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在中國率先開展機器人研究,創建我國水下機器人產業,被譽為我國機器人之父

1997年3月30日,

“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的生命

定格在這一刻。

然而,他所開創的事業,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著——

“機器人革命”將影響全球製造業格局,

而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2017年8月23日,

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開幕,

為了紀念這位機器人專家,

小編整理了蔣先生的生平事蹟以表懷念。

“生命總是有限的,

但讓有限的生命發出更大的光和熱,

讓生命更有意義,

這是我的夙願。”

——蔣新松

01

崢嶸歲月 初衷不改

蔣新松,

1931年8月3日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北門外,

一幢緊靠長江邊的青磚房裡。

母親生下他時,家境貧寒。

父親蔣振庭在藥鋪當過學徒,

在皮鞋店供過職,

後來多數時間在外謀生掙錢養家。

所以,蔣新松受母親的培養、教育

時間更長些。

母親陸素文出身書香之家,

蔣新松的名字就是母親給起的。

希望他從小像松樹一樣經得起風雨,

長大成為棟樑之才。

年少的蔣新松聰明伶俐、好學不倦,

從上學的第一天起,

母親就告訴他,

無論做什麼事,

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

這一句持之以恆,

陪伴著蔣新松院士走過了人生中的崢嶸歲月

與無數次跌宕起伏,

見證了他在機器人領域立下的

一個又一個豐碑。

1938年春,

蔣新松姐弟5人隨母親從蘇北又返回江陰,

母親回家後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讓孩子儘快讀書。

他進了城北小學,

一所創建于道光年間,有悠久歷史的學堂。

一入學校,蔣新松如魚得水,

最愛學的是數學。

蔣新松在小學一直是拔尖的,

三年級時經考試科科合格,

直升五年級學習。

10歲就小學畢業,

考入當時縣裡最好的南菁中學。

1946年冬,

當蔣新松正讀高中一年級下學期時,

因家庭經濟困難,

父親讓他停學去掙錢糊口。

母親雖極力反對,

父親還是把他送紗廠當學徒,

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壓在心頭,

直到1948年因工廠解雇工人,

他才回家,在親友支持下又重返南菁中學,

以優異成績讀完高中。

十幾年寒窗,

憑藉著勤奮與聰穎,

蔣新松如願入學上海交通大學機電系。

大學一年級剛讀完,

蔣新松被學校選中參加華東地區

留蘇預備生統考錄取。

他到北京留蘇預備部刻苦學習準備。

然而,1953 年的一次全面體檢發現

他患了肺結核,

痛失良機,

6月他被派回原校學習。

沉重的打擊雖然讓他一時感到不知所措。

這時他得到了母親的及時教誨和鼓舞,

慢慢地他又恢復了

對人生遠大理想的追求,

全身心投入學校學習中。

他尤其注重大學的實習課,

在電機廠、濟南機床廠的

畢業設計“多刀自動車床電器驅動系統”

被評為“優”,

1956年夏末拿到工企專業畢業證書,

走上了為祖國科學事業而奉獻的人生旅途。

02

高瞻遠矚 砥礪前行

大學畢業後,

蔣新松就如願分配到了中國科學院工作。

在北京自動化所屠善澄領導下的小組

負責數位電腦記憶體研究。

在天津東亞毛紡廠、

石景山鋼鐵廠、蘭州煉油廠等

多項工業自動化工程中顯露頭角。

1965年他被調到瀋陽自動化所的前身,

當時的東北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工作,

利用十年時間在

鞍鋼工業自動化現場做出了突出成就。

蔣新松當時敏銳地捕捉到各國機器人

及人工智慧研究的資訊,

已預見到機器人的應用,

將是一個國家實力和科技水準的象徵。

1977年,蔣新松在中科院自然科學規劃大會上

提出了發展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設想。

在他和一批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

機器人和人工智慧被列入1978年至1985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發展規劃。

1979年,蔣新松提出把

“智慧型機器人在海洋中應用”

