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股市分析:超預期的科倫半年報!

對於科倫的投資/投機者來說,今天肯定是疑惑的,這麼差的資料,怎麼還漲了?只能說市場中有聰明的主力。對於科倫的半年報而言,真是超預期!!在公司發佈半年報調整預告的時候,

當時我設想,下跌是由於川寧專案的虧損導致的,通過對科倫H1報告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出,下跌是公司自找的,並非客觀因素導致的!!!

一.總體經營情況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營業收入增長20%,營業成本增長14%,但是淨利潤大幅降低。從這個資訊層面來說,

公司業務經營方面肯定沒有問題,導致淨利潤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三費。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的增長並不能說是壞事。我們對公司銷售費用進行分解,可以看出,市場開發、維護費增長151%,增加值為3.4億元(要知道2017H1淨利潤才下降1.3億元),這就說明公司僅僅控制銷售費用這一項費用,就可以實現半年業績持平或者增長,所以說公司業績下降是“自找”的。為什麼銷售費用變化那麼大?

我特意翻開2016年年報,從年報對2017年的經營計畫可以看出,公司是有計劃推進銷售體系建設的,所以大家放心,公司經營是按照自己的戰略計畫推進的,並不是隨意而為或者管理不善,導致費用增長的。按地區對公司的銷售收入看,除了大本營西南地區外,

基本都是大比例增長,這點也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研發,研發投入增長29%,接近投入4億元。雖然公司在二級市場中表現不佳,但是公司還是持續研發投入,對於這點我還是很佩服公司管理層的。

二.三發簡析

1.輸液板塊,最近幾年隨著市場格局越來越清晰、中小廠家的退出,幾家輸液龍頭均表現較為優異,這塊板塊也沒啥好說的,簡單九個字囊括下:量減、價增、利多。這塊業務就是穩中增長,

為第三發提供源源不斷的現金流,這就是它的使命。目前來看,完成的不錯。

2.非輸液業務

1)抗生素、中間體:一直被大家詬病和不放心的業務板塊。環保已經把這塊業務變成累贅,但是大家反過來想,如果科倫的環保不行,那麼其他公司都要停產整頓了,屆時抗生素、中間體的價格會漲到什麼程度?所以,大家放心,科倫的環保肯定能通過,通過公司的經營計畫,

大概今年內完成二期環保驗收。關於川寧就一個問題:何時能穩定滿產?一旦滿產,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公司業績會有明顯改善,再疊加漲價因素,就是大家開心時刻的到來了。

2)非輸液製劑:對於這塊業務,大家都很少關注,也很少分析。其實這塊業務和公司研發和銷售是密切相關的。公司非輸液板塊的研發成果,最終都是通過製劑的形式轉化為銷售收入的。隨著公司仿製藥的逐步批產,未來1-2年公司的非輸液製劑品種將不斷增長,其中還包括一些首仿藥物。從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塑膠水針銷售收入較同期增長61.45%,天舒欣(康復新液)銷售收入增長120.03%,百洛特(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銷售收入增長112.54%。 從茅臺03兄的規模增長理論來看,醫藥的銷售收入規模達到一定程度(這個規模在5000-8000萬元較為合適,但是不同品種之間還是有區別的)之後,由於口碑、行銷力度等因素的疊加,銷售規模會加速增長,所以公司上述三種非輸液製劑的表現也可以證實,順便貼一下2016年這三個品種的增速:塑膠水針銷售收入較同期增長23.37%,銷售過億元的天舒欣(康復新液)銷售增長12.43%,百洛特(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銷售收入增長32.30%。 由於輸液板塊的行銷都是成熟隊伍,所以公司行銷體系的建設更多的是在非輸液製劑上,為公司製劑業務提前做好市場行銷準備。

3.研發。1)對於科倫的研發來說,從目前來看,只有仿製藥業務短期內會對公司經營產生積極影響,從目前的研發、銷售佈局來看,2017年報中應該會有一定體現,2018有望繼續加速;2)對於小分子、大生物等創新藥研發來說,從時間進度分析,只能成為未來業績增長的動力,近兩三年只能通過研發進度和成果來提升公司估值水準,對業績貢獻不大。

三.科倫業績轉捩點/投資時機在哪?

