包鎮公行的大門(陰山小蟲攝於2015年2月)

精美的浮雕早已剝落(陰山小蟲攝於2011年11月)

光緒年間,設置口外十二廳。其中,五原廳、東勝廳,與薩拉齊廳同屬一級。然而,這兩個廳的同知(官銜)難以忍耐自己管轄地域的荒涼與寂寞,竟長期寄治于薩拉齊廳屬下的包頭鎮。這讓包頭鎮巡檢很有些鬱悶,五原廳與東勝廳的長官雖然不是自己的直接上級,畢竟也是"上面的領導"呀,長期賴在包頭不走,讓自己這個土皇帝的威風如何顯擺。

歷史,總仿佛在不經意間埋下出人意料的伏筆。當推翻滿清政權的革命浪潮席捲而來,當包頭鎮巡檢束手無策之時,寄治於此的五原廳同知卻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引發了一場令人唏噓的"馬號事件"。

武昌起義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漠南蒙古,綏遠城將軍坤岫與歸綏兵備道鹹麟感到事態的嚴重,急忙調兵遣將,防範革命黨勢力。一番計議之後,兩人均覺得薩拉齊廳同知呼延庚為人軟弱,在這非常時期難當大任,又考慮到包頭乃是西北重要商鎮,須由得力官員鎮守。很快,寄治於包頭鎮的五原廳同知樊恩慶接到了任命狀,臨時兼管薩拉齊廳政務,並全權處理包頭鎮的軍政事宜。

樊恩慶,字蓧亭,雖是文官出身,卻又精於技擊。他寄寓包頭多年,礙於外官身份,並不過問當地事務,但在包頭政商兩界交遊廣泛,很是得到眾人的敬重。此次,臨危受命,他一方面積極籌措餉銀,收買軍心,另一方面,主動拜訪傾向革命的諮議局議員,釋放善意。

1911年12月9日夜晚,駐防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舊城)小校場的外八旗巡防營,由營帶周維藩率領舉行起義,開赴豐鎮、大同,支援當地的革命軍。途中因內部不和,曹富章、張林等軍官率領手下脫離起義部隊,向包頭鎮挺進。

聽聞此事,包頭鎮內的同盟會員郭鴻霖、李茂林、李士元、王肯堂等人,前去拜謁樊恩慶,希望他贊成革命,宣佈包頭獨立。聽罷眾人的陳說,樊恩慶滿臉歡欣,連聲表達自己對革命的景仰,並敦請郭鴻霖等人前去聯絡革命軍,進駐包頭鎮。

12月24日,曹富章、張林等率領二百餘名革命軍,斜背一條白布,列隊開進包頭城。奔波數日的革命軍,受到了好酒好肉款待,隨後被分散安置於東街的慶生店、前街的義盛店和富三元巷的三元合店。

這一天,北風呼嘯,大雪籠罩著全城。樊恩慶乘著一頂小轎,前往革命軍駐地,進行慰問。

"兄弟我雖然是個文官,卻稟性直爽,喜歡交往各路豪傑好漢。今天,與各位都督一番交談之下,真是相見恨晚。明日,天晴之後,正好可以出城圍獵,也讓大家看看樊某的槍法如何。各位都督革命辛苦,我打些野味,聊表犒勞之意,呵呵呵。"

"呵呵,我們兄弟先謝過樊同知的厚意了。打什麼野味?不如抓緊休整,咱們一同攻打薩拉齊,奪占歸化城。等趕跑了滿清皇帝,要什麼都有!"

一派情投意合,一派歡聲笑語,樊恩慶與革命軍約好,明晚在包鎮公行的馬號大廳,舉行正式的歡迎宴會。"凡是帶隊軍官,一定都要賞光出席呀,我還請了諮議局郭鴻霖、李茂林等人前來作陪呢,都是革命的先鋒、未來的棟樑,呵呵呵。"臨行之際,樊恩慶深深地作了一揖。

12月25日,天氣依舊陰晦。掌燈前後,革命軍曹富章、張林等十二名領隊應約赴宴,出於對樊恩慶的信任,連一名護兵也沒有帶。同盟會員郭鴻霖、李茂林、王肯堂等人也陸續到來,大家都憧憬著革命的前景,馬號大廳之上,氣氛十分熱烈。

大約晚上七點鐘,一名僕役前來稟報:"樊大老爺下轎了"。待客主管即刻回應:"那就快往上端菜吧。"豈料,這正是預先約定的暗號。包鎮公行院內,伏兵四起,湧入馬號大廳,凡是看到身穿革命軍裝者,便亂槍射擊。毫無準備的革命軍首領曹富章、張林、李士聰、郝忠信等人當場中彈犧牲,李茂林、王肯堂等乘亂逃出。倉促之際,郭鴻霖躲向妙法寺靈樞寶地,卻不幸遭到搜捕。