作為國家重點課題,

並把“海人一號”水下機器人

作為最初的攻堅目標。

1980年開始,

蔣新松擔任瀋陽自動化所所長,

走上領導崗位,

使他發揮了自己的才幹和智慧。

在開拓我國機器人學研究和產業化建設,

領導我國高技術發展計畫自動化領域工作上,

積累了大量的科研實踐經驗。

1985年12月,

由蔣新松任總設計師的

中國第一台水下機器人樣機首航成功,

1986年深潛成功。

1988年研製出我國第一台示教再現機器人。

後通過引進創新研製出水深300米

有纜水下機器人Recon—Ⅳ—SIA—300,

後又領導並參加了CR—01(6000米無纜)

水下機器人的研製。

創建了國家機器人技術研究開發工程中心

和中國科學院機器人開放實驗室。

1995年春,

6000米CR-01型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

經中俄兩國科學家的共同努力研製成功。

這一重要成果不僅使我國躋身于

世界機器人研究強國的行列,

而且使我國具有對除海溝以外的

世界海洋97%面積

的海域進行詳細探測的能力。

作為“863計畫”自動化領域的首席科學家,

蔣新松還卓有成效地指揮

了CIMS(電腦集成製造系統)的技術攻關。

在蔣新松的領導下,

我國在CIMS領域,

從一無所有到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

我國特種機器人也從幾乎空白

發展到今天令人矚目的水準,

成績斐然。

03

精神燈塔 涓涓細流

回顧蔣新松的人生生涯,

——作為科研單位的負責人,

他知人善任,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他注意培養青年人,他主持工作時,

3名副所長平均年齡44歲;

有4個研究室的副主任不到35歲;

三分之一的課題組由青年人挑大樑。

人們由衷地被他的人品、學識、才幹折服。

——作為學者,

他不失知識份子的溫文爾雅和癡迷,

有時邊想問題邊幹家務,靈感來了,

地掃了一半又回到電腦前。

他愛音樂、愛攝影、愛生活、愛家人。

春節時,他用這樣的獻辭

向遼寧省各界人士拜年:

“科學事業是豪邁的事業,

需要我們用畢生的精力探索、追求和攀登。

科學應是我們為之獻身的事業,

而不應是作為一種晉升的臺階,

有了偉大的目的,

才能產生持久的百折不撓的毅力。”

——作為上級,

他會與你平等相待,友好合作。

他的老同事說:

“老蔣作風民主,決不獨斷專行。

有不同意見爭論時,

你甚至可以給他拍桌子,摔帽子,

外人這時搞不清誰是領導;

但雨過天晴,他從不記恨別人。

如果你堅持你的正確意見,

他反倒很欣賞你的堅強。”

——作為下級,

他敢講真話,敢做敢為。

一個“8 6 3 ”專案要調整,

但領導同志猶豫不決。

蔣新松會上批評說:

“在這個問題上,你朱主任應該負責。”

時任國家科委常務副主任的朱麗蘭教授,

今日談及此事仍十分感歎:

“有時我和他也爭論,

我覺得他這個人很有人格魅力,坦誠直言。

一定程度上他幫我下了決心,

我非常感謝他。

我覺得每次跟他相談都很有啟發,

在爭的過程中,就得出結論了。”

學生敬畏,

同事敬佩,

領導敬重,

一代宗師蔣新松,

以大海般的胸懷,

無私無畏的風貌,

坦蕩率直的人格,

統帥“8 6 3 ”一支人馬,

取得了赫赫戰功。

他像永不疲倦的大海,

為了祖國和科學“活著幹,死了算!”

蔣新松有句口頭禪:

“科學工作是沒有八小時工作制的。

如果一個人對社會什麼貢獻也沒有,

就是長壽有什麼用!”