輸液穩定+抗生素滿產+研發支出穩定或開始回血

其實最近真的有點不太高興,本以為在業績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公司股價會創新低,給我進一步加大倉位的機會,結果市場不給機會。

四.科倫的問題

1.對生產和環保工藝的預估不足。有過企業實體經營經驗的人都知道,對於公司既有業務的複製是非常簡單、可控的,畢竟有成熟的工藝方案支撐;對於新領域的開拓,工藝問題就是一個大問題了,雖然你知道的梗概,但是具體工藝參數還沒搞透,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異常。但願公司在17年內能搞定廣西的生產工藝和川寧的環保問題。

2.國際化經營問題。香港公司實現大幅增長,但是哈薩克公司半年可比效益增長並不明顯,美國公司由於新設立、沒啥期望值,所以公司國際化經營問題也是一個考驗。

五.橫向比較

昨天看到有人拿科倫和恒瑞比,他倆沒可比性,主要是業務結構完成不同,經營思路也完全不同,單純資料對比會讓自己陷入死胡同。

其實對於每一個公司來說,業務結構相像的,可以橫向對比;業務結構不同的公司,就是自己和自己比,只要近期公司業績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和改善,就是好操作標的。

對於我們來說,一個公司要麼有業績變化,要麼是估值變化,否則我們沒有操作的理由。(作者:無悔101)

未來1-2年公司的非輸液製劑品種將不斷增長,其中還包括一些首仿藥物。從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塑膠水針銷售收入較同期增長61.45%,天舒欣(康復新液)銷售收入增長120.03%,百洛特(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銷售收入增長112.54%。 從茅臺03兄的規模增長理論來看,醫藥的銷售收入規模達到一定程度(這個規模在5000-8000萬元較為合適,但是不同品種之間還是有區別的)之後,由於口碑、行銷力度等因素的疊加,銷售規模會加速增長,所以公司上述三種非輸液製劑的表現也可以證實,順便貼一下2016年這三個品種的增速:塑膠水針銷售收入較同期增長23.37%,銷售過億元的天舒欣(康復新液)銷售增長12.43%,百洛特(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銷售收入增長32.30%。 由於輸液板塊的行銷都是成熟隊伍,所以公司行銷體系的建設更多的是在非輸液製劑上,為公司製劑業務提前做好市場行銷準備。

3.研發。1)對於科倫的研發來說,從目前來看,只有仿製藥業務短期內會對公司經營產生積極影響,從目前的研發、銷售佈局來看,2017年報中應該會有一定體現,2018有望繼續加速;2)對於小分子、大生物等創新藥研發來說,從時間進度分析,只能成為未來業績增長的動力,近兩三年只能通過研發進度和成果來提升公司估值水準,對業績貢獻不大。

三.科倫業績轉捩點/投資時機在哪?

輸液穩定+抗生素滿產+研發支出穩定或開始回血

其實最近真的有點不太高興,本以為在業績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公司股價會創新低,給我進一步加大倉位的機會,結果市場不給機會。

四.科倫的問題

1.對生產和環保工藝的預估不足。有過企業實體經營經驗的人都知道,對於公司既有業務的複製是非常簡單、可控的,畢竟有成熟的工藝方案支撐;對於新領域的開拓,工藝問題就是一個大問題了,雖然你知道的梗概,但是具體工藝參數還沒搞透,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異常。但願公司在17年內能搞定廣西的生產工藝和川寧的環保問題。

2.國際化經營問題。香港公司實現大幅增長,但是哈薩克公司半年可比效益增長並不明顯,美國公司由於新設立、沒啥期望值,所以公司國際化經營問題也是一個考驗。

五.橫向比較

昨天看到有人拿科倫和恒瑞比,他倆沒可比性,主要是業務結構完成不同,經營思路也完全不同,單純資料對比會讓自己陷入死胡同。

其實對於每一個公司來說,業務結構相像的,可以橫向對比;業務結構不同的公司,就是自己和自己比,只要近期公司業績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和改善,就是好操作標的。

對於我們來說,一個公司要麼有業績變化,要麼是估值變化,否則我們沒有操作的理由。(作者:無悔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