馬號大廳槍響的同時,駐在東街、前街的革命軍也被伏兵圍殲,只有駐在富三元巷的革命軍頑強抵抗,一直戰鬥到天明。"包鎮公行"害怕雙方槍擊引起市面混亂,出面請樊恩慶下令讓路,才使這部分革命軍撤離出城。

次日,樊恩慶下令將郭鴻霖斬首,並把頭顱掛到牛橋街示眾。

革命党人和平光復包頭鎮的夢想,兩天之間便灰飛煙滅了,史稱"馬號事件"。

然而,革命烽火已呈燎原之勢,本地的革命黨被鎮壓了,外地的革命黨卻沖了過來。"馬號事件"的十幾天後,閻錫山率領山西民軍抵達鄂爾多斯的黃河南岸,準備渡河攻佔包頭鎮。

老奸巨滑的樊恩慶又想故伎重演,佯裝贊成革命,提出在南海子碼頭與山西民軍的首領進行談判,商議和平光復包頭的事宜。實際上,是想引誘山西民軍深入,然後圍殲。閻錫山並未上當,他給樊恩慶寫信一封,言辭頗為犀利,逼其亮出底牌。

1912年1月12日,閻錫山兵分兩路,一路由自己和孔庚率軍向南海子進攻,一路由李德懋、張樹幟率領遊擊馬隊向磴口進攻。交戰數時,清軍謝樹棠、王紫綬等部紛紛潰散。

坐鎮包頭的樊恩慶看到大勢已去,遂于當晚率領文武官員棄城撤走。

1月13日,包鎮公行的總領率領商紳代表,手持白旗,出城迎接山西民軍。

閻錫山深恐手段毒辣的樊恩慶另有陰謀,由身形與自己相差無幾的軍官趙戴文偽允都督,帶隊開入包頭。剛進南門不久,路旁忽然沖出人來,對準騎在馬上的趙戴文,舉槍射擊。早有防範的軍人一擁而上,當即制服刺客,趙戴文吉人天相,居然毫毛未損。

入城之後,閻錫山將行轅設在官場店(位於今天的解放路上),隨即發佈安民告示,宣佈包頭光復,佈告之上的署名為"秦晉蜀北伐先遣軍大都督"。實際上,隨行的兵丁幾乎已經是他全部的家當,剛剛攻下的包頭鎮,也是他唯一可以發號施令的地盤,實在配不上那麼響亮的署名。不過,英雄,特別那些剛起家的英雄,總是擅長虛張聲勢的,否則,難以成就日後的霸業。

奪得這座西北商業重鎮之後,閻錫山開始了新政權的建立。他將包頭、五原、東勝三地合併為"包東州",委任大佘太巡檢楊守信為州官,在草市街設立衙署辦公。此後,"一切地方改革要政,以及練警、籌餉、治安、保民等事,旬月之間,悉已就緒"。

閻錫山還特意挑選一個晴朗的日子,為"馬號事件"中殉難的郭鴻霖,舉行了一場隆重的追悼會。

這一舉動,讓包鎮公行的總領等人驚慌不已,深怕閻錫山借機追究自己的責任。於是,趕忙督促各家商鋪籌款捐貨,熱情慰問山西民軍,同時將八千兩的辦學基金,借給財務拮据的閻錫山,用於發放軍餉。閻錫山大為滿意,許諾包鎮公行依舊行使某些行政管理特權,並嚴令入城軍人不得騷擾與欺淩商戶。

那些日子,閻錫山求賢若渴,多次親臨拜訪包頭鎮上的各類人才,從舊官僚到留日歸國學生,從江湖好漢到死人溝的丐幫,統統許以高官厚祿,招攬到手下。

包頭鎮上以商人居多,並不願意投身軍旅,山西民軍招兵買馬的計畫,受到挫折。情急之下,新近投靠閻錫山的江湖好漢李德懋、劉長毛,前往城內的死人溝,打開監獄大門,將罪犯盡數收編,又鼓動丐幫弟子入伍,"等革命成功了,當兵的都封大官,最小也得是個包頭鎮巡檢"。

閻錫山的山西民軍,只在包頭鎮駐紮了不到一個星期,隨後向東進發。

1月17日,山西民軍順利攻佔薩拉齊。休整數天之後,又向歸化城與綏遠城(即今呼和浩特市舊城與新城)挺進。

綏遠城將軍坤岫有些慌神,急忙派遣最精銳的蒙古新軍,前去迎敵。雙方部隊在刀什爾村遭遇,山西民軍憑藉人多勢眾,拼命衝殺,打得素以兇悍著稱的蒙古新軍眼看就要支撐不住。混戰之際,蒙古新軍管帶看到山西民軍陣營中有一名軍官,跨著一匹黑色駿馬,一手執紅旗、一手舉短槍,高聲呐喊,沖在前鋒。於是,他招來十二名神槍手,瞄準這位軍官連發齊射。本已勝券在握的山西民軍,突然失去前敵總指揮王家駒,頓時變得群龍無首,紛紛退了下來。