為了加倍的奉獻,

蔣新松用加倍的時間汲取知識。

與他一同出差的同事,

每天早上起來都看到上鋪的蔣新松

歪著脖子看書學習。

同屋的“8 6 3 ”專家晚上1 2 時還看他寫東西,

等到淩晨4 時醒來的時候,

老蔣卻說:“已經睡過了”。

現在已是年輕的室主任的這位蔣新松的高足,

今天深有感慨地說:

“蔣老師求知、治學孜孜不倦,

他都60多歲的人了,

比我們小夥子都努力。”

1982年,為了觀測一項國防試驗,

國家用大量的外匯購進一台洋設備,

但真正觀測時卻沒有

瀋陽自動化所研製的設備好。

可有誰知道,為了爭這口氣,

剛當所長的蔣新松傾其全所僅有的5 萬元,

他還親赴山東參戰,

親自操起電烙鐵整天整夜地幹。

這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在報獎時,

他把自己的名字從第一名中劃掉;

中科院一等獎的中型水下機器人

專案報獎時,

他又是把自己名字劃掉,

該專案組的同志拿到獎金時

一致認為蔣所長理應同樣拿一份,

他卻謝絕了。

他常說:

“幹事業,首先要心中有祖國母親,

這樣才能產生對事業的使命感

和強烈責任感,

才能戰勝一切困苦”。

幾十年超出常人負荷的奮鬥,

使蔣新松在獲得了輝煌事業成就的同時,

也提前支付了自己的健康。

1994年,

63歲的蔣新松從研究所崗位退下來,

糖尿病、心臟病纏身,

本該頤養天年,

可他比以前更忙碌,東奔西跑。

1996年,

在蔣新松從事科技工作4 0 周年之際,

他寫了一篇感懷文章:

《祖國和科學,我心目中的依戀和追求》,

揭示了他的不竭的動力源泉是祖國和科學。

他認為,

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

我們要宣導一種精神,

作為自我約束的一種道德規範。

“公正、獻身、創新、求實、協作十個字”

作為我們的道德規範。

1997年3月15日,

他向國家科委領導送上20萬字的研究報告,

這是他一年智慧和心血的結晶,

他提出了對企業進行重組,

大力推廣CIMS ,

搞活大中企業,

發展新興產業的建議。

憂國憂民的蔣新松院士不知疲倦地工作著,

他的生命之舟被理想的風帆

推向勝利的彼岸,

他沒想到,

這像百米衝刺一樣的工作節奏,

正把他的生命推向終點。

1997年3月29日清晨,

又是那盞燈最先亮起。

有早起工作習慣的蔣新松燈下用電腦

修改關於我國製造業問題

和對策的研究報告。

按計劃這天利用週末,

蔣新松受中國工程院委託

去鞍山鋼鐵公司幫助諮詢技改工作。

所辦主任王剛7 點鐘帶車來到家屬樓,

平時都是蔣新松準時在樓下等車,

今天沒見他下樓,王剛急忙上樓。

只見由家人扶持正走出家門的蔣新松,

滿頭大汗,手捂住胸口:“送我去醫院”。

眾人扶他一步步走下幾十級樓梯,

躺進臥車後座,汽車向醫院疾駛而去。

下午病情似乎進一步緩解的老院士問醫生:

“我何時能出院?”

他拉著瀋陽自動化所王天然所長的手,

想介紹自己一年多來研究大中企業

全球化敏捷生產體系的情況,

被醫生勸阻。

是夜,他睡得尚安穩。

1997年3月30日,突發心臟病,

經搶救無效

在瀋陽逝世。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02

高瞻遠矚 砥礪前行

大學畢業後,

蔣新松就如願分配到了中國科學院工作。

在北京自動化所屠善澄領導下的小組

負責數位電腦記憶體研究。

在天津東亞毛紡廠、

石景山鋼鐵廠、蘭州煉油廠等

多項工業自動化工程中顯露頭角。

1965年他被調到瀋陽自動化所的前身,

當時的東北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工作,

利用十年時間在

鞍鋼工業自動化現場做出了突出成就。

蔣新松當時敏銳地捕捉到各國機器人

及人工智慧研究的資訊,

已預見到機器人的應用,

將是一個國家實力和科技水準的象徵。

1977年,蔣新松在中科院自然科學規劃大會上

提出了發展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設想。

在他和一批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

機器人和人工智慧被列入1978年至1985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發展規劃。

1979年,蔣新松提出把

“智慧型機器人在海洋中應用”

