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明君”崇禎皇帝勤的不是政是折騰

西元1644年4月25日深夜,崇禎皇帝登上煤山(即今天的景山),

眼看北京城內烽煙四起,殺聲震天,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已攻破內城,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忍看著祖宗打下的江山毀於自己手中,於是自縊而亡。後代史官認為他本屬於一位明君,可惜生不逢時。崇禎自己也說過:“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為亡國之臣,事事乃亡國之象。”然而,對明史認真研讀過的人卻另有感受。雖然崇禎之前的皇帝萬曆和天啟都有昏君之名,不理朝政,
不顧百姓死活,但詭異的地方就在於,昏君有時比明君還更有益於國家。

說崇禎是明君,因為他恭儉英果,能文善武。萬曆和天啟幾乎從不臨朝,日日在後宮廝混,而崇禎卻勤於臨朝,勵精圖治,他幾乎從不給自己放假。就這樣忙活了17年,結果反而把一個勉強支撐的國家給徹底搞散架了。

崇禎性情急躁、剛愎自用,好事自己承當,壞事推到屬下身上,諸臣多次上當,終於變得乖巧,凡事一問三不知,寧當無能之輩,也不想背主子的黑鍋。崇禎的性急表現在,農民軍剛處於劣勢,他就不聽忠言,把人馬調往他處,令幾乎覆滅的起義軍死灰復燃。此外,當瞭解軍情的臣下選擇堅守時,他總是催促臣下出戰,導致松錦戰役中洪承疇被俘,

潼關之戰中孫傳庭陣亡,失去這兩位名將,整個局面急轉直下。更有甚者,崇禎為人多疑,他派遣太監做監軍,導致監軍和前線將領不和,無法順利作戰。

當臣下遵照他的旨意出戰或議和時,只要引起非議,他便委過於人,比如孫傳庭被迫出戰,事後崇禎卻責他“輕進寡謀”;陳新甲得到他的明確指示議和,引起反對後,崇禎推諉不知,處死了陳新甲。到了崇禎後期,朝議時人人緘口,

生怕皇帝出爾反爾,自己成為替罪羊,崇禎非但不反思,還憤憤於臣下不為國盡力。首輔周延儒不肯替崇禎背黑鍋,崇禎說:“朕恨其太使乖!”周延儒背後道:“事如此英主,不使乖不得也!”

就這樣,這位太愛“折騰”的皇帝越是勤政,國家越是動盪,包括袁崇煥在內的多位謀略過人的將領和大臣都被他逐一“消滅”,於是,明朝的滅亡也就不足為奇了。