天色漸漸暗了,蒙古新軍管帶心中越來越慌,擔心山西民軍趁夜突襲,自己與手下的弟兄們怕是要"馬革裹屍"了。

然而,一夜平安。原來,閻錫山聽聞南北議和消息,深恐自己遠離山西而被別人捷足先登。於是,下令山西民軍停止東進,轉而向南攻下托克托城。

2月7日,閻錫山率領山西民軍從托克托城向太原進發,從此開始了他"山西王"的跌宕生涯。

閻錫山返回山西之後,清軍重新佔領包頭、薩拉齊等地,大肆反攻倒算,搜捕革命黨人。在"馬號事件"中僥倖脫身的王肯堂,雖然已隨閻錫山離去,清軍卻不肯善罷甘休,將他在召梁的家產悉數抄收,連門窗也腳跺刀劈得稀爛。

不久,南北議和告成,宣統皇帝宣佈退位。

1912年4月,薩拉齊廳改為薩拉齊縣,包頭依舊是其管轄下的一個鎮。

北京城內,皇帝換成了大總統。包頭鎮上,日子照常過著,商鋪照常開著。然而,公行總領最近常有些不安,他長長歎了一口氣,踱出包鎮公行的大門,走入喧嘩熱鬧的市場。只有在這裡,才能感受到心底的踏實與莫名的興奮。

聽說,薩拉齊縣長新近任命了一名包頭鎮巡檢,不知何時到任,包鎮公行的權力還能不受影響地延續下去嗎?

從馬號巷西望,紅紅的夕陽,正在緩緩落下……

1912年,包頭鎮廢巡檢,改設巡警局。巡警局長年輕有為,更看到了這片富庶之地所蘊含的發財機遇,開始強化自己手中的治安權力。畢竟,巡警局才是真正的國家機構,包鎮公行只得將象徵官府威風的虎頭牌與水火棍收了起來,幾十名招募而來的鄉勇也陸續遣散。

1915年,包鎮公行改為包頭鎮商會。從此,專心于商家的管理與協調,不再過問那些本屬於官府管理的各項社會事務了。

包頭鎮商會合影(好友文達翻拍)

1926年,包頭鎮改置為包頭縣。隨著地方管理權力的日益深入,商會完全沒有了往日的威風,淪為在縣長門下效力的一個小小辦事機構。

1935年,包頭商會的九行,改為了十二個同業公會:錢業公會、當業公會、牲畜業公會、糧業公會、皮毛業公會、雜貨業公會、藥材業公會、貨店業公會、蒙古業公會、油酒米麵業公會、乾糧市口店業公會、河路店業公會。

1937年,侵華日軍佔據包頭。商會在刺刀的威嚇之下,成了日本人掠奪資源、榨取商家的工具,飽嘗了亡國奴的辛酸滋味。1940年,商會會長董世昌、副會長郗相國、秘書裴會等人被侵華日軍認定"勾結中國軍隊,破壞大東亞共榮",慘遭殺害。

終於,迎來了解放。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民政府,對這些由"剝削勞動人民剩餘價值"的商人們所組織的自治機構很不在意。權力,是要歸國家全部擁有的,由政府官員主導的包頭市工商業聯合會,很快取代了商會。

1951年,包頭商會的末任會長覃錫樹,當選為包頭市工商業聯合會的主任委員。此時,他所經理的廣恒西店鋪已如搖曳在風中的火燭,並在1956年徹底熄滅。

"商賈會館"、"包鎮大行"、"包鎮公行"、"包頭商會",經過幾百年的更迭,最終謝下帷幕。商人的自治,曾經成就了老包頭的商業輝煌,創造了無數的商界傳奇與商界精英。

然而,商人,有著思想上的局限與意志上的薄弱,最終,他們的權力是要被政客(真正的"狠角色")所接收的。十五世紀,被稱為"商人共和國"的歐洲水城威尼斯,從繁盛到沒落,就是最好的例證。

今天,位於馬號巷的"包鎮公行"依舊殘存。然而,院內擁擠著許多低矮破舊的貧民屋,完全沒有了當年的堂皇。只有那座門面,還可以讓人隱約感到曾經的氣派。

大門兩側,鐫刻著一副楹聯"商業發展冀九行同臻進步,百事整飭願各社咸與維新"。

這副楹聯,仿佛將時光凝固在了清朝末期,維新方興未艾,革命尚未到來,包鎮公行的勢力與影響,正達到了頂峰……

包鎮公行大門的對聯(陰山小蟲攝於2015年2月)