作為國家重點課題,

並把“海人一號”水下機器人

作為最初的攻堅目標。

1980年開始,

蔣新松擔任瀋陽自動化所所長,

走上領導崗位,

使他發揮了自己的才幹和智慧。

在開拓我國機器人學研究和產業化建設,

領導我國高技術發展計畫自動化領域工作上,

積累了大量的科研實踐經驗。

1985年12月,

由蔣新松任總設計師的

中國第一台水下機器人樣機首航成功,

1986年深潛成功。

1988年研製出我國第一台示教再現機器人。

後通過引進創新研製出水深300米

有纜水下機器人Recon—Ⅳ—SIA—300,

後又領導並參加了CR—01(6000米無纜)

水下機器人的研製。

創建了國家機器人技術研究開發工程中心

和中國科學院機器人開放實驗室。

1995年春,

6000米CR-01型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

經中俄兩國科學家的共同努力研製成功。

這一重要成果不僅使我國躋身于

世界機器人研究強國的行列,

而且使我國具有對除海溝以外的

世界海洋97%面積

的海域進行詳細探測的能力。

作為“863計畫”自動化領域的首席科學家,

蔣新松還卓有成效地指揮

了CIMS(電腦集成製造系統)的技術攻關。

在蔣新松的領導下,

我國在CIMS領域,

從一無所有到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

我國特種機器人也從幾乎空白

發展到今天令人矚目的水準,

成績斐然。

03

精神燈塔 涓涓細流

回顧蔣新松的人生生涯,

——作為科研單位的負責人,

他知人善任,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他注意培養青年人,他主持工作時,

3名副所長平均年齡44歲;

有4個研究室的副主任不到35歲;

三分之一的課題組由青年人挑大樑。

人們由衷地被他的人品、學識、才幹折服。

——作為學者,

他不失知識份子的溫文爾雅和癡迷,

有時邊想問題邊幹家務,靈感來了,

地掃了一半又回到電腦前。

他愛音樂、愛攝影、愛生活、愛家人。

春節時,他用這樣的獻辭

向遼寧省各界人士拜年:

“科學事業是豪邁的事業,

需要我們用畢生的精力探索、追求和攀登。

科學應是我們為之獻身的事業,

而不應是作為一種晉升的臺階,

有了偉大的目的,

才能產生持久的百折不撓的毅力。”

——作為上級,

他會與你平等相待,友好合作。

他的老同事說:

“老蔣作風民主,決不獨斷專行。

有不同意見爭論時,

你甚至可以給他拍桌子,摔帽子,

外人這時搞不清誰是領導;

但雨過天晴,他從不記恨別人。

如果你堅持你的正確意見,

他反倒很欣賞你的堅強。”

——作為下級,

他敢講真話,敢做敢為。

一個“8 6 3 ”專案要調整,

但領導同志猶豫不決。

蔣新松會上批評說:

“在這個問題上,你朱主任應該負責。”

時任國家科委常務副主任的朱麗蘭教授,

今日談及此事仍十分感歎:

“有時我和他也爭論,

我覺得他這個人很有人格魅力,坦誠直言。

一定程度上他幫我下了決心,

我非常感謝他。

我覺得每次跟他相談都很有啟發,

在爭的過程中,就得出結論了。”

學生敬畏,

同事敬佩,

領導敬重,

一代宗師蔣新松,

以大海般的胸懷,

無私無畏的風貌,

坦蕩率直的人格,

統帥“8 6 3 ”一支人馬,

取得了赫赫戰功。

他像永不疲倦的大海,

為了祖國和科學“活著幹,死了算!”

