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人群中迷失自我的3個人性陷阱

第1隱秘:在群體中軟弱的順從

群體性的生活是人類自然的需求,

可以說人們始終在群體中受著從眾心理的影響,

從眾心理使人們陷入“不得不做”的無自我的迴圈中,

不可思議的是,人們並不想躲掉、逃離這種“無自我迴圈”

心理學家在這方面進行了足夠深入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

“只要合乎群體性需求的行為都會被賦予理所當然的合理性,

正是這種群體的‘合理性’導致了個人並非出自本意的從眾行為”

即使當群體性的需求未必真正符合人類的道德標準的要求時,人們仍然會遵守群體的意願行事,這引發了個人危險性行為的產生,並在群體中放大。

個人在這樣的群體需求中會表現出非常軟弱的一面,人們無力抵抗來自群體的要求,他們無法將自己的真實願望與群體的需求區分開來,

只能軟弱和順從的接受,並表現出與群體的一致性。

心理學家通過反復的試驗、測試、論證,得出這樣的結論,

“當個人深陷群體中時,個人很難保持自己的獨立意願,即使時錯誤的群體行為,我們也會表現出軟弱的順從,這背後的原因恰恰就在於群體決定個人行為的合理性,不符合群體需求的行為即不合理”

第2隱秘:在群體中對現實的看法不一定是自己真實的想法

心理學家謝裡夫做過試驗和研究,有時候人們表達對現實的觀點、看法的時候,不一定就是自己真實的想法,也許被假像蒙蔽了,也許是某種規範影響下的順從,在這種規範的影響下,人們的一切行為都變的自然而然,甚至是理所當然。


人們遵從於規範的影響,表現出從眾行為,這甚至會讓你和他人感同身受,

比如:

群體中一個人打哈欠、咳嗽,周圍的人也會這樣;

一個站著的人不時的抖腿,過不了多久他周圍的人都開始抖動;

沒有人要求人們要這樣做,但是人們卻受到了一種暗示,然後不自覺的做出同樣的動作,受這種無形暗示的作用,人們的從眾行為得到強化,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暗示也會給人們帶來消極的行為反應。

規範一旦形成,也就意味著開始了對我們行為的影響,很難改變或者消除。

在規範的影響下,人們表達自我觀點的意識被弱化,表現出習慣的從眾性,或者說內化成自我觀點的一部分,也使規範看起來更具合理性。

第3隱秘:在群體中進行自我意識的踐踏

在心理學家謝裡夫的實驗中,即使是假像在群體效應下也使人們形成了一種規範的認知,並最終把非我的觀點轉化成自我的觀點。

在正確與錯誤的判斷中,人們有時難以抉擇,尤其是在融入社會之後,很多事情並不能簡單的以正確或者錯誤來判斷。

解決種種的衝突、矛盾的方式決定了人們最終是屈服於群體的壓力之下還是能堅持自我,不可否認,這種群體壓力會迫使大多數人作出“合乎情理”的選擇,這種被迫使的選擇使人在群體中進行自我意識的踐踏。

親愛的朋友,今天就寫到這裡了,

如果喜歡社會、心理學、人性、人物分析類原創文章,請直接訂閱帳號,以免錯過精彩;

如果需要一起互動探討,直接在原創文章下面進行評論,作者會及時回應。

在心理學家謝裡夫的實驗中,即使是假像在群體效應下也使人們形成了一種規範的認知,並最終把非我的觀點轉化成自我的觀點。

在正確與錯誤的判斷中,人們有時難以抉擇,尤其是在融入社會之後,很多事情並不能簡單的以正確或者錯誤來判斷。

解決種種的衝突、矛盾的方式決定了人們最終是屈服於群體的壓力之下還是能堅持自我,不可否認,這種群體壓力會迫使大多數人作出“合乎情理”的選擇,這種被迫使的選擇使人在群體中進行自我意識的踐踏。

親愛的朋友,今天就寫到這裡了,

如果喜歡社會、心理學、人性、人物分析類原創文章,請直接訂閱帳號,以免錯過精彩;

如果需要一起互動探討,直接在原創文章下面進行評論,作者會及時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