作者簡介:陰山小蟲,內蒙古包頭人,一個四十多歲的老男人,為了一份初心、一份夢想,辭職從事多年的醫藥行業,轉身成為自由張揚的文化玩家。願以"行千里路,讀萬卷書"為心旨,感悟文化,修行自己。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從此,盜匪很少光顧、商家之間的糾紛與吵鬧也少了許多,雖然談不上"夜不閉戶",但是人心確實安定下來了。只是,村中的野狗們心存不滿,由於"商賈會館"對於在街上傾倒垃圾者要處以罰款,導致它們現在覓食著實不易。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朝廷設置薩拉齊理事廳。這一時期,薩拉齊廳的管轄範圍包括今天的巴彥淖爾市東部、鄂爾多斯市北部以及包頭市的大部,跨越黃河兩岸、陰山南北,因此,留下一句民顏"薩拉齊的官管得寬"。

面對如此寬廣的地域,薩拉齊的官還真是有些管不過來。

這樣的情形,非常有必要樹立一個典型,以便引導民心與民風。薩拉齊廳官員在全境進行了一番巡視,對"商賈會館"頗為滿意,回去之後四處宣講:"鄙人治下之包頭村,民眾懂理守法,又頗善自治,物產豐饒,更兼商業繁盛,實在是漠南第一村也"。

自治之下的包頭村,煥發著許多的自由與活力。少了官府肆意加收的苛捐雜稅,少了官府朝令夕改的粗暴干涉,也就少了經營之中的最大負擔與麻煩。與薩拉齊相比,包頭村的商業成本更低,商業氛圍更濃,商人發揮才智的空間更大。短短數年,包頭已不再是商道之側的小小村落,開始有了商業中心的雛形,繁榮之勢直逼薩拉齊。在這裡,"自由競爭,優勝劣汰",只有勤勉敬業,只有誠實守信,才能脫穎而出。"廣盛公"、"義盛昌"、"大義長"等商鋪,資金雄厚、貨物齊全、經營活絡,慕名而來貿易的四方客戶幾乎踏穿了門檻。

嘉慶十四年(1809年),包頭村改置為鎮。

薩拉齊廳在包頭鎮設立巡檢衙門,管理行政事務。今天,在東河區看守所附近有一條小街,叫做衙門口街,就是由此得名的。同時,在包頭鎮設置把總一人負責治安,手下有步兵11名、馬2匹。

巡檢,官階為從九品,芥粒大的小官,帶著寥寥無幾的隨從,如何管理得了近萬人口的包頭鎮?

上任伊始,"商賈會館"的頭領便前來拜見,一番寒喧之後,又盛情邀請巡檢老爺賞光赴宴。一聲"上菜",珍饈美味羅列席間,縱是巡檢老爺見過幾分場面,對許多菜肴還是叫不來名稱。酒,是從京城某王爺管家手中高價買來的御賜之物,一杯入喉,真有些瓊漿玉液的感覺。

清官,自古難得。像包頭鎮巡檢這樣,接過"商賈會館"厚厚的紅包,從此不過問街市之事,每日只是品茶清談,並不挖空心思地貪污公款與勒索商人,也算是"高薪養廉"的成功典範了。巡檢老爺也是飽讀史書的人,他知道漢朝"文景之治"的富庶,是要歸功於"無為而治"的。

而包頭鎮的把總也是一個明白之人,經常接受著"商賈會館"肥酒大肉的款待,又與會館頭領結拜為兄弟。操練兵馬之餘,酷愛到野地裡圍場打獵,哪裡有心思過問那麼多閒事呢?

同治年間,"商賈會館"改稱為"大行",頭領也改叫"總領"。辦公場所,設在關帝廟後面,緊挨清真大寺。

現在,東河區仍然有一條"馬號巷"。據說,"大行"遷來此處之後,修起了議事大廳與南、北廂房,那時,來往的官員與商人大都騎馬,所以特意建了一長溜拴馬的馬棚,"馬號巷"由此而得名。

此時的"大行",已不再是當初那個寥寥數人的簡單機構了,辦事人員日漸臃腫冗雜。總領下設會計、文牘、庶務和許多辦差人員,又有文、武甲頭各一人,總計25人。另外,在街上跑雜差的有十三人、內部服雜差的五人、傳達二人、上街收款的四人、街頭查辦維修工程的二人,共計26名。