蔣新松有句口頭禪:

“科學工作是沒有八小時工作制的。

如果一個人對社會什麼貢獻也沒有,

就是長壽有什麼用!”

為了加倍的奉獻,

蔣新松用加倍的時間汲取知識。

與他一同出差的同事,

每天早上起來都看到上鋪的蔣新松

歪著脖子看書學習。

同屋的“8 6 3 ”專家晚上1 2 時還看他寫東西,

等到淩晨4 時醒來的時候,

老蔣卻說:“已經睡過了”。

現在已是年輕的室主任的這位蔣新松的高足,

今天深有感慨地說:

“蔣老師求知、治學孜孜不倦,

他都60多歲的人了,

比我們小夥子都努力。”

1982年,為了觀測一項國防試驗,

國家用大量的外匯購進一台洋設備,

但真正觀測時卻沒有

瀋陽自動化所研製的設備好。

可有誰知道,為了爭這口氣,

剛當所長的蔣新松傾其全所僅有的5 萬元,

他還親赴山東參戰,

親自操起電烙鐵整天整夜地幹。

這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在報獎時,

他把自己的名字從第一名中劃掉;

中科院一等獎的中型水下機器人

專案報獎時,

他又是把自己名字劃掉,

該專案組的同志拿到獎金時

一致認為蔣所長理應同樣拿一份,

他卻謝絕了。

他常說:

“幹事業,首先要心中有祖國母親,

這樣才能產生對事業的使命感

和強烈責任感,

才能戰勝一切困苦”。

幾十年超出常人負荷的奮鬥,

使蔣新松在獲得了輝煌事業成就的同時,

也提前支付了自己的健康。

1994年,

63歲的蔣新松從研究所崗位退下來,

糖尿病、心臟病纏身,

本該頤養天年,

可他比以前更忙碌,東奔西跑。

1996年,

在蔣新松從事科技工作4 0 周年之際,

他寫了一篇感懷文章:

《祖國和科學,我心目中的依戀和追求》,

揭示了他的不竭的動力源泉是祖國和科學。

他認為,

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

我們要宣導一種精神,

作為自我約束的一種道德規範。

“公正、獻身、創新、求實、協作十個字”

作為我們的道德規範。

1997年3月15日,

他向國家科委領導送上20萬字的研究報告,

這是他一年智慧和心血的結晶,

他提出了對企業進行重組,

大力推廣CIMS ,

搞活大中企業,

發展新興產業的建議。

憂國憂民的蔣新松院士不知疲倦地工作著,

他的生命之舟被理想的風帆

推向勝利的彼岸,

他沒想到,

這像百米衝刺一樣的工作節奏,

正把他的生命推向終點。

1997年3月29日清晨,

又是那盞燈最先亮起。

有早起工作習慣的蔣新松燈下用電腦

修改關於我國製造業問題

和對策的研究報告。

按計劃這天利用週末,

蔣新松受中國工程院委託

去鞍山鋼鐵公司幫助諮詢技改工作。

所辦主任王剛7 點鐘帶車來到家屬樓,

平時都是蔣新松準時在樓下等車,

今天沒見他下樓,王剛急忙上樓。

只見由家人扶持正走出家門的蔣新松,

滿頭大汗,手捂住胸口:“送我去醫院”。

眾人扶他一步步走下幾十級樓梯,

躺進臥車後座,汽車向醫院疾駛而去。

下午病情似乎進一步緩解的老院士問醫生:

“我何時能出院?”

他拉著瀋陽自動化所王天然所長的手,

想介紹自己一年多來研究大中企業

全球化敏捷生產體系的情況,

被醫生勸阻。

是夜,他睡得尚安穩。

1997年3月30日,突發心臟病,

經搶救無效

在瀋陽逝世。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