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是《戰狼2》?——中國電影票房新高的啟示

新華社北京8月15日電題:為什麼是《戰狼2》?——中國電影票房新高的啟示

新華社記者

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套在手臂上,被“冷鋒”高高舉起,護佑滿車難民穿越交戰區……結尾,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旁,打出字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這一刻,觀眾激情燃至沸點。

電影《戰狼2》成為中國電影史上首部突破40億元票房的影片,上映20天后,票房仍在節節攀升,在海外也獲廣泛關注。

為什麼是《戰狼2》?票房新紀錄背後,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示——

愛國情懷、民族大義在傳遞

7月27日,作為建軍90周年獻禮片,《戰狼2》登陸國內各大院線。影片以中國海外撤僑真實事件為背景,講述中國退伍軍人冷鋒在非洲戰亂地區不顧個人安危營救同胞和異國難民的英雄故事。

上映以來,幾乎場場爆滿,憑藉良好口碑產生的“自來水效應”,《戰狼2》接連打破國內多項電影票房紀錄。

“它符合、呼應了國勢和民心,成為中國崛起的時代隱喻,也是中國夢的集體表達。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陳旭光說。

“激動、鼓舞、欣慰,這是我的觀後感,這部電影把日益強大的祖國表現出來!”從事服裝貿易的山東人王利正,經常往來於中非之間。“影片吸引人的不僅僅是故事情節和動作特技,更是洶湧的愛國情懷。”

影片在北美地區同步上映,也引起世界主流媒體關注。一些西方媒體評價,《戰狼2》雖然有與好萊塢動作片相似的敘事框架,卻顯現出更加鮮明的愛國情懷和國際視角。

中國英雄冷鋒的身後,是中國政府維護國家和公民海外利益的信心和能力,是一個負責任大國守護世界和平的承諾和履約。

影片導演兼主演吳京介紹,在美國上映時,無論是在東部的華盛頓、紐約,還是西部的洛杉磯、三藩市等華人較多的地區,上座率都很高。“很多華人觀眾熱淚盈眶,有的還拿出手機拍攝影片結尾出現的中國護照和字幕。

“越是身在海外,越能體會出愛國的含義。這部電影極大激發了海外華人華僑的民族自豪感。”居住在美國加州的28歲中國留學生孫雪京說。

有觀眾在觀後感中寫道:“電影帶給我們的顯然不只是激情和精彩的體驗,更有一種叫做家國情懷、民族大義的東西,在發酵、在升騰、在傳遞。”

“愛國主義深埋在中國人心中,《戰狼2》只是一個小小的火種。

”吳京這樣看待影片的成功。

工匠精神鍛造“中國大片”

功夫過硬、血脈賁張的打鬥場景,緊張激烈、驚險刺激的坦克大戰和空中救援……很多觀眾大呼“過癮”。

國內影評人將之視作中國電影工業的重大進步,是新型“中國式大片”。

宏大場面、逼真特效的背後,是創作者、製作者的巨大心血。

電影開頭,長達160秒卻一鏡到底的水下打鬥,吳京不用替身親自上陣。“在水下的戲,好萊塢也能拍,但是這種長時間的水下激烈打鬥,沒人幹過。”吳京說。

這160秒,整整拍了半個月。每天十多個小時的水中拍攝,吳京冒著體力透支的危險,連續跳水26次,險些喪命。拍攝其他場次也沒少受傷流血。但他認為,這是動作演員的本職工作。

首次挑戰軍事動作戲的“達康書記”吳剛,已年過50。為了讓自己更像一個軍人,他主動要求參加軍訓,光據槍就練了20多天。40攝氏度高溫中,他穿著厚重的工服,背著裝備,還在槍口掛上水壺,肩膀都腫了。

“一個真正的軍人,從動作到拿槍的手法,甚至是一個眼神都必須是鋒利堅韌的,這些東西都需要我提前體驗和學習。”拍攝中,吳剛一開始不會拿槍,最後變成了可以熟練地單手換彈夾。

吳京認為,當下中國電影人,應該延續中國電影的“工匠精神”。

“堅持用本心講好故事是拍好電影的關鍵。持續產出高品質的電影,離不開技術的支撐,也離不開對藝術的追求。”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說。