總領也不再由商人公選,幾乎由幾個大商號的掌櫃包攬了,作風也日益蠻橫粗暴。攤派款項、支應差徭,以及大行辦公經費,全由總領說了算,哪個小商人多嘴妄言,必要遭受一番磨難。據說,每年光是在大行院內栽種奇花異草、餵養百靈鴿子,就要花費近八百兩白銀。

可見,缺乏監督的權力,是很容易滋生專橫與腐敗的,自古至今,屢試不爽。

大行之下分設"九行十六社"。九行,是商業的行會組織;十六社,是手工業的行會組織。既然這篇文章沾了一些史料性質,我也只得多囉嗦幾筆,使感興趣的人可以從中窺探當年的商業格局與氣息。如果嫌它無趣,不妨跳過這幾段,後面的一個故事,還是比較不錯的。

九行為:陸陳行、蒙古行、皮毛行、貨店行、錢行、當行、牲畜行、雜貨行、糧行。陸陳行,加工糧食的行業,包括缸房、油房、碾房、磨房、糖粉房、醋鋪及醬園;蒙古行,由專做蒙古買賣的商人組成;皮毛行,由絨毛店、皮莊組成;貨店行,是代客存放貨物,供給客商食宿,介紹交易,從中抽取傭金的行業,由貨棧、客棧及貨店經紀人組成;錢行,經營匯兌、借貸、存放款項的行業,由錢莊組成;當行,收取質押物品,放債生息的行業,由當鋪組成;牲畜行,經營牲畜交易的行業,包括牙紀與店家;雜貨行,以自購自銷為主,均設有零售鋪面、購銷貨物有糖、布、煙、茶、海味、乾菜以及各種日雜、小百貨;糧行,由經營糧食買賣的糧店組成。

十六社為:忠義公立社(由製作毛氈的作坊忠義社和製作氊帽、毛襪、毛鞋的作坊公立社合併組成)、絨機社(又名栽絨社,由口袋坊、毯子坊、毛單坊組成)、魯班社(由泥瓦匠和制鐵木車的車鋪及製作犁耬等農具的木匠聯合組成)、六合社(由經營木材的店及木匠鋪、個體木匠聯合組成)、合義社(旅店業,由車馬店、留人店組成)、金爐社(由鐵匠爐、銀匠爐、鑄匠爐、銅匠爐組成)、威鎮社(由白皮坊、成衣鋪組成)、義合社(由黑皮坊、水膠坊、鞍子鋪組成)、集義社(由鞋鋪、靴鋪聯合組成)、義仙社(又名美格社,由染坊組成)、清水社(由粉坊、豆腐坊、豆芽坊、菜鋪組成)、繪仙社(由油漆、彩畫、泥塑、粉刷、裱糊的製作紙紮的匠人組成)、德勝社(由屠戶、肉鋪組成)、恒山社(由山貨、紙坊、草紙、肥皂、麻繩、柳編等作坊組成)、公義仙翁社(由製作糕點、乾貨的作坊及糖坊組成)、仙翁合義社(由飯館、飯店、燒麥館和單幹廚師組成)。

這些五花八門的行當,各顯神通的商人與手工藝人,造就了老包頭的空前繁榮。

當年,混跡包頭商業,"行有行規,社有社法",縱使你財大氣粗,縱使你長袖善舞,也要遵守一個基本規矩。此外,每逢祖師爺誕辰之日,同業之人都要相互聯絡,一起燒香祭拜,還要集資請戲班、辦廟會,咚咚嗆嗆的鑼鼓響徹半個包頭城。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新上任不久的巡檢喚來"大行"總領,鄭重其事地訓誡:"你可知道,這個'大行'有什麼特殊意味嗎?剛剛駕崩的皇帝,在尚未確立諡號之前,呼為大行皇帝。噯,你們怎麼如此大膽,竟敢擅用'大行'二字,就不怕有居心叵測之人告你們一個譖越或欺君嗎?"

這此說辭,顯然是“捕風捉影”,不過,面對新官的“下馬威”,大行總領怎敢反駁?!

當天,總領便緊急派出差人,四處通告——"大行"從今改稱"公行",此後,不許再提舊時稱呼,違者嚴懲不怠!

商人,即使富可敵國,政治上些微的風吹草動,也足以讓他心驚膽戰、寢食難安!

