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為什麼存不下錢

前兩天和朋友討論買房子的事情。

朋友是國內某名牌經濟類院校的碩士畢業,各方面條件也不錯。工作收入不算高但是事業內體制,還算穩定。

朋友不算是一個很有社交屬性的人,

每個月的娛樂活動除了偶爾出去吃個飯看看電影,打打球,也沒什麼花銷。

吃飯什麼的單位都包了。一個月好像用不到什麼錢。

聊起還房貸的事情,我問他一個月要還多少。

他大概給我說了一下他每月的工資收入和每月要交的房貸。

我驚詫了,說“你這樣不會有壓力嗎?”

大概就是還了房貸就沒剩幾個錢了。

我想,即使他的狀況,感覺平時沒什麼花銷的地方,但是基本上除了一些應急的費用,感覺也存不到什麼錢了。

雖然如今的年輕人,講求什麼活在當下。

但是,大家心裡都明白,沒有存款,就好比家裡沒糧,心裡是沒什麼底氣的。

但這同時又是個有趣的現象。

要說80後90後如果要說有什麼共同話題的話,那就是幾乎每個人都在說自己存不下錢。

賺4000的時候,你說存不下錢。

賺8000的時候,你也說存不下錢。

工作三年的人說存不下錢,工作五年的人也說存不下錢。

網上一搜“年薪XX萬的悲慘生活”一大堆,還都能給你算一筆賬,算到最後還真就花光了。看起來完全在理,沒有一點毛病。

關於這點,父母最大的念叨應該就是“我們那個時候,每個月只能領到xx塊,這幾十年還不是存下來了?你怎麼就存不下錢?”

父母的話,聽起來有點嘮叨,但是好像確實有點道理。

為什麼我們現在的收入明明比他們高,卻還是很難存下錢?

這到底是怎麼了?

父母比我們厲害多了

我們父輩那一代,論收入,和今天這些在互聯網、金融、新經濟裡賺錢的兒女不可同日而語。但居然家家戶戶,一到要花大錢的時刻還都能拿出一筆錢,和我們這代人的捉襟見肘形成鮮明對比。難道說我們的欲望比我們掙錢的速度膨脹得快?但這些抱怨的人看著也都挺正常的,

並沒有特別“物欲膨脹”的樣子。

在我身邊每個月拿著工資不夠用,找父母接濟的小白領一抓一把;

信用卡刷爆,堅持每個月還最低額度但是護膚一定要買SK2神仙水的小姐姐們也不在少數;

調侃自己,人生最富有的時候,是在發了工資的之後三個小時內。

“支出的失控”在我們這代看起來很常見,較真起來,大家都似乎情有可原。

但是,那為什麼父母能存下來錢,我們卻存不下了?

我們生於安樂,風險意識差很多

沒有預算,不會計畫

一般能把錢存下來的人,自控力不會太差。而這更多的功勞在於計劃性。

我們父母那輩人在這一點上是比我們要優秀的。他們往往出生在多子女的家庭,所以每個人能分配到的資源都是非常有限的。在那個年代每家的消費都是一場嚴格的“計劃經濟”。這樣的計劃經濟,讓我們的父輩比我們更懂得如何打點生活。

超前消費,沒錢也買

我們這一代人,從生下來就面對了比我們父輩更多的物質選擇。加上資訊爆炸的時代,消費注意的嚴重洗腦,讓我們經常面對這些物質誘惑的時候,沒錢也買,成了我們自詡生活方式灑脫隨意的安慰標籤。

但經歷過建國初期的窮困,三年饑荒,物質匱乏的文革年代的父輩,節儉意識是長在身體裡的,更不要提什麼超前消費,一分錢掰兩塊花,怎麼也能存。

互聯網時代偷走的錢財

東一筆西一筆,每單數額都不大,但累積起來的量是驚人的。各種零零碎碎的生活必需......都會不知不覺掏空我們的錢包。甚至花起來,毫無感覺。

但是父輩不一樣,父輩當年出門買米都是要下山進城的,錢都是一毛一毛數著存的。金錢對於他們來說更像是賴以生存的資源, 而非簡單的數字。

選擇多從來不該是藉口

其實,時代的變化和發展,肯定會推動著消費形式以及消費主張的變化。

可是,資源有限的道理卻亙古不變。

存不存得下錢,事實上只是我們在這個寬裕而富足的時代,少了自控力和自我規劃能力的表現之一。

在今天這個物質琳琅滿目,世界觸手可及的時代。

我們缺少的不是選擇,而是如何做正確的選擇。

怎麼去規劃自己的時間,創造最大的利用價值?

怎麼去規劃自己的職業,創造最大的可能?

怎麼去規劃自己的金錢,創造更多的價值?

這些都更加要求我們擁有清晰的自我認識的能力,自我管理規劃自己的能力。這樣的能力,更是需要在長期的成長過程中,一步步進行引導和培養。

這個時代的變化和發展速度,已經一天天的超越我們的想像。

所以這個社會在給到我們更多誘惑的時候,就更加要求我們的下一代,擁有這樣的能力,在未來我們更加無法想像的精彩裡,還能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資源永遠有限,在我們能夠掌握的有限裡。

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創造出倍增的價值,去拿到自己想要的人生,這才是未來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讓我們的父輩比我們更懂得如何打點生活。

超前消費,沒錢也買

我們這一代人,從生下來就面對了比我們父輩更多的物質選擇。加上資訊爆炸的時代,消費注意的嚴重洗腦,讓我們經常面對這些物質誘惑的時候,沒錢也買,成了我們自詡生活方式灑脫隨意的安慰標籤。

但經歷過建國初期的窮困,三年饑荒,物質匱乏的文革年代的父輩,節儉意識是長在身體裡的,更不要提什麼超前消費,一分錢掰兩塊花,怎麼也能存。

互聯網時代偷走的錢財

東一筆西一筆,每單數額都不大,但累積起來的量是驚人的。各種零零碎碎的生活必需......都會不知不覺掏空我們的錢包。甚至花起來,毫無感覺。

但是父輩不一樣,父輩當年出門買米都是要下山進城的,錢都是一毛一毛數著存的。金錢對於他們來說更像是賴以生存的資源, 而非簡單的數字。

選擇多從來不該是藉口

其實,時代的變化和發展,肯定會推動著消費形式以及消費主張的變化。

可是,資源有限的道理卻亙古不變。

存不存得下錢,事實上只是我們在這個寬裕而富足的時代,少了自控力和自我規劃能力的表現之一。

在今天這個物質琳琅滿目,世界觸手可及的時代。

我們缺少的不是選擇,而是如何做正確的選擇。

怎麼去規劃自己的時間,創造最大的利用價值?

怎麼去規劃自己的職業,創造最大的可能?

怎麼去規劃自己的金錢,創造更多的價值?

這些都更加要求我們擁有清晰的自我認識的能力,自我管理規劃自己的能力。這樣的能力,更是需要在長期的成長過程中,一步步進行引導和培養。

這個時代的變化和發展速度,已經一天天的超越我們的想像。

所以這個社會在給到我們更多誘惑的時候,就更加要求我們的下一代,擁有這樣的能力,在未來我們更加無法想像的精彩裡,還能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資源永遠有限,在我們能夠掌握的有限裡。

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創造出倍增的價值,去拿到自己想要的人生,這才是未來人才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