偉大時代呼喚精彩講述

電影被稱作“鐵盒子裡的大使”,代表民族與國家的面孔。這個光影交織的世界,正是現實的真實投射。

吳京說,他的創作靈感來自於2011年的北非大撤僑,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外撤僑行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英雄為了同胞、僑胞的安危,義無反顧,走進異域動盪與暴亂、硝煙與戰火中。

“海外撤僑,曾經在現實中感動了中華兒女,今天在螢屏上依然引發觀影熱潮,說明身處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不缺乏精彩的故事,缺乏的是精彩的講述。”孫佳山說。

在黎巴嫩、馬里、南蘇丹,中國維和軍人以熱血和生命,履行對世界的諾言;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中國海軍成為各國商船的保護傘、國際航道的守護神;在東非愛滋病重災區、西非埃博拉疫區,中國援外醫療隊救死扶傷……吳京告訴記者,電影中的大部分情節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冷鋒”是現實中無數中國英雄的集合與代表。

中國英雄的魅力,正是中國核心價值觀的感召力。

當全球大銀幕上出現了有血有肉、為世界和平守候的中國英雄時,我們找回了一種自信;當“冷鋒”在非洲自豪地喊出“我是中國人”,五星紅旗成為走向安全的通行證,我們感受到一種自信;當用光影搭建起中國與世界對話的橋樑,中國故事開始走向世界時,我們堅定了一種自信。(記者:史競男、白瀛、王陽、張漫子)

“在水下的戲,好萊塢也能拍,但是這種長時間的水下激烈打鬥,沒人幹過。”吳京說。

這160秒,整整拍了半個月。每天十多個小時的水中拍攝,吳京冒著體力透支的危險,連續跳水26次,險些喪命。拍攝其他場次也沒少受傷流血。但他認為,這是動作演員的本職工作。

首次挑戰軍事動作戲的“達康書記”吳剛,已年過50。為了讓自己更像一個軍人,他主動要求參加軍訓,光據槍就練了20多天。40攝氏度高溫中,他穿著厚重的工服,背著裝備,還在槍口掛上水壺,肩膀都腫了。

“一個真正的軍人,從動作到拿槍的手法,甚至是一個眼神都必須是鋒利堅韌的,這些東西都需要我提前體驗和學習。”拍攝中,吳剛一開始不會拿槍,最後變成了可以熟練地單手換彈夾。

吳京認為,當下中國電影人,應該延續中國電影的“工匠精神”。

“堅持用本心講好故事是拍好電影的關鍵。持續產出高品質的電影,離不開技術的支撐,也離不開對藝術的追求。”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說。

偉大時代呼喚精彩講述

電影被稱作“鐵盒子裡的大使”,代表民族與國家的面孔。這個光影交織的世界,正是現實的真實投射。

吳京說,他的創作靈感來自於2011年的北非大撤僑,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外撤僑行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英雄為了同胞、僑胞的安危,義無反顧,走進異域動盪與暴亂、硝煙與戰火中。

“海外撤僑,曾經在現實中感動了中華兒女,今天在螢屏上依然引發觀影熱潮,說明身處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不缺乏精彩的故事,缺乏的是精彩的講述。”孫佳山說。

在黎巴嫩、馬里、南蘇丹,中國維和軍人以熱血和生命,履行對世界的諾言;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中國海軍成為各國商船的保護傘、國際航道的守護神;在東非愛滋病重災區、西非埃博拉疫區,中國援外醫療隊救死扶傷……吳京告訴記者,電影中的大部分情節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冷鋒”是現實中無數中國英雄的集合與代表。

中國英雄的魅力,正是中國核心價值觀的感召力。

當全球大銀幕上出現了有血有肉、為世界和平守候的中國英雄時,我們找回了一種自信;當“冷鋒”在非洲自豪地喊出“我是中國人”,五星紅旗成為走向安全的通行證,我們感受到一種自信;當用光影搭建起中國與世界對話的橋樑,中國故事開始走向世界時,我們堅定了一種自信。(記者:史競男、白瀛、王陽、張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