包鎮公行的大門(陰山小蟲攝於2006年12月)

包鎮公行的大門(陰山小蟲攝於2015年2月)

精美的浮雕早已剝落(陰山小蟲攝於2011年11月)

光緒年間,設置口外十二廳。其中,五原廳、東勝廳,與薩拉齊廳同屬一級。然而,這兩個廳的同知(官銜)難以忍耐自己管轄地域的荒涼與寂寞,竟長期寄治于薩拉齊廳屬下的包頭鎮。這讓包頭鎮巡檢很有些鬱悶,五原廳與東勝廳的長官雖然不是自己的直接上級,畢竟也是"上面的領導"呀,長期賴在包頭不走,讓自己這個土皇帝的威風如何顯擺。

歷史,總仿佛在不經意間埋下出人意料的伏筆。當推翻滿清政權的革命浪潮席捲而來,當包頭鎮巡檢束手無策之時,寄治於此的五原廳同知卻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引發了一場令人唏噓的"馬號事件"。

武昌起義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漠南蒙古,綏遠城將軍坤岫與歸綏兵備道鹹麟感到事態的嚴重,急忙調兵遣將,防範革命黨勢力。一番計議之後,兩人均覺得薩拉齊廳同知呼延庚為人軟弱,在這非常時期難當大任,又考慮到包頭乃是西北重要商鎮,須由得力官員鎮守。很快,寄治於包頭鎮的五原廳同知樊恩慶接到了任命狀,臨時兼管薩拉齊廳政務,並全權處理包頭鎮的軍政事宜。

樊恩慶,字蓧亭,雖是文官出身,卻又精於技擊。他寄寓包頭多年,礙於外官身份,並不過問當地事務,但在包頭政商兩界交遊廣泛,很是得到眾人的敬重。此次,臨危受命,他一方面積極籌措餉銀,收買軍心,另一方面,主動拜訪傾向革命的諮議局議員,釋放善意。

1911年12月9日夜晚,駐防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舊城)小校場的外八旗巡防營,由營帶周維藩率領舉行起義,開赴豐鎮、大同,支援當地的革命軍。途中因內部不和,曹富章、張林等軍官率領手下脫離起義部隊,向包頭鎮挺進。

聽聞此事,包頭鎮內的同盟會員郭鴻霖、李茂林、李士元、王肯堂等人,前去拜謁樊恩慶,希望他贊成革命,宣佈包頭獨立。聽罷眾人的陳說,樊恩慶滿臉歡欣,連聲表達自己對革命的景仰,並敦請郭鴻霖等人前去聯絡革命軍,進駐包頭鎮。

12月24日,曹富章、張林等率領二百餘名革命軍,斜背一條白布,列隊開進包頭城。奔波數日的革命軍,受到了好酒好肉款待,隨後被分散安置於東街的慶生店、前街的義盛店和富三元巷的三元合店。

這一天,北風呼嘯,大雪籠罩著全城。樊恩慶乘著一頂小轎,前往革命軍駐地,進行慰問。

"兄弟我雖然是個文官,卻稟性直爽,喜歡交往各路豪傑好漢。今天,與各位都督一番交談之下,真是相見恨晚。明日,天晴之後,正好可以出城圍獵,也讓大家看看樊某的槍法如何。各位都督革命辛苦,我打些野味,聊表犒勞之意,呵呵呵。"

"呵呵,我們兄弟先謝過樊同知的厚意了。打什麼野味?不如抓緊休整,咱們一同攻打薩拉齊,奪占歸化城。等趕跑了滿清皇帝,要什麼都有!"

一派情投意合,一派歡聲笑語,樊恩慶與革命軍約好,明晚在包鎮公行的馬號大廳,舉行正式的歡迎宴會。"凡是帶隊軍官,一定都要賞光出席呀,我還請了諮議局郭鴻霖、李茂林等人前來作陪呢,都是革命的先鋒、未來的棟樑,呵呵呵。"臨行之際,樊恩慶深深地作了一揖。

12月25日,天氣依舊陰晦。掌燈前後,革命軍曹富章、張林等十二名領隊應約赴宴,出於對樊恩慶的信任,連一名護兵也沒有帶。同盟會員郭鴻霖、李茂林、王肯堂等人也陸續到來,大家都憧憬著革命的前景,馬號大廳之上,氣氛十分熱烈。

大約晚上七點鐘,一名僕役前來稟報:"樊大老爺下轎了"。待客主管即刻回應:"那就快往上端菜吧。"豈料,這正是預先約定的暗號。包鎮公行院內,伏兵四起,湧入馬號大廳,凡是看到身穿革命軍裝者,便亂槍射擊。毫無準備的革命軍首領曹富章、張林、李士聰、郝忠信等人當場中彈犧牲,李茂林、王肯堂等乘亂逃出。倉促之際,郭鴻霖躲向妙法寺靈樞寶地,卻不幸遭到搜捕。

馬號大廳槍響的同時,駐在東街、前街的革命軍也被伏兵圍殲,只有駐在富三元巷的革命軍頑強抵抗,一直戰鬥到天明。"包鎮公行"害怕雙方槍擊引起市面混亂,出面請樊恩慶下令讓路,才使這部分革命軍撤離出城。

次日,樊恩慶下令將郭鴻霖斬首,並把頭顱掛到牛橋街示眾。

革命党人和平光復包頭鎮的夢想,兩天之間便灰飛煙滅了,史稱"馬號事件"。

然而,革命烽火已呈燎原之勢,本地的革命黨被鎮壓了,外地的革命黨卻沖了過來。"馬號事件"的十幾天後,閻錫山率領山西民軍抵達鄂爾多斯的黃河南岸,準備渡河攻佔包頭鎮。

老奸巨滑的樊恩慶又想故伎重演,佯裝贊成革命,提出在南海子碼頭與山西民軍的首領進行談判,商議和平光復包頭的事宜。實際上,是想引誘山西民軍深入,然後圍殲。閻錫山並未上當,他給樊恩慶寫信一封,言辭頗為犀利,逼其亮出底牌。

1912年1月12日,閻錫山兵分兩路,一路由自己和孔庚率軍向南海子進攻,一路由李德懋、張樹幟率領遊擊馬隊向磴口進攻。交戰數時,清軍謝樹棠、王紫綬等部紛紛潰散。

坐鎮包頭的樊恩慶看到大勢已去,遂于當晚率領文武官員棄城撤走。

1月13日,包鎮公行的總領率領商紳代表,手持白旗,出城迎接山西民軍。

閻錫山深恐手段毒辣的樊恩慶另有陰謀,由身形與自己相差無幾的軍官趙戴文偽允都督,帶隊開入包頭。剛進南門不久,路旁忽然沖出人來,對準騎在馬上的趙戴文,舉槍射擊。早有防範的軍人一擁而上,當即制服刺客,趙戴文吉人天相,居然毫毛未損。

入城之後,閻錫山將行轅設在官場店(位於今天的解放路上),隨即發佈安民告示,宣佈包頭光復,佈告之上的署名為"秦晉蜀北伐先遣軍大都督"。實際上,隨行的兵丁幾乎已經是他全部的家當,剛剛攻下的包頭鎮,也是他唯一可以發號施令的地盤,實在配不上那麼響亮的署名。不過,英雄,特別那些剛起家的英雄,總是擅長虛張聲勢的,否則,難以成就日後的霸業。

奪得這座西北商業重鎮之後,閻錫山開始了新政權的建立。他將包頭、五原、東勝三地合併為"包東州",委任大佘太巡檢楊守信為州官,在草市街設立衙署辦公。此後,"一切地方改革要政,以及練警、籌餉、治安、保民等事,旬月之間,悉已就緒"。

閻錫山還特意挑選一個晴朗的日子,為"馬號事件"中殉難的郭鴻霖,舉行了一場隆重的追悼會。

這一舉動,讓包鎮公行的總領等人驚慌不已,深怕閻錫山借機追究自己的責任。於是,趕忙督促各家商鋪籌款捐貨,熱情慰問山西民軍,同時將八千兩的辦學基金,借給財務拮据的閻錫山,用於發放軍餉。閻錫山大為滿意,許諾包鎮公行依舊行使某些行政管理特權,並嚴令入城軍人不得騷擾與欺淩商戶。

那些日子,閻錫山求賢若渴,多次親臨拜訪包頭鎮上的各類人才,從舊官僚到留日歸國學生,從江湖好漢到死人溝的丐幫,統統許以高官厚祿,招攬到手下。

包頭鎮上以商人居多,並不願意投身軍旅,山西民軍招兵買馬的計畫,受到挫折。情急之下,新近投靠閻錫山的江湖好漢李德懋、劉長毛,前往城內的死人溝,打開監獄大門,將罪犯盡數收編,又鼓動丐幫弟子入伍,"等革命成功了,當兵的都封大官,最小也得是個包頭鎮巡檢"。

閻錫山的山西民軍,只在包頭鎮駐紮了不到一個星期,隨後向東進發。

1月17日,山西民軍順利攻佔薩拉齊。休整數天之後,又向歸化城與綏遠城(即今呼和浩特市舊城與新城)挺進。

綏遠城將軍坤岫有些慌神,急忙派遣最精銳的蒙古新軍,前去迎敵。雙方部隊在刀什爾村遭遇,山西民軍憑藉人多勢眾,拼命衝殺,打得素以兇悍著稱的蒙古新軍眼看就要支撐不住。混戰之際,蒙古新軍管帶看到山西民軍陣營中有一名軍官,跨著一匹黑色駿馬,一手執紅旗、一手舉短槍,高聲呐喊,沖在前鋒。於是,他招來十二名神槍手,瞄準這位軍官連發齊射。本已勝券在握的山西民軍,突然失去前敵總指揮王家駒,頓時變得群龍無首,紛紛退了下來。

天色漸漸暗了,蒙古新軍管帶心中越來越慌,擔心山西民軍趁夜突襲,自己與手下的弟兄們怕是要"馬革裹屍"了。

然而,一夜平安。原來,閻錫山聽聞南北議和消息,深恐自己遠離山西而被別人捷足先登。於是,下令山西民軍停止東進,轉而向南攻下托克托城。

2月7日,閻錫山率領山西民軍從托克托城向太原進發,從此開始了他"山西王"的跌宕生涯。

閻錫山返回山西之後,清軍重新佔領包頭、薩拉齊等地,大肆反攻倒算,搜捕革命黨人。在"馬號事件"中僥倖脫身的王肯堂,雖然已隨閻錫山離去,清軍卻不肯善罷甘休,將他在召梁的家產悉數抄收,連門窗也腳跺刀劈得稀爛。

不久,南北議和告成,宣統皇帝宣佈退位。

1912年4月,薩拉齊廳改為薩拉齊縣,包頭依舊是其管轄下的一個鎮。

北京城內,皇帝換成了大總統。包頭鎮上,日子照常過著,商鋪照常開著。然而,公行總領最近常有些不安,他長長歎了一口氣,踱出包鎮公行的大門,走入喧嘩熱鬧的市場。只有在這裡,才能感受到心底的踏實與莫名的興奮。

聽說,薩拉齊縣長新近任命了一名包頭鎮巡檢,不知何時到任,包鎮公行的權力還能不受影響地延續下去嗎?

從馬號巷西望,紅紅的夕陽,正在緩緩落下……

1912年,包頭鎮廢巡檢,改設巡警局。巡警局長年輕有為,更看到了這片富庶之地所蘊含的發財機遇,開始強化自己手中的治安權力。畢竟,巡警局才是真正的國家機構,包鎮公行只得將象徵官府威風的虎頭牌與水火棍收了起來,幾十名招募而來的鄉勇也陸續遣散。

1915年,包鎮公行改為包頭鎮商會。從此,專心于商家的管理與協調,不再過問那些本屬於官府管理的各項社會事務了。

包頭鎮商會合影(好友文達翻拍)

1926年,包頭鎮改置為包頭縣。隨著地方管理權力的日益深入,商會完全沒有了往日的威風,淪為在縣長門下效力的一個小小辦事機構。

1935年,包頭商會的九行,改為了十二個同業公會:錢業公會、當業公會、牲畜業公會、糧業公會、皮毛業公會、雜貨業公會、藥材業公會、貨店業公會、蒙古業公會、油酒米麵業公會、乾糧市口店業公會、河路店業公會。

1937年,侵華日軍佔據包頭。商會在刺刀的威嚇之下,成了日本人掠奪資源、榨取商家的工具,飽嘗了亡國奴的辛酸滋味。1940年,商會會長董世昌、副會長郗相國、秘書裴會等人被侵華日軍認定"勾結中國軍隊,破壞大東亞共榮",慘遭殺害。

終於,迎來了解放。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民政府,對這些由"剝削勞動人民剩餘價值"的商人們所組織的自治機構很不在意。權力,是要歸國家全部擁有的,由政府官員主導的包頭市工商業聯合會,很快取代了商會。

1951年,包頭商會的末任會長覃錫樹,當選為包頭市工商業聯合會的主任委員。此時,他所經理的廣恒西店鋪已如搖曳在風中的火燭,並在1956年徹底熄滅。

"商賈會館"、"包鎮大行"、"包鎮公行"、"包頭商會",經過幾百年的更迭,最終謝下帷幕。商人的自治,曾經成就了老包頭的商業輝煌,創造了無數的商界傳奇與商界精英。

然而,商人,有著思想上的局限與意志上的薄弱,最終,他們的權力是要被政客(真正的"狠角色")所接收的。十五世紀,被稱為"商人共和國"的歐洲水城威尼斯,從繁盛到沒落,就是最好的例證。

今天,位於馬號巷的"包鎮公行"依舊殘存。然而,院內擁擠著許多低矮破舊的貧民屋,完全沒有了當年的堂皇。只有那座門面,還可以讓人隱約感到曾經的氣派。

大門兩側,鐫刻著一副楹聯"商業發展冀九行同臻進步,百事整飭願各社咸與維新"。

這副楹聯,仿佛將時光凝固在了清朝末期,維新方興未艾,革命尚未到來,包鎮公行的勢力與影響,正達到了頂峰……

包鎮公行大門的對聯(陰山小蟲攝於2015年2月)

作者簡介:陰山小蟲,內蒙古包頭人,一個四十多歲的老男人,為了一份初心、一份夢想,辭職從事多年的醫藥行業,轉身成為自由張揚的文化玩家。願以"行千里路,讀萬卷書"為心旨,感悟文化,修